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痛風的日常表現及飲食注意事項

生活經驗 閱讀(2.56W)

痛風這種疾病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相信很多人對這種疾病並不陌生。痛風,又名"高尿酸血癥",屬於關節炎的一種,是指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

痛風的日常表現及飲食注意事項

痛風日常表現有哪些呢?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徵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於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部分以上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在以後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表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噁心等全身症狀,可伴白細胞計數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

2、間歇發作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週後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或遺留區域性面板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後進入無症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後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症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狀趨於不典型。少數患者無間歇期,初次發病後呈慢性關節炎表現。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於反覆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面板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並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症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4、腎臟病變

(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並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於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症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

(3)急性尿酸性腎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徵)等繼發原因引起。

痛風日常飲食有何要點

痛風患者應該吃多低嘌呤的食物,少吃中嘌呤的食物,還要注意不要喝酒。

飲食是痛風患者外源性嘌呤和尿酸的主要來源,尿酸主要是從飲食中核苷酸分解而來。約佔體內總尿酸的20%。對高尿酸血癥而言,內源性代謝紊亂比外源性因素更重要。如果血尿酸高,嘌呤高,痛風就形成了一個反應鏈。因此說痛風患者的飲食尤為重要,患者在治療的同時,務必要注意飲食問題。那麼,痛風病人應忌吃什麼呢?

1、戒吃高嘌呤的食物:動物內臟(肝、腸、腎、腦)、海產(鮑魚、蟹、龍蝦、叄文魚、沙甸魚、吞拿魚、鯉魚、鱸魚、鱒魚、鱈魚)、貝殼食物、肉類(牛、羊、鴨、鵝、鴿)、黃豆食物、扁豆、菠菜、椰菜花、蘆筍、蘑菇、濃湯、麥皮。

2、戒吃酸性食物,如咖啡、煎炸食物、高脂食物。酸礆不平衡,會影響身體機能,加重肝腎負擔。

3、痛風病人應忌吃什麼?戒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動物內臟(肝、腸、腎、腦)、肥肉、魷魚、魚、墨魚。

4、戒酒:不可飲酒、尤其是啤酒、紹興酒。一旦血中酒精濃度高達200mg/dl,血中乳酸會隨著乙醇的氧化過程而增加,令腎臟的尿酸排洩受阻,結果使血中尿酸增加。

5、動物內臟:如胰臟、肝、腎、骨髓、大腸(含嘌呤高)。蔬菜:菠菜、芹菜、小蘿蔔等;特別註解:因為菠菜等植物富含草酸,容易導致高草酸尿成倍增長,使得尿酸急增,加重腎臟負擔。這是痛風的飲食禁忌之一。

6、海鮮、貝殼類水產等。特別提示龍蝦、蟹、牡蠣等海鮮、貝殼類水產,不能吃綠藻類是因為這些食物富含多糖,高蛋白質等,這些會加重腎臟分解的負擔,尿酸增高,所以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