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荷蘭的風俗和禁忌是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2.69W)

荷蘭是位居西北歐的國家,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特