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生活經驗 閱讀(1.34W)

人際關係交往無疑是人生命中的一個大難題,有一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往溝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1)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交往的語言、語意差異,交往態度差異,以及接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差異等。這些因素均可造成交往障礙。語言不通的異國移民無法一下子在新環境中廣交朋友,便是這方面顯而易見的例子。

(2)社會背景。主要包括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個人身份以及年齡、性別等方面。當年魯迅先生指出,美國的石油大王何曾知道中國拾煤渣老太婆的辛酸,賈府的焦大絕不會愛上林妹妹。由此可見,懸殊的社會差異,必然影響人際間的交往。

(3)思想觀念。主要包括雙方在認知、情緒、行為方式以及個性特徵等。具體來說,雙方的思維定勢、觀點觀念、情緒狀態、氣質、性格、興趣、價值觀、品行、能力以及看問題的角度等,均能影響彼此交往的深度和層次。有關人際吸引的研究表明,交往雙方在空間上的接近性、在個性特徵和態度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需要和期望等方面的互補性以及出眾的能力和儀表等因素,都可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受人歡迎的個性特徵 別人樂於接受並與之交往的人,心理學上稱為“人緣兒”。據國外研究表明,受人歡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徵:聆聽重於表達,尊重別人的隱私,不過分謙虛,犯錯誤時勇於承認及坦誠道歉,不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藉口,不過分討好別人,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時間。

不受人歡迎的個性特徵 阻礙人際吸引的個性特徵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過於功利,過於依賴,以及妒忌心強、自卑、偏激、退縮、內向不合群、充滿敵意等。

人際交往和溝通的技巧與藝術人際交往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種藝術,只有將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才能改善人際關係。這學問包括人際交往所必須遵循的規範、禮儀、風俗、習慣,還包括溝通的技巧及談話藝術等等,例如,人際稱呼要適當,登門拜訪要有禮貌,喜慶節日要致意,談話態度要誠懇,玩笑和幽默要掌握分寸等。此外,良好的交往態度和心理準備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看,小月應該怎樣做才能改進人際關係呢?答案是四句話:一是“把自己當別人”(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榮辱,把自己的得失榮辱看做發生在別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緒的變化而影響人際關係);二是“把別人當自己”(一個人只有設身處地通過角色互換,才能善解人意地去急別人之所急、痛別人之所痛);三是“把別人當別人”(即尊重別人,不干涉對方的隱私,做到內外有別、男女有別,不冒犯對方的個人空間);四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意味著在自知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揚長避短,更成熟地與別人相處)。

  影響人際關係的型別

自卑型我想靠近你,但很怕被你看輕

對自己不滿意,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沒有別人聰明,沒有別人好看,心裡很害怕遭到別人的拒絕,很怕看到別人失望和瞧不起的眼神。對於別人的反應特別敏感多疑,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別人本來是一句簡單的話,他會聽出話裡有話。別人本來一個簡單的眼神,他會加上很多自己的解釋。最終這種自卑型的會選擇把自己藏起來,遠離人群,保護自己,儘量讓自己少受到"傷害"。"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對別人的評價與解釋都來自你的內心,都是你自己的投射。

冷漠型我真的不想靠近你,我對你沒有興趣

打心底裡對別人冷漠,挑剔,總覺得別人不是自己喜歡的型別,不願意和別人走近,百般挑剔。即便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別人做某件事,很容易引起他的不滿與責備。和他交往的'人因此壓力很大,說話行事也要小心翼翼,長此以往,身邊願意與之交往的人越來越少。試想想,誰喜歡總和一個總挑剔自己的人在一起?人都是趨樂避苦的動物。其實大多這一交際型別的人,和自己的關係也很不好,對自己也是挑剔,冷漠,不會愛自己。對自己沒耐心,缺乏愛心,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是不會懂得如何去愛別人的。

保護型請不要繼續靠近我,我怕被你看透

這一型別的人往往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好,親和力很強,溝通力很強,很多人願意與之接近。人際關係是需要漸進發展的,當和別人的距離從一個陌生人變得越來越近,他們之間的關係反而變得撲朔迷離了,這一型別的人就莫名其妙地開始破壞關係,或者故意保持距離。他們往往說自己是想發展的越來越親密,不知為什麼做的事情往往是向相反方向的。這就是潛意識裡的保護機制被啟動了,因為隨著關係的越來越親密,自己會被越來越多的瞭解,“真我”越來越暴露在別人面前。他們被怕別人看透,因為他們的內在沒有他們的外表那麼光鮮,準確的說,他們自己認為內在沒有表現給別人的那麼好。所以他們也選擇了隱藏自己,把自己保護起來,因此就和別人的距離漸行漸遠了。

迷失自我型要不要靠近你,到底我是誰?

