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文學 閱讀(1.7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的58篇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的文章,被收錄在《培根隨筆》一書中,由於這本書的精妙和裡面深厚的哲理,擁有很多讀者。我在暑假裡讀了這本書以後,有了很多感想。

我最喜歡《論求知》中的一句話:“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求知慾的多少將左右人生的方向,

天資再聰慧的人,如果沒有求知慾,沒有了“我想學”、“我要學”的勁頭,照樣碌碌無為;天資不佳的人,即使愚頓,但有著很強的求知慾,就如同有了一雙強勁的翅膀,照樣能展翅飛翔。“天才是1%的聰明加99%的汗水”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天資聰慧的仲永為什麼後來會變得才學平庸呢?這就是因為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和發展,而是讓他到處炫耀,從而扼殺了仲永學習的興趣,也就變得和常人一樣了。聰明的仲永因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求知慾,只是貪圖眼前的成就,不為將來打算,所以長大以後也像其父一樣碌碌無為了。

有個叫“鑿壁借光”的成語,講的是匡衡小時候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於是匡衡便在牆上鑿一個洞,晚上利用鄰居家透過來的光讀書學習,最後成為偉大學者的故事。匡衡雖然貧窮,天資也不怎麼聰慧,但是他卻有著很強的求知慾,最終取得成功。

求知,是做學問的根本,天資固然重要,但假如沒有了求知慾,照樣成不了氣候,所以,在做學問時,一定要牢牢地抓住求知慾,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培根隨筆讀後感2

培根在《談諍諫》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眾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而《培根隨筆》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培根隨筆》一共收入了隨筆58篇,每一篇文章都不長,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講了一些至理名言,而且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而且大都不再開頭,就在結尾。這種語言放在開頭,具有凶器有力、引人入勝的作用;放在結尾,則有概括全文、餘味無窮的效應。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很多散文隨筆作家的那種散漫和隨意,而是具有詩的凝練圓滿,小說的佈局嚴謹。培根的58篇隨筆,篇篇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閒適小品和遊戲筆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為目的的進行說教的。58篇隨筆涉及國家、人生的各個方面,但每篇的核心都離不開人和國家的利害關係。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

《培根隨筆》的作者就是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眾,培根就被伊麗莎白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他12歲時就上了劍橋大學。23歲就當上了議員。培根這麼年輕就取得了議員的職務,可見培根的才華。

《培根隨筆》是一本有很多至理名言的好書,這本是就像是一筆寶藏。書中講的道理也是需要我們記住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仔細地把這本書閱讀完,把書中講的至理名言和道理都記下來。

培根隨筆讀後感3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與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得到勇氣。

培根隨筆讀後感4

當我看到《培根隨筆》的時候我一開始以為《培根隨筆》這本書會是一本十分無聊的書,但我在不經意之間帶著無聊的心情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卻因這本書中真實存在的美而認真的將這本書讀完了。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論美》中培根說:“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讓我又一次深刻的知道了相貌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心靈上的美才是最真實的,最高尚的,最高雅的。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可是,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心靈上的美像是埋在土裡的未發芽的種子,不管埋得多深,有多少的土都不可能不發芽,不成長,不開花,不結果的。而那種相貌上美而心靈不美的人就像是在土裡埋了一個定時炸彈,不管在上面加多少的掩蓋,在不定的時間一定會突破圖層,將滿地炸得開花,令每個人的厭惡。

如今,真正理解這句話的人並不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閱讀這本書,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讀後感5

如果奇蹟就是超乎尋常,那麼它常常是在對逆境的徵收中體現的,幸福中並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與希望。最美好的刺繡都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明麗的圖案,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鑲嵌於明麗背景之上。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釋放出光輝的。

賞析與分析:事物都有兩面性,是好是壞只看你自己是如何做,如何認為的。當然,人人都渴望順境,因為遇見的挫折困難小,而成功的機率大;在逆境中,挫折困難大,而成功機率小。可你是否想過,在逆境中,逆境有助於我們的潛力,挑戰才會激發出我們原來自己從沒想像到的這種能力。在逆境中我們會把壓力化為動力!

子女使他們的勞苦變甜,也使他們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他們的生活的負擔,卻減輕了他們對死亡的憂懼。在子女,不應對他們過於苛吝,否則會使他們變的卑賤,投機取巧,甚至墮入歧途。即使以後有了財富也不會正當利用。聰明的父母在對子女的管教上應當是嚴格的,而在金錢上則不妨略為寬鬆,這常常是有好效果的。

賞析與分析:家。如果比作一項工程,父母則是這項浩大工程的設計師,他們用寬大的胸懷包容著自己孩子的一切錯誤與不敬,無時無刻不在為子女的生活、成長、幸福、未來而掙扎,奮鬥著。

培根隨筆讀後感6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培根隨筆讀後感7

一本《培根隨筆》,穿越了數十年的58篇短文,語言真實樸素,卻完美的概括了“生活”二字,一切生命中的旅程,都會在書中得到答案,每一個字都在閃耀著智慧與理性的光芒,閃耀在人們心中。

文章短小,卻是將冗長的文章精煉,提出精粹,在政治角度上,對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切進行解剖,分析。而他談論的,不僅僅是正面的,還有一些負面的,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控制的東西。不過對於它們,我們應該去正視,而不是壓抑在內心。培根是位偉大的學者,他用如此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將一切完美詮釋,所有文章幾乎句句是金,都可以獨立出來成為新的格言警句,無不體現出培根的風采。

