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教學反思的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8.4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的意義,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反思的意義

教學反思的意義1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數字遊戲匯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絡,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為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說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說”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教學反思的意義2

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不難理解,因為有反思才會有提升和改善,才能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指導未來的教學行動,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簡單來說,教學反思的意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實踐的專業化提升。我們都知道,若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必須要把外部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和經驗;若想糾正自己某些不好的教學習慣,如固化思維,需要不斷去強化自己的認知,刻意提醒自己去留心關注。這種內化、強化的過程就是學習、反思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善於反思、堅持反思。只有養成反思的習慣,才能改變很多慣性思維,讓教學能力再上一個臺階。

同時,一堂課教下來,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期、自己堅持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之間是否存在出入、有哪些經驗或者教訓等,所有這些問題,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向書本“請教”,可以與同事、同行切磋,借鑑他人的智慧來撥開心中的迷霧。

歸根結底,教師要敢於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敢於並善於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教學反思一方面對科學的教學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予以充分肯定,以此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閱歷;另一方面又是自我剖析、不斷找出理論與實踐尚有衝突的地方,並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實踐的過程。

其次,教學反思有助於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實踐是否合理,體現在是否符合科學規律、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質、是否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否符合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以及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等方方面面。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地反思和實踐來驗證。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教學反思能關注並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那麼,所謂教學,雖然出發點是“教”,但落腳點卻在“學”上,也就是說從教師主體走向學生主體。這樣的反思非常有意義,因為它關注到了教育的本質——讓教學更加關注人的因素、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等。這些恰恰是教育者們的共同追求。如果能夠做到如此“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值得我們欽佩和讚歎的。

最後,教學反思能夠促進教師從“教學者”向“教育家”轉型。如果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認真鑽研自己的教學所得,敏銳捕捉值得探討的教學現象,並用研究的眼光去審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其教學技能自然而然會得到提升,從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教學反思的意義3

本課要求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及其與生活的廣泛聯絡。在創設情境中,我儘量讓學生多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小數。如自己的身高、體重、物體的大小或長度等。讓學生感受到小數實際在生活的應用是非常廣的,因此我們有學習小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對於小數的知識,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學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幣背景下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讀寫。而四年級的目標是“體會小數產生的過程,體會十進分數與小數的關係並能進行轉化,明確小數的計數單位,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意義。”所以多數學生對於小數的意義的理解還是膚淺的,可能並沒有真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儘管這是一種規定,但教學時,我是通過舉例的方式,一是從元角分入手,從1角,5角轉化成0.1元,0.5元,學生理解0.1元,0.5元所表示的意義再慢慢的抽象出小數的意義。再從一位小數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分析一位小數的意義的過程,為後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數的意義作鋪墊,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對小數的整體意義的概括,降低了教學難度。

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發表個人見解,這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孩子們在靜思、合作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還覺得,小數的意義屬於比較抽象的知識,而教學抽象的知識比較好的方法是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而且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通過直觀模型和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畫起、學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畫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不過,通過教學也發現學生對小數的意義的表述、理解、應用還是有困難。可能學生一下要理解抽象的東西還是比較困難,如果能有合適的學具讓學生親自分一分,畫一畫就更好了。學生通過自己親手把單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過程,來感受十進分數與小數的聯絡,這樣一步步的操作,學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

教學反思的意義4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著重說明兩點:(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課後,我對情境的使用產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樣使用情境來抽象出比,什麼是抽象出,怎樣抽象出,生活及生活中的數是真實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過生活情境來認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義。

今天這節課情境很多,並不是利用再利用的問題,問題是讓學生通過對這些生活情境的運用明白,哦!生活中的這些倍數關係、量與量之間的相除關係都可以用比來表示,課後我又閱讀了教學用書,書中提到“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感受到刻畫兩個量之間的數量關係,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運用引出比的意義後讓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比來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就如在舉例中學生會提到比賽場上分數之比,加以比較也會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兩個數的倍數關係、兩個量相除的關係,這也應該算是我們所要研究的課題的體現吧,運用生活中的比幫助學生直觀的認識比、應用比,學生的大量例項會感染其他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比,從而達到課題目標的實現。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教學反思的意義5

