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上海結婚習俗有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8.41K)

上海是一個發展得很快的城市,很多人也嫁到了上海,那麼,你知道上海有什麼結婚習俗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上海結婚習俗有什麼

  上海結婚習俗

2015-04-15 15:40:33有用(53)上海舊式婚姻,男女雙方的結合,率多為媒的之言,父母之命。上海開埠後,已對此俗加以摒棄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雙方,經人介紹,在約定地點,互看人選。此謂之“相親”。也有男女雙方自己結識之後,約定地點,請雙方家長來識看一下,也稱之為“相親”。雙方相看滿意後,還要挽請德高望重者來作媒人正式說合,由於此媒人實際並不擔任介紹作用,故被稱作“現成媒人”,從中亦可見“婚嫁必得有三媒六證”之舊俗的影響。女家表示同意後,男家便要行“小禮”,俗稱“裁紅”,其中便要送上未來姑爺的生辰八字等。再隔一段相當的日子,男家又要行“盤禮”,並宴請親友,藉此向親鄰告之婚事已定。

  上海浦東風結婚習俗

在浦東鄉下,這一“謁嶽”儀式是放在女家擔嫁妝前一天的,準新郎挑了裝著公雞、青魚、豬腿、自鵝以及乾果等禮品的“上盤頭”到女家去,女家招待準女婿以茶點,然後告訴他女家有多少嫁妝、需要多少普繩、單槓、落擔等,因為這是要男方準備好以後,第二天來把嫁妝接去,而不是由女家送去的。

在浦東鄉下 (特別是奉賢一帶)男家去女家迎嫁妝,習俗上還有很多花頭的。隔夜,女家已把所有嫁妝放在客堂內,就像辦博覽會一般招徠四鄰參觀,以顯示自己的富有。這裡亮妝尚未盡興,那裡從男家出發來迎妝的一群拿著貼有“囍”字扁擔、羅筐的青年人(人數須成雙),已趕到了女家門口,並放響了迎妝鞭炮。

按照習俗,男家迎妝者此時一切行動都須聽女方父兄的指揮,如迎妝工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槓棒和扁擔靠在場院柴堆旁,羅筐和籃子放在場院上。習俗是此時女家要表示“生氣”而不發妝,男家迎妝者則敲鑼放鞭炮不停地“催妝”。這樣便引來更多的觀看者,使男女家都感到滿足。如是約1~2個時辰後,新娘哥哥徵得妹妹同意後開始發妝:先馬桶,再鋪蓋、衣裳箱子……,這時迎妝者站在門外,至多也只能踏進一隻腳在門檻裡接妝,以免“搶妝”之嫌。至於發妝先發馬桶,因為這在上海習俗中馬桶又叫“子孫桶”,舊時婦女生產都是在家進行,孩子便接生在馬桶中,故馬桶是預祝新婚後瓜瓞綿綿、子孫繁延的重要物事。嫁妝接到後,男家小夥們一路挑回去不能中途停歇,有的從女家出來時還須朝東或朝南方向跑,稱之“兜青龍”,習俗以為如此大吉大利。

  上海川沙風結婚習俗

在上海川沙一帶,酒席只款待媒人、親戚,鄰里間則分贈以糰子。盤禮的“盤”至少需4條,多或6條、8條乃至12條。盤中最要緊的是送給未來新娘的首飾,一般人家用銀質的,中產人家用金質的稱“全金六禮”。更有那富有人家用珠、翠、鑽石的,稱“全鑽六禮”。首飾之外,盤禮還要送花草,即吉祥草、萬年青、茶葉等,前兩樣是祝福男女結合吉祥長青,後一樣茶葉則是古代茶禮習俗的遺痕,因古人以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結婚送茶葉為禮,取其“不移志”之意。禮盤被送至女家後,女家除將盤禮中的首飾,花草全行接受之外,其他的盤禮,每樣都只收受一半,餘下的一半再與新增的衣料、鞋帽,以及金錶、眼鏡等,一併作“回盤”之物,再行送還給男家。在正式迎娶新娘的前1~2日,由女家行“大盤禮”,上海又俗稱“拿衣裳”、“擔嫁妝”。

這本是件高興的喜事,但由於是女兒就此要離開孃家,故習俗要求顯得悲慼。尤其在浦東鄉下,準新娘坐在嫂嫂身邊,看嫂嫂為自己縫嫁妝用的紅綠被頭,待縫畢,便用一大塊綢緞被面把被頭、枕頭打成鋪蓋,這叫“被捎”。然後爹孃親手把女兒嫁妝中的被頭、衣裳、料子一件件遞給哥嫂,由他們一樣樣放入箱中,以示女兒從孃家帶走的東西,哥嫂都曉得,此謂“填箱”。

