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談談經典的魅力與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3.23W)

作為一個思想的載體,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厚智慧沉澱。從文化和歷史上看,各個民族都已經形成很多著作,並不是每一部著作都能成為經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經過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選擇的。今天被我們稱之為經典的著作,都是經過歷史長時期大浪淘沙後的成果。

談談經典的魅力與意義

經典從古代傳到現在,大多已逾千年歷史,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仍然在不斷顯示其思想中蘊含的永恆魅力。經典作為一種歷史智慧的載體和集錦,也構成了任何一個新時代文化創作的原點。所以,經典之所以會不斷吸引我們去回顧,事實上也是因為每個時代的文化創作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要以已有的文化積累作為出發點的。

從一定意義上經典可以說是智慧的結晶。談到智慧,就應當把它同一般的知識加以區分。自文字出現以後,人類所生產的各種各樣的書籍,可以說在不同層面上都包含了某種方面的知識。但知識和智慧並不完全一樣。一般來說知識是對某個具體領域的一種把握,而智慧往往超越了知識所具有的限度。今天我們所學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每一個領域都有它自身的限度,但智慧提供了對人、宇宙和人生的一種整體理解。如果我們單純著眼於知識的話,我們會認為古代許多著名思想家,諸如孔子、柏拉圖等,在某些像物理、化學等具體知識層面上,也許還沒達到今天一般大學生甚至中學生的水平。但從智慧層面來看,這些大思想家通過天才的直覺、洞察、洞見,體悟到人生、宇宙中深邃的真理,我們卻往往並不具備這種體驗。所以,智慧和知識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智慧凝結了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體悟。今天我們研究經典,在某種意義上是把以往思想家們所走過的智慧之路再領略一遍,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取代的。我們通過閱讀經典來面對思想家本身,產生與他們相似的深入體悟,這就是智慧探索之路,這也是我們重新提倡經典的意義和必要性所在!

從文化演化來看,我們處在一個商品物化浪潮推湧而來的時期。它讓我們獲得了物質的巨大滿足,而忽略精神的需要,更讓我們失去深入思考獲得智慧的機會,比如網際網路就是這樣一種雙刃劍。然而,我們又處在需要開創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的重要關頭。時代在不斷呼喚著具有智慧的人才。這種人才,並不是僅僅擁有、掌握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的人,他需要大智慧。在這個意義上,通過閱讀經典,領略思想家們的智慧之路,把握思想家們在以往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深層智慧,是符合時代的要求的。

同時,我也想說說閱讀經典涉及到的三個問題:

一、學和思的統一問題。孔子很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學和思的關係。所謂學,它表現為對已有知識的一種接受和掌握。我們現在說學習在課堂裡,但其實學校裡的學習,主要是一個接受、掌握前人或者同時代人創造的已有知識的過程。然而思相對於學,更多和一種創造性的思考相聯絡。在這個意義上,學和思的統一,就表現為接受掌握已有知識文化成果,和在這之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的結合。所以,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如何將瞭解以往大思想家們的哲學智慧和我們在新的背景下創造性的思考結合起來的問題!

二、理解和評判的關係問題。我們首先會面臨一個理解文字的問題。以中國的經典為例,古代我們用文言文表達,到現在很多字意思已經發生變化,所以現代人首先面臨如何理解、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問題。而西方經典從英文或其他國文字翻譯成中文,同樣也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更需要另外一種文意、語義的把握。而更深入下去理解,就涉及到觀念的把握。按今天的視角來看,經典分別屬於如哲學、歷史、教育、經濟等等一些專業領域,那麼這些經典是不是隻表達了專業領域的觀點?它展示的又是怎樣一種深層智慧?和上面所說的“思”相聯絡,這就產生一個評判的問題。理解主要是瞭解以往思想家們思考的內容,而評判就需要站在更高高度上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思考的結果,看看它們在今天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所以,如果說理解是“若乎其中”,那麼評判就是“出乎其外”。而對於經典,我們既要“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

三、個人思考和群體交流的關係問題。個人的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閱讀不僅僅是一種表面化的活動,它需要立足於每一個個體的獨立閱讀之上,這是一個基礎。交流也必須以獨立的思考理解來作為基礎。但每一個個體的理解、視野受制於他的背景,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如何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更透徹地去理解經典文字,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構成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因為群體交流更像是一種思想啟迪和激發,通過互相的討論、對話、交流,可以使彼此都得到一份啟迪。一些可能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通過交流、通過互相批評、討論之後,會將問題引向一個更深入的層面。所以個人的閱讀與思考,和群體之間的一種討論,兩者互相結合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們去閱讀經典,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需要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經典不是一次、兩次閱讀就可以完事大吉的,一部經典是很耐讀的。每一次閱讀,我們都會讀出新的味道,因為我們在每次閱讀時,都會有新的知識背景、新的視野產生,這也是經典永恆的魅力所在。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這個格言對我們閱讀經典依然是有作用的。

願我們在閱讀經典中體會到智慧的魅力和意義。謝謝!

(楊國榮,1957年生於上海,浙江諸暨人。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1998~2000)。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聯理事、孔子基金會理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上海哲學學會中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國比較哲學雜誌《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編委。先後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已出版學術著作十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