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小溪嬉水》的作文講評

熱點 閱讀(4.77K)

講評《小溪嬉水》,先看媽媽感言:

《小溪嬉水》的作文講評

經過大半年的學習,感覺孩子在寫作文方面進步不少。從一開始的完全口水作文,就是我問一句她說一句,到現在基本掌握文章的結構、頭身腳、六根六塵法,可以自己坐下來寫一篇小文章,我再根據老師說的親子作文方法和她溝通,引導她一起修改。真的是要謝謝老師。希望老師再多出些這樣簡單實用的書讓我們學習。

下面來看原文:

小溪嬉水

下午,我、媽媽和姐姐在山腳下看到了一條小溪。

彎彎曲曲的小溪很清澈,我可以看到小溪裡面的鵝卵石。一片片細長的竹葉漂在水面上,就像一條條小魚在水裡游泳。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就像小朋友的歌聲一樣動聽。

我蹲在小溪邊洗手,覺得很涼爽。小溪裡的水很淺,有的石塊露出了水面,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塊上,從這邊走到那邊,但還是不小心滑到水裡,把鞋子弄溼了。後來我乾脆把鞋子脫掉,赤腳站在小溪裡,又冰又涼,就像站在冰箱裡。我大叫:冷死了,冷死了!姐姐連忙把我抱出來,放在岸上。我想再試一下,我又下了小溪,又叫姐姐抱我上來。我還想再試一次,這次涼了我也忍住,過一會我的腳就不涼了,我終於可以自由地在小溪裡走動了。雖然走在鵝卵石上又滑又刺腳,但我還是不捨得上去。

媽媽喊我回去了,我穿上鞋,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文的“頭身腳”、“六根六塵”運用得非常到位。

本文結構非常好,體現在“頭身腳”。

“頭”——下午,我、媽媽和姐姐在山腳下看到了一條小溪。

一般來說,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本文的題目是《小溪嬉水》,其中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小溪,一個是嬉水。這兩個方面都要寫出來。

這篇文章的開頭是開門見山的,讓我們一開始就見到了一條小溪。如果開頭就是綠水、藍天、白雲的,那就跑偏了,小溪就找不著了。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開門見山,開卷有益,開宗明義”,都是這個意思。作文的頭不是開頭的“頭”,是有頭有腦的“頭”,就是要有思想性,開宗明義,把作文的主題表達出來。

“腳”——經過了嬉水,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小作者在開頭寫的是看到了一條小溪;身子部分寫的是我們在小溪裡面嬉水,特別開心;最後的結尾寫的是因為特別開心,所以離開時依依不捨。因為……所以……,這就是邏輯。有了這個邏輯,才能講章法。大家一定要理解,作文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最好的練習方式。

今天在論壇上看到,會考的很多問題出來了。有的孩子偏科:數理化很好,語文考得不好。語文,不僅僅是教材上那些簡單的東西,而是一門人文學科,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孩子語文差,就是因為我們對語文太輕視了。

說功利點的話,孩子要想考高分,要想當狀元,要想考清華、北大,就不能偏科,這是第一要素;各科都要優秀是第二要素。如果光是數理化好,文科不好,一下子三四十分就拉下去了。理科好不容易努力掙上來的分,文科一下子就拉下來了,說明重視的不夠。主要是對語文重視不夠。學工科的知識,一定要用文科的方法來學——多做題,多練,多背,多記。學文科的知識,一定要用理科的方法來學——多推理,多分析,而不是多練。

權重都是一樣的,有什麼理由輕視語文?根本就沒有。語文其實不難學,很多專家提倡大語文的概念,不是隻學幾篇課文、學點語法、掌握點好詞好句,就能夠補上去的。語文要求有許多見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談古論今,這些都要求平時的積累。《道德經》裡講: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平時多注意積累,多注意學習,語文就特別簡單。但如果抱著臨時抱佛腳、拔苗助長、或者是急功近利的心態,就肯定不行。

好在群裡的大多數孩子都才上國小、國中,還有時間來教,還可以補救。如果平時點滴的積累不夠,到了高中,怎麼教都難了。所以,學習語文不是做幾張卷子就能提高的,主要是靠平時的積累。