至此時,母女便開始對哭,這並不是涕泗橫流的痛哭,而是一種哭腔的歌唱,習俗謂之“哭嫁”,並有一定的旋律與內容,稱之“哭嫁歌”。如:“孃的寶貝囡啊,爹孃聽啥未事撥拉依啊,委屈伲個寶貝囡啊……”“我的親姆媽啊,囡要到人家去啦,不能孝順依啦……”等等。“大盤禮”送至男家,俗例男家要設筵宴請至親好友,叫“請裝酒”、“看裝酒”,以對女方過門有多少嫁妝作一見證。然後,新郎官便要到女家去謁見丈人,並送去一桌酒筵,以感謝丈人送來的嫁妝。

  舊上海"通腳"結婚習俗

早在清末,上海便流行留一種"通腳"的習俗:男女經媒人介紹定親後,為了要了解對方的人品和家境,在正式結婚之前,姑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帶著禮物,第一次去拜見未來的公婆、長輩和丈夫。從此以後,姑娘便可以隨時去婆家(但不能過夜)。起初,這種婚俗僅限於浦西,而且只有女方才擁有這權力,謂之"女通腳",又稱"過門婦女"。後來,隨著浦西又出現"男通腳",這種風俗也傳到了浦東。象這種婚前可相互見面(而且出女方處主動地位)的習俗,在封建社會的中國,別地是難以做到的。這種"通腳"風俗給了婦女一點選擇的餘地。如果他們在串門時感到對方的家境、相貌以及道德品行等不滿意的地方,便有賴婚和退媒的`舉動了。

解放前就流行“姐弟戀”:

解放前,浦東人結婚,習慣上新娘比新郎要大幾歲,當地稱其為"大娘子婚姻"。它不同於"二十歲大姐十歲郎,夜夜睏覺抱上床"的童養媳制度,而是指男子到婚齡時,娶的女子年歲要比自己稍大,故有"女大三,屋脊坍","女大四,頭觸制"。"女大七,哭泣泣"等說法,而歷代有文獻記載的婚姻年齡規定也都是男大於女。而浦東人卻認為,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以前男女成婚早,女大男的幾歲,要懂事體一些。即俗話所說:"長嫂當母,長妻當姐"。很明顯,其目的無非是讓女方多操持家務。關於這點,上海縣的七寶鎮便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在那裡,當家人都是婦女而很少是男子。更有甚者,在舊上海部分地區有女無子的人家,為了養老送終,不絕香火,必須招婿入贅。這種婚姻習俗本不稀奇,別地也多見,但奇怪的是這兒女婿入贅後,必須為妻姓,生育的子女則更不用說要沿襲母親的姓氏,成為女姓家族的成員。這對男方來說,其身份還不如出嫁的女子,因為後者還能保其本姓。

一場婚禮宴客要幾天:

第一天是女方家請客,擺了20多桌酒席。這天,男方家派人來取嫁妝,嫁妝包括彩電、音響、空調、冰箱、助動車等,共動用了3輛貨車、4輛小轎車,運輸“車隊”浩浩蕩蕩,引來圍觀者無數。

第二天是男方家擺酒席,中午和晚上共有44桌酒席。上午九點鐘,老付他們就跟隨迎親隊伍出發了。11點多,新娘換好衣服離開孃家,清音班提前奏起了《歡樂歌》、《小六板》等絲竹曲子。來到男方家,擺上香案,點起花燭,就開始舉行儀式:首先,在絲竹樂聲中,男女儐相、新郎新娘、主婚人、來賓等依次入座;證婚人宣讀證書之後,新人拜天地、拜父母、相互對拜,並飲交杯酒;接下來,親朋們觀看戲曲表演。而後,將新人送入洞房,滿座賓客才開始吃飯,此時已是下午一兩點。

諸多名目:

南匯一位認真編寫地方誌的老唐,敘述起了本地的一些舊婚俗。他說,夙昔南匯各地方成親的樣式繁雜,主要有打鋪蓋、提箱、哭出嫁、拿妝奩、挽手進洞房、吵新房、回門、滿月等。

* 打鋪蓋成親前一天,新娘的紅綠被頭縫好後,用一匹土布把被子、枕頭等紮成鋪蓋。多的十幾條、幾十條,稱“被山”。提箱準備好箱櫥以後,怙恃把給女兒的被頭、土布、衣裳等遞給新娘的阿哥阿嫂,由阿哥阿嫂一件件插進箱櫥裡。

* 哭出嫁提箱時,母女飲泣哭泣,母親哭的是辛勞養育的珍寶女兒要擺脫家門,女兒哭的意思是謝謝爺孃養育之恩等。

* 拿妝奩成親前一天或當天,男方到女方來拿妝奩,取妝奩的人務必要等女方家請他們才幹進門,然後燃放鞭炮,傳送妝奩。拿妝奩的人務必朝東或朝南目標走,半途上不及轉首,也不及停下來,並且要兜遠路給人看,叫"兜青龍"。

* 回門成親第3天,新娘回外家望爺孃,叫三朝回門,新郎備了禮品,陪伴前去。但入夜前,新娘務必趁早回婆家。

* 滿月成親後第4天,叫小滿月,新娘依然回外家,當天回婆家。過了數天,外家兄弟到男方家約請,新婚鴛侶回外家,叫大滿月。新郎務必當天回家,新娘住上幾天後由新郎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