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書信函>

文明餐桌倡議書範文

書信函 閱讀(2.33W)

各位市民朋友:

文明餐桌倡議書範文

餐桌文明體現著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黨和政府從中國國情和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全國文明城市的要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當前,在餐飲消費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這與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相違背。去年12月,黨中央釋出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1月28日在新華社一份《網民呼籲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出了批示,要求狠剎浪費之風;隨後,全國各地積極響應,民間自發開展了文明用餐“‘光碟’新風尚我們在行動”,為貫徹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精神,在全市形成文明、科學、健康的餐飲消費新風尚,我們特向市民朋友發出“光碟”新風尚文明餐桌倡議:

一、更新觀念,告別陋習。市民朋友在餐飲消費中要告別“愛面子、講排場、比闊氣”的舊陋習,樹立“重實情、求健康、講環保”的新觀念,傳承取之有度、飲食調理的中國飲食文化和中華民族愛物知恩、尊重勞動、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二、厲行節約,惜糧惜福。餐飲服務單位要在餐桌上擺放“節約惜福、文明用餐”標識牌,酒店點菜人員做到主動提醒顧客適量點餐,引導消費者避免產生餐桌浪費;餐飲服務單位要主動提供免費打包環保餐盒或餐袋,鼓勵消費者將剩餘飯菜打包帶回。市民朋友在餐飲消費中要自覺理性消費,要“吃多少點多少、不夠吃再點、剩菜要打包、千萬別浪費”,要“光碟”離席,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三、文明用餐,優雅生活。市民朋友在餐飲消費中要倡導餐桌禮儀,遵守用餐秩序,愛護用餐環境,做到談吐文雅,不大聲喧譁,做到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的哲言猶在耳畔。各位市民朋友,讓我們身體力行,我“光碟”我光榮,厲行節約、文明用餐,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細節做起,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與陋習告別、與文明握手,自覺養成勤儉、理性、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吃出健康、吃出文明、吃出和諧,讓我們用文明演繹健康生活,用行動展示良好形象。

文明餐桌倡議書範文 [篇2]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資料顯示,飢餓是人類的頭號殺手,每6秒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死亡,平均每年奪去1000萬人的生命;我國仍有1億多貧困人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組資料:中國社科院統計,2015年至2015年,僅在規模以上餐館的餐飲消費中,被倒掉的食物約等於2億人一年的口糧。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小餐桌,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的'生生不息,更傳承了自古以來文明有禮、節儉惜福、珍愛糧食的優良傳統。作為當代中學生,應該在踐行文明用餐、節儉消費、反對浪費等方面走在前列、示範帶頭,充分展現新時代中學生的文明素養和良好道德風尚。為此,我代表合肥168中學呼籲全體師生:

1. 文明用餐,厲行節約。

各年級組織要加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宣傳,廣大學生要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營造文明用餐、理性消費、厲行節約的良好校園風尚。

2.適量選餐,以“光碟”為榮,以“浪費”為恥。

要樹立“適量選餐、不夠再添、絕不浪費”的消費理念,努力做到不剩飯、不剩菜,珍惜每一粒糧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3.身先示範,倡樹新風。

青年學生不但要爭當勤儉節約的行動表率,而且要用我們的身體力行、用我們的引導感召、影響和帶動家人、朋友及身邊的每一個人加入節約行列,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節約資源、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助推“勤儉節約”成為時代徽標、“儉約生活”成為社會時尚。

4、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排隊就餐,講文明、講禮貌、守公德,言語文明、舉止得體,讓整齊有序的隊伍成為學校餐廳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5、自覺回收餐具。飯後把餐具和雜物送到餐具回收處,既減輕了食堂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其他同學就座用餐。

6、不隨地吐痰、亂扔餐巾紙和食物殘渣,注意自己的形象,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也為他人創造乾淨整潔的環境。

同學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資源從你我做起。文明從“食尚”起步,節約從“光碟”開始,勤儉節約、反對浪費、你我有責。希望大家都能夠積極加入到“光碟行動”的行列中來,師生們既要做“光碟行動”的實踐者,也要做“光碟行動”的推動者,讓更多的人瞭解“光碟行動”,參與“光碟行動”,用省下來的錢,多做好事,多做公益。

文明餐桌,人人有責;拒絕剩宴,從我做起。那麼,不妨就從參加“光碟行動”開始吧!