回到正題,剛才我們分析了本文的“頭”,接下來再看“身子”。“身子”大致分兩個對稱段:一個對稱段寫的是小溪,一個對稱段寫的是嬉水。在這兩個對稱段中,小作者的“六根六塵”運用得很好。

我們來看:

彎彎曲曲的小溪很清澈,我可以看到小溪裡面的鵝卵石。一片片細長的竹葉漂在水面上,就像一條條小魚在水裡游泳。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就像小朋友的歌聲一樣動聽。我蹲在小溪邊洗手,覺得很涼爽。

這一段寫得非常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們常說:要想讓文章生動,五句話內必用一個比喻。在本段中:一片片細長的竹葉漂在水面上,就像一條條小魚在水裡游泳——意法。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就像小朋友的歌聲一樣動聽——聲法,聲法裡還有意法,又稱為聲意通用。我蹲在小溪邊洗手,覺得很涼爽——觸法。這就讓文章言之有聲,言之有物,言之有意,言之有覺。幾個對稱的句子——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鵝卵石,看到的是清澈的小溪,看到的是一片片竹葉;想到的是什麼?竹葉像小魚在游泳。聽到的'是什麼?聽到的是嘩啦嘩啦的流水聲。感覺到的是什麼?在小溪邊洗手,覺得很涼爽。就像我們看4D電影一樣,聲音、形象、顏色都體現出來了,畫面很清晰。這樣就把一條小溪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第二,技法用得很老到。我們再用“對稱”、“寫黑以白”的方法來分析,這一段還有靜有動,動靜結合——靜的是鵝卵石,靜靜地躺在那;動的是竹葉漂在水上,在游泳。我們再看《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也都有動和靜的感覺。所以,我們要學會通過分析,體會孩子作文中的優點。這裡我們就分析到有聲音,有想法,有眼睛看到的,有手感覺到的。你跟孩子也要學會這樣分析,那樣,你就會輔導,孩子也就會寫了。

再往下看,我們看到小作者先寫的是小溪,然後是嬉水,這是很扣題的。扣題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講的結構分析,也就是邏輯。這個作文的題目是《小溪嬉水》,那就既要寫小溪,也要寫嬉水,我們來看下面的嬉水。

看原文:

小溪裡的水很淺,有的石塊露出了水面,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塊上,從這邊走到那邊,但還是不小心滑到水裡,把鞋子弄溼了。後來我乾脆把鞋子脫掉,赤腳站在小溪裡,又冰又涼,就像站在冰箱裡。我大叫:冷死了,冷死了!姐姐連忙把我抱出來,放在岸上。我想再試一下,我又下了小溪,又叫姐姐抱我上來。我還想再試一次,這次涼了我也忍住,過一會我的腳就不涼了,我終於可以自由地在小溪裡走動了。雖然走在鵝卵石上又滑又刺腳,但我還是不捨得上去。

我們先說這一段中孩子寫得很好的地方:鞋子弄溼了,站在小溪裡,又冰又涼——觸法。就像站在冰箱裡——意法。然後我大叫:冷死了,冷死了!——聲法。又滑又刺腳——觸法。

用“六根六塵”來分析,這裡用到了色法、觸法、聲法、意法。這樣,小作者就把各種感覺傳遞給了我們,好像我們也在玩水一樣。

我們再來看一下孩子寫作的順序(順序就是結構的分析):一開始我走在石塊上,然後我又怎麼樣,我又想再試一下,我再試一下。這就是我們講的關聯詞的運用,它們表明的是一種對稱的關係,也是寫作的順序。比如:我首先……其次……;一邊……一邊……;有的……有的……。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剛學作文的小朋友,一定要學會這種關聯詞的運用。

所以,大家要去看《提高篇》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理解什麼叫順序,順序和對稱的關係,順序和章法的關係,順序和思路的關係,怎麼簡單地用關聯詞把順序串起來。我們在寫議論文和工作報告的時候,會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後,還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者甲乙丙丁,這些都是表示順序的。

孩子寫得好的地方就講到這。我們從結構的角度來看的話,文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看這句:彎彎曲曲的小溪很清澈,我可以看到小溪裡面的鵝卵石。但是後面又寫到了:小溪裡的水很淺,有的石塊露出了水面。前面已經寫了小溪了,後面就該寫嬉水,這個地方卻多出了一塊。這樣就顯得有點散。

