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實習>

青島動物實習報告

實習 閱讀(1.33W)

青島動物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和要求:

1. 認識海濱動物。在不同的海濱環境中認識和鑑別各種動物種類,並掌握其主要形態特徵、生態特徵和分類地位。

2. 瞭解海濱動物的生活環境特點,分析其生活習性和生理機能,理解動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及適應性。

3. 初步掌握和製作海濱動物的標本的基本方法。

4. 學習動物分類的方法。依據採集到的動物標本的特徵,學會使用和製作檢索表。

5. 通過參觀學習,瞭解動物學在生產中的應用,進而鞏固專業思想。 實習時間:

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2日

實習地點: 山東省青島海底世界、金沙灘、銀沙灘、竹岔島。

實習內容:

1.聽取老師講述膠州潮間帶生物分佈情況。

2.參觀青島海底世界。

3.竹岔島海洋動物的觀察和標本採集,鑑定與處理。

4.銀沙灘、金沙灘海洋動物的觀察和標本採集、鑑定與處理。

標本簡述

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2日,我們分組對海底世界,竹岔島及金、銀沙灘進行了實習,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在實習地進行標本採集。首先指導老師介紹實習地的自然概況。然後,進行分組的標本採集。採集後進行動物的種類、數量等作了詳細調查,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礎上,整理並製作標本。在這幾天的實踐中,我們採集了以下標本:

1 厚殼貽貝

形態特徵: 貝殼呈楔形,較貽貝大且厚。殼頂細尖,位於殼的最前端。殼長是殼高的2倍。貝殼後緣圓,殼面由殼頂沿腹緣形成一條隆起,將殼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寬大斜向背緣,下部小而彎向腹緣,故兩殼閉合時在腹面構成一菱形平面。生長線明顯,但不規則。殼面棕褐色,頂部常被磨損而顯露白色,邊緣向內捲曲成一鑲邊。殼內面紫褐色或灰白色,具珍珠光澤。足絲粗硬、黃色。

分佈:黃、渤海和東海沿岸,浙江省自然資源較多。

2 紫貽貝

又名:紫殼菜蛤

3 沙蟹

形態特徵: 沙蟹,頭胸甲形狀不一,大都呈方形或橫長方形,有的呈圓球形或方圓形。額窄,常彎向下方,眼窩深而大。第1觸角縱折,或斜橫臥。口腔大,前部較後部稍窄。第3顎足大都完全覆蓋口腔,外肢細長。雄性腹部多呈窄條狀。有沙蟹、招潮蟹、大眼蟹、猴面蟹、股窗蟹等屬。十足目短尾次目的1科,頭胸甲形狀不一,大都呈方形或橫長方形,有的呈圓球形或方圓形。額窄,常彎向下方,眼窩深而大。第1觸角縱折,或斜橫臥。口腔大,前部較後部稍窄。第 3顎足大都完全覆蓋口腔,外肢細長。雄性腹部多呈窄條狀。

生活習性:沙蟹類是溫海潮間帶和潮上帶生活的優勢蟹類,穴居沙灘較深的洞中,洞一般呈螺旋形,洞口形成沙塔,為沙蟹所特有。雌蟹的洞高如沙塔,可能內藏雄蟹。沙蟹行動極為敏捷,常用第2、3兩對步足爬行,速度可達1~1.6米/秒,僅在稍停或改變方向時才用4對步足。沙蟹眼柄長,身在洞中也可窺視到洞外的情況。幼體食取浮游生物,成體喜在紅樹林中攀爬,翻騰枝葉,用螯足鉗捕蠅類、昆蟲、腐爛的小動物屍體(魚、蝦、海蔘類、軟甲動物等),也食藻類。 4 肉球近方蟹

形態特徵:頭胸甲方形光滑,黃棕色散生有紅色斑點,前半部稍隆,後半平坦,胃、心域間有"H"形溝相隔。螯腳兩指基部之間具一肉球,但雌性及幼蟹則不明顯。方甲科,頭胸甲長約27毫米,寬約3毫米,近方形,前半部微隆起,具顆粒和紅色斑點半部平坦。胃區和心區間具一橫溝,心區和腸區兩側凹陷。額寬,前緣平直,中間稍凹。眼窩下腎外側由小顆粒組成一條細線。螯足雄的大,雌的小。各節腎面具紅色斑點。長節內側腹緣近末端具一發音隆背。腕內側具齒狀突起,掌節膨大,兩指內緣具細齒。雄性兩指基部間具一膜質球,雌性無此球。步足各節間具紅色斑點,指節具六條縱列黑色剛毛。

