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老濰縣過八月十五的習俗

節日慶典 閱讀(1.84W)

送“月”了

老濰縣過八月十五的習俗

中秋節的前幾天,人們就開始忙活蒸“月”了,不光是因為節令到了,還因為孩子們那眼巴巴企盼念“月”、吃“月”的眼神。面最好是“頭籮面”,棗最好是樂陵小棗。而在鄉下,人們也都急著去推“頭籮面”,賣棗的更是城裡、鄉下生意一色的好。

已經做了姥姥的,蒸“月”的時間要稍稍提前,鄉下尤甚,因為她們不但要蒸“月”,還要留出時間給外甥送“月”。

蒸“月”了

發麵、煮棗、準備物件,一切按部就班。等這一切忙活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要做“月”了。“月”一般由兩層圓形的麵餅,中間密佈煮熟的小棗,再在其上做一層圓形的“雲肩”組合而成。發過的面要揉得軟硬適中,富有彈性還要易於成型,然後用擀麵杖擀成兩個厚圓餅。在其中的一個厚圓餅上均勻整齊地排上一層煮熟的小棗,再將另一個麵餅覆蓋其上。這樣,一個“月”的雛形也就形成了。有了這個雛形,下面的可都是精細活了,因為接下來所要做的“雲肩”就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了。

如果說哪個小媳婦老太太做的“月”能出彩,那麼這“彩”肯定就出在這“雲肩”上。所謂的.“雲肩”,是婦女披在肩上的“制如四垂雲”的裝飾物,用在“月”上,無疑也是為了裝飾。“雲肩”實際上就是“月”最上面的一層帶花邊的較薄的麵餅,而就是在這層較薄的麵餅上,卻大有文章可做。杏花、天竺、竹子、石榴等各種精巧的花卉圖形;小兔、刺蝟、小豬等各種動物的圖案,在這層薄薄的麵餅上被婦女和老太太們的巧手擺弄得服服貼貼。在“雲肩”上的花蕊中間再“栽植”上五顆鮮紅的大棗,象徵著這日子像這鮮紅的大棗一樣紅火、甜蜜。大概是因了“嫦娥玉兔”的美麗傳說,給孩子做的“月”,“雲肩”上一般都會做一隻活潑可愛的小兔,用紅豆點睛,那小白兔一下子便“活”了。

在入鍋蒸“月”之前先要“醒”上那麼一段時間,等“月”悄然鼓起的時候,便要入鍋蒸了。每每此時,孩子們都會守在鍋前,聽風箱的鼓譟聲,看鍋底火苗的起落,而心裡想著的,則是那個自己嚮往已久的“月”的香氣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這些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在這個時候,孩子們聽了一年又一年,似乎永遠都不會厭倦。

念“月”了

等“月”出了鍋,孩子們的心也都急急地想要飛出家門了。可他們還要耐心等待,等待夜幕降臨,月上東山,到那個時候,他們就可以走出家門去念“月”了,和小夥伴們比試一番在所難免。

中秋節的晚飯,不論家庭條件好壞,都要比平時好一些。很多家庭都會在這個慶賀豐收的節日夜晚喝上一杯。雖說好酒好飯,可孩子們的心裡記掛最多的還是他們的“月”。所以,這頓豐盛的晚飯,孩子們到底是吃不出多少香氣的,如果門外已經響起小夥伴們念“月”的誦唸聲,他們大抵都會立馬摔了筷子,攜“月”而出。

不論大小,孩子們幾乎是人手一“月”,用各種器物盛著,柳編的墊子、藤編的笸籮,這些個物件都用上了。等“月”們聚成了堆,那陣勢儼然就是一種朝拜。點上一支香,孩子們開始念“月”了。

“八月中秋分一半,棗餅層層,面鏤千花瓣。棗上插香香不斷,小兒對月聲聲念。亭亭火樹蒿燈轉,燈盡歸來,忙底分神饌。雪藕冰梨堆滿案,一家男女團圓宴。”晚清濰縣翰林樑文燦填寫的《蝶戀花·中秋》一詞就描述了當時念“月”的情景。

清末濰縣詩人郭麟的一首《濰縣竹枝詞》雲:“中秋難得是晴天,金粟香飄幾處傳。待到一輪月東上,小兒齊唱月光圓。”寫的也是老濰縣中秋節的光景。

從念“月”辭來看,念“月”,其實唸的就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企盼,祈求上天能夠賜福蒼生,讓老百姓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如今,念“月”這一習俗已經逐漸消失了。

供“月”了

當孩子們外出念“月”的時候,婦女們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供“月”。這個時間一般都在月亮漸漸從東南屋之間空隙露出來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月出東山”。

供桌擺在天井的西北角,面對東南角冉冉升起的圓月。除香燭外,主要供品是“月”和月餅,另有西瓜、葡萄、梨、棗等水果。也有的要給祖先牌位上供,供品就沒有那麼複雜了,一般就是“月”和月餅兩種。當月已升高,近於中天之際,有的人家還要拿一個籮,隔了絲網看月,據說可以看到月裡的梭蘿樹、搗米的兔子,但不易如願,只有那些富有想像力的人才能偶有所得。

給老天發去“紙錢”,同時捎去的還有設供者對平安富裕的祈求。“月嬤嬤,本姓張,騎著驢,挎著筐,打著傘,遮陰涼,誰家那小孩長病,我給他開個方”,這一流傳至今的歌謠,表達的其實就是人們對月的崇敬和對健康的祈求。

等孩子們念“月”歸來,供桌也就要撤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特別是孩子,開始享受供桌上撤下來的美食。往往一個月餅被切成好多塊,每人吃一小角。等吃完了美食,如果還有閒情逸致,那就要賞月了,不過,這可能更多的是文人墨客的雅興。宋代大文豪蘇軾就是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在諸城的超然臺上,寫下了那首傳唱千古的《水調歌頭》。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在老濰縣一帶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諺,說的是八月十五的晚上,如果雲彩遮住了月亮,那麼,正月十五肯定會有大雪。所以,有些細心的人,在中秋之夜,會看看是不是“雲遮月”,藉以瞭解明年正月十五的天氣。據說,這一民諺屢屢得到驗證。

等這一切忙活完了,當年的中秋也就漸行漸遠了。大人們明天還要開始他們新的勞作,特別是在鄉下,正好是個農忙的季節。而孩子們,則還要過幾天好日子,因為他們的“月”還得吃上幾頓,等“月”吃完了的時候,他們又開始盼望來年的中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