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關於春節的習俗

節日慶典 閱讀(4.9K)
關於春節的習俗1

中國人過春節,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據小編了解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湖南的春節習俗有點不太一樣哦!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無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曆以 24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23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過小年。

關於春節的習俗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23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臺、几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淨淨,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禮許願,希望灶神吃了以後,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整個祭祀活動才算完成,所以說這也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大年七年級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七年級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常年在外的朋友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吃節。團圓飯。那天,晚輩向長輩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長輩們給小孩子發紅包,祝願新的一年新氣象,紅紅火火。所有人凌晨12點燃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湖南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湖南長沙春節習俗是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開門炮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最熱鬧的,是七年級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株洲人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湖南嶽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這些就是小編了解到的湖南的春節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時間裡,湖南的春節習俗和國內其它地區的春節習俗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有著許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為東南內陸的一個省份,也呈現出一些地域性特徵,具體而言有:鮮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強烈的祈豐年目的,豐富多彩的遊藝活動,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態具有多樣性與變異性以及多民族的春節習俗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等特點。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還是親自體驗,比較有感覺哦!

關於春節的習俗2

我的家鄉是清豐,各地過年的習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門,但都有>幸福美滿的歡樂寓意。

農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氣,我家鄉的臘八節差不多就算是春節的開始,也就是說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了。特別是家鄉的農會,商店的老闆會把店裡的商品都搬出來,給客人們選購。家鄉的臘八節標誌著春節的慢慢到來,同時家鄉還有說這樣一種說法“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一天還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臘八粥,胃裡熱熱的,心裡暖暖的。在這個粥裡放入了各種豆、米,足足有八種以上的穀類進行熬製,這不僅是粥,而是小型農業展覽會。

現在農民生活好了,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們最喜歡的卻是那甜甜糖果兒,有的晶瑩剔透,有的“紅紅火火”,這也是春節必備之一。再有就是買花炮了,那包裝精緻的柳葉鞭,更是我們男孩子的最愛。還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這是家鄉的孩子所盼望的,穿著新衣服,心裡那個美呀!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熱鬧,孩子們成幫結隊的在大街上放花炮,無憂無慮的跟朋友們走街串巷。特別是各家各戶都做著美味的佳餚,散出的那個味道,那真是香味

撲鼻呀!下午黃昏時,火紅的對聯 開始上門了,喜氣洋洋的對聯迎接著祝福,迎接著春天,迎接著各路大神的到來。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餃子了,我們在家門口放鞭炮,而奶奶們卻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燒香拜神,燒元寶,拜五神,企求他們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吃著香香的餃子,看著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樂融融,快要睡覺的時候,長輩們會在我們的枕頭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壓歲錢。

正月七年級的早晨四五點鐘,老家還有起五更的習俗,我就跟在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後面就開始先給袓爺爺們袓奶奶們磕頭,然後再給爺爺、奶奶磕頭,哈哈哈,小孩子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去逛廟會、走親戚了,我們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後面,去買好吃的東西,在親戚家還可以掙到壓歲錢,呵呵,心裡那個美呀!真希望天天過大年!晚上的節目就是放煙花了,看著那一朵朵綻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這就是我農村老家的春節,是不是很美呀!

關於春節的習俗3

說起春節,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那可謂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這麼想的,因為我們過年的習俗非常多。

先說吃餃子,吃餃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們家可不是隻吃一頓,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七年級早上兩頓。為什麼要這樣呢?三十吃餃子是為了團圓,也可以叫“年夜飯。”七年級吃餃子是為了吃錢,誰吃找錢就代表誰這一年發財(今年我沒吃著錢)。

說完吃,再來乾點活。燒香貼對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燒香也包括上墳!每年七年級,都要給祖宗燒錢燒香。我曾問奶奶:為什麼要燒錢?奶奶告訴我:“這些錢是給他們死人用的,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每年三十和七年級,都要給老天爺,財神爺,土地爺上香,讓他們多多保佑我們。還有貼對聯。貼對聯的最大難處是:區分上下聯。貼的是否一樣。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習俗“多多益善”。

春節習俗作文

說起春節,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那可謂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這麼想的,因為我們過年的習俗非常多。

先說吃餃子,吃餃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們家可不是隻吃一頓,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七年級早上兩頓。為什麼要這樣呢?三十吃餃子是為了團圓,也可以叫“年夜飯。”七年級吃餃子是為了吃錢,誰吃找錢就代表誰這一年發財(今年我沒吃著錢)。

說完吃,再來乾點活。燒香貼對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燒香也包括上墳!每年七年級,都要給祖宗燒錢燒香。我曾問奶奶:為什麼要燒錢?奶奶告訴我:“這些錢是給他們死人用的,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每年三十和七年級,都要給老天爺,財神爺,土地爺上香,讓他們多多保佑我們。還有貼對聯。貼對聯的最大難處是:區分上下聯。貼的是否一樣。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習俗“多多益善”。

