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臘月二十八習俗

工作報告 閱讀(2.84W)

導語:臘月二十八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春節傳統習俗之一。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臘月二十八習俗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臘月二十八習俗

臘月二十八習俗

在過去,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去拜年。其實這首童謠包含了我國傳統春節的眾多習俗,今天小編就來仔細介紹下臘月二十八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八的習俗 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漢族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根據漢族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因為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所以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七年級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七年級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臘月二十八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家家戶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在安徽的宿松與太湖交界等地,一直流傳著臘月二十八過年的傳統。聽當地老一輩的人說,臘月二十八過年是因為當地人的祖輩是老地主,僱傭的僕人因為大年三十之前也要回他們的家過年,所以老地主家在三十夜就沒有僕人伺候了,於是就提前到二十八過年,讓傭人伺候著吃完年飯,然後天亮後發工資和物品打發僕人回家,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僕人早上出發,一般能傍晚到家。

雖然現今沒了地主,但為了圖喜慶,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臘月二十八過年的傳統,當然臘月三十也過年。現今臘月二十八過年逐漸成為當地人的大團圓年。

臘月28過的年是大團圓年,一般外地的姑父,姑姑,老表,女兒,女婿,及堂哥,堂嫂等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在28的凌晨5,6點開飯。吃到天亮方才下席。大年30是小團圓年有本家人團聚。

【拓展閱讀】

寒冬,不僅是土地和作物休息的時間,也是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歸家,用團聚犒勞自己的季節。臘月,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工作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他們帶上簡單的行囊,藉助一切交通工具,橫跨千里,歸心似箭,為的是一頓象徵著團圓的年夜飯。這是農業文明留給現代中國的印記,也是傳統文化在漫漫歲月裡,經年累月的傳承。

臘月,是醃製鹹魚臘肉的時候,灌香腸的地方排著長長的隊伍。賣豬肉的案子旁圍著許多人,他們都在買肉準備回去醃製臘肉,或是肥瘦相間的肋條肉,或是豬的後腿肉,放在大缽裡灑上食鹽,壓上麻石塊,整個臘月只要靜靜等候,把一切交給時間打理。待到開年放在陽光下晒乾,肌紅脂白,肉色鮮豔,或炒或蒸臘味醇香。當正月出外打工離家的人帶上幾塊鹹魚臘肉,家鄉的味道也伴隨著來到異地他鄉, 心中 思鄉之情也會得到慰藉。

街口的炒貨店開始忙碌了,那小小的店面生意是熱火朝天,用木板搭起來的貨架擺得滿滿當當,瓜子、花生、山芋角…應有盡有。門口熬糖的大鐵鍋,火焰騰得老高,鍋裡的糖稀在翻滾著,熱氣騰騰。做糖的師傅繫著白圍裙挽起袖子在案板上做糖,揉糖、壓糖、切糖忙得不亦樂乎,案板上擺滿了切好的糖塊,芝麻糖、花生糖、凍米糖…,寒風裡飄蕩著熱騰騰的甜香味,牽動了我的思緒,那些年臘月往事又歷歷在目,如斯新鮮……。

如今炒貨店裡是用白沙糖熬的糖稀,拌上芝麻、花生、凍米……做岀各種糖塊。我在農村看過農家熬製的'麥芽糖。用蒸熟的糯米飯放入麥芽在大鐵鍋裡面攪拌均勻,用文火慢慢熬煮,幾個小時後將渣和糖液分離開,繼續用文火慢煮鍋裡的糖液,越熬越稠,熬糖師傅脫掉棉衣,捲起袖管,雙手握著橈子,在鐵鍋裡費力攪動,糖漿冒著氣泡,捲起波浪,金黃的糖水逐漸變成黃褐色糖漿,進而變成糖稀,用木橈子挑起來,水分蒸發後糖稀就成為膏狀的東西了。“扯糖”是力氣活,膏狀的麥芽糖從鍋裡剷出來後,稍事冷卻,扯糖便開始了。扯糖一般兩個男人,雙手沾點水後便開始你拉我扯,麥芽糖在兩個男人之間時而拉成長條狀,時而擰成麻花狀,時粗時細,時長時短,經過百十來回,黃褐色的麥芽糖飴逐漸變成了白色,看上去晶瑩潤澤。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被儲存在歲月中的記憶,永遠難以忘懷。

臘月除了熬糖,殺年豬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x豬那天,一家人起得很早,燒一大鍋開水用來退豬毛。殺豬佬在大夥們幫助下,把一頭大肥豬從豬欄里拉出來,幾個人一擁而上,把豬按在長木凳上,先還能聽見豬撕心裂肺的大叫,隨著殺豬刀刺進脖子,豬哼了幾聲就不動了。不一會兒,就看見颳去黑毛的豬,下了豬頭,白條條的掛在靠屋簷的木梯子上。殺豬佬正在給豬開膛破肚,嘴巴叨著香菸,咪著眼睛,噴出濃濃的煙霧,光禿禿的腦袋油光水滑,在泡豬的熱水散發的霧氣裡晃悠。臘月裡殺豬的人最忙,天天都是吃香喝辣。

殺完豬,打掃場地,農家小院又瀰漫起辦殺豬酒烹製菜餚的香味,農村的傳統習俗,哪家殺年豬,都要請村裡人來喝殺豬酒,一碗碗豐盛的菜餚擺上桌,香氣四溢。千張肉、紅燒肉、米粉肉、小炒肉、肉圓子、氽豬血...... 菜餚不講究形色刀工,擺設器皿不拘泥於席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盡顯農家粗獷豪爽,樸實與熱情。正像陸游那首遊山西村古詩描述的一樣“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臘月空閒的時候,村民們相聚在一起享受著辛勤的勞動成果,暢談著新年的新希望。直到酒足飯飽,才家家扶得醉人歸。

年味飄蕩的臘月,最寒冷最忙碌,除了殺豬熬糖,還要炒沙鍋,烏沙的小籽花生在沙鍋裡均勻受熱,慢慢溢位撲鼻的香味。山芋角、葵花籽都要在臘月裡炒好,裝在白鐵筒子裡,喝茶的時候抓一把,那真的是有滋有味。炒毛米也是不是可缺少的,正月來客,打雞蛋泡毛米那味道讓人脣齒留香。

又到臘月了,過了臘八就是年,日子一天比一天忙碌了,人們要掃房、祭灶、寫春聯、辦年貨……,一直要忙到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