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白族的風俗習慣

節日慶典 閱讀(2.8W)

白族的風俗習慣1

白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係。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習俗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白族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製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醃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醃菜,醃菜的種類很多,除醃製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麵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採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醃製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蔔、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製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麵糰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節慶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蝴蝶會”等民族節日。 白族服飾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繫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白族建築

白族民居建築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合同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不過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地白族人採用了。現在多是一家一戶自成院落的二層樓房。但雕刻、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展。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誌。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簷,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築。白族門樓建築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築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

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塗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的風俗習慣2

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雲南,在雲南有著非常神祕的爨文化,爨文化主要以白蠻(白族)和黑蠻(彝族)兩種民族為主的多元民族的一種文化。

①在日常生活中: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髒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②關於婚喪與生育

婚禮的時候婚禮前一天雙方會各自在家裡宴請街坊吃飯(八大碗),同時也作為相親會,單身的可以互相認識。婚禮當天十一點開始吃飯,類似於流水席。遠方親戚先吃,然後近一點再吃。兩點新郎到達女方家,老師傅吹著嗩吶,幾朵金花(穿著當地民族服的阿姨),男方父母還有伴郎到新娘家中。新郎先單獨給自己父母敬酒,接著給女方父母敬酒,女方父母給新郎帶上紅花,發紅包,一旁的阿爺在旁邊念詞。女方親戚為新郎倒上一百零八碗酒(有的地方是一百八十八),要喝完。跟隨著新郎到達的金花開始在院子表演,新郎和伴郎們開始吃飯。飯畢,新郎上去接新娘,一翻鬧之後,把新娘背下樓。拜堂成親之後,把新娘接到自己家中,新娘父母不跟隨。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摺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誌。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粥米客或稱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③白族的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方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養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和論茶是著名特產。居住在湖、河地區的白族以稻麥為主糧;居住在山區者,以玉米、養麥、馬鈴薯為主糧。吃大米飯、包穀(玉米)飯及各種米麵製品後於腦制牛、羊、豬肉及各種鹹菜。洱海盛產魚類,弓魚最著名。喜食砂鍋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為主。

白族日常飲食以一日三餐為主,農忙或節慶用則增加一次早點或午點。平壩地區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常吃玉米、洋芋和養麥。主食一般蒸作乾飯、下地攜帶。此外也喜愛粑粑、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幹麥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善於調製鹹菜、院菜、豆瓣醬、豆豉與面注。用洱海特產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榮炒火腿、海菜豆腐場令人齒頰留芳。肉食以豬為主,兼有牛、羊、雞、鴨和魚鮮,善於膠制火腿、臘肉、香腸、弓魚、豬肝飦、螺螄醬、油雞棕、吹肝和飯腸等食品,腦年豬和乳用(羊乳點酸水製成)是當地“一絕”。烹調方法多樣,口味偏好酸辣,創造出大理砂鍋魚、牛奶煮弓魚、乳扇涼雞、松木麗粉蒸魚、鹽燉罐子肉、魚茸乳扇卷、鑲雪梨、生皮、大理餌絲、喜洲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間宴會,職業廚師製作的"八大碗"、"四盤五碗"宴席,菜式更為豐富。除火腿、臘肉等外,還善於醃製弓魚、豬肝、螺螄醬等!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中國農曆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中國農曆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中國農曆八月十五)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中國農曆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節(中國傳統節氣)吃炒養粒和羊肉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節奏。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洲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新增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幹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用糯米釀製的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七年級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餐時長輩上坐,下輩依次圍坐兩旁,並添飯加茶,侍候長輩。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飲茶,一般用本地特產的小砂罐烤過後才飲。小砂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烤茶每天須飲三次,每次三道。一道茶是苦茶,第二道加上紅糖、米花、乳扇,別具一番風味,第三道是回味茶,入口苦澀而後回味甘甜。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一苦二甜三回味,其味清香撲鼻,嘴裡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到了大理,走進白族村寨,你會發現白族真的白——一排排白色的建築映入眼簾,白色的牆面上畫著花草,寫著福字!聽說,白族的'男人是分等的,一等男人琴書畫樣樣精通,而這些花草和字就是自家男人畫(寫)上去的,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用現在技術弄上去的。白族的民俗極為淳樸,白族人民的生活態度亦如他們的三道茶!

三道茶猶如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

①“三道茶”第一道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轉黃,茶香噴鼻,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頃,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因此茶經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②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並在茶盅裡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這樣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③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寓意“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遊的保留節目。

三道茶表演縱觀白族“三道茶”的傳承發展,是佛教活動的興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由來白族的三道茶當初只是長輩對晚輩求學、學藝、經商,以及新女婿上門時的一種禮俗。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蒼山腳下,住著一位手藝高超的老木匠。他帶有一個徒弟,學了多年還不讓出師。一天,他對徒弟說:“你作為一個木匠,會雕會刻,還只學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樹鋸倒,鋸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師。”徒弟不服氣,就跟著師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慄樹,立即鋸起樹來。但還未等徒弟將樹鋸成板子,已覺口乾舌燥,只好懇求師父讓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師父不依。到傍晚時分,還未鋸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隨手抓了一把樹葉,放進口裡咀嚼,想用來解渴。師父看了徒弟又皺眉頭,又咂舌的樣子,笑著問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實說:“好苦啊!”師父這時才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學好手藝,不先吃點苦頭怎行啊?”這樣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雖然鋸好,但徒弟已筋疲力盡,累倒了。這時,師父從懷裡取出一塊紅糖遞給徒弟,鄭重地說:“這叫先苦後甜!”徒弟吃了這塊糖後,覺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於是趕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從此以後,師父就讓徒弟出師了。分別時,師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去後,問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麼味都有。”師父聽了,哈哈大笑,說道:“這茶中情由,跟學手藝、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後甜,還得好好回味。”

三道茶不僅是茶,更是人生哲理!到了大理白族,一定要品品這三道茶!

④白族服飾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繫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⑤白族建築

白族民居建築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合同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不過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地白族人採用了。現在多是一家一戶自成院落的二層樓房。但雕刻、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展。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誌。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簷,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築。白族門樓建築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築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塗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⑥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的風俗習慣3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髒話,不準蹺二郎腿。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七年級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進餐時長輩上坐,下輩依次圍坐兩旁,並添飯加茶,侍候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