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特徵與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2.72W)

黃梅戲於18世紀末發源於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農村,從最初萌芽時的“鄉間小調”到躋身全國五大劇種之列,只歷時一百年多年,因而被稱為“黃梅現象”.今日所說的“黃梅戲”是指以安慶懷寧為中心的黃梅戲,被稱為“懷腔”.《夫妻雙雙把家還》是黃梅戲劇目《天仙配》中最膾炙人口的唱段,由時白林作曲,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原唱是嚴鳳英和王少舫,之後又被韓再芬、熊成龍等戲曲名家演唱過。該唱段是黃梅戲戲曲唱腔專業創作的範例,因內容貼近生活,旋律的優美,成為老少皆宜的戲曲唱段,也是KTV節目單中點選率較高的戲曲唱段之一。

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特徵與意義

一、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風格特點

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那家還》,唱腔清秀、優美、典雅,結構嚴謹有序,具有黃梅戲唱腔的“依字行腔”的特點,展現了黃梅戲的“音韻美”,唱詞的語調與音樂的旋律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安慶人日常講話就像在唱黃梅戲,而《夫妻雙雙把家還》中就有幾句既像在唱又像在念白的樂句,如第一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旋律起伏較小,近似在用安慶人的語調在念唱,由女生來唱,唱腔甜美,有點像西方歌劇中的宣敘調。該唱段以現代音樂創作方法創編唱腔,使唱腔別具黃梅戲劇種的聲韻特點,同時又展現聲樂曲目創作的一般規律,曲調優美且易上口,聽著聽著就不知不覺的會唱了。

黃梅戲的咬字特別講究一個字的歸韻,有點類似漢語拼音的拼讀練習。如:“綠水青山綻笑顏”中的“笑”字,要按照x-i-ao慢慢地展開,最後在“ao”字上著重歸韻。整個唱段音域跨度只有11度,幾乎適合任何年齡段的人來唱。《夫妻雙雙把家還》富有地方戲曲的語言特徵,即“以安慶方言為基礎,唱唸都具有安慶人的說話語調”.從唱詞與旋律的“對位”上來研究,絕大多數唱詞都是“一字對一音”,較少的出現“一字對多音”的情況;“一字對一音”相對於“一字對多音”唱起來要更易上口,也許這正是許多人喜歡唱的原因之一。在唱詞的咬字上,絕大多數唱詞都是標準的普通話咬字,在個別字上凸顯安慶地方方言的咬字特徵。如第一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中“的”在這裡唱成“di”,而漢語拼音標聲調應該是二聲,這屬於安慶地道的方言特點,在安慶方言中“的”字都是念作“di”.第二樂句“綠水青山帶笑顏”中的“綠”在這裡唱三聲“lu”,“綠”字在安慶方言中有兩種讀音,分別是三聲的“lu”和三聲的`“lou”.第三句“隨手摘下花一朵”中的“摘”字讀“ze”.第9樂句“寒窯雖破能避風雨”中的“避”字唱成“bei”[2].只在個別字上保留安慶地方方言的咬字特點,如“從今再不受那奴隸苦”中的“奴”字就直接唱成“奴”,而沒有唱成安慶方言“nou”.這種保留部分方言咬字的唱法既凸顯了黃梅戲的風格特徵,又可以脫離地域限制,讓更多人都能聽懂,以便有利於全國範圍內傳唱。

(二)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風格

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曲調優美且簡單、易學,唱段開始採用的是人們非常喜歡的男女對唱的形式。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女生唱的,只在這兩句的第二小節做了一下“加經過音”旋律裝飾處理,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加花處理,不僅保證了旋律的統一性,還保證了其鮮活生動性。男生樂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則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旋律重複。就整個男女對唱部分而言,基本上是:旋律不變,通過唱詞的變化或者旋律的較少變化來演唱,一字一拍,旋律簡單易學。

在唱段最後的高潮部分,安排了兩句復調式的男女二重唱,這種方式有別於傳統的對唱,是一次大膽的創新,有利於推動唱段高潮的到來。在旋律創作上,一改前面對唱部分的旋律的重複,對旋律做了大幅度的調整,但在樂曲結束的最後3小節又男女旋律一樣,這樣就保證了唱段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配合了夫妻間的那種“齊心協力把家還”的思想感情。全曲旋律起伏較小,只在11度音程內(小字組的b至小字二組的e),符合安慶人的語調的特點,同時也降低了傳唱的難度。在整個唱段的旋律走向和歌詞語調上基本是保持一致的,如第一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中的“樹上”就是一個音程的下行,與“樹上”這個詞的基本語調基本保持一致;還有就是“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雙雙”,只是一個下行的二度級進,這也正好符合詞語語調的聲調特點。唱段的曲式結構方整,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具有雅俗共賞性的風格特徵。

