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精選5篇)

生活經驗 閱讀(1.3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義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精選5篇)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效果預測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介紹。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級下冊P39正比例的意義。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正比例的教學進一步滲透函式思想,為學生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難點是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關鍵是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內容,新課標有關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關係,並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從具體例項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通過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情感態度: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二、學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數學能力。在學習正比例之前已經學習過比和比例,以及常見的數量關係。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變化規律。學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資料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較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資料,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遊戲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歸納正比例的特徵。

四、學法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並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於說,善於說。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六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用遊戲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為後面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環節:引導觀察,啟發思考

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計算遊戲得分,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得分隨著贏的次數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環節:創設情景,觀察實驗

用多媒體呈現資料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

第四環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在反覆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第六環節:全課小結

六、效果預測

在教學的始終,我一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正比例的意義,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和課堂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並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鬆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具體環節的安排上,可能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指正。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正比例的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西南師大版第十二冊第3單元的內容。本節教科書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內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義和正比例影象,並通過例1和例2介紹這些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分數和比的知識等的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教材通過例項說明: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這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另外從具體的資料中看出: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擴大、縮小的變化規律是它們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商)總是一定的,寫成關係式就是:=k(一定)。引導學生學習正比例的影象,並利用正比例影象解決問題,通過正比例意義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式思想。

二、說目標

1.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並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項,並進行交流。

2.通過探索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並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3.通過觀察、交流、歸納、推斷等教學活動,感受數學思維過程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並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

難點: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並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四、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已經初步接觸了正比例的變化規律,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資料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資料,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說教法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學會利用舊知構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結的方法等等。例1利用小區收水費的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在單價一定的前提下水費隨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並根據這種規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義。為了便於學生髮現規律,用表格分戶把用水量和水費對應起來,使學生一看就容易發現“用水量擴大幾倍,水費就擴大幾倍”的變化規律。例2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正比例的影象,並利用正比例影象解決問題,與傳統的國小數學教科書相比較,這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教科書仍然用實際問題引入,通過小麥和麵粉之間的正比例關係引出影象,教科書只作了在方格紙上描小麥質量和麵粉質量對應點,並連線表示兩者之間正比例關係的方法提示,而正比例影象包括描點、連線等步驟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重要的結論教科書都沒有將結果寫出來,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概括出來。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間。首先是正比例的意義,我讓學生根據兩個具體事例通過討論交流,從三個方面得出概念的內涵。其次,正比例影象教科書不僅讓學生在方格紙上作圖,同時還通過問題“觀察上圖,你發現了什麼?”向學生提出探究任務,讓學生根據其影象去探究正比例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趨勢。

六、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教師要設計好問題,學會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表格和影象,學會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說,並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於說,善於說。

七、說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複習引入

(1)下面是居委會張阿姨負責的小區水費收繳情況,用這個表中的數能寫成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住戶張家趙家

水費(元)1520

用水量(噸)68

(2)揭示課題。

在上面的表中,有哪兩種量?(水費和用水量、總價和數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除了這兩種量,我們還要遇到哪些數量呢?

這些數量之間藏著不少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數量間的一些規律和特徵。

通過複習生活中常見的數量關係,喚起學生的回憶,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親切感,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增強學習積極性。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同學們觀察這張表,先獨立思考後再討論、交流: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並根據這種規律幫助張阿姨把表格填寫完整。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完善,並作必要的板書。

同學們發現表格中的水費隨著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像這樣水費隨著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水費和用水量是相互關聯的。

板書:相關聯

教師:你們還發現哪些規律?

學生在這裡主要體會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噸水單價始終是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來,便於其他學生觀察:

水費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師: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單價相等也可以說是水費與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個固定的數。

板書:水費用水量=每噸水單價(一定)

2.教學“試一試”

教師: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問題。

課件出示第52頁下面的“試一試”。

學生先獨立完成。

教師:你能用剛才我們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這個表格中的資料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時間擴大若干倍,路程也擴大相同的倍數;時間縮小若干倍,路程縮小相同的倍數。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時80km,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寫成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教學“議一議”

教師:我們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兩個問題,誰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它們的比值始終是一定的。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成正比例關係。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經過討論、探索,師生互動過程,學生就可以歸納數量之間隱含的變化規律,正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4.教學課堂活動

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實基礎,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學生獨立思考,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讓學生應用正比例的意義,嘗試著判斷數量之間的關係,是對正比例學習的深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這節課從常見的數量關係複習入手,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溝通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同時採用了準備題和新授課用同一個表格,只是表格的資料和列數增加的方式展開教學,有利於幫助學生體會新舊知識間的關係,認識到這些問題在前面已經有所研究,只是這節課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層次更深而已,在教學例1時,從多方面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表中的規律,並且還通過多個例題找規律的方式,增加規律的說服力,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也比較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試一試”環節鼓勵學生用例1的研究方法嘗試研究,這樣不僅使兩個例題的教學形式有所變化,而且從中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的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第三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三、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多媒體出示有關國旗的四幅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圖的內容,並找找圖中共有的東西。接著出示四面國旗的長和寬的具體資料,並提示國旗的指定有著特定的製作標準,然後讓學生去思考,猜測。