分佈:此種常見於中國南海近海沿岸。

5 小相手蟹

分類地位:門:節肢動物門 綱:甲殼綱 目:十足目 科:方蟹科 屬:小相手蟹屬 種:小相手蟹

形態特徵:體小,頭胸甲的寬度稍大於長度,全身密具絨毛,分割槽可辨。額寬,彎向下方。額緣中部內凹,額後具1對隆脊。外眼窩角銳三角形,略彎向前方,側緣在外眼窩角後具1三角形齒,此齒後方具1斜行隆線。螯足粗壯等大,長節短,內腹緣末部突出1三角形葉,腕節背面具皺襞,內末角突出呈圓葉狀,掌節腫脹,背、外側面密具絨毛,去毛後可見1列與腹緣平行的橫行顆粒隆脊,其餘的顆粒分散,並不排列成明顯的橫列。兩指合攏時具狹窄的空隙。內緣各具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齒。步足長節寬扁,前緣鋒銳,近末端處具1銳齒,後緣具細顆粒,近末端具1 三角形寬齒,邊緣具細鋸齒。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幾丁質突起指向背外方。腹部三角形,第六節基部的寬度約當長度的三倍,尾節長度大於寬度,末緣鈍圓。雌性腹部圓大,尾節全部嵌入第六節內,呈橫卵圓形。雄性頭胸甲長6—7毫米,寬7—7.8毫米;雌性長5.6—6.2毫米,寬5.6—6.8毫米。生活於低潮線岩石旁。

分佈:廣東,福建,浙江,河北。日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馬達加斯加。

6平背蜞

分類地位: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方蟹科,蜞屬

形態特徵:頭胸甲近方形,前半部較寬,甲面非常扁平成片狀,甲面光滑。額緣呈緩和的波浪狀,中央凹陷較寬。螯足指節指端色淡,其餘為棕色,但甲面顏色變化繁多。

分佈:朝鮮、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地

7 海蟑螂

分類地位:門:節肢動物門 目: 等足目 鼠婦亞目 科:海蟑螂科 別名:海岸水蝨 俗稱:海蛆。

形態特徵:節肢動物門等足目鼠婦亞目海蟑螂科的1種,又名海岸水蝨,俗稱海蛆。身體平扁,呈長橢圓形,體長一般為30~45毫米。身體背面為棕褐色或黃褐色,中間色淺,身體表面具顆粒。頭部短小,前緣為半圓形。

複眼很大,無柄,在頭部兩側。第1觸角很小,不明顯,分3節。第2觸角細長,柄部4節,轉動靈活,鞭長一般為35節或更,向後能伸到或接近尾部,有觸覺作用。胸部各節的長度相近,各節的側甲板都很明顯。第4~7節後側角尖。胸部共有7對步足,末端皆有兩個爪狀刺,便於爬行。雌性步足內側有復卵片,各復卵片組成育卵囊,卵即產於其中。腹部稍窄於胸部。腹肢扁平,滿布血管,呼吸用。雄性前2對腹肢內肢變形。尾節的後緣中央外突,呈鈍三角形,其兩側向後伸出一對細長的尾肢。尾肢長度為體長的2/3或更多,分內肢和外肢,二者長度相近,都十分纖細。

生活習性: 海蟑螂生活於海邊高-潮帶附近,常在岩石岸、碼頭、船塢、破舊船等處成群出現,反應靈敏,爬行十分迅速。據報道海蟑螂的步足每秒能跑16步,可見其行動之快。這種動物為雜食性,喜食海藻,尤其貪食紫菜,也喜歡吃萱藻等經濟藻類。

分佈:海蟑螂為世界性分佈,亞洲、非洲、美洲沿海均有。其近似種西方海蟑螂主要分佈於北美加利福尼亞,中國煙臺曾發現過。中國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周邊有大量的海蟑螂存在。

應用與危害:海蟑螂經常吞食紫菜等經濟藻類,它們在某些地區成群活動,密度很大,對海藻養殖業造成相當大的危害。可用農藥毒殺。另外,在中國南方沿海漁民常用海蟑螂治療跌打損傷和小兒疳積等症,為藥用動物之一。

