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計劃>

新年計劃 心理學

工作計劃 閱讀(2.34W)

2012年年底,費斯·瓦塔·慕斯路女士決心辭職,且要在2017年底前開始做服裝生意。

新年計劃 心理學

2017年二月,她向僱主遞交了辭職信;七月,轟隆一聲,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費斯可愛時裝公司,任行政總裁。

慕斯路女士是少數在復活節【1】之後還能夠繼續執行自己新年計劃的人。

再來看看伊馮·加低斯,當她決定在2017年成為純素食主義者的時候,她以為會是閒庭信步一樣簡單。但是很快,當朋友們享用冰淇淋和山羊排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口水直流;她放棄了。

她說,“真太難了!一月十八日我放棄了這個新年計劃。”

那麼,為何人們每年都做出些新年計劃,然後在一月的第二週就把它們忘得一乾二淨呢?

勝券在握

2017年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2】的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研究了3,000人,發現:制定新年計劃的人群中,88%的人都失敗了,雖然52%的人在一開始時感覺自己勝券在握。

從事目標設定的男子達到目標的機率會提高22%。女子如果公開自己的目標且得到朋友的支援的話,成功率能提高10%。

研究者約翰·諾克斯(john norcross) 及其同仁在《臨床心理學期刊》【3】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大約50%的人每個新年都有新計劃。

新年計劃是人們制定的在一年的第一天起要開始做的好事或要停止做的某些壞事。

曖昧的起源

新年計劃的起源不是很明確,但是維基百科上說,古代巴比倫人在每年的開始向他們的神靈立誓說:他們要歸還借走的物品和償還債務。

據說古羅馬人新年伊始也向雅努斯神【4】許下諾言。而每年的一月就是依據該神命名的。

在中世紀,騎士們在每年聖誕季節結束之際要舉行“孔雀誓言”典禮,再次承諾對騎士精神的堅守。

當代社會的新年計劃包括了像增進健康有關的如健康飲食、減肥、增加鍛鍊時間、減少飲酒、戒菸、停止咬指甲和戒除一些老-毛病壞毛病等。

還有的涉及精神、財務、事業、教育、旅行、做志願者、與人相處、交新朋友、花更多的時間和關愛的人好好相處,以及結婚,等等。

至於美國總統奧巴馬,他的新年計劃是:要對白宮記者團好一點。

特別是攝影記者們,他們一直抱怨不能拍總統的照片。白宮只同意公佈那些“擺拍”的照片,好營造美國第一家庭的某種形象。

對開篇談到的慕斯路女士來說,她在2017年計劃把自己的時裝事業發展成能為從總統到平民各行各業的人提供服飾的企業。她已經開始約會,且希望在2017年能結婚。

而偽素食主義者加低斯女士的新年決定是在2017年更好地理財, 以及開始自己的時裝生產線。

目高於頂

心理學家克里斯·哈特說,大部分人設定的是達不到的目標,根本算不上新年計劃。哈特博士說,“像在年內結婚、中彩票等。這些不是決定,而是願望。”

他建議說,“新年計劃的目標必須是可控的,實際的、現實的和積極的。”

慕斯路女士說她甚至決心要和齊貝吉總統【5】會面,祝賀他在肯亞經濟方面的好成績。

她在兩週前真的做到了。雖然齊貝吉先生已經離任九個月了。

但是她是如何做到的?“(我只是)集中注意力,堅信別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得更好。”她說,“成功的祕密在於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且放棄面面俱到。還有就是當你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時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在《幸福一堂課》這本書中,義大利作家弗蘭克·鐳認為:與人分享的計劃會更易於堅持;分享的人既可以是你將與其分享收益之人,也可以是你可與其分享堅持的人。

他說,“新年計劃的成功率會受到同伴支援程度的影響。”

在內羅畢從事心理諮詢的心理學家克里斯蒂納·蘭局女士同意以上看法,認為大部分人在設定新年計劃時都胃口太大。

計劃要具體

蘭局女士說,“我建議人們選擇一個目標,集中注意力於其上,並且具體化。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新年計劃是在2017年戒菸的話,你必須說明在哪一個月完成。如果是減肥,你必須具體到減掉多少分量和要花多長時間。”

