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2023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

節日慶典 閱讀(3.18W)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常在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3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歡迎大家收藏和閱讀。

2023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

2023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端午節放假安排如下: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所以,今年端午節在6月22日,22日-24日放假,25日(週日)上班。也就是說,法定放假1天,25日(週日)調休1天,假期後再連續上班6天。

端午節的來歷介紹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音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5、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6、五色線

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

“粽”字本作“粽”,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端午節吃粽子代表什麼寓意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並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後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為粽子的“粽”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會吃粽子,尤其家裡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粽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粽子的“粽”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粽子以後,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是品嚐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粽子之後,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光宗耀祖。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為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為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於是家家戶戶都用粽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屍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這天大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

青島端午節習俗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曆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舊時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採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作家丁寧在散文《端午》中這樣描寫道:“雞鳴頭幾聲,事先約好了的幾個好朋友,便在朦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頭,手拉手兒,嘰嘰嘎嘎,嘻嘻哈哈,又說又笑,驚得各家的狗一齊狂吠。每人拿一條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邊、山坡,找那些綠草長得最豐盛、最鮮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個角兒……來回奔跑……一會兒,毛巾溼得透透的,鞋子、褲腳也溼得透透的,就算成功。這時,太陽還沒有露頭……”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採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簷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誌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誌》記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髮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誌》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裡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麵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裡,相傳此俗可以闢蟲蛇。

舊時青島端午節食品中還有一種叫作“粘佔”的美食。端午節前後,人們將青麥穗上的麥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後,再用石磨磨成長條形的“粘佔”。“粘佔”清香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端午節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