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國外是怎樣過中元節

節日慶典 閱讀(1.23W)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我們中元節習俗都與鬼魂有關。當然,這也是中國中元節的說法,在國外的人是怎樣過中元節的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國外是怎樣過中元節,希望大家喜歡!

國外是怎樣過中元節

  國外是如何過中元節

泰國:農曆七月十五當天將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的亡靈祈福。

日本: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週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注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裝置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星加坡華人相似的歌臺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

  中元節的特色習俗

1、中元普渡

中元從節日地位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按照傳說,這一天乃是地府放鬼魂回家團聚的日子,因此大多人都會在當天用酒肉、糕點、水果等祭品來集體祭祀先人,以此來悼念逝世的長輩,更有的人會藉此祈禱得到好運,當然還有人會請來高僧法師來誦經超度亡魂,因此當天可謂是各種祭祀活動頻出。

2、流放河燈

雖然鬼節一詞很嚇人,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鬼節只是個與先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也是值得慶賀的,因此在以前就會張燈結綵,甚至還會在河流放置一些河燈,畢竟以前的人們認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而放到今天來看,放河燈這個習俗,已經變成一種普通的遊玩活動了。

3、祭祀土地

在某些地區,中元節還會選擇祭祀土地,具體的做法如將祭品撒進田地,或斟酒幾杯,完畢後再用祭祀的紙來燒,還需要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上,以此來祈禱獲得好運,希望能夠豐收,希望家庭幸福安穩,還有一些地區甚至會集體到寺廟祭祀土地,那場面頗為壯觀。

4、送羊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5、懸掛紙旗

在某些地區還有懸掛紙旗的習俗,一般都是掛在自家門口,相傳這樣做能夠防止蟲蟻撕咬房屋,當然還有些人不僅掛旗,還會選擇放風箏,以此來吸引先人的注意,希望能夠藉此團聚,還有人會在門口撒一些灰,弄成一個圓圈,然後把祭品放在裡面進行祭拜。

6、以船祭祀

這一習俗多是以海謀生地區的多,一般來講,漁民會在中元節用木板做一條小船,然後上面會貼上死去長輩的名字,或者是一些出海死去的朋友兄弟的牌位,然後在船內擺放衣服、事物、鞋具、甚至錢財等等物品,最後點燃一根蠟燭由一名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推入海中,看著船越遠越好。

7、燒袱紙

燒袱紙的習俗一般在四川省內比較流行,他們會在中元節用各種紙錢疊在一起,然後封成一封封更小的,然後上面就會寫著收受人的名字或暱稱,因為在當地曾經流傳,在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當天,是鬼門開啟的日子,各家都要“施孤送孩”。例如成都一帶人們就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各種祭祀的語句,說完後再端到屋外焚化。

  中元節是怎麼來的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