《今日心理學》【6】援引了加拿大卡爾登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蒂莫西·皮曲爾的看法認為:新年計劃是一種“文化拖延症”,是人們徹底改造自我的一種嘗試。

他認為,人們制定計劃是為了激勵自我。但是他斷言:人們往往尚未準備好改變他們的習慣,特別是那些不良習慣;而這是新年計劃失敗率高的原因。

彼得·赫爾曼教授及其同事已經鑑別出他們稱之為“虛假希望綜合症”的心理狀態;這意味著那些人的計劃極為不現實且與他們內心中對自我的`看法不一致。

這一原則反映了積極肯定的原則。當一個人對自己做出的積極肯定是自己都不能相信的那種時,那些肯定不僅無益,而且有害自尊。

哈特博士建議人們夢想可以巨集大,但是計劃要具體。

“寫下你的各項計劃,在每一項後面註明要實現該項計劃你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還要加上詳細的時間安排。”

慎選目標

與此同時,他希望人們謹慎選擇自己的目標且做出人生的抉擇。

他說,“許多人什麼都要。比如想要變有錢,但是對車子和新手機又垂涎三尺。魚與熊掌不能得兼!如果你想要有錢,就得存錢。在達到目標前你不能買很多東西。”

蘭局女士也說,要想達成自己的新年計劃,你必須準備好做出犧牲。她指出:我們大部分人想要生活有變化,但同時又希望自己過得舒舒服服的。

她說,“假如你的朋友打電話讓你去一家人人吸菸的酒吧,而你的目標是戒菸的話,你必須準備好犧牲去那個酒吧的樂趣。”

專家認為:人們拒絕嘗試某些計劃是因為那些計劃看來很複雜,還有停止某個習慣帶來的痛苦。然而實際上並沒那麼複雜。

堅持到底

哈特博士說,改變一個習慣大約需要十一個星期,通常困難重重。往往人們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願堅持到底。

他說,“你會經歷焦慮、迷惑、喪失動力以及懷疑自我。然而這些都是你取得進步的跡象。假如你堅持,你也許會實現自己的新年計劃。”

蘭局女士的看法類似。她建議人們把目光放在完成計劃會帶來的收益上面。

她說,“預見未來且告訴自己‘假如我戒了煙,那麼我的胸悶和咳嗽會減少,口氣會更清新。’這樣做會激勵你繼續努力。”

另一方面,這位心理學家還提醒大家不要只想著果實,而忘了制定基本規劃:達到目標需要的那些活動。

她說,“你必需理解:戒菸的道路是漫長的。你不能只盯著結果看。你必需明白:比如說,你必須開始每週都減少吸菸的數量。”

最終結果

哈特博士也建議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行為上,而不是結果上。因此,假如你要減肥,不要每天稱體重;相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吃了些什麼,你鍛鍊了多久上面。

根據為改變服務的原則來安排你的事物。比如,把你的睡衣襬在顯眼的地方可以提醒自己早點睡覺。

哈特博士認為,要找到一個合適的目標,你需要首先反思自己過去一年的生活。

他提議使用一份清單:“你是否完成了年初的計劃?較之一年前,你是否更健康、更快樂、或更成功?你是否更喜歡自己?如果答案是‘是’,你是走在正軌上。但是假如你感覺進退兩難,你需要問自己有哪些事情要改。歸根到底,重複同樣的事情如何能夠讓你進步呢?”

在蘭局女士看來,新年計劃失敗的另一原因在因果關係問題上。

你或許以為假如你成功減肥、或降低了債務、或者鍛鍊時間多了,你的整個生活就會改觀。因此當實際情況不如人意的時候,你可能很洩氣,然後就倒退會舊的行為模式。

給大腦重新接線

《今日心理學》認為,計劃要成功最根本的是要改變行為;而要改變行為,你必須要改變思維,給大腦“重新接線”。

美國腦科學家如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和約瑟夫·勒杜,以及心理治療師斯蒂芬·海斯通過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人的習慣性行為是由思維模式導致的神經通路和記憶造成的。這些神經通路和記憶在你面對選擇或決定時是你行為預設的基礎。

假如你想通過“不想這麼做”來改變預設的思維模式的話,結果你只是在強化那種預設的思維。要真正改變,你需要通過新的思維模式來創造新的神經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