8 海盤車

海星綱(見海星)鉗棘目海盤車科的通稱。 世界上有1300多種,是棘皮動物門的代表,以貝類為食,它的再生能力極強。

形態特徵:腕5個或6個,有些屬腕很多。反口面骨板不規則,結合為網目狀,簡單,在腕上常排成稍規則的縱行。叉棘多而發達,管足4行,具吸盤。

分佈及生活環境:該科多分佈於寒帶和溫帶海,中國約有10種。北方的多棘海盤車和南方的尖棘篩海盤車是最普通的代表。海盤車科是海星綱裡的1個大科,下分7個亞科。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等沿岸、遼寧、山東沿海。

9 沙蠶

形態特徵:環節動物門(Annelida)多毛綱(Polychaeta)沙蠶屬(Nereis)環節動物。極大多數海生,少數為淡水生。長2.5~90公分,一般褐色、鮮紅或鮮綠。可能是最高階的環節動物,頭部有銳利可伸縮的顎。身體第1節有兩根短觸手和4個眼,第2節有4對觸手狀須。體節數可超過200.除前2節外,各有一對疣足,用於移動。用鰓呼吸。主要食其他蠕蟲及海產小動物。臨近生殖時,多數種類體後部因有精子或卵而膨大。通常在夜間離開海底淺洞穴到近海面處排出性細胞。受精卵孵出球形幼體。有些種在洞內生殖。雌體排卵後即死去,並被雄體所食,由雄的孵卵。有的雌雄同體,自體受精。

分佈:北美最常見的種為N. limnicola,分佈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 N. virens可長達80公分(31.5吋),分佈於北太平洋兩側。

10 蚌

形態特徵:海生的蚌類一般為楔形或梨形,長5~15公分(2~6吋)左右,殼平滑或肋狀,多有毛狀的角質層,許多種的殼外表呈深藍或深綠褐色,內面有珍珠光澤。海生蚌類常以足絲固著於硬物表面或相互依附成團。有時鑽入軟泥或木中。主要天敵為鳥類(如銀鷗、蠣鷸、鴨類)及海星。

分佈:世界性分佈。海生者最常見於涼爽海域。淡水貽貝類已知約1,000種,棲於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溪流、池、湖中。棲息於淺海沙底。

習性: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沼裡的貝類,種類很多,一般常見的有兩大類,一類喜歡生活在流動的河水裡,它們的貝殼很厚,兩個貝殼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齒,殼的珍珠層較厚,叫珠蚌;另一類喜歡生活在水面平靜的池塘裡,它們的貝殼很薄,兩個貝殼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沒有齒,叫池蚌。它們的身體很柔軟,活動能力很小,但是,它卻有兩扇堅硬的石灰質的貝殼保護著身體,遇到敵害向它進攻的時候,柔軟的身體便立刻縮到兩個貝殼的中間,同時把兩個貝殼緊緊的關閉起來,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銅牆鐵壁”。

11 海燕

形態特徵:體扁平,呈五角形星狀,邊緣薄;其中央部稱為體盤,體盤背面向上部分,稱為反口面,有覆瓦狀排列的骨板;反口面外表顏色變化很大,通常呈深藍色和丹紅色交雜排列。腹面向下的部分,稱為口面,呈橘黃色,中央有口。體盤四周,有輻狀排列的短腕5條,有時亦可見到4~9條者。各腕中央稍隆起如稜,邊緣尖銳;腕的腹面有開放的步帶溝,溝內列生管足2行,管足上具有吸盤。生活於沿岸淺海的沙底、碎貝殼和岩礁底。肉食性,能捕食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及蠕蟲等。

採集:夏、秋季常在捕魚時捕獲,也可在潮退時於巖岸海藻繁生處拾取,去內臟,晒乾。

分佈:分佈於我國黃海、渤海一帶。常見的有北方的海燕和南方的閩粵(林氏)海燕。多生活於沿岸淺海或潮間帶岩石海岸,常裸露,或隱藏在石下或石縫中。有少數種潛伏在沙灘表面。體色一般較鮮豔。

12 扇貝

分類地位:扇貝是扇貝屬的雙殼類軟體動物的代稱,約有400餘種。該科的60餘種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漁業資源之一,殼、肉、珍珠層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