(三)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美學特點

《夫妻雙雙把家還》這種黃梅戲經典唱段,不同於崑曲、越劇的的柔媚優雅,沒有北方戲曲的“凜冽之美”,它是鄉野農人的小夜曲,具有質樸而不失悠揚、世俗、生趣的美學風貌,具有“民間性”的美學特徵。第一,它是《天仙配》中的一個唱段,《天仙配》本身就是一個民間傳說,講述了七仙女和董永之間的愛情故事,其最初的唱腔是民間小調,之後又汲取“花鼓調”、“燈歌調”的營養,充分展現民間性的美學特點。第二,它的表演富有生活氣息,模仿的是現實生活。《夫妻雙雙把家還》展現的是一種“田園美”,它整個唱段都在中音區,音域跨度只有11度,委婉動聽,充滿抒情性,如小橋流水。另外,它的題材如同其他的黃梅戲劇目一樣,以“愛情”為題材,展現了男女主人公恩愛情深。

《夫妻雙雙把家還》展現的是一幅傳統農耕社會“男耕女織”式的“夫唱婦隨”的美好田園生活畫面,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時至今日,人們心中還是嚮往著這種美好的、簡單的田園生活,這也是至今人們仍然樂此不疲地傳唱它的原因之一。

二、《夫妻雙雙把家還》典型性意義

(一)《夫妻雙雙把家還》不僅是對黃梅戲劇種的傳承,更是一種創新

《夫妻雙雙把家還》在唱腔上、語言上、美學特點等諸多方面都體現了對黃梅戲基本特徵的傳承,同時更是一種創新。該劇作曲家時白林先生把西洋復調的作曲技法融入黃梅戲曲調中,創作出具有新意的黃梅戲唱腔,既保留了黃梅戲曲調的特點,又進行了創新。在該唱段的高潮結束處設計了兩句復調式的男女重唱樂句,旋律簡繁結合,相互呼應,行進相間,表達了夫妻間的相互扶助、恩愛有佳的情感狀態。唱段前面部分是中國傳統民歌的你一句我一句的男女對唱形式,這是對傳統的繼承;唱段最後的男女一句二重唱的設計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夫妻雙雙把家還》運用了現代西方的音樂創作理念,既保留了黃梅戲劇種的聲韻特點,又符合聲樂創作的一般規律,極大的提升了黃梅戲劇種的影響力。可見,傳承和創新是可以同時統一地存在同一作品之中,二者不是對立的[3].創新要始終把握一個度,不能脫離戲曲原有的唱腔風格特點,明明是一首京劇唱段,卻絲毫沒有京劇的任何特點,那就得不償失了。創新不是最終目的,創新是為了讓戲曲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的人都能聽懂並感受到它的美,從而發自內心地喜歡並傳承下去。

(二)《夫妻雙雙把家還》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載體

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是皖江地域文化的有效載體,展現了皖江文化的地域文化屬性。皖江文化的中心和黃梅戲的發源地都是安慶,安慶曾被稱為是皖江文化的核心區域,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之稱。歷史上安慶曾是一個移民地區,人們思想觀念比較解放,易於接受新生事物,敢於創新,在《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中就有大膽的創新,即首次運用復調的作曲手法對戲曲音樂進行創作。皖江文化有“以農為本”的傳統文化屬性,是儒家文化傳統的產物。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展現的就是一幅美好的田園生活,它是山野農人的田園牧歌,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外,如前面所述,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旋律語調、歌詞咬字、唱腔等均有安慶地方的咬字、語調的地域特點,是獨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鮮明代表。

(三)《夫妻雙雙把家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的傳承

黃梅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但這並不表明它不存在生存危機。曾經有人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遺產”指的是“死”,是進博物館封存的文化狀態。其實,像《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樣的經典唱段,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從黃梅戲的產生到傳遍全國,表明它仍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它是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一個典型案例。如果所有的戲曲劇種都能像這個唱段那樣,那根本就不用擔憂面臨失傳的問題。《夫妻雙雙把家還》音域窄,旋律美,樂句重複較多,易於學唱,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它將黃梅戲的音樂特徵與一般歌曲創作規律性有機地結合,在全國掀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黃梅戲風”,將永載史冊併為人們所傳唱。

黃梅戲經典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是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經典案例,它屬於地方戲曲但卻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播,深得百姓喜歡,這值得每位戲曲非遺傳承人深思和學習。《夫妻雙雙把家還》受全國聽眾歡迎絕非偶然,是它的風格特點使然,它具有地方戲曲的一些共性,同時又大膽地使用西洋復調的創作手法,符合大眾的審美趨向,更符合聲樂歌曲創作的一般規律。通過對《夫妻雙雙把家還》的解析,希望能夠給那些戲曲創作人以啟示,那就是戲劇創作必須堅持雅俗共賞,易於傳唱。

參考文獻:

〔1〕張來敏。黃梅戲《天仙配》的音樂創作研究---以《夫妻雙雙把家還》為例[J].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2,(02)。

〔2〕江結寶。傳統黃梅戲語言地方性特徵初探[J].畢節學院學報,2014,(01)。

〔3〕何峰。地方戲曲的社會認同度與審美接受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