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陝西楊凌的飲食習俗是怎樣的

節日慶典 閱讀(1.68W)

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美食,下面小編詳細介紹陝西楊凌的飲食習俗是怎樣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陝西楊凌的飲食習俗是怎樣的
  陝西楊凌的飲食習俗

主食以小麥、玉米為主,輔之以大米,豆類等雜糧。

食用蔬菜有白菜、紅白蘿蔔、青菜、芹菜、大蔥、韭菜、蒜苗、甘蘭,其次有野菜如苜蓿、薺菜及從外地引進的蛇豇、空心菜、西紅柿等。

習慣於“一日三餐”。早晚稀飯、饃。中午麵條、攪團(玉米麵製做)。稀飯大多是玉米糝子。饃有蒸饃、鍋盔;條件好一些有花捲、煎餅、油餅等。麵條有擀麵條、機制面、扯麵、掛麵、刀削而、撥刀面等。本地人最喜食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節日或來客多吃臊子面或辣子面、燴菜。

1980年以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除麵食、調料有所改進外,豬肉、牛羊肉進入了尋常百姓餐桌。春節期間,招待客人由過去的“八碗一品”改為八個炒菜一個湯,且有雞、魚等菜餚。

  陝西楊凌區的節日習俗

一、傳統節日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俗稱“過年”。臘月初八過後,即開始打掃庭院,拆洗被褥,置辦年貨。臘月二十三後,殺豬、割肉。二十五日起,蒸年饃、請門神、買門旗。二十八、九煮肉,三十糊窗花、貼對聯、請祖先。除夕夜闔家團聚,飲酒守歲,並獻飯祭祖。晚十二點,家家鳴炮,辭舊迎新。正月七年級,吃臊子面、餃子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大人小孩穿新衣,敲鑼打鼓,遊戲娛樂。八年級至十五前,走親訪友拜年。建國後,有的習俗廢除,有的延續至今。近年來,傳統春節更加熱鬧隆重。各村堡演戲,賽跑船,打鑼鼓。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六日,由有關部門組織各村鑼鼓隊、秧歌隊、健身舞等比賽,各單位放焰火,組織儀仗隊,走街串鄉,為群眾表演。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有食“元宵”的習俗。元宵之夜,戶戶門上掛紅燈,放鞭炮。有些單位或村堡還組織放焰火,耍獅子,走高蹺,跑竹馬,通宵達旦,盡情歡樂。

清明節

每年清明節前10天,新人為祖先上墳添土,焚化紙錢,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建國後,清明節也作為紀念革命先烈的節日,舉行祭奠、掃墓活動。

端午節

這天,太陽未出前,割艾蒿,插在門前。青少年帶香包、花花繩,意在避邪。家家吃油糕、粽子。端午節前後,外祖母給外孫送“擁肚”、夏衣等。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亦稱“團圓節”。晚上,在院子擺置桌子,獻上月餅、水果,謂之“祭月”。全家團聚賞月,吃月餅,講故事。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家家都要吃臘八粥,要煮一大鍋,吃一天,以示糧食有餘。

二、新節日

五一國際勞動節

公曆5月1日,區黨委和區政府在“五一”前後,召開慶祝會,表彰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機關、單位、工廠、商店職工享受假日1天。

國慶節

公曆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一般都要舉行慶祝活動,職工幹部享受2天假日。

其它節日

公曆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9月10日教師節。均為法定節日。這些節日,各單位或有關單位都組織慶祝或紀念活動。

  陝西的十大風俗

一、麵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麵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槓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 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裡的形,和你在電影裡看到的一模一樣的。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晒,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丟方”、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