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茶文化閱讀

生活經驗 閱讀(2.38W)

茶文化閱讀——茶筅

茶文化閱讀

茶筅是擷取竹枝做的,茶筅長五寸,將茶舀入茶甌中加水後,再用茶筅調和攪動。等到水裡攪起的水沫形如雲頭、雨腳,就算是洗刷好了。

茶筅的大量使用是從宋代開始的,宋徽宗說茶筅是用老竹子製成,本身要厚重結實,前端劈開成細條,而且要尖銳一些,這樣擊拂茶湯的時候才會順手,就算用力過猛,也不會浮沫亂生。日本茶道用的茶筅,是把前端分開的竹絲再往後彎一道,前端形成弧形,這樣一來攪拌的面積更大,更利於形成湯花。

湯花固然是以形態、持久來比拼,可是它的意義,卻絕非是審美一層。從今天茶學對湯花的科學研究來說,高度延展的湯花是茶湯裡發泡營養物質較多的表現,且氣味馥郁,利於吸收。受到茶道湯花的奇石,國外在咖啡、紅茶等飲料裡也採用了機器發泡技術,很受歡迎。有些西餐廳裡,甚至把西紅柿汁也拿來發泡,竟然比茶湯的湯花還要持久,且口味清新誘人。

我國以茶為祭的風俗

茶祭

在我國五彩繽紛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時樑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就有記載: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在遺詔中稱:“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以茶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這就與喪葬習俗發生了密切的聯絡。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茶葉不是達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用茶陪喪的古老風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幹茶為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徵茶葉為祭。

在我國清代,宮廷祭祀祖陵時必用茶葉。據載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時即有“鬆羅茶葉十三兩”記載。在光緒五年(1879年)歲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鬆羅茶葉二斤”的記述。而在我國民間則歷來流傳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為喪葬中祭品的習俗。如在我國廣東、江西一帶,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它祭品一起擺放於墳前,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習俗。茶葉還作為隨葬品。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掘中已經知道,我國早在2100多年前已將茶葉作為隨葬物品。因古人認為茶葉有“潔淨、乾燥”作用,茶葉隨葬有利於墓穴吸收異味、有利於遺體儲存。

歷古以來,我國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葉的習俗。像安徽壽縣地區,人們認為人死後必經“孟婆亭”飲“迷魂湯”,故成殮時,須用茶葉一包,並拌以土灰置於死者手中,這樣死者的靈魂過孟婆亭時即可以不飲迷魂湯了。而浙江地區為讓死者不飲迷魂湯(又稱“孟婆湯”),則於死者臨終前除日銜銀錠外,要先用甘露葉作成一菱形狀的附葬品(模擬“水紅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葉一包。認為死者有此兩物,死後如口渴,有甘露、紅菱,即可不飲迷魂湯。原來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後要被陰間鬼役驅至“孟婆亭”灌飲迷魂湯,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甚而要將死者導人迷津備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飲茶後則可以讓“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矇騙。故茶葉成為重要的隨葬品。

茶在我國的喪葬習俗中,還成為重要的“信物”。在我國湖南地區,舊時盛行棺木葬時,死者的枕頭要用茶葉作為填充料,稱為“茶葉枕頭”。茶葉枕頭的`枕套用白布製作,呈三角形狀,內部用茶葉灌滿填充(大多用粗茶葉)。死者枕茶葉枕頭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陰曹地府要喝茶時,可隨時“取出泡茶”;一是茶葉放置棺木內,可消除異味。在我國江蘇的有些地區,則在死者人殮時,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層茶葉、米粒。至出殯蓋棺時再撒上一層茶葉、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乾燥、除味作用,有利於遺體的儲存。

