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讀書月與讀書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4.79K)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叫做“世界書香日”。“世界讀書日”的目的是鼓勵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發現讀書的樂趣,並以此對那些推動人類社會和文化進步的人們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表示感謝和尊重。同時也是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讀書月與讀書意義

近日,湖南株洲第二屆讀書月已經啟幕,並已將以後每年的九月定為本市的讀書月。這也是繼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之後,市一級單位對讀書的宣傳倡導活動。株洲本屆讀書節的特別之處在於以“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改變人生”為主題重點開展國學精華進萬家、書香企業行、詩歌創作朗誦大賽、學生詩文誦讀大賽、湖湘文化名人講壇、全球華人詩詞大獎賽、家庭教育報告會、家庭讀書競賽、禮儀知識進社群宣講、專題講座、湘江詩頁暨書香企業授牌晚會等主題活動。其中,國學精華進萬家活動在我國尚屬首次,這個活動專案意在通過宣講國學精神傳播國學文化。所以市一級城市將通過開展主題性的活動,將讀書月活動打造成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擴大讀書月活動影響,提高市民求知激情,掀起全民讀書熱潮,努力構建書香和諧的城市。

那麼,為什麼要讀書呢?讀書意義又何在呢?

海外媒體曾經發布過一個讀書報告,“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看書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書17本,而我國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為64本;其次是俄羅斯,為55本。”根據2006我國國民閱讀調查的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廣義的國民圖書閱讀率為42。2%,狹義的識字者閱讀率為48。7%。六年來,我國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國民閱讀率調查資料:1999年60。4%;2001年54。2%;2003年51。7%;2005年48。7%。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2。7%。2008第五次調查資料初步分析結果:2007年國民圖書閱讀率仍有大幅度下降,網路閱讀率大幅攀升。危機與希望並存,國民閱讀在路上。提倡全民閱讀是與民族發展、國家振興相聯絡的,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任何一個國家裡,讀書人口的比例是國民文化素質的直接體現和反映。一個國民具有讀書習慣的國家,國民身上幾乎能處處表現出可敬的文化教養。即使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在精神上也往往能支撐自己。正因為讀書是文化領域裡的一件大事,所以現在有很多省市的大中城市、企事業單位都在開展“讀書節”活動,有的已經舉辦了很多屆。這說明,我們中國人已經深刻地意識到讀書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了。

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改變人生的`厚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改變人生的終點。如果說全民閱讀的狀況反映的是民族發展的前景,是巨集觀性的;那麼我們就從微觀角度,以理性的個體為物件審視下讀書的功能。

宋代皇帝宋真宗趙恆有一篇很有名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是鼓勵讀書人的詩,這首詩意在表明功名利祿、姻緣婚嫁皆在書中。然而在身成名就之前是艱辛的,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以“頭懸樑、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追求做大官、發大財。“十年寒窗”意指要通過艱辛的努力,十年並非實數。再看金元之際劉祁《歸潛志》卷七:“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也作“十年窗下”“十載寒窗”,寒,指生活過的辛苦。所以這意思是說讀書要經過艱辛的生活,之後才可能有所成就,獲得功名利祿。古代讀書人的意義與科舉制度相關,這種制度一般為現代人所否定,因為它有諸多負功能,但是讀書人在科舉制度下可以實現中下層優秀知識分子參與上層政權中,保持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正如當下的大學聯考一樣,許多貧困子弟可以通過讀書實現家境和地位的提升,有利於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以備國家發展的需要。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讀書的這種功能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古代的讀書人原本並不是僅限於此的。古代的讀書人從小讀孔孟之書,學習儒家倫理,志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人步入政壇的理想追求也是有層次的:最高追求是“既為社稷繁榮,又能蔭庇後人”;中等追求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底線才是“千里舉官,為了吃穿”。我國曆朝歷代都崇尚“學而優則仕”,所以讀書也不一定就是當官求利之事而已。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許多讀書人有的兼濟天下、治國憂民如諸葛亮;有的主動地隱居樂土、歸園田居如陶淵明;還有的恃才傲物、有治國平天下之心但後來因長期不被皇帝重用成為悲劇人物如賈誼杜甫。

培根在《論求知》中有言:“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他所闡述了讀書的三種功能,概括了讀書的三種意義。“消遣”就是消磨時光,用讀書來打發時光。是讀書中最初級也是最淺薄的意義。“裝飾”即是說在家中放一個書架,裝作文雅以襯托屋室環境。或者是掉書袋,在高談闊論時引用幾句之乎者也之類的語言作為裝潢。“增長才幹”在於實踐中改進知識,讀書的意義是為實踐提供理論上的幫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科學的理論可以促進實踐的發展。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鑑別真理與悖論,便是讀書的深層內含所在。這正是闡明瞭讀書步步深入的讀書功能和意義。當然也有人從新的角度劃分過讀書的三層境界:“書中自有黃金屋”過上富裕安詳的生活是讀書的目的,歸於讀書的第一境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能給人們以新鮮的養料,用心去讀書,吸取書中精華,屬於第二境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讀書的最高詮釋與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這是讀書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讀書可以增進知識、增加智慧、陶治情操;讀書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是追求進步的階梯;讀書是尋覓文化伴侶、結交理論巨人的一種高品位的生活方式;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塑造一種良好的品格;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境界,擴充套件我們的視野;讀書淨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領悟到人生的哲理;讀書可以完善一個殘缺的靈魂和滋養一個枯燥的心靈,是重新煥發信心和希望的源泉所在;讀書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興旺發達。而開展讀書日讀書節讀書月的目的就在於倡導全民讀書,讓讀書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也希望通過倡導讀書傳承傳統文化、展望未來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