扇貝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翼形亞綱、珍珠貝目、扇貝科

形態特徵:殼扇形,但蝶鉸線直,蝶鉸的兩端有翼狀突出。殼光滑或有輻射肋。肋光滑、鱗狀或瘤突狀,色鮮紅、紫、橙、黃到白色。下殼色較淡,較光滑。有一個大閉殼肌。外套膜邊緣生有眼及短觸手,觸手能感受水質的變化,殼張開時如垂簾狀位於兩殼間。扇貝常見於沙中或清淨海水的細砂礫中。取食微小生物。靠纖毛和黏液收集食物顆粒並移入口內。能游泳,雙殼間歇性地拍擊,噴出水流,藉其反作用力推動本身前進。卵和精排到水中受精。孵出的幼體自由游泳,隨後幼體固定在水底發育,有的能匍匐移動。後幼體形成,足絲腺,用以固著在他物上。有的終生附著生活,有的中途又自由游泳。

分佈:廣泛分佈於世界各海域,以熱帶海的種類最為豐富。中國已發現約45種,其中北方的櫛孔扇貝和南方的華貴櫛孔扇貝及長肋日月貝是重要的經濟品種。

習性:扇貝為濾食性動物,對食物的大小有選擇能力,但對種類無選擇能力。大小合適的食物隨纖毛的擺動送入口中,不合適的顆粒由足的腹溝排出體外。其攝食量與濾水速度有關。因此攝食量在夜間最大。主要食物為有機碎屑、懸浮在海水中的微型顆粒和浮游生物,如矽藻類、雙鞭毛藻類、橈足類等;其次還有藻類的孢子、細菌等。其食物種類組成與環境中的種類相一致。

13 等邊淺蛤

俗名,花蛤、花蛤仔、等邊蛤

分類地位: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雙殼鋼,簾蛤目、簾蛤科

外形特徵: 貝殼呈卵圓而約略三角形,前端圓弧但後端三角形。前端的小月面細狹長而後端的盾紋面為黑色明顯的卵圓形,在盾面上有外韌帶,殼頂中位。外殼顏色有灰綠色至白色但斑紋變化較大,殼外表雖然平滑但仍有很細的成長輪雕刻。殼上有許多不規則而又美麗的花紋,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斑紋,如英文字母或其他圖案。殼內面為白色且具瓷器的光澤,鉸齒髮達而堅硬。

分佈:世界性分佈,分佈於臺灣西部沿海的砂泥海灘。

習性特徵:棲息在淺海的砂泥底,有利用其強而有力的斧足潛砂的能力。

14 黑偏頂蛤

分類:黑偏頂蛤,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

形態特徵:殼表面呈黑色,殼內淡藍色。貝殼個體很小,近三角形,殼頂偏向背緣而得名。腹緣略凸,背緣呈弓行,後緣呈圓形。足絲淡黃色,極細軟。 分佈: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

15 菲律賓簾蛤

俗名:菲律賓蛤仔, 花蛤, 蜆子, 蛤蜊,雜色蛤。

分類地位: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

形態特徵:貝殼韌帶外在,位於後方。主齒加上前側齒有3個。雙閉殼肌。套線灣三角形或圓形或缺乏。貝殼小而薄,呈長卵圓形。殼頂稍突出,於背緣靠前方微向前彎曲。放射肋細密,位於前、後部的較粗大,與同心生長輪脈交織成布紋狀。貝殼表面的顏色、花紋變化極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貝殼內面淡灰色或肉紅色,從殼頂到腹面有2~3條淺色的色帶。

分佈範圍:臺灣分佈 臺灣西部,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澎湖大倉島,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臺北縣貢寮鄉龍洞,屏東縣恆春半島,臺灣東北角,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桃園,新竹,苗栗縣通霄,苑裡,臺中縣大甲以北。

16 牡蠣

別名:蠣蛤、牡蛤、海蠣子、生蠔、鮮蚵、

分類地位:牡蠣,屬牡蠣科(真牡蠣)或燕蛤科(珍珠牡蠣),雙殼類軟體動物。 外形特徵:牡蠣於西元前即已養殖以供食用;珍珠可在珍珠牡蠣的外套膜中產生。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於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兩殼於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的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濾食微小生物。牡蠣多雌雄異體,但也有雌雄同體者。

