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計劃>

上學期的反思下學期的計劃

工作計劃 閱讀(2.75W)

本學期的結束預示著下學期新的開始,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支援和全體學生會學習部成員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個指導有力、組織嚴密、活動有序、成員團結的優秀部門。

上學期的反思下學期的計劃

承接著上學期的工作,我們將本著“參與學院管理,服務廣大同學”的宗旨,總結過去學習部工作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預將取得的工作經驗帶入到新的學期裡,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每一個挑戰,打造新一輪的跨越。我們不僅會保留以往優秀的傳統活動,而且將引入新理念,新思路為學生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實踐創新。

針對實際情況,學習部為下學期的計劃做出了以下規劃:

一、 部門工作規劃

1 堅持每週召開1次部門例會制度。有活動時則管理好本部門人員調動,分

配工作,使本部門人盡其才。沒有活動時則多一點部門成員間的溝通交流,總之儘可能的團結一心,努力把我們部門搞好。

2 配合其他部門工作,協調計劃好各班級學習委員工作的實施,為提升學

生會影響力而努力。

3 做好每月的教學資訊聯絡工作,和院學生會、督導處保持密切來聯絡。 4 每兩週召開各班學習委員會議,談談自己到這個學校之後的學習目標,

學習的態度,班級學風等問題,並及時和分院學工處聯絡。

5 積極配合院學生會、院團委完成各項活動。

二 、活動安排

1、 大一新生穩定後配合學院做好學生會招新工作,為系學生會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2、 為了切實搞好我院學風,學習部將與學院教務處進一步加強聯絡,做好教學資訊反饋工作,同時對在上學年為教學資訊聯絡中心辛苦工作表現出來的優秀分子進行表彰。以充分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為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 為豐富同學課餘生活,活躍校園氣氛,開拓同學思路,體現大學生風華正茂的精神狀態,提高同學辯論水平,發掘培養材料系的辯論人才。學習部計劃於11月份舉辦第三屆“誠信杯”辯論賽。

4、 配合系部做好秋季院運動會的各項準備工作。並且在新生軍訓期間適當做開展些類似徵文形式的活動,豐富課外活動,儘快適應大學生活。

5、舉辦各類學術性講座,使同學對所學習的專業知識有更系統,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同學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此活動貫穿整個學期)

6、 期末考來臨之即,我部將在系部大力宣傳考風考紀,為廣大同學營造一個良好的考試氛圍。

7、 配合院學習部的工作在我係開展活動

作為學習部,也許我們的人員不是各部最多的,但濃縮的是精華,我們要幹出一番成績就必須突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學習,但這裡的學習不是指單調的讀書考試,而是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自我完善,只是無論方式如何,都必須突出“學習”二字,形式在不斷創新,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究底,給大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充裕的學習資料乃我們的工作之本。把握住這一根本方向,加以與時俱進,大膽創新,我們學習部定能打造一片屬於自己的輝煌!

上學期的反思下學期的計劃 [篇2]

上半學期就這樣結束了,大學生活就是和以前不太一樣,沒有徹底的放鬆。這裡充滿了各式各樣展現自己的舞臺,很多事情,超乎想象,又在情理之中。

上大學了。拋開了繁雜的物理書、丟掉了難纏的化學課本,本以為我們可以我們無謂的瘋、瘋狂的玩、玩笑般的過,但事實好像是,我們沒有玩好,當然更沒學好了——學到的東西,少得可憐。青春無價,夢想卻時刻在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可是,憋了幾年的貪玩終於戰勝了少得可憐的'上進,總順著自己的想法過每一天。日子,就這樣的過,忙的時候忙的恨不得七手八腳,閒的時候抱著手機簡訊翻來覆去看著,就是不想看書。上課的時候要麼乾瞪眼要麼睡覺。甚至連考前幾天我都悠哉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終於,成績告訴了我,自己是如何大錯特錯了。生活方面過的挺滋潤,但功課做得死翹翹。這怎會是我的本意呢。

對於學習失敗的大一上學期,一開始,我不相信大學的學習是靠考前衝刺的說法,什麼人品什麼投機取巧都是鬼話,即使在大學,平時的認真努力才是王道。不過很遺憾,明白這一點的我還是沒有管好自己,依然走了那條錯誤的路,甚至連考前抱佛腳的工夫都不願意花足。現在想來原因有二:其一,觀念有誤。到了大學,我對自己的要求隨著時間逐漸降低,那最初的理想逐漸被拋棄爭高分已不再那麼重要,我錯誤地以為永遠都有人比自己牛也永遠都有人比自己差所以我要坦然一些,沒想到坦然地過了,對自己的要求竟只是及格。所以在身邊的同學為了績點拼命的時候我還安然地玩這玩那,以為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其二,複習不到位。上了大學後,什麼複習似乎都不重要。高數所學東西得不到及時的鞏固。考前做十年考題的時候感覺知識點都已經很陌生了。這是讓我很後悔的一件事。因此這學期我一定要做到及時複習,最好當天晚上就鞏固知識,做課後題目。每週週末最好出去自習,及時總結複習本週所學知識。好的考試成績不會從頭而降,都是一點一點積累得到的。

《上學期的反思下學期的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