春節習俗作文二

說起春節,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那可謂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這麼想的,因為我們過年的習俗非常多。

先說吃餃子,吃餃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們家可不是隻吃一頓,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七年級早上兩頓。為什麼要這樣呢?三十吃餃子是為了團圓,也可以叫“年夜飯。”七年級吃餃子是為了吃錢,誰吃找錢就代表誰這一年發財(今年我沒吃著錢)。

說完吃,再來乾點活。燒香貼對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燒香也包括上墳!每年七年級,都要給祖宗燒錢燒香。我曾問奶奶:為什麼要燒錢?奶奶告訴我:“這些錢是給他們死人用的,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每年三十和七年級,都要給老天爺,財神爺,土地爺上香,讓他們多多保佑我們。還有貼對聯。貼對聯的最大難處是:區分上下聯。貼的是否一樣。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習俗“多多益善”。

關於春節的習俗4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裡。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裡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裡搭綵棚、拉綵帶。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裡,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麵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裡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裡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後拜廟、拜祠堂、接受僕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地“龍燈會”的獅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嶗山

春節期間,嶗山村村鎮鎮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熱鬧非凡。元宵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燈節。嶗山沿海的漁村裡,鞭炮齊鳴,漁民在船老大的帶領下來到各自的漁船上送燈,預祝新的一年漁業豐收。

農曆清明節到穀雨期間,是嶗山漁民祭海的時節。祭海時,漁民們在海灘上擺設豬、雞、魚三牲供品,大面饃和糖果,點燃香燭鞭炮,舉行傳統的祭海儀式。祭海的日子裡,純樸豪爽的漁家人用好酒好菜熱情地招待前來觀看祭海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開懷暢飲。

關於春節的習俗5

“扭秧歌”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媽媽經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從來沒見過。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去年春節,我有機會看到了它,那場面可真夠壯觀的,使我終身難忘。

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帶我去逛地壇廟會。廟會上,賣的東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種,什麼“驢打滾”,“艾窩窩”。讓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廟會裡不僅東西多,爾且人也特多。遠遠看去,人群就像一團亂麻纏在一起似的,黑壓壓的一片。忽然,我發現東北角的人最多,人們緊緊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往前一看,嘿!這是什麼?真棒。只見廣場上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身穿紅色的服裝走擺擺步。衣服上掛著一條紅段子,腰上繫著一隻鼓。隨著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腳步隨著鼓點越跳越快,最後想飛起來一樣。場面十分壯觀。

這時,媽媽擠了進來,對我說:“佳欣,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這時,一位老爺爺搭上話,“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輕輕點點頭。老爺爺繼續說:“要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我們繼承民族文化,可能你們這輩人盡看不著他了。”

聽著這位純樸憨厚的北京老漢的一番話,看著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想:中國扭秧歌和許多其他民族文藝,都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珍品,如果人們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爾把我們自己的藝術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國的“土產”,而且它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氣魄,把奮進的精神帶給我們每個人,我們一定要繼承他,發揚它。

關於春節的習俗6

過年真好 過年真好,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 一進臘月,就漸漸地露出了過年的氣息。特別是臘月二十三過後,人們就真正地開始忙活起過年來了。 最難忘的是除夕,這一天才是迎接新年到來最重要的一天。一大早,媽媽就忙著做菜做飯,爸爸忙著打掃衛生、貼對聯,我則把鞭炮拿出來晒了又晒,準備“爆竹聲中一歲除”。

年夜飯真是豐盛,沒有什麼客人,但十個八個的菜都端上來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美酒,喝著飲料,吃著美味的飯菜,很自然的,話題就是總結過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我的心中感覺很充實。晚飯後重要的活動專案就是看春節聯歡晚會,一直到深夜也不休息,大人們說這叫守歲。 從下午時分一直到凌晨,接連不斷的是“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幾次想燃放那晾晒好的鞭炮,可爸爸不同意,說是凌晨時分燃放才更有意義。

凌晨十二點的鐘聲終於敲響了,我和爸爸將鞭炮點燃了,聽著那陣陣鞭炮聲響起,看著那片片禮花在空中閃耀,我興奮得連蹦帶跳。 鞭炮放完了,春節聯歡晚會也看過了,我竟然毫無睡意,媽媽勸我早些睡,說是明天一早要回老家拜年呢。除夕過罷就是七年級,回老家拜年,不但會得到大把的壓歲錢,還能和小夥伴們一起放鞭炮。 就這樣,鞭炮聲會“噼裡啪啦”地從除夕一直響到十五,這才算過完年。