喪葬時用茶葉,大多是為死者而備,但我國福建福安地區卻有為活人而備茶葉,懸掛“龍籽袋”的習俗。舊時福安地區,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風水先生看風水,選擇“寶地”後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風水先生在地穴裡鋪上地毯,口中則唸唸有詞。這時香火繞繚,鞭炮聲起,風水先生就將一把把茶葉、豆子、穀子、芝麻及竹釘、錢幣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屬將撒在地毯上的東西收集起來,用布袋裝好,封好口,懸掛在家中樓樑式木倉內長久儲存,名為“龍籽袋”。龍籽袋據說象徵死者留給家屬的“財富”。其寓意是,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能“驅妖除魔”,並保佑死者的子孫“消災祛病”、“人丁興旺”,豆和穀子等則象徵後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錢幣等則示後代子孫享有“金銀錢物”、“財源茂盛”、“吃穿不愁”。

如何鑑別鐵觀音茶的好壞

如何鑑別鐵觀音的好壞,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好壞,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鐵觀音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對如何鑑別鐵觀音的好壞的介紹,辨別鐵觀音的形,聲,色,香,品韻五個發麵就可以知道鐵觀音的好壞了。

世界各國不同的茶俗介紹

泰國茶俗:

歷史悠久的泰國,在風俗習慣和禮儀上也呈現出獨特的民族性。

泰國北部地區、緬甸和雲南地區相似,這裡的人們有喜歡吃“醃茶”的風俗,其法與出自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製作醃茶一樣,通常在雨季醃製。

醃茶,其實是一道菜。將生茶醃製成酸味製品,時拌入食鹽、生薑、花生之類,吃時將它和香料拌和後,放進嘴裡細嚼。因為這裡氣候炎熱,空氣潮溼,吃醃菜又香又涼,所以,醃茶成了當地世代相傳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茶俗:

印度人飲茶方式很特別,他們把茶倒在盤子裡用舌頭舔飲。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遞送茶具,就會被看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他們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薩馬拉茶”。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定等級和價格。

西亞地區的土耳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紅茶,城鄉茶館普遍,出門飲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離濃味紅茶,用沸水沖泡,再在茶湯中新增糖、奶或檸檬共飲。

廣州人為何“嘆茶”?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就是問“飲左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巨集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洛談生意,業餘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几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資訊,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僕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僕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僕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訊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廣州的茶市分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收市,有的通宵營業。一般地說,早茶市最興隆,從清晨至上午11時,往往座無虛席。特別是節假日,不少茶樓要排隊候位。飲晚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在夏天,茶樓成為人們消夏的首選去處。

不過,廣州人在閒暇時也以在家裡飲“功夫茶”為樂事。“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裡塞滿,並手指壓實,據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裡,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此外,飲涼茶也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所謂飲涼茶就是把藥性寒涼、能清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清除夏季人體內的署氣。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如王老吉涼茶就形成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於它清熱解毒、消炎去署的藥用功效明顯,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另外,還有如石歧涼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龜苓膏、生魚葛菜湯等也都是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80年代以來,為方便飲用,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的必備飲品。

武夷山人的喝茶風俗介紹

武夷山的喝茶風俗很多,其中吳屯婦女喝茶俗,即婦女喝茶俗與其他地區的飲茶風格大不一樣,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飲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熱水瓶,也不用當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飯碗。用的茶葉也不很講究,當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壺放在灶門爐前文火煨開。下面就武夷山人的喝茶風俗做一介紹。

這裡的喝茶習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入席。設宴喝茶由村裡農家婦女輪流作東,當天“茶宴”少不了邀請進村來的女賓客入席。作東者都想借此機會表現自己的手藝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擺上茶宴,讓姐妹們品嚐。銀根緊縮的日子,她們也會想方設法“就地取材”,親手製作小菜,如雪裡蕻、豆腐滷、豆渣餅、醃辣椒、南瓜幹、鹹筍乾、沙炒黃豆、花生等。如今,“茶宴”則豐富了起來。“茶宴”上農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邊喝邊聊,談趣風生。

“喝茶”不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還起到了增進鄰里和睦的作用,發揮著“婦委會”的調解功能。吳屯紅園、上村、大際、小際一帶,這種農家婦女的喝茶習俗沿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以上就是對武夷山人的喝茶風俗介紹,希望對大家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