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茶道的確立和茶文化的發展

生活經驗 閱讀(2.28W)

大量赴唐修習的僧侶、留學生、遣唐使歸國時帶回中國飲茶風習,同時還帶回茶籽在韓國當地種植製作。飲茶最初僅在寺剎、王室各類儀式中頻繁出現,後來漸漸擴充套件到花郎及一般百姓日常飲用。

茶道的確立和茶文化的發展

6世紀新羅時代伽椰王時,留學僧侶已經在宮中推廣各種茶禮儀式,茶成為貢茶儀式及禪修的必需品。接著與茶有關的詩文、建築、雕刻等藝術作品應運而生。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得以考察當時的茶生活過程及茶文化發展程序。

安軸(1287-1348)《題寒鬆亭》:

四仙曾會此客似孟嘗門

珠履雲無跡倉官火不在

尋真思翠密懷古立黃昏

唯有煎茶井依然在石根

李轂(1298-1351)《寒鬆亭》:

意專尋勝景早出故城門

仙去鬆亭在山藏石灶存

人情有今古物像有朝昏

不是會來此聞言謂不根

李奎報《南行月日記》中記載了蛇包聖人給元曉獻茶的`傳說。李齊賢《妙蓮寺石池灶記》中寫到,他去寒鬆亭看到石池灶,詢問當地住民得知這是先人在此泡茶之遺蹟。李轂《東遊記》還具體描述鏡浦臺寒鬆亭四仙用過的石灶形狀。

雖然中國找不到專門的記載,但韓國史料記載7夕世紀時,金地藏到中國九華山求法,帶去茶籽在當地

栽培並製作飲用。作《送童子下山》詩日: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沙金

漆瓶潤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玄不須頻不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新羅時代建築、雕刻方面湧現出大量描述茶事活動的藝術品。寺廟的殿、閣、樓、塔、佛像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慶州佛國寺石窟庵中圍繞本尊佛的文殊菩薩像。該像用花崗岩為材料,右手託拿茶盞,是一件用神技雕刻而成的精緻神活之傳世之作。新羅女性之最高理想姿態,就是這樣極其精誠地將茶獻給本尊佛。華嚴寺五層石塔是表現奉茶給父母親、以“孝”為主題的形象雕刻作品。此外還有慶南陝州清淳寺託著茶盞的菩薩像;報恩法住寺菩薩手託蓮花瓣形茶碗像。

茶具和茶器是從藝術品的層面考察而劃分的兩個不同概念。茶具一般指飲茶生活所必要的道具,一般製作便利又非常實用。如花郎、郎徒在鏡浦臺使用的茶具,開城妙蓮寺的石灶等,真鎰國師用的石釜,忠談的櫻筒等等,都屬於簡單實用、製作方便的茶具。茶器則指比較精緻美觀之飲茶器具。如地藏法師所謂“烹茗甌中”忠談向景德王獻茶時“一甌茶有分乎”,崔致遠文中“玉甌”等之甌。這些甌的用途相同,但質地分漆器、土器、綠釉、青瓷、白磁、銀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