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體現諧音的古詩

熱點 閱讀(1.49W)

諧音的古詩讀起來都是很順口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體現諧音的古詩,希望對你有用!

體現諧音的古詩

  

體現諧音的古詩1

1.蓮(連)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酸

2.身居寶塔,眼望孔明(諸葛亮),怨江圍(姜維)實難旅步(呂布)

3.鳥處籠中,心思槽巢(曹操),恨關羽(關羽)不得張飛(張飛)

4.兩舟競渡,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攀噲)

5.百管爭鳴,笛清(狄青)難比蕭和(蕭何)

6.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須梅,(有幸不須媒)

7.孔子生於舟(周)未光舞(武)起自漢中

體現諧音的古詩2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長

「晷」音鬼。上聯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聯的意思是:太陽在天上的時間越來越短(所謂晷短,此乃夏至後發生的自然現象),日夜的時差越來越長。若以諧音讀此聯,則變成: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師姑田裡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繡裁

上聯為祝枝山所出,下聯為沈石田所對。「禾上」諧音「和尚」,「繡裁」諧音「秀才」。

上聯:山童採慄用箱承,劈慄撲簏

下聯:野老賣菱將擔倒,傾菱空籠

註解:此聯之妙,在於末四字既關含義,又是象聲。

上聯:賈島醉來非假倒

下聯:劉伶飲盡不留零

註解:明代唐伯虎與張靈,飲酒整日,俱醉,遂對此聯。酒喝得一乾二淨,人也真個倒也倒也。賈島、劉伶,俱為善飲者。此聯好做酒店招牌。

體現諧音的古詩3

簷下蜘蛛一腔絲意

庭前蚯蚓滿腹泥心

上聯:「絲」諧「私」。

下聯:「泥」諧「疑」,方言讀音。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須梅

上聯:荷「何」,藕「偶」。

下聯:杏「幸」,梅「媒」。

昨夜敲尋子路

今朝對鏡見顏回

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為「棋子的路數」。

顏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顏的真容」。

未出土時便有節

及凌雲處尚虛心

借寫竹詠物言志。

粟綻縫黃見

藕斷露絲飛

上聯諧鳳凰。

下聯諧鷺鷥。

體現諧音的古詩4

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漢中

上聯:舟「周」。

下聯:舞「武」。

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雨灑灰堆成麻子

風吹荷葉像烏龜

上聯:成諧(陳)。

下聯:像諧(向)。

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

壁上幾行文字哪個漢書

月朗晴空今夜斷言無雨

風寒露冷來晚必定成霜

下聯:「成霜」諧「成雙」。

獨覽梅花掃臘雪

細睨山勢舞流溪

上聯:Do,Re,Me,Fa,So,La,Ti。

下聯:一至七數字方言讀音。

體現諧音的古詩5

和尚挑水兩膀盡是汗淋

尼姑栽秧雙手按插佈陣

「按插」諧「按察」,「佈陣」諧「佈政」。

「盡是」諧「進士」,「汗淋」諧「翰林」。

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上聯:「櫓速」諧「魯肅」,「帆快」諧「樊噲」。

下聯:「笛清」諧「狄青」,「簫和」諧「蕭何」。

塔內點燈層層孔明諸角(葛)亮

池中栽藕節節太白理長根(庚)

上聯:諸葛亮字孔明。

下聯:李太白字長庚。

古詩:

楊柳枝溫庭筠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燭-囑,圍棋-違期)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情)

體現諧音的古詩6

1.長歌行(節錄)漢樂府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覆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餘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覆吟誦。

2.七步詩(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簡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3.敕勒歌(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體現諧音的古詩7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後被洪水衝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衝沒是宋以後的事了。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後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後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體現諧音的古詩8

玻璃菩薩——明白人(神)

趙匡胤賣包子——御駕親征(蒸)

趙匡胤流鼻血——正(朕)在紅

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城隍廟的鼓——鬼瞧(敲)

城隍老爺的馬——不見奇(騎)

城隍老爺的胡豆——鬼吵(炒)

城隍老爺戴孝——白跑(袍)

藥店裡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藥鋪裡開抽屜——找玩(丸)

茶食店裡失火——果然(燃)

茶館裡招手——胡(壺)來

草把作燈——粗心(芯)

草泥塘裡翻泡——發笑(酵)

草帽子當鑼——想(響)不起來

草灘失火——留情(青)

蕎麥皮打漿糊——兩不沾(粘)

荊條棵上掛鞋底——扯(刺)皮

帶馬桶坐大堂——贓(髒)官

樹小蔭涼少——照應(罩影)不到

樹倒了——沒影(蔭)

鹹肉湯下麵——不用言(鹽)

鹹鹽吃多了——儘管閒(鹹)事

鹹菜燒豆腐——有言(鹽)在先

鹹菜煮豆腐——不必多言(鹽)

鹹菜蘸大醬——太嚴(鹽)重了

歪頭和尚拜懺——不對勁(頸)

麵條點燈——犯(飯)不著

鹹菜煎豆腐——有言(鹽)在先

嘴上抹石灰——白說(刷)

精裝茅臺——好久(酒)

豬八戒拍照——自找難堪(看)

小蘇他爹——老輸(蘇)

梁山泊軍師——無(吳)用

一二三五六——沒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個墨斗彈出兩條線——思(絲)路不對

一頭栽到炭堆裡——黴(煤)到頂

一百斤面蒸一個壽桃——廢(費)物點心

一條腿的褲子——成了群(裙)

一輩子做寡婦——老手(守),

空中布袋——裝瘋。(裝風)。

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

老太婆上雞窩——笨蛋。(奔蛋)。

賣草帽的丟扁擔——留神。(留繩)。

哥哥不在家——少來。(嫂來)。

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

雨打黃梅頭——倒黴。(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免彈)。

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無發無天)。

矮子過渡——安心。(淹心)。

馬店買豬——沒那事。(沒那市)。

臘月天氣——動手動腳。(凍手凍腳)。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仍石頭——引起公憤。(引起公糞)。

反穿皮襖——裝佯。(裝羊)。

孔夫子搬家——淨是輸。(淨是書)。

孕婦走獨木橋——鋌而走險。(挺而走險)。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無舅)。

老公拍扇——淒涼。(妻涼)。

秀才的毛巾——包輸。(包書)。

烏龜爬門檻——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針尖尚挑毛巾——不足為奇。(不足為旗)。

鈍刀破竹——想不開。(響不開)。

電線杆上綁雞毛——好大的膽子。(好大的撣子)。

磕瓜子磕出臭蟲——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燈草打鼓——不想。(不響)。

燈草柺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鹽店裡談天——閒得沒事做。(鹹得沒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