分佈:真牡蠣(牡蠣科)包括牡蠣屬、厚牡蠣屬和細齒蠣屬3屬的種類。食用牡蠣分佈在挪威到摩洛哥,經地中海到黑海一帶。北美牡蠣,原產聖羅倫斯灣到西印度洋群島,已引進北美西海岸。西歐沿岸有葡萄牙牡蠣( 即角厚牡蠣)。日本的`長厚牡蠣是最大的牡蠣。

17 史氏背尖貝

形態特徵::殼橢圓形,呈底笠帽狀。殼質堅實,但不厚。殼頂位於近前方。殼表面有很多細微密集的放射肋,與細而均勻的生長線相交形成串珠狀小顆粒行。殼表面棕褐色,殼內麵灰藍色,無光澤。

分佈:舟山各島嶼沿岸均有分佈,為習見種類。一般生活在高、中潮帶岩石上和石塊腹面。

18 蚶

別名:魁蛤、瓦屋子、蚶子、血蚶、毛蛤

形態特徵:蛤類的一種,俗稱瓦楞子。貝殼2片,堅厚,呈斜卵圓形,極膨脹,合抱近於球形。殼長約8釐米,寬約6釐米。殼頂稍接近,背部兩側略呈鈍角;腹緣圓,前端短,後端延伸。放射肋寬,平滑整齊,約42~48條,無明顯的結節。殼面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細毛;殼內面白色,近頂部略灰色。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當的突齒。

分佈:潮下帶5m至10-30m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生活於潮溼帶中、下區軟泥海灘,我國以遼寧、山東產量最多,尤以渤海灣產量最大。

19 鏽凹螺

俗名: 馬蹄螺

綱目: 馬蹄螺科

形態特徵:貝殼呈圓錐形,殼質堅厚。一般殼高15~25毫米,螺層約6~7層,自上而下迅速增大,體螺層低平。殼表各層有顯著斜行肋線。殼表面褐色,有鐵鏽斑紋,殼內麵灰白色,具珍珠光澤。

分佈:舟山各島嶼沿岸均有分佈,為習見種。生活在中低潮帶及水深20米左右岩石質海底,以藻類為食。

20 單齒螺

俗名: 芝麻螺

綱目: 馬蹄螺科

形態特徵:殼呈圓錐形,小型,殼質堅厚。一般高1-2釐米。殼表螺旋形肋明顯,與生長線互相交結成許多方塊形顆粒。殼面顔色多為暗綠色,夾以雜色。殼內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澤。

分佈:我國南北潮間帶分佈最廣的貝類之一。舟山內外側島嶼沿岸均有發現,為習見種。多生活在潮間帶中上區岩石上、石縫中或石塊下。以海藻為食。

21 短濱螺

綱名:腹足綱

科名:濱螺科

形態特徵:短濱螺 殼近球形。高13毫米,具粗、細不均勻的螺肋,黃褐色,雜有褐、白和黃色雲狀斑及斑點,軟體動物。

分佈:高-潮區岩石上常見。

22 蠑螺

腹足綱、前鰓亞綱、蠑螺科海產螺類。殼厚,殼口寬闊,殼面可有珠狀突、瘤突或肋紋。最大的種類是東印度群島和澳大利亞的夜光蠑螺、,體螺層以上的數層似鱗莖或某些東方國家用的包頭巾,故得其英文名。其大小20公分,殼和寬圓的厴(俗稱“貓眼”)可作鈕釦

形態特徵:蠑螺的口蓋特別厚,屬於石灰質的,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彎曲的脊。大多數種類呈球形或者陀螺形,殼表面或平滑或裝飾繁複,有的還有棘或凹槽。少數蠑螺有臍孔,殼口具有珍珠光澤。

分佈:大部分產於熱帶海域,特別喜歡居住在珊瑚礁附近。

23 鮑

形態特徵:鮑的足部相當發達,肉質細嫩,味鮮美,被譽為海味之冠。鮑肉還可制罐頭或鮑幹。鮑殼又稱石決明,有平肝明目功效。鮑殼珍珠層厚,色澤豔麗,是貝雕工藝的原料。還可培育鮑珠。鮑外形近似卵圓形或耳狀,背腹扁。殼的左側前面有數個小孔,是呼吸和洩殖的孔道。殼面紫褐色或綠褐色。殼的內面銀白色,有彩虹般珍珠光澤。內臟囊在軟體背部,環繞右側殼肌後緣的消化腺、生殖腺、嗉囊和胃等部分。鮑棲息在水清流暢、鹽度較高而穩定、藻類生長繁茂、岩石縫隙較多的沿岸區。大多數分佈在低潮帶至潮下帶 20~30 米深處 。鮑以藻類為主食。鮑雌雄異體,體外受精, 性腺每年成熟1次,一般春夏季產卵,產卵高峰較集中。鮑生長緩慢,人工養成周期長、成本高,一般多采取人工育苗、海區放流和封島育鮑的繁殖方法。

