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傣族的風俗習慣詳解

節日慶典 閱讀(1.01W)

傣族對小乘佛教的信爺帶有民族性、群眾性,佛(緬)寺遍及各村寨,群眾的賧佛活動極為頻繁,而且很虔誠。因此,傣族的節日大多與宗教有聯絡。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節日。

傣族的風俗習慣詳解

1.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傳統節日,潑水節來歷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是傣族人民為紀念古代七個傣族姑娘為民除害戰勝魔王,為姑娘們潑水,洗除身上汙血的`日子,潑水節時間在傣歷六月,公曆四月中旬,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鑼打鼓到山上採花,和經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緬寺賧佛,全寨人為佛像潑水“洗塵”。待賧佛儀式完畢,大家不分彼此只要願意都可以參加,互相潑水,相互祝願,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第三後還要進行丟包、放高升、超擺、嘎光等娛樂活動。

2.關門節和開門節。關門節在棒歷九月十五日(公曆7月中旬);開門節在傣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10月中旬)。從關門節到開開節是傣族的關門時間,在此期間,忌男青年串姑娘,不辦婚事,不提親,老人不出外過夜等習俗。在節日各兩天裡,各寨傣族到緬寺舉行“賧”活動,向佛爺、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鮮花和錢,聽佛爺育經賧費,講解教義成律。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婦女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鬥雞、放氣球、遊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雲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裝與遊客一起歡度潑水節。

傣族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

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婦女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1.酸肉。傣族傳統風味菜餚,用牛肉經過醃製,而後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製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淨,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醃漬一個月即成。將醃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2.火燒魚。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製法是將鮮魚去鰓和內臟,洗淨,將蔥花、薑末、蒜末、青椒末、青姜葉末、芫荽末、野花椒葉末、薄荷、茴香葉末、香茅草葉末、草果粉、味精、鹽、料酒拌製成餡,裝入魚腹,頭尾折攏,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葉,埋入木柴燒後的炭或熱灰中燒熟,取出去掉芭蕉葉和香茅草,裝盤即成。

3.醃牛頭。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其製法是將牛頭、牛腳去毛、去蹄殼,砍成塊煮爛,去骨,切成肉條,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時,取出改用冷水洗淨,再將野花椒葉、紅辣椒粉、生薑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內,加鹽、白酒拌勻入味,裝入瓦罐壓實,蓋上蓋密封,半月後即成。食時可蒸、可炒,是佐酒冷盤,脆嫩酸香、麻辣清涼。

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