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十五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節日慶典 閱讀(2.67W)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十五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2、觀燈: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3、情人節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節其他地方的習俗

1、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2、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唸“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3、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元宵節十二個風俗習慣

(1)吃元宵:始於宋代

“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食俗。吃元宵的風俗始於宋代,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核桃仁、果仁、棗泥等食物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2)賞花燈:早前為了弘揚佛法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形成了元宵放燈的習俗,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而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3)猜燈謎:獨特的民俗文化

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測,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4)耍龍燈:民間娛樂活動

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5)舞獅:能驅邪鎮妖

古人認為舞獅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節日裡舞獅的習俗。在漫長的發張過程中,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6)送孩兒燈:以求添丁

簡稱送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7)踩高蹺:群眾性技藝表演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

(8)偷菜節:做白菜宴

流行於貴州省苗族一帶,正月十五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白菜。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

(9)迎紫姑:民間傳說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窮困而死。百姓為同情她、懷念她,便有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10)走百病:驅病除災

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11)逐鼠:期望老鼠不要出來搗亂

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人們就在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期望老鼠吃飽後不要出來搗亂。

(12)情人節:情人相會的絕佳時機

在古代封建社會,年輕的女孩是不允許隨意出門的,但是在元宵節這天是可以出門遊玩,這就給未婚的年輕男女提供了見面的機會,也是情人相會的絕佳時機,因此元宵節又是中國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