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1.06W)

1、從歷史角度看李廣的功業和性格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漢代前期,由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生產方式的不可調和性,導致邊境民-族-矛-盾尖銳,漢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終是西漢前期的主要軍事大事。漢朝和匈奴的戰爭在漢武帝時有了關鍵性的轉變,衛青、霍去病等在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建功立業,成為功勳赫赫的歷史人物。李廣作為漢代邊境的武將,歷任太守和將軍之職,在對匈奴的作戰中表現英勇,在匈奴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歷史上的李廣未得封侯,而終於不肯受辱而自殺,我認為這其中可以辨清和商榷的很多。

1.1李廣的軍事才能

李廣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驍騎都尉時,在跟隨周亞夫對付吳楚軍的戰鬥中,奪取對方的帥旗,在昌邑一帶名聲廣佈。後來歷任邊郡太守時,能力戰,就是持久而強勁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戰”,李廣則“以力戰為名”。第一、匈奴進犯邊郡,李廣帶著百餘騎主動出擊,生得匈奴射鵰者,這顯示了李廣作戰勇敢的風格。百騎陷入匈奴數千騎兵之中,李廣能夠臨危不亂,解鞍縱馬疑惑匈奴,從而得以脫身。第二、匈奴憑藉兵力,將李廣軍擊破並生擒李廣,李廣卻憑著自己嫻熟的弓馬功夫,憑著自己的機智的反應脫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間,李廣作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圍剿,士兵們死傷過半,箭矢也將用盡,李廣親自拿著弓箭射殺他們的首領,於是解圍,李廣仍然意氣自如,“軍中自是服其勇也”。這些事蹟都無一不顯示李廣作為將領的超群的武藝和機智的頭腦。

但是,戰爭離不開整體戰局的統籌和協調,李廣卻經常發揮個人英雄主義,不能以軍隊整體利益出發。元朔時,李廣從衛青出定襄,諸將大多斬首匈奴敵人而獲得封侯,李廣卻沒有功勞。李廣最後一戰中,他是作為右將軍出東道的,但是,卻迷途失期了。作為一個習慣於在邊境作戰的將領來說,迷路實在是一種軍事能力的欠缺。這一點可以比較一下衛青和霍去病,他們直搗匈奴巢穴卻不曾迷途。 總是,李廣在實際的歷史中,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將軍,並且其超群的勇氣和武藝也會對軍隊起著強大的感召力,因為名聲大勝,但是,李廣作為一名將軍,卻缺乏應有的軍事素養和服從命令的觀念,不能稱得上一位名將。

1.2李廣的功過分析

李廣的功勞主要表現在他一生力戰數十載,七十餘戰爭中經歷的血與火的考驗。但是,李廣在面對重大事件時,常常做出不怎麼理智的決定,換句話說,李廣的性情更像是隨心所欲的江湖遊俠,而不是一個嚴肅規整的將軍。

首先表現在李廣治軍的風格上,就是李廣雖然對士卒寬仁,但是,程不識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李廣治軍的害處,“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李廣又一次出雁門擊匈奴,不事先了解匈奴兵力,而被匈奴多倍兵力圍擊,傷亡很多,自己也被生擒,在定襄一戰中又遭到匈奴圍困,不多久,他手下的吏士居然“皆無人色”,這可以對比李陵最後一次戰役中,他手下士卒的表現。李廣又一次表現出“意氣自如”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而最後也是落了“廣軍覆沒”的結果。我認為,這些失敗這樣慘重,有客觀原因,但是也和李廣治軍不嚴有關係。 其次還表現在李廣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不殺投降的人,一直是歷史上的軍事原則和政治原則,但是李廣自己也說平生最大的恨事就是“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這件事情,就連望氣者也這樣譴責,“禍莫大於殺已降”。

最重要的是,李廣沒有大局觀念,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李廣最後沒有被任命為右將軍,然後“不謝而行”,在失道的過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情緒的不好,而造成軍事行動的失利,這是可想而知的。

1.3李廣自殺的原因

李廣失道,衛青派長使去詢問他具體情況和原因,並且特意帶上酒肉來表示安慰,並且衛青決定將情況上報給皇帝處理,並沒有為難李廣。我認為李廣的自殺,不只是他不願意面對刀筆吏審判的恥辱,我覺得深層原因還在於皇帝和衛青商議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孫敖取代了李廣的位置任前將軍。李廣是覺得自己一生征戰,而不能得到國家的賞識,自己所忠誠的皇帝卻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網路的一個結點。可能在李廣的內心深處,有一點迷茫,他不願意去面對這種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選擇自殺。

2、 從《史記》的角度看李廣形象的理想色彩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際上這是從文學的角度讚賞了這部性質為史料的歷史著作。司馬遷同時也是文學家,在寫歷史的同時,運用了搖曳生姿的筆法描繪了種種生動的歷史人物,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說,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類似於長歌當哭的悲憤情懷的表達,又像屈原行吟江畔的吟嘯,訴不盡胸中的委屈和憤懣。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因為李陵之案而遭到宮刑,並且飽嘗皇帝和同僚的人情冷暖。我認為《報任安書》中不僅包含著司馬遷濃烈的悲憤,更飽藏著對人才被壓抑被埋沒的理性的思考,那皇帝作為個人的存在和忠臣所效忠的皇帝這個意象之間存在著矛盾,也就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和皇權專制之間的矛盾。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