我們可以把這一句提到上一段,合併一下:小溪是彎彎曲曲的,小溪的水很清,小溪的水很淺,小溪裡有很多鵝卵石,有的露出水面,有的藏在水底。正因為小溪的水很清澈,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有的……有的……”句式的運用,不僅讀來更有節奏感,還寫出了鵝卵石的形態不一。

下一段開頭直接寫: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塊上,這是不矛盾的。寫小溪就是寫小溪,讓主題更加集中一些。前面已經寫過小溪,也寫過鵝卵石了,後面再寫這些,就顯得散了,這是結構上要體會的。

下面: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就像小朋友的歌聲一樣動聽。這裡“嘩啦啦的流水聲”可以再寫得生動一些——我想知道這嘩啦啦的流水聲是從哪兒產生的,我似乎感覺到,這嘩啦啦的流水聲是從浪花裡產生的。還可以這樣想:我不知道是水聲產生了浪花?還是浪花產生了水聲?這就是擺關係,這樣一擺關係就很有味道,也讓人不由得去想,浪花到底是哪兒產生的呢?因為有浪花,才有水聲?還是因為有水聲,才有浪花?這樣就給人一種很耐人尋味的感覺。

我蹲在小溪邊洗手,我們也可以再寫得巧妙一些:我蹲下身用手去尋找浪花,可是我沒有找到浪花,找到的是涼爽的感覺。就是首先要提出一個問題,浪花是怎麼產生的?是水聲產生了浪花?還是浪花產生了水聲?就因為“我”的好奇,所以“我”就去尋找,去觸控這個聲音,可是我沒有觸控到聲音,但是我觸控到了水的涼爽。這樣就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寫出來了。

接下來: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塊上,從這邊走到那邊。這樣還不夠,我們還可以再來一個對稱,寫得更有意思: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塊上,從這邊走到那邊,從那邊走到這邊。我們把這些動作細化一下,看上去好像是囉嗦,其實這樣寫是很有意境的。

再看下面:但還是不小心滑到水裡。別“但還是”了,就改為:一不小心,我掉在水裡,把鞋弄溼了,後來我乾脆把鞋子脫掉,赤腳站在小溪裡,又冰又涼,就像站在冰箱裡。我大叫:冷死了,冷死了!既然像站在冰箱裡,小朋友不可能是一動不動的,我們就再用一個意法:我在水裡面一邊跳著,一邊叫著:冷死了,冷死了!這裡“一邊……一邊……”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體現對稱,給人以同時的感覺。

姐姐連忙把我抱起來,放在岸上。這裡要注意一個小細節,小作者在開頭寫的是:我、媽媽和姐姐在山腳下看到了一條小溪。這時媽媽怎麼消失了、不見了?姐姐把我抱上來了,媽媽在幹嗎?所以,我們得讓媽媽出來。

我想再試一下,我又下了小溪,又叫姐姐抱我上來。這個中間環節還是欠缺了點,我們可以這樣改:我想再試一下,就又大踏步地走下小溪,然後又忍不住地喊:冷死了,冷死了!姐姐看我又在那大呼小叫的,又把我抱了上來的。這裡要注意一個微妙的變化:第一次下水是我叫姐姐把我抱上來的,第二次我再下水時,是姐姐主動把我抱上來的。就這樣,一次,二次,三次,把這個細節寫出來,說明孩子在下水嬉戲的時候,也是在適應。

最後:我還想再試一次,這次涼了我也忍住,過一會我的腳就不涼了,我終於可以自由地在小溪裡走動了。雖然走在鵝卵石上又滑又刺腳,但我還是不捨得上去。既然已經適應了,我們就沿著這個思路走:我終於可以在小溪裡走動了,可以用感受走在鵝卵石上又滑又刺的感覺了,我終於又感受到一片片竹葉滑過我的腳踝,那種很滑的感覺。這樣就能和前面提到的竹葉相呼應了。