分佈: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鮑科動物的總稱 。 全世界有近百種,均屬海生。主要分佈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日本和澳大利亞沿海,南非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有紅鮑、黑脣鮑、大鮑等種。中國遼寧 、山東 、福建 、廣東和臺灣省沿海分佈的有平鮑、雜色鮑、耳鮑、羊鮑、多度鮑、格鮑等。

24 扁玉螺

形態特徵:貝殼呈半球形,堅厚,背腹扁而寬。殼頂低小,螺旋部較短,體螺層寬度突然加大。殼面光滑無肋,生長紋明顯。殼面呈淡黃褐色,殼頂為紫褐色,基部為白色。在每一螺層的縫合線下方有一條彩虹樣的褐色色帶。殼口卵圓形,外脣薄,呈弧形;內脣滑層較厚,中部形成與臍相連線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顯的溝痕,臍孔大而深。厴角質,黃褐色。生態、利用和地理分佈:生活於潮間帶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質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區至10m左右水深處生活。常潛入底內獵取其他貝類為食。約在8一9月產卵,卵群和細沙粘成圍領狀。

分佈: 為我國沿海常見的種類,北方多於南方。此外,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鮮半島、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印度洋的阿曼灣等地也有分佈。

25 疣荔枝螺

綱目: 骨螺科

形態結構: 貝殼小型,呈紡錘形,殼質堅厚。一般殼高2~3釐米。螺層約6層,疣狀突起的有5列。整個殼面密佈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殼表面為灰綠色和黃褐色,常雜以白色條紋。殼內面黃白色,外脣內側黑紫色。

分佈:我國南北沿岸及舟山各島嶼沿岸均有分佈,為巖相潮間帶最習見螺類之一。以藤壺、雙殼貝類為食。

附錄:標本的採集和處理方法

海葵營岩石固著生活。用鐵錘、鐵鑿在距其固著2cm-3cm處,將動物和其固著的岩石部分一起採下,切勿觸傷,儘量減少振動。採後放入新鮮海水中,靜置於不受振動且光暗的地方。帶觸手完全展開且呈自然狀態時,把薄荷球緩緩放入水中,同時向觸手基部投入硫酸鎂,逐漸增加劑量及時觀察。觸動其觸手,完全不動時,取出薄荷球。向水中家純甲醛至濃度為7%即殺死,後移入5%的甲醛液中儲存。

沙蠶無特殊穴形,多生活在海灘泥沙中,用鐵鍬挖掘可採到。用新鮮海水培養環節動物,帶起恢復正常狀態,用薄荷腦麻醉3小時後,也可以用淡水直接麻醉,後用7%的甲醛殺死,10小時後將其移入5%的甲醛液中儲存。

牡蠣以貝殼固著在岩石上,可選擇固著不大牢固的個體,用鑿子鑿取。 螺類的貝類標本的處理方法大致相同。浸製標本先用清水洗淨後用薄荷腦或40%的硫酸鎂麻醉2小時—3小時。用10%的中性甲醛殺死。10小時後將貝殼有光澤的種類移入70%的乙醛,無殼的用4%的甲醛固定。

蝦蟹類大都在退潮後的岩石間隙或沙岸上爬行,可用鑷子夾取。有的潛在泥沙中,可用鐵鍬挖掘。處理方法為,可先用淡水殺死,然後用70%的乙醛後5%的甲醛液固定,最後用70%乙醛並加幾滴甘油儲存。

實習日誌:

一、青島概況: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

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2日,我們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海洋動物實習,對青島的動物的分佈、動物種類等進行了考察,選擇了海底世界,竹岔島,金沙灘,銀沙灘等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考察。通過這次實習,我們不論在知識面,還是在野外的生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對青島海洋動物的分佈型別和特點有了較系統的瞭解。