關於春節的習俗7

我們國家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那就是中國了,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風俗習慣,比如說打掃衛生,貼春聯,貼窗花,守歲,爆竹,拜年等等等等,春節的很多風俗到現在都是流傳下來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以前就有記載著春節掃塵的風俗,新春掃塵有除舊佈新的含義,希望把一切的貧窮通通都掃出家門,人們寄託著破舊立新的願望,記住少成的方法來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嚮往打算新年的美好,貼春聯貼窗花,是有著一種美好的願望,還可以烘托出春節喜慶的氣氛,把福字倒著貼意味著福氣到,還有各種各樣的春聯,都是一種福氣的含義,希望一年都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說的食俗,大年七年級吃紅豆,寓示著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著全家都團團圓圓。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而且每一個地方都是有些區別的,有趣的事情也多得說不過來,祝福講不勝講,哪個人不喜歡傳統的春節呢?誰都想把這些古老的習俗一直流傳下去。

關於春節的習俗8

“哦!過年嘍!”你猜我為什麼這麼高興,因為今天是除夕啊!

我高興地拿出“火箭炮”,迫不及待地點燃,只聽見“砰”的一聲,炮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正當我疑惑不解時,突然頭頂上“噼噼啪啪”的嚇我一大跳。啊!原來是鞭炮啊!虛驚一場!終於到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只見哥哥拿出一個“大三角”,用打火機一點,那“大三角”噴出了五顏六色的火星,正當我們以為它快熄滅時,突然,天空又出現了五彩斑斕的煙花。“哇!好美啊!”姐姐不禁叫了起來。

你們知道這天為什麼叫除夕嗎?而且還要放炮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從前,山上有個怪物,叫做“夕”,“夕”無惡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動物吃人,誰見了它都嚇的魂飛魄散,人們恨之入骨,卻又無能為力。後來,有個神仙告訴人們嚇跑“夕”的方法。第二年,當“夕”再下山時,突然發現大量的火光,“夕”驚慌失措,這時,到處都響起了爆竹聲,“夕”更是驚恐萬狀,立刻拔腿逃跑,從此,“夕”再也沒來害人了。

當然,我的家鄉過年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吃餃子,餃子裡包硬幣,吃到的就代表新的一年裡幸運;還拜年,每拜一次年,我立刻就變成了“大富翁”;還有吃團圓飯……

春節,代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也包含著炎黃子孫濃濃的情感。

關於春節的'習俗9

春節有許多習俗,這習俗都有傳說和神話,至今留傳著像吃餃子、放鞭炮……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講壓歲錢的故事傳說,古代“年”出來時有許多小妖也出來嚇人,其中有一個叫“崇”的小妖,專門在“年”出這段時出來吃小孩子,所以晚上大人都要守著小孩子讓他們不要被“崇”吃掉有一戶人家他們的大人在小孩子的床邊突然睡著了,“崇”就在這時出來了,他走到小孩子身邊,可是忽然床上發出一束強光照的“崇”眼睛都睜不開了。等強光過後出現了八個神仙,神仙們打跑了“崇”。原來是大人們不小心掉了八個銅板在一紅紙上,還正好在小孩子的床頭。神仙對那小孩子的父母說只要用紅紙包著錢放在小孩子的身旁就不會被“崇”抓走了。那孩子的父母把這個方法教給了大家,大家就把這種方法稱為“壓崇錢”。

後來人們又把“壓崇錢”稱為“壓歲錢”

關於春節的習俗10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的習俗又都不同。現在我就講一下我們老家的春節習俗吧。

我們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為高潮。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按風俗應該吃餃子。除此之外,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灶糖。

而對於除夕,我們要在家門旁貼對聯,有時還會貼門神。到了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之後,除了小孩子和老人之外,我們都要守歲。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七年級,我們就要去拜年。對於同輩,我們要說“新年快樂”之類祝福的話語;而對於長輩,我們就應依次跪拜。拜年之後,也就是我們小孩子最愛的——發壓歲錢。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之後,可以在此逗留、玩耍。

接下來的幾天就不算高潮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便是春節的最後高潮,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天了。在這一天,我們可以聚在一起看燈會,吃元宵。而這元宵的寓意就是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們的春節習俗。

關於春節的習俗11

春節的由來與風俗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為農曆的元旦,民國時改稱為“春節”。新中國成立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

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有傳說春節始於舊曆"元旦",便是皇帝戰勝蚩尤的勝利紀念日。 也有傳說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另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能為人們帶來災難,通過燃鞭炮可以把“年”趕走。也有傳說 “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荷包蛋、全魚、美酒、花生、瓜子、糖果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小孩穿新衣、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舞獅子、耍龍燈等眾多活動,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關於春節的習俗12

過年嘍!過年嘍!新的一年又來到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過年是有怎樣的來歷嗎?有怎樣的習俗嗎?哈哈,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相傳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天,村裡的人們便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人們準備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一個乞討老人。鄉親們誰都顧不上這位乞討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且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借宿一夜,定把‘年’攆走。”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還傳來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年”最怕紅色、火光與鞭炮聲,只能狼狽逃躥。第二天,人們回來後,村裡依然安然無恙。

這件事非常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後成為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知道了過年的來歷,就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紹興人是怎樣過年的吧!

