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這一人物的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1.81W)

段落導讀: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這一人物的形象分析

1、父親——趾高氣昂的批判家

2、從吉塔身上挖掘一個民族的救贖

3、你對“自律”和“尊重”的態度,決定了成敗

4、一部好電影,結局已經在開頭5分鐘劇透

段落一: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一個獲得印度國家摔跤冠軍的男人。最初我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印象很差:固執、嚴肅,並且十分強勢的大男子主義。如果把這些性格特徵當做“小毛病”來看的話,那麼最讓人難以容忍的,就是這位爸爸無數次強調:只有男孩,才能完成我的夢想。

且撇開對男孩和女孩的偏見不說,孩子,怎麼可以成為家長實現夢想的工具?這當然不該是電影傳達的主流思想,也許你也會反駁道:你自己有夢想,為什麼自己不去實現?

不要盯著印度,你要知道,多少中國家長一樣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堂而皇之剝削他們的時間、童年,甚至是,形成一個獨立的人格。

那麼問題來了,電影卻偏偏就讓孩子完成了這個爸爸的夢想。為什麼呢,這個點就在:你的夢想,是什麼?

他的夢想,是印度能拿到金牌,是封建的重男輕女思想能夠轉變,是以“大我”至上的祖國尊嚴。

對國家的忠誠,必須包含一個正確的認知,這個認知應當是全面的,包含維護和批判。馬哈維亞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電影裡無數次體現出他是一位心懷壯志的批判家。概括在三:

一、對政府與國家政策的批判。摔跤在印度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活動,而這個國家的摔跤手卻從沒在國際的比賽中獲勝過。因為國家並不支援,沒有資金,沒有裝置。甚至連他本人也被生活所迫,放棄了摔跤手的身份。原因很簡單--沒錢。

二、對官僚的批判。在申請資金為女兒買專業摔跤墊的橋段中,官員的態度十分懶散、傲慢和無所畏懼。摔跤墊對於政府來說並不需要一筆多大的資金,官員之所以拒絕馬哈維亞,僅僅是因為壓根沒想理他。馬哈維亞很直白:印度的摔跤手之所以拿不到國際冠軍,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不作為的官僚。

三、對女性歧視的批判。如果說以上兩點是物質批判,那麼這個民族對於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視則是馬哈維亞的精神批判,也是他最強大的敵人。

在這個國度裡女人沒有地位可言,做家務、留長髮、早嫁人……都是理所應當。因此當馬哈維亞決定讓女兒練摔跤、剪短髮、贏比賽時,受到的鄙夷和嘲諷非常可怕。

這不難理解,就像我們古代中國的女人如果不裹小腳,簡直可以被輿論殺死。

然而,沒有地位就是沒有地位。兩個女兒在無論如何都忍受不了父親的獨裁時決定作出反抗,反抗的內容竟然是:偷偷調鬧鐘、偷偷弄壞燈泡、假裝受傷……

段落二:

畢竟是國外的影片,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有些東西會很難理解,但是導演既然把他們強化出來,說明這些情節或畫面一定與主題相對應。比如父親勒令理髮師將吉塔的長髮剪掉那一幕。吉塔苦苦得央求父親,一切苦難她都可以受,但是千萬不要剪掉她的頭髮。父親大手一輝,沒有任何動容。

我想女孩大都有過感同身受的時刻,自己心愛的長髮被家長要求剪掉,這在小時候是會嚎啕大哭的。影片卻並沒有給吉塔一個強烈的反應,而且通過深藍色冷冷的清晨色調,悲壯綿長的背景音樂,母親絕望的眼神……來外化吉塔的內心世界。

這當然不是簡單的剪髮,而是父親帶領下的一種宣言。他比誰都清楚,練摔跤、剪長髮這種事情發生在女孩身上要受到怎樣的冷眼、譏諷、嘲笑,甚至辱罵。我們作為局外人,很輕易可以得到一個直觀感受:至於嗎?

而站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來看,剪掉長髮已然是天大的事了。它和不早早嫁人,不做家務一樣,都是天大的事。這種錯誤的思想,卻連女性自己都接受並執行著。

如果說要求女兒學習摔跤是父親自私的想法,那麼剪掉女兒長髮這件事,正式標誌著這個家族與民族惡習的對立。就像影片最後父親對女兒說的話:明天的比賽非常重要,因為你的對手不是安吉麗娜,你是在跟所有歧視女性的人戰鬥!

當然,女兒們也並不是從開始就這樣理解父親的。雖然內心是抗拒的,卻不得不遵守父令,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在她們最早開始每天接受鍛鍊時畫外音的音樂始終重複著一句歌詞:你究竟是魔鬼還是我們的救世主?