二、分述:

1、7月20日參觀青島海底世界:

青島海底世界位於青島萊陽路2號,毗鄰青島著名風景區魯迅公園和第一海水浴場,總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水體4000噸。青島海底世界主要由潮間帶、海底隧道和地下四層觀光建築三大部分構成,展示部分完全在地下。潮間帶長35米;海底隧道長86.2米,寬2.5米,隧道拱形玻璃的弧度採用180度的常規角度、254度大角度、360度圓柱水體及窗式玻璃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造型結構,行走在隧道中,便如同置身於海底,大大小小的魚兒在身邊遊弋,還能看到人鯊共舞的場面;地下四層有高達7.6米,亞洲目前最大的單體圓柱展示水缸,展示一些珍貴的珊瑚礁生物。整個青島海底世界被礁石環繞,形成山中有海的美景。獨特的地理位置、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它整合了青島水族館、標本館、淡水魚館等原有旅遊資源,與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

今天我們分組參觀了青島海底世界,對海洋動物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同時也欣賞了各種海洋動物,使我們開闊了眼界。

2、7月21日上午銀沙灘採集標本:

青島銀沙灘位於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鳳凰島,與國家5A景區金沙灘為姊妹灘,銀沙灘山清水秀,沙質細膩,為原生態天然優質海沙灘,目前青島開發區正在把銀沙灘建設成高檔海水浴場和高階休閒景區。

由於當日風浪太大,且採集時間較短,沒有采集到種類很多的動植物。採集了滸苔,裙帶菜,海帶等藻類植物。還有少量的蟹類,蛤類(雜色蛤,等邊淺蛤等),牡蠣等。

3、7月21日下午金沙灘採集標本:

金沙灘位於開發區東南,南瀕黃海,呈月牙形東西伸展,全長3500多米,寬300米。水清灘平,沙細如粉,沙質為金黃色。金沙灘是我國沙質最細、面積最大、風景最美的海水浴場之一,號稱“亞洲第一灘”。

我們今天在潮間帶採集動物標本。但由於金沙灘現已成為著名風景旅遊區,遊人很多,且今日浪潮較大,不易採集動植物標本。

4、7月22日竹岔島礁石灘採集標本:

竹岔島是距今一億六千萬年前,由火山噴發而形成,屬嶗山山脈在青島的南部,被人們美喻為“海上明珠”。 竹岔島 有300多年的田園史,島上有100多戶人家,560多人口。面積0. 3578平方公里,島上至今還有保留比較完整的火山口一座。島上的岩石上至今還留有火山噴發後形成的氣泡和自然形成的矽

洞. 竹岔島明末清初就有人居住,現在島上居民來自薛家島、膠南、沙子口等地,有楊、薛、王三大姓。竹岔島四周環海,位於青島棧橋正南5海里,西鄰金沙灘和薛家島隔海相望,屬黃島區薛家島鎮一居民島,。竹岔島與東側的脫島、大石島、小石島構成竹岔島。

我們今天坐船到竹岔島在礁石灘採集標本。在礁石灘上,我們多采集了各種蟹類(厚蟹,平背蜞等),螺類(疣荔枝螺等),還有多種貝殼。在岸邊我們也採集到了各種藻類。

實結:

雖然我們經過一個學期的理論學習,但對課本上的許多名詞的定義-解釋我們都不是很瞭解,特別是一些形態特徵的描述,書上是這麼寫著,但世界上的生物是千變萬化的,生物不會照書本上的特徵生長,所謂世上不會有兩張相同的樹葉。但今年的野外實習卻更好使我們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絡到實際中,能更好使我們學習到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和加深課,野外實習不僅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課一個理性的認識。

通過幾天在海濱的實習我們熟悉了各種不同海洋動物的特徵,基本外形,瞭解動物千姿百態的各種變化,加強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鞏固。並且通過在野外直接觀察動物,瞭解動物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習性,瞭解動物的生存環境及動物與環境的關係。在野外直接捕捉海濱動物,使我們學會了採集動物標本的方法,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類鑑定,動物分類檢索表、主要特徵鑑別等方法進行動物分類鑑定。對捕捉到的動物進行動物標本的浸製、剝製、等的標本製作,學會動物標本製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這幾天的學習生活讓我終身難忘,我學到的知識也將有利於我一生的學習和工作,使我學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同時也將更加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有利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