這一型別的人一般不太接受自己本來的性格,本來自己是內向的,他們心裡總覺得,如果我是外向的該有多好。因此在人際關係裡,他總是不停地去參考別人的標準,看別人如何去說話,談什麼樣的話題,想去學習和模仿,但自己和別人的性格相差很大。同時,他們忘記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壓抑了自己的性格能量,只有接受自己的性格,才能讓自己的性格弱點自動轉化成優點,才能在人際交往中讓自己的人性之光閃耀,找到自我,讓自己越來越有獨特魅力。

  影響人際關係的心理原因

一、認知偏差的影響

按認知心理學的觀戰所為認知即認識。人生活在社會中,會產生對自我、對他人及對種種意義關係的認知。在人際接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偏差,那麼就會影響人際之間的正常交往。認知偏差主要有兩種:對自我認知的偏差和對他人認知的偏差。

對自我認知的兩種偏差。一是過高評價自己,孤芳自賞:一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輕自賤。對自我的這兩種不正確認識都會影響人際交往。一般的說,人們大都不滿足自己的財富,卻很容易欣賞自己的聰明。孤芳自賞者正是過高評價自己,過分相信自己的聰明從而導致恃才傲物。對不如己者不屑一顧,惡語相向,以已之長量人之短,以已之聰明襯人之笨拙。或者對別人的所作所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與之交流。如此待人,誰會與你交往?人們只會避而遠之。你雖處人群卻倍感孤單。高估自己會影響交際,自我貶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價值,自輕自殘,與人交往畏畏葸葸,認為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沒有主見,看別人眼色行事,見到上級點頭哈腰,與同事交往,怕別人笑話,碰著鄰里總賠著小心,與朋友相聚,總覺得自己低人一截。這其實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則無自信,無自信則輕視自己,輕視自己則行為畏畏縮縮。神情暗淡,一臉小心,言詞唯唯諾諾。這類自輕自殘者,其實想以自己的行為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可事與願違。人們卻認為你太賤而不願與你交往。

對他人的認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見待人,三是從眾,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沒有個性特色。這幾種認知偏差在人際交往中有不同表現。以貌取人常表現為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首次見面所形成的印象即為第一印象。這種印象主要是來自對方表情、姿態、身材、以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對人認識中有決定性作用。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對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視,對後來獲得的資訊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視。第一印象好對以後的資訊就會起到掩飾作用,產生正向優先效應,認為此人樣樣好,於是喜歡、信任他並與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後的認知中就會更多地注意其缺點,甚至把優點也當作缺點,產生負向優先效應,對他人則樣樣看不顧限,於是排斥、疏遠、嫌棄他。這種只看表面不著實質的認知傾向容易造成對人認識的失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聞其名,未見其人"的事,也是一種對人認知的偏差,可稱之為以資訊取人。在很多時候,交往對方在未開始交往時,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資訊,從而對對方形成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也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以成見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現為暈輪效應和定勢效應。暈輪效應是將認知物件的某種印象不加分析地擴充套件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裡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際中,人們在認識人時,由於對方的某一特徵或某一行為使自己產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蓋了對此人其他特徵和行為的認識,於是得出整體只具有這些特點的錯誤判斷。見木不見林、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造成對人認知的偏差,從而影響交往。定勢效應是指用一種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輕人看來,老年人固執保守,思想概化,舊框框多,缺乏改革、創新意識,當他們遇到某個老年人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歸入此類;而老年人則認為青年人單純、幼稚,缺乏經驗,辦事欠穩妥,當他們遇到某個青年人時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劃入此類。這種定勢效應若與認知物件的本質特徵一致,可簡化。縮短認知過程與時間,但往往也會導致認知者形成某種成見,陷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礙交往的正常進行。從眾則是根據多數人的看法來確立自己的觀點或態度的一種現象。這種人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隨大流,沒有自己的觀點,不管別人的看法正確與否,一味隨聲附和。這樣認識人,結果導致認識失真,影響與他人的交往。

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還要正確認識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同時對雙方交往的目的、內容、方法也要正確認識,否則交往最終也會中止。例如交往動機不良,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一旦目的達到,交往活動也隨之而結束。

二、情緒失控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情緒,人們常稱之為情感的外在表現。它在人際交往中極為重要。情緒隱藏在交際過程中,是一種心靈的無聲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則直接會影響文際質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績或被人羨慕的情況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於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別人不知,言語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飛色舞,甚至教導別人該如何如何等,往往導致別人的反感而不願與之交往。與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歡迎,因為沒有人願與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樣,失意忘形留給別人的印象也並不美好。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不幸,一個人若愁腸滿腹,化形於色,那麼人們會認為你過於脆弱,缺乏自制,只會給予憐憫或同情,而不會把你作為知交為你分擔不幸。若遇不公正對待怒形於色,遷怒於人,人們只會認為你淺薄,缺乏內涵,那麼你連憐憫或同情也得不到,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蔑,又何談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