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計劃>

七年級個人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 閱讀(1.78W)

一、指導思想:

七年級個人工作計劃

堅持年級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構建教師、學生之間的平等、協調和諧關係。促進共同發展,尊重教師,尊重學生,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才能和潛力。

堅持教學中心。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深入教學,瞭解教學,研究教學,紮紮實實抓教學,教學質量關係到學校的生存、發展和聲譽,也關係到每個教師、學生的切身利益,要把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益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細化管理,優化課堂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深化課堂教學改進,認真落實“三交流一反饋”課堂教學模式。

2、認真搞好“堂堂清”、“日日清”,提高效益。

3加強七年級的班風、學風的建設,做好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鞏固工作。

4、做好潛能生思想工作,達到“控輟保學”的目的。

5、做好住校生的教育輔導工作。讓學校放心,讓家長滿意。

6、做好七年級教研室管理工作,創衛生、安靜、舒心的工作環境

三、工作措施:

1、加強班風、學風、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1、重視班級環境建設。充分利用班級、校園標語等的薰陶作用,黑板報、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媒體體的宣傳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班風。營造一個緊張、有序的學習氛圍。2、利用主題班會和大型活動 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紀律教育、理想教育、愛護公共財務教育。幫助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作好學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利用談心、家訪、等方式,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客觀對待學生的個性差異,幫助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健全的人,營造一個互相幫助、樂觀向上的和諧的班集體。4、提高班會課的質量,使每一節班會課都能解決、處理學生學習中、生活中、心理上存在的一些消極現象,年級要加強對班會課、主題班會課的檢查,並加大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的指導力度。5、加強一日常規檢查,進一步組織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鞏固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

2、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過程性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1)、平時教學要貫徹“實、活、準、精”的原則。 “實”即實事求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即因材施教,分類推進。①注重對尖子的培養。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教師要“放”,要給他們自由消化的時間。並且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②注重後進生的轉化。採取低起點,使之樹立信心。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教師要“領”,讓學生跟著老師學。③注重中等學生成績的大幅度提高。這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太牢固,解題時常丟三拉四。因此,力求解題嚴密、細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規失分甚多。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教師要“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對症下藥。 “活”即教學方法和手段要靈活。 “準”即以課程標準為準。以課本為主線,嚴格按照大綱要求,狠抓雙基、重視訓練,同時,還強調學生解題的規範化和準確率,把這個“準”字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練習中去。“精”即要做到精選、精講、精練、精評,不搞題海戰術。

(2)、加強教學常規,使教學工作更加規範化。備課要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按教學計劃的要求制定教學進度,明確每個單元的目標和重難點,並對課時、練習、作業和考查方法做出安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全體學生全面負責,既要嚴格要求又要耐心教育,多翻閱資料,精心設計教學程式;作業的佈置數量要適度,還要體現教學目標,統一要求,還可分層佈置,對作業的檢查和批改要及時,部分學生要有適當的面批,且還要加強對作業的反饋;提倡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矯正學習上的失誤,對差生的個別輔導更應特殊安排。

3、做好教學教研工作,認真落實“三交流一反饋”課堂教學模式。

(1)繼續落實好週一和週三集體說課制度,備課組活動要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人,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統一目標、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測試,備課組長要加強對各項教學活動的管理,各備課組在開學初對上學期的工作要進行認真的反思和總結,(2)全員參與,要下大力氣落實好“三交流一反饋”課堂教學模式,要做好過關課、研討課、觀摩課。認真進行評課,使全體教師儘快掌握新的教學模式,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思維活動起來。特別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發揮好學習小組的作用,在各小組開展課堂競賽,比紀律,比發言,比展示次數。還要做好骨幹學生的指導和培養工作,使學生逐步學會展示和追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課堂效果。同時還要保護學生課堂發言和展示的積極性,培養保護創新的萌芽。(3)開展學科競賽,做好各類的競賽輔導和訓練。以適應升學和競賽的需要。(4)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積極撰寫教學論文和教育反思敘事,提高自己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七年級個人工作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