下面,我們就來講如何把文中的人物重新組合一下:我在幹嗎,媽媽在幹嗎,姐姐在幹嗎;我興致高起來時,怎麼玩水,姐姐怎麼逃跑,媽媽怎麼在旁邊拍照。用上聲法,再重新歸納整理一下,把三者擺在一塊。這樣就有了潑水聲和大家的歡笑聲。這樣把三者歸攏一下,不管怎麼玩的,至少要把我、媽媽、姐姐組合在一個畫面上。

前段時間我們也講了怎麼擺關係,比如:我們在家裡吃飯,媽媽吃菜,爸爸吃肉。這樣寫關係沒建立起來,顯得很孤立,我們要重擺一下關係:我們在家裡吃飯,媽媽吃菜,爸爸吃肉。媽媽不時喂爸爸一口菜,爸爸不時喂媽媽一口肉,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

再看下面:媽媽喊我回去了,我穿上鞋,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我們講過,結尾要“抬頭收腹”。所謂“抬頭”,就是要看一看文章的“頭”。“頭”是不是講了小溪?這裡我們都知道你離開的是小溪,但還是要點一下,我們這樣改下結尾:媽媽喊我回去了,我穿上鞋,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小溪。這樣是不是更好一些,是不是就呼應到“頭”了?這叫抬頭。我們這是從形式上來講的,也讓大家感受一下抬頭是什麼。

下面再來講“收腹”。本文的“腹”好像沒收,怎麼收呢?我們可以這樣寫: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小溪,但是小溪嘩啦嘩啦的流水聲還留在我們的身後。我們知道,“腳”要像站軍姿一樣站得住,就必須“抬頭收腹”。“收腹”就是總結一下“腹部”(身子),看看有哪些部分可以為“腳”所用。本文的“腹部”講了小溪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也有剛才我們玩的記憶。

我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讓大家更明白什麼是“抬頭”,什麼是“收腹”,結尾如何“抬頭收腹”。很多人說“腳”不好寫,問題就在於“頭”沒有開門見山,“身子”不飽滿。只要“身子”飽滿了,“腳”就很好寫——只要把“頭”看一下,把“腹”收一下。從文學上來講,叫有開有合,有離有收,收合離放,放出去還能收回來,能夠離散得開,還能收緊得了。這就是收腹的意思。

小溪嬉水(根據老師點評自行修改)

下午,我和姐姐在山腳下來到了一條小溪。

小溪是彎彎曲曲的,小溪的水很清,小溪的水很淺,我可以看到小溪裡面的鵝卵石,大大小小的沉在水裡,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幾塊大石塊露出了水面。一片片細長的竹葉漂在水面上,就像一條條小魚在水裡游泳。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就像小朋友的歌聲一樣動聽。可是,我不知道,這個動聽的歌聲是從哪裡發出來的?是浪花帶來了歌聲,還是歌聲帶來了浪花?我蹲下身,去尋找浪花,雖然我沒有抓到浪花,但是浪花卻給我送來了涼爽。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塊上,從這邊走到那邊,從那邊走到這邊。一不小心,滑到水裡,鞋子弄溼了。我乾脆把鞋子脫掉,赤腳站在小溪裡,小溪的水又冰又涼,就像站在冰箱裡。我一邊抬腳一邊大叫:“冷死了,冷死了!姐姐快來抱我。”

姐姐連忙把我抱出來,放在岸上。我想再試一下,我又跳下了小溪,又大叫:“冷死了!”剛說了一半,姐姐又趕忙把我抱上來了。

第三次,我忍住了。我的腳就不涼了,我終於可以自由地在小溪裡走動了。鵝卵石很滑,開始姐姐牽著我,後來我就自己慢慢地走來走去。鵝卵石刺過我的小腳丫,感覺疼疼的;竹葉漂過我的小腳脖,感覺滑滑的;小溪水流過我的小膝蓋,感覺冰冰的。我的心裡真是又涼爽又開心呀!姐姐找了一根樹枝,搭在小溪的兩頭,就像一個小小的橋。我走上去,剛走了幾步,“嘣”樹枝斷了,我掉到了小溪裡,姐姐看到了,哈哈大笑,都笑得直不起腰來。

天快黑了,媽媽喊我回去了。我穿上鞋,和姐姐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小溪。小溪嘩啦嘩啦的歌聲還依舊響在我們的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