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現代清明節的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1.81W)

中華民族是一個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於是就有每逢重大節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習俗,清明節就是中國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節日之一。在現代,清明節還是人們緬懷先烈的重要節日,是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日子。

現代清明節的意義

  現代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加上它前一天的寒食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這可以從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很多關於清明的詩篇看出,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許就數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老先生寫這詩的時候大概他從來沒有想到,一千多年後,他的這一首詩成就了杏花村酒。)還有同一朝代的另一詩人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飛入五侯家。”

在北方,清明祭祀大約從寒食節開始,清明節前後幾天。祭祀的形式由於各地喪葬的風俗不同,形式也就不同。比如在沂蒙山——墳墓是用土堆起來的圓錐形式土堆,人們一般在祭祀時要帶上鐵杴等工具,祭品一般包括紙錢、酒,有的還帶上鞭炮。到墓地後,先是給墳墓添上新土,最後再在墳頭上壓上一塊大的土坯(地方上叫墳頭),這一切結束後,再燒紙錢祭拜自己的祖先。很多人會在這幾天裡找一方便的時間與家庭其他成員一起祭拜祖先。這些年,有些地方興起立碑,在沂蒙山的大多數地方,並不是一年中第一時候都可以立碑的,大多是選在清明節前後的。

在這一祭祀活動中,包含著一些人情世事。如果一個人在外,和村子裡父老兄弟爺們兒關係比較好的話,在家裡的人一般會等在外的人回家後一起到墳地裡祭拜先祖,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給墳添新土的時候,家裡的其他人會給代添一下。如果關係不好,不但回家沒有人和你一起做事,就是你不在家,自家的墳地也沒有人給添新土,而墳墓任憑風吹雨打,慢慢荒廢,除非墳墓的主人沒有後代留下才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只要一個人在外闖蕩,還記著自己的先祖就必須要和家裡的人搞好關係,這當然是一個熟人社會所必需的,否則是很讓人尷尬的。

中國人講求落葉歸根,這根當然是自己的家鄉了,就連當年出韶關求學的時候還寫下了“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立志詩句。可見在當時來看,人死後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墳裡的。這種對根的追求與依戀,就是中華民族愛國愛家的基因之一。試想,近代以來多少在外闖蕩的華僑華人為祖國的富強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他們之所以對祖國具有這樣的情懷就是因為這種根的情結所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放在國家前面的,不是家比國家重要,而是說家庭在個人來說是更為基本的概念,而沒有國家就沒有家,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受苦難的歷史經驗。所以,當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中華民族的所有兒女都會為這個大家付出自己應盡的努力。

先祖對我們每一個人是重要的,正是對先祖的崇拜使人們的家的概念更為穩固。祭祀說是一種迷信活動,不如說是一種風俗,是懷念先祖的一種特殊方式。所以清明節是重要的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今天,清明節中的文化意義必須要重新進行挖掘,繼承和發展其中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如果清明真的起源於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那就還具有另一層意義。他那不為名不為利的精神在今天尤其值得人們思考。其過於死腦筋的行為雖然不值得學習,但其為國家為百姓考慮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當然晉國王也太糊塗,如果傳說是真的,那麼介子推的死還是具有無限價值的,畢竟促使晉文公成為了一代明君,併成就了國家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