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上善若水的意思及基本介紹

熱點 閱讀(1.67W)

孟子曰:“上善若水。”大家都知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善若水的意思及基本介紹

  上善若水的意思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向水一樣,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

答: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自智慧大師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與事無爭的人生心態。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應懷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獨善其身。努力爭取做到:平和心態靜如水,正直為人明如水,輕啟名利淡如水,面對坎坷韌如水。

水,無色無味,無影無形,無語無聲,無慾無爭。水本為萬物之源,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有一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胸懷。用最低的姿態穿行在自然與萬物之間,不擇高處,跌宕有其勇。不眷戀淨地,滌除塵垢印證境界。用平常之心,於低處嫻靜隨性,於險處獨添一種風景,於汙濁處自留一脈清白。爭則不爭,水遇物而分流,不與物爭,卻能匯聚江海,有容乃大。水的流動,可以沖刷汙濁和迂腐,掠去辛酸,紛亂,嘈雜……

水,隨遇而安。給了山林,水便是清澈的涓涓溪流;給了大海,水便是浩瀚無邊,濤走雲飛;給了江河,水便是浪濤滾滾,悠悠盪盪,深沉不渝,東流而逝;給了湖泊,水便是平靜如鏡,照出山水、日月恆久的美麗;水遇窪地,則成湖泊海洋;水遇溝壑,則成溪流河江;水遇型束,就會如畫般安然靜固;水遇潮汐風捲,就會逆轉直上,驚濤駭浪!

水之柔,在於水的無形,可方可圓,適環境而存;水之剛,在於水的壓力有多大,能量就有多高;水之烈,在於可以排山倒海,泥沙俱下;水之恆,在於柔韌滴水,可以滴穿磐石;水之善,在於可以滋養生命,灌溉田園,洗滌汙濁;水之變,在於可以昇華,凝結。水之廣,在於自然處無所不在。

上善若水,海闊天空,四海知音。人生有寒暑,日月有晴陰。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患難與共的知己,亦不是有利慾薰心之想的酒肉朋友。在經意和不經意間,給你的人生開啟新的契機。無慾無求之中,只有清澈在心,平淡而輕鬆;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淨,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井中佳品,甘甜而醇爽。如今物慾橫流的喧囂社會,很難看到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了,也就更難覓李白筆下那“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君子之交的至高境界了。

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告訴人們,最高層次的.善,就像水一樣。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告訴人水的柔靜的真意。如今,在許多廣告上,都打出了“上善若水”的字樣。把老子的話,作為廣告用語,是一個新的招攬顧客的招數。不知道商家是想借助老子的至理名言來宣傳商品,還是想借商品來宣傳老子的“夫唯不爭”的與世無爭的思想。我只想說的是,商家的廣告,在某種程度上,與老子的“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的思想相悖,相差甚遠。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善,緣於水的無慾、無求,不期回報。而所有做廣告的商家,哪個不是以盈利為目的?哪個不是以豐厚的利潤為目的?用老子的話去為自己的商品做廣告,違背了智慧大師的本意。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也許,在現在這個世界上,在多數人眼中,卻變成了一種地地道道的“傻”,就如人們說現在學雷鋒的人是傻子一樣。社會道德在宣傳奉獻,而今天在人的心目中,卻總想佔便宜、走捷徑。也正如人們常說的:現在提倡的,正是我們社會所缺少的,甚至可以說是將要滅絕的。這種提倡,說明社會道德已淪陷到了無底深淵。

“飲水思源,湧泉報恩,萍水總相逢,水乳總交融,上善若水,靜水流深。”悠遠旖旎之間囊括萬千氣象,浩大豪邁中飽含摯情與哲思。天地無私,磊落乾坤,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無欲則剛,有容乃大。簡單,卻又那麼難。一個人如要效仿“上善若水”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至剛、至淨,而且具有“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和氣度。

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裡,漫步於上善若水的悠然裡,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的作品引語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的作品評析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王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迴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裡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餘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便是道。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所以,在我看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就是一種心有天下,恩澤百姓,能夠在最惡劣,最困難的處境下仍然不忘為他人,為天下黎民付出的崇高精神境界。如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如蘇軾被貶儋州(海南)仍不忘自己的胸懷抱負...... 現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就是懷一顆仁愛之心,無論自己身處何境,都對這個世界充滿愛心,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並給予他們關懷,而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