二、探究新知主動參與

這裡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義

1、根據學生的發現,讓學生任意地選擇其中的兩面國旗,先寫出長和寬的比,再求出比值進行驗證自己的猜測對不對。

2、把學生的計算結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國旗都有)接著請學生仔細觀察計算結果發現了什麼,發現他們的比值都相等。從而引出比例的意義。

3、揭示了比例的意義後及時進行練習。判斷幾組比能否組成比例,為什麼?讓學生說理鞏固概念。

4、回到四面國旗,讓學生找比組成比例。(可以是國旗的長與寬的比,每兩面國旗長之比,寬之比)這裡教師要適時引導,鼓勵學生開啟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這部分的教學,我採用了閱讀自學法。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由“學會”變“會學”,這裡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自學課本時,老師寫出比例的兩種形式,引導學生注意內項和外項的位置。認識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後讓學生說說比與比例的區別。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觀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的關係,引導學生把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分別相乘,比較結果,然後引導他們回答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有什麼關係?再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探討寫分數形式,歸納“交叉相乘”積相等。

3、練習,p34的做一做

4、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也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基礎練習

1、寫兩個比值是0.4的比,並組成比例。這裡先讓學生寫,然後請其他學生判斷他寫的比例對不對。(可以用比例的意義,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2、猜數遊戲,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發展練習:

1、把乘積相等的式子改寫成比例。這個練習是鞏固比例的基本性質,意圖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有學生可能只能改寫一個,而有學生可能改寫4個,還有學生可能改寫8個。

2、如果5a=3b,那麼a:b=( ):( )

四、課堂小結,迴歸目標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資訊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後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後通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著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是讓學生深刻地瞭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後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後,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匯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並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後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裡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裡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陣列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麼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髮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說教後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裡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裡,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比例的意義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前進國小的六年級數學老師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比例尺的意義》,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此課的說課: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為六年級下冊的《比例尺》。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反比例的意義”後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很有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二、說學生:

六年級的下學期的學生,對於各種圖形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講解有關比例尺的知識,學生有感性認識,同時也會饒有興趣的。

三、說教法、學法:教法:

對於意義理解部分主要採用嘗試法。對於運用比例尺進行相關計算時,主要用引導發現法。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大塊:匯入激趣、意義建構,實際應用。

1、猜謎激趣,創境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為你們帶來了一條謎語,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麼物品?(示謎語:千里之遙現於咫尺;方寸之間妙繪神州)

生1:地圖。

生2:中國地圖。

師:恭喜你!答對了。(課件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在這個謎面中有一個詞“妙繪”,你們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麼嗎?

2、意義建構

安排了探、議、說三個小的環節:

(1)探:首先讓學生將一個長100米,寬80米的長方形操場,畫在一張紙上。學生不能按原來大小畫,只有想辦法縮小。當學生畫好時,教師找一大一小兩幅圖,展示給學生看,問:“哪一張畫錯了?”“沒有錯,他們縮小的程度不一樣。”“那你能在圖上標註出你縮小的標準嗎?”然後讓學生嘗試標註。學生在標註時教師巡視,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當千”,“以一當五百”;“圖上1釐米相當於實際10米”,“圖上8釐米相當實際80米”;“1:1000”,“1:500”等等貼在黑板上,並摘抄下標註。這一過程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開放空間,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議:議什麼呢?先議標註的形式不同意義相同。學生結合自己和同伴的標註,及黑板上的板書,討論交流:形式有多樣,但表示的內容會不會一樣呢?然後師生共同根據表示的內容進行分類,調整板書。再議意義相同哪種最優。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比例尺的意義,強調注意點。這一認知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構建比例尺意義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

(3)說:說具體比例尺的意思。依據自己的理解,說剛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師提供的比例尺意義。這樣安排有利於突破“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這一難點。

總之,讓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比知道比例尺意義本身更有價值。

完成了意義建構,接著就是實際應用

3、實際應用:(課件出示)

(一)基本練習

(1)填空

a、一幅圖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

c、一種微型零件的長5毫米,畫在圖紙上長20釐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d、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00倍,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2)判斷

a、數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寫成。()

b、比例尺是一個比。()

c、實際距離一定比圖上距離長。()

d、把20釐米100千米化成最簡整數比是1:5。()

e、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50000釐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運用

一塊正方形的面積是400平方米,把它畫在圖紙上面積是64平方釐米,求這幅圖的比例尺。

(二)操作練習

請你設計畫出教室的佔地平面圖

(教室實際長是8米、寬6米)

4、總結全課:

開始老師拿的是比例尺嗎?什麼叫比例尺呢?它有什麼用呢?這樣照應了開頭,解開學生心中疑團,也概括了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