在紹興,一跨入農曆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裹粽、撣塵、殺雞宰鵝、晒魚乾、醬豬肉,準備新年的衣裳,購買贈送親友的禮品。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紹興人叫祝福菩薩,來答謝神明保佑與祈求來年幸福。人們都說,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洗刷得乾乾淨淨。

大年夜,首先要給祖宗分歲,就是祭祖。祭祖後,一家人就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所備飯菜是最為豐盛的一餐。年夜飯後,就是“辭歲”,小孩向長輩行禮,長輩將事先用紅紙所包的錢幣分發給晚輩,俗稱“壓歲錢”。在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有些人會燃放爆竹,俗稱放關門炮仗。有些人則嬉戲娛樂,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稱守歲、坐長命夜,據說坐長生夜可以保佑長生不老。

過年的習俗,紹興與外地大同小異。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裡,人們就是這麼忙碌著的。

關於春節的習俗13

我們發現除夕守歲、貼春聯、拜年、發壓歲錢、吃餃子、貼"福"字、放爆竹、掃塵這些習俗是最常見的,也是最主要的,從古流傳至今。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俗名“熬年”。。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

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過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吉利。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

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作為中國的一份子,我們應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關於春節的習俗1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你知道這是描繪哪個傳統節日的嗎?

這個傳統節日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便跑下山來吃人。它異常凶猛,長著血盆大口,一口可以吞掉一個大人。人類非常害怕它,每到這時就會逃到深山去避難。可是村裡有位老爺爺卻並不逃跑,只見他在家門口貼紅紙、點明火,還把幹竹子一根接一根地丟進火堆裡燒,隨後火堆裡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年跑下山正好聽到響聲,嚇得拔腿就往回跑了,然後再也不敢下山來了。就這樣,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放鞭炮,逐漸就演化成了現在的春節。

年夜飯。年夜飯一定是重頭戲,這天一家老小會集聚一堂,主婦們會一頭扎進廚房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滿漢全席”來感謝長輩、犒勞老公、獎勵小孩。我們家裡的年夜飯是非十二個碗不可的,少了我爸絕對會嘮叨我媽“寒磣”。

守歲。年夜飯過後我們可以自由安排活動,喝茶、嗑瓜子、陪奶奶聊天、看春節聯歡晚會、看書、下……你樂意就行,但是最趣的是守歲,比誰扛得住,守得久得的紅包就更大,我每年信誓旦旦,每每又最早昏昏欲睡。

穿新衣戴新帽。這一天一定是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必須嶄新而又幹淨。

拜年。如果說大人們平時非常忙碌,像鐘錶上的發條不停奔忙的話,這幾天的他們似乎都特別清閒,每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親訪友,見面就說新年好,三句不離一起喝兩杯。我最喜歡跟著跑了,因為我人小輩份也小,大人總免不了要給我發紅包,廣東的幾塊、幾十塊,湖南的幾百塊,回家拆紅包數錢是最快樂的事情。

春節的習俗還很多,因地而異,因人而樂趣無窮,你的春節一般怎麼過的呢?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節玩法喲。

關於春節的習俗15

正月七年級:拜年賀歲

除夕前掃除乾淨屋子,大年七年級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七年級要跟長輩或者左鄰右里拜年,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正月八年級:回孃家

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孃家,帶的禮物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

正月九年級:安睡遲起

傳統習俗中,大年九年級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爺

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陳競表示,儘管民間很多說法沒有依據,但其本身承載了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願望,這也是其能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

還要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

正月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亦稱“人勝節”“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祭石頭生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式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

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春節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3.春節的傳統食物

1、魚

春節每年必有魚代表“年年有餘”,所以很多地方都會準備魚這道食物,只不過每個地方會選不一樣的品種,其中鰱魚代表“連年有餘”、鯽魚和鯉魚代表“大吉大利”、鮭魚代表“富貴有餘”。

2、雞

雞肉真真是我們逢年過節必備的食物之一,吃雞寓意吉祥如意,喝雞湯寓意清泰平安,而且不同部位的雞肉寓意也不同,就比如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寓意新年抓財,雞骨頭寓意出人頭地。

3、年糕

春節有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吃年糕在不同地區還有不一樣的說法,且年糕種類也不盡相同。就比如蘇州是桂花糖年糕,早期是為紀念伍子胥,北京是百果年糕、山東是紅棗年糕、寧波是水磨年糕等,每一個地區的年糕都有當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