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學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回憶起分數和小數的智慧,並初步感知小數和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關係。

首先,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複習學案內容以及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從學生熟悉的米尺子圖入手,然後再以面積圖為主進行直觀探究一位小數的意義。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則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手裡的學案和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一位小數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能較好的完成任務。

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確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輕鬆理解了小數的意義,並運用知識遷移,明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多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這些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出現這些問題說明本節課教學設計還有一些問題,在教學重點知識時,要慢下來,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需要繼續探究、改進。

教學反思的意義6

加法計算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都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因為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對於10以內的加法,他們已經很熟練了。但是學生缺少的是對於加法含義的理解,說不清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加法的意義,掌握5以內的加法及計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在本課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化,數學化,趣味化。如:在做一做中,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知識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看算式說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也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2、注重演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3+1=4”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動手擺小棒。然後全班交流,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說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並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等。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於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在今後教學中我會先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通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3、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巧妙的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高調。

教學反思的意義7

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小數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我雖然教過兩年,但總感覺沒有講透,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教學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今年學校組織的研討課中,聽了黃永麗老師這部分的教學設計眼前一亮,她的設計精巧極了,非常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在教學時我也採用了黃老師做法:三張分別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1米長的紙條隨著對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理解後整齊對應的貼在黑板上,隨著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容易看出一個十分之一里面有10個百分之一,一個百分之一里面有10個千分之一,以此類推。通過老師精心準備的簡單的學具,學生很容易理解了小數部分各數位的大小及相鄰數位間的進率是多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真是師傅明瞭徒弟聰。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雖然效果不錯,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老師引導太多,沒有充分放手給學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今後要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教學涉及的內容較多: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組成、小數的意義、小數數位順序表等,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側重點分明,但時間仍然很緊,致使各重點的探究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把小數的數位順序表放在第二課時進行探究,我想小數的意義和小數數位順序表這兩個重點和難點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學效果會更好。

教學反思的意義8

乘法的意義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第18頁的內容。本節課中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大多數學生是陌生的。同時也有個別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會背誦幾句乘法口訣,但這部分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是不理解的。所以理解乘法的意義是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學一開始,我從主題圖入手,請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讓學生自主地列出加法算式,然後請學生給算式分類,從而發現有些算式加數相同,逐步引出乘法算式,進行新課的教學。整堂課思路比較清晰,學生髮言非常積極,注意力也比較集中,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教學的放與收把握不好。學生擺小棒並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後,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後面講兩個乘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後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從這節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於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啟用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國小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通過這節課,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的問題是: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們的知識起點,課前預想孩子們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可以更好的發現他們在學習中的問題。在上課的時候,更要充分利用起學生課堂的“生成”,讓其變成“智慧”在課堂中閃光,還應該多鼓勵學生多說多表達,並且留足時間,讓學生能充分說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反思的意義9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基本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有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這個環節,由於相關視訊因裝置原因無法正常播放時,我臨時調整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62頁的小資料來了解分數的產生。知識傳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二、反思問題

1、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6)、課件沒有完全除錯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

優勢進行教學。

2、反思課堂上突發事件及處理情況

在教學分數單位含義後,我發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我及時採取了搶答分數的分數單位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又回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課堂重建

1、我的收穫和感悟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絡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2、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 ,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 和 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教學反思的意義10

講授新知

1、教師出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什麼做為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

2、教師出示:把一米的線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誰看作單位“1”,依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

3、教師出示:把6只熊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貓的三分之一,這裡把誰看作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它們都可以作為“單位‘1’。

自學討論

1、學生自學課本,教師引導:“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標上去。”

(學生自學課本)

2、學生彙報:

收穫比較多。教師隨機板書。

疑問可能在“單位‘1’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引號。

3、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分組解決問題。

4、教師引導學生強調:單位“1”跟自然數的“1”含義不一樣。自然數的“1”只表示1個。實實在在的一個。而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所以:加上一個引號,以示區分。