文明餐桌倡議書範文 [篇3]

文明餐桌 .光碟行動 倡議書

親愛的同學們: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為貫徹落實關於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批示,歡度一個祥和節儉的春節,特向廣大師生髮出“文明餐桌‘光碟’行動”倡議,期待全旗各界積極響應,深化認識,自覺行動。倡議如下:

樹立“節儉惜福”的觀念。古人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是立身、立家、立業之本。希望廣大師生摒棄虛榮消費、攀比消費、炫富消費等鋪張浪費的陋習,形成適度消費、理性消費、勤儉節約的良好風氣。

倡導“吃多少點多少”的行為。師生在外用餐,要適量點菜,按需點菜,理性消費,力爭做到不剩飯、不剩菜,吃不完打包帶走,讓文明用餐在準格爾蔚然成風。

營造節約用餐的良好環境。各餐飲單位要積極行動起來,積極推進“文明餐桌”行動計劃,培訓教育服務人員在餐前引導顧客適量點菜,節約用餐,通過張貼提示語等多種方式,給人以溫馨的提醒。 形成文明節約的社會風尚。要從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入手,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使勤儉節約的理念貫穿到衣、食、住、行、用的各個環節,讓奢靡浪費之風止步。

我“光碟”,我光榮。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讓我們用文明演繹生活,用行動展示形象,為建設文明準格爾貢獻一份力量!

老沙灣鎮中心學校 2015.4.30

文明餐桌倡議書範文 [篇4]

各餐飲服務單位和全州的各族幹部群眾: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黨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各項規定與最近關於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重要批示精神,倡導文明消費新風,州文明委決定在全州開展“文明餐桌行動”,現向廣大餐飲服務單位和各族幹部群眾發出倡議:

傳承傳統美德。廣大餐飲服務單位和每位幹部群眾從我做起積極參與“文明餐桌行動”,爭做“厲行節約、文明用餐”的宣傳者、實踐者、監督者,共同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

做到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理性消費,按需點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做到不剩飯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倡導文明用餐。不在餐飲場所肆意喧譁、吸菸;杜絕隨地吐痰等不文明陋習;不勸酒,不酗酒。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駕車。餐飲服務單位推廣文明用語,注意儀表整潔,堅持優質服務,做到以禮待人、以誠待人。

講究科學飲食。樹立科學飲食新理念,提倡少油、少鹽、少糖、低脂食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養成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習慣。

注重飲食安全。餐飲服務單位自覺遵守行業規範,保障食品安全,使用合格餐具、食用油,誠信經營。

尊敬的餐飲服務單位,親愛的各族幹部群眾,讓我們身體力行,與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別,大力踐行“厲行節約、文明用餐”的理念,努力塑造彝州文明和諧的新形象。

“文明餐桌行動”宣傳標語

厲行節約,文明用餐。

節約用餐,文明消費。

粒粒皆辛苦,文明進餐桌。

合理點餐,剩餘打包,避免浪費。

服務有笑臉,消費說謝謝。

珍惜糧食就是熱愛生命。

珍惜糧食,遠離浪費。

飲食是文化,請從餐桌文明做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

文明禮貌,秩序井然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惜食有食,惜衣有衣。

成由勤儉敗由奢。

尊重勞動成果,珍惜幸福生活。

勤儉節約從餐桌上做起。

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

楚雄州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2015年2月4日

文明餐桌倡議書範文 [篇5]

公民的朋友:

俗話說:人。吃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文明是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小桌子,文明,載荷軸承不僅是人類的繁榮,更多的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節儉的傳統美德。作為全國文明縣的公民,我們應該發揚節儉、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意識高尚領導“文明的消耗,節約用餐“好的時尚,倡導積極、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出於這個原因,絕大多數的公眾的朋友倡議:

一個,繼承傳統美德。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將有意識做的繼承“禮儀之邦”的美德,呼籲親朋好友來參加這個文明操作表,積極打造溫馨和文明的用餐環境,享受“節儉文明就餐“幸福。

第二,一個合理的消費。綠色消費、理性消費,訂單根據需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剩飯剩菜不是,吃包裝。

三、提倡文明就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沒有噪音、沒有禁菸令,意識到別人的存在餐的感覺;注重用餐衛生,不帶寵物進餐廳,而不是可選的就餐環境造成的汙染,低碳環保,使用的“gongkuai男性勺子”,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開車不喝酒,酒後駕車。

四、注重科學的飲食。建立科學的健康食品的新想法,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改吃,吃得好,其他不良的飲食習慣,達到和諧與人的食物,從食品到外面吃不尋常的健康和營養。

公民的朋友,讓我們的身體、和文明,握手,和壞習慣的告別、環保、低碳的結束,出去吃美感和品味,出去吃文明素養,吃一個安全的、理性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feixixian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201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