這句話的答案,在她們一位好朋友的`婚禮上意外得到了。

吉塔的救贖,是從被父親推下水的那一刻起,到戰勝安吉麗娜止,形成一個完成的過程。水,有“洗禮”的含義,父親把她們推下水時說了一句話:爸爸不能時刻保護你,爸爸只能教你們如何戰鬥,你要戰勝自己的恐懼,自己拯救自己。

那麼有多少人,也是因為“恐懼”而活得唯唯諾諾,不去探尋真正的真理。看到別人的臉上有傷,也是嚇得趕緊打自己一拳,以謀得所謂的“安全感”,最後活成眼睛裡渾渾噩噩的所有人。

段落三:

第一,自律。

影片中有三個人物形象是作為“超我”存在,分別是奧穆卡爾(侄子)、成年後的巴比塔,和馬哈維亞。弗洛伊德的超我本指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

說奧穆卡爾作為超我的形象,是站在主人公角度上的。他似乎完全以一個配角存在,沒有愛好,沒有工作,角色目的就是為了給兩個妹妹做陪襯,且無怨無悔,真誠相待。成年後的巴比塔是吉塔的警鐘,這其實在兒時她們因剪短髮受男生嘲笑時就已體現,包括成年後巴比塔的一句:你變了。把吉塔人物矛盾推到劇情最高點。至於父親的“超我”就不用說了,他所做的一切似乎不為錢,不為名,甚至不完全為了他的女兒,而是為祖國。

以此為基點,吉塔進入國家學院訓練後性格的轉變,就不僅僅是因為劇情需要。而是導演為了突顯電影的另外兩個關鍵詞:自律、尊重。

吉塔的膨脹點在與父親摔跤對抗的獲勝中體現,一跟木樁將父女倆分割成兩副畫面,隱喻為兩人之間介質,且將吉塔擠在了三分之一畫面位置,此時父親著一身潔白,以強調某種程度上的純淨,至此,無論最後結束輸贏如何,鏡頭已經告訴所有人:吉塔,錯了。

吉塔之前所有的成功,不難看出她的確有摔跤的天賦,也是奧穆卡爾通過畫外音直接向觀眾說明的。但其中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實實在在付出的努力。影片中,導演通過兩組吉塔與巴比塔之間的對比蒙太奇來表達自律的重要性。從逛街、吃油炸、看電影、塗指甲的放縱,到最後比賽結果的失敗,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自律,決定了你的成敗。

第二,尊重。

馬哈維亞給女兒們上的第一課,不是比賽規則,也不是什麼摔跤技巧,而是尊重。

尊重你的國家,尊重你的土地,尊重你的對手。所以父親才會在第一次示範摔跤時,先做出祈禱的動作,才會再女兒的第一次比賽輸了以後,雖然滿目愁容卻依然鼓掌,為了女兒的勇氣,也為了對對手的尊重。

“尊重”的神聖之處就在於它教會一個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良心還有,感恩。因此吉塔會在獲勝時毫不顧慮得在新聞釋出會講到,這一切要歸功於父親。並且在贏得世界冠軍的神聖時刻第一時間做出那個動作:親吻土地。

“尊重的最高意義,是你將獲得更多的回報”

——馬哈維亞

段落四:

一部好的電影,開頭尤其重要,它通常交代了影片最核心的內涵。《摔跤吧,爸爸》非常有意思,它不僅在影片開頭時奠定了一種“不正常反應”的通篇背景基調,甚至一下子把最後比賽的結局劇透了。

先說說所謂的“不正常反應”。馬哈維亞因為看比賽時與旁邊的人發生了口角,而呈現出第一場摔跤比賽。正常情況下,周邊的人應當是一種起鬨或者看熱鬧的狀態(在吉塔的第一場比賽中就能看出印度人也很喜歡看熱鬧),恰恰相反,直到最後馬哈維亞獲勝,你會發現觀眾竟然都是面無表情的,而此時此刻,電視裡面講解員的聲音卻顯得異常熱鬧,慷慨。導演用了這樣一種極端的“聲畫對位”,表現出大壞境下人們凡事都“與我無關”的冷漠現實。

再來說剛才提到的劇透,當馬哈維亞贏得勝利時候,畫外音電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沒人能想到,俄羅斯選手這麼快就被打敗了。而最後吉塔獲得世界冠軍的那場比賽,恰恰是與俄羅斯人的對抗。

這些,既不是群眾演員演技渣不給戲,也不是一場巧合的電視畫外音。而是主題的概括和劇透。試著再看一遍開頭五分鐘吧,你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

總之,這部影片的成功有目共睹,不是所有的影片都敢直擊社會矛盾,也不是所有演員都願意豁出健康為藝術獻身,爆肥又爆瘦。豆瓣9分+的高評分也證實了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認可。最後,感謝每一位用心的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