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談友誼》。文章開頭便將沒有友誼的人視作孤獨的野獸,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們將朋友當成是可以交換心聲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朋友,當你收穫了友誼時,你才真正遠離了孤獨。培根認為友誼的一個主要成效就是宣洩各種激情引起的心中的憋悶。非常直率的說法,沒有一點花哨,但對於我們這些熱血青年來說,我們都會和真正的朋友們一起同甘共苦。我們不一定有一樣的地位,一樣的生活;但我們可能會有相同的目標,相同的興趣使我們走到一起。可我們為何如此呵護這一份友誼呢?周國平曾經寫到“人人都是孤兒”“我們偶然的來到這世上,有必然的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同樣的,對於友誼,更是兩個偶然的碰撞,就更值得我們去珍惜。所以找到一個知音朋友,才需小心謹慎。我們要將朋友當做明鏡映照自己,如果能找到你自己有“衣冠不整”的地方,你就應該整理好。

沒有朋友就是一種食人的生番。所以,把握好機會,找到自己!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對於這一本書,我還很陌生,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本書,所以這一本書,我是懷著一種好奇的心理去閱讀的,而再讀過這一本書之後,我從這一本書中獲得了很多,其中許多語句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本好書,這是我讀完之後的感覺。

這一本書所涉及的範圍非常的廣,語言簡潔,而常常有名言警句是我猛然驚醒,在驚醒過後,往往能夠引發我深深的思考,這一本書有這非常多的分類,<論美>,<論善與性善>,<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單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一本書所說的內容範圍之廣,而且這些只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還有許多的書目分佈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不同的角度給我們不同的警示,所以這本書著實適合我這樣的人去閱讀,相信不光是我,任何中學生在閱讀完這一本書之後,都會受益匪淺,從中能斬獲非常多的道理,同時能夠下意識地與我們的生活作比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查漏補缺的方法,從而讓我們乾煸一些生活習慣的可能性提到最大,所以,這是一本好書,所以,這一本書可以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散發著那特殊的,不可改變的光輝,一直在影響著後人,不曾改變。

總的來說,這一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這一本書也會影響的我的生活,讓我更加註意生活中的細節,這一本書,也給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雖然在我的一生中,這些道理如九牛一毛,但這一些道理在這個事件所給我的,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理書籍,也是一份我值得回憶的回憶錄,這是一本好書,無可爭議。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利用閒暇時間,翻閱了弗朗西斯·培根著的《培根隨筆》,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講述了培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優美,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事實、講清道理,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剛剛讀到這本書的簡介時,深覺哲學的深奧,內容難以理解,但是越往後讀,才發現所有都不是問題了。本書袒露了作者的靈魂和所思所想,原來我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可以這樣親近,實在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談到哲學問題多都深奧難懂,難免枯燥乏味,但是《培根隨筆》這本書全文文筆言簡意賅、睿智奪目,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用極其平易流暢的語言,每句話都有一定的針對性,精闢而富有哲理。

全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智慧名言,例如“面對幸運多需要的美德是自制,而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這些句子於我們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文章內容還注意使用穿插、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比如“天生才敢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嫁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這些富有詩意的語言具有感染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讀完《培根隨筆》,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跨越語言和風俗文化的障礙,那裡的風俗人情跟我們大同小異。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並非覺得他古板遲鈍,倒是覺得他博學、機智,而很有幽默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我今天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培根隨筆》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讀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過:”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以看出求知學習能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隨便抱怨自己外表的缺陷,那內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內在美重於外在美,把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美麗的光。文中說道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那在現在,大部分的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的美,是這些人雖然具有外在的美貌,但是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由這本書、我知道、只有內在美才是真的美、所以內在美勝過外在美!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人們寧願追隨詭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真理會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惡習。我也不懂這究竟是什麼?難道人們僅僅是為了愛好虛假而追求虛偽嗎?也許是因為真理好像陽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間所上演的那種種假面舞會,遠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燭光下顯得華麗。

賞析與分析:真理是什麼?很簡單,因為真理的原因並不是他們所接受的,在碰見一件新事物時,人們總是會懷疑,不清楚真正的現實。追求真理並不單單是用嘴說,要認識真理而敢於面對,信賴真理而對之皈依,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復仇之心可以壓倒死亡,愛情之心可以蔑視死亡,榮譽感可以使人獻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死亡還具有一種作用,它能夠消歇塵世的種種困擾,開啟讚美和名譽的大門,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後將為人類所敬仰!

賞析與分析:每個人面對死亡,都會恐懼,也都會思考,死亡是什麼?人類內心所想的,都是人在臨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痙攣,那慘白的面板和大的雙眼,無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賴。然而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開始會更精彩,所以不用害怕死亡,如泰戈爾的詩集中那句話“使生如夏生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這樣就足夠了。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培根是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也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朝中重臣,母親是有名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培根在劍橋大學深造期間,培根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後,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

他一面攻讀法律,一面繼續求職。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並當選為國會議員,但他還是沒有任何職位。這一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他決心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

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志向。而後培根得到新帝王的賞識。因此平步青去,但培根的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果。培根死後,人們稱他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隨筆》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讀《培根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 ”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和他分享,你將會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告訴了一個朋友與他共同承擔,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 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不可以缺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絢麗的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以讓我們靠著的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想要的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柺杖,幫助我們站起來,並告訴我們: ” 從什麼地方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 “ 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像我們的媽媽一樣,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知識淵博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且時刻告戒我們 ” 勝不驕,敗不餒 “ 。朋友是可以傾訴的、可以依賴的、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使我們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我對《論美》這篇的印象也很深。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的美麗,他們雖然具有美麗的外貌,卻因為缺少了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別人的讚美 。 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麗的人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得道德的人是更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麗的外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芒!

這就是我對《培根隨筆》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