分數的組成

1、請你自學書中的內容,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懂的地方標上去。

(生自學課本,歸納出分數的組成有分子、分母、分數線三部分。分子表示到這們的幾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

2、同學討論釋疑。

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例項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2個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人類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絡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為此在課前複習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種。丟擲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來產生疑問進入課堂。所以就產生了分數。使學生體驗到分數是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數學來源於生活。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會“在表示分數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從而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樂學、會學、創造性的學習,培養樂創新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課堂上,我把一些問題引匯出來,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織學習。並且,在課上,我走下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及時為他們解決難題。

從總體上講,這堂課還算成功,但是,在教學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可能對於這抽象的現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學生還摸不著頭腦。如何在以後接手班級時更好的教學好《分數的意義》,還希望大家能給我一點好的意見。

教學反思的意義11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著重說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生的已知經驗裡對比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官認識,體育比賽中的幾比幾學生經常看到,在配製安利的洗滌劑的瓶子上按照幾比幾來配製,學生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一開始,我直接出示,讓學生按照2:1來摸紅色和黃色的球,學生很輕鬆的說出紅球2個黃球1個,然後引導學生說出其他的情況。進而,讓學生總結出只要滿足紅球是黃球的2倍就滿足紅球和黃球的比是2:1,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是比的意義第一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然後教師反過來問道,那黃球和紅球的比是幾比幾呢?黃球是紅球的幾分之幾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鞏固了比的意義第二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分數關係。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理解的非常深刻,也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多媒體、板書、形體語言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絡,實現了自主學習。

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在教學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時,這部分感覺有點囫圇吞棗,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之間的聯絡和不同,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一些。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練習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應該讓學生說出自己能得到哪些資訊。

教學反思的意義12

《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生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基於這一理念,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小數和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為後面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我這設計這節課注重以下教學:

1、數形結合化抽象為直觀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我首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如:從1到十分之一再到百分之一,我讓學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取其中的1份是多少?用小數怎麼表示?這樣讓學生從直觀的圖示明白了抽象的小數表示方法。

2、由長度單位入手引出小數

我首先出示1米=()分米=()釐米,引出1分米=()米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如何表示?從而得到一位小數。同理引出1釐米=()米,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如何表示?從而得到兩位小數。進而引出十分之五用小數怎樣表示?百分之五呢?由此得到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三位小數分別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等。

3、拓展小數

在學生理解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我又根據以上教學讓學生理解純小數和帶小數。

如:0.36表示36個百分之一,2.36表示236個百分之一,

通過這樣的對比教學讓學生充分的理解純小數和帶小數的意義。

再如:1.9表示19個十分之一,1.90表示190個百分之一。

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反思的意義13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匯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絡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 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陣列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3、 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絡,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興趣,促進學生把生活和數學有機結合。

教學反思的意義14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式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字,教師要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教者對本節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真正實現了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這節課中,將例題和習題有機的穿插和調整,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說一說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知道了比例從生活中來,進而認識到了數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教學反思《《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此外,教者還大膽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活動,沒有根據教材上所提供的現成問題“分別算一算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你發現了什麼?”機械地執行,給學生暗示思維方向,設定思維通道,縮小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失去一次極好的鍛鍊思維的機會,而是大膽放手,用“四個陣列成等式”這一開放練習產生新鮮有用的教學資源,再通過教師適當、精心的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探究,體驗了探究的成功,增強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通過本次的教學展示,總體感覺自己整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師對本節課的兩個重點突破較好,學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比例,並且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寫出比例。也理解並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組成比例。練習設計新穎,能體現學生思維的遞進性,練習有層次。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教學任務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

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整節課一味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對學生放手不夠,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

(2)教師講解太過仔細,以至拓展練習無法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語言力爭言簡意賅,把更過的時間還給學生探究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的意義15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孩子們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孩子們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具體,孩子們易於接受。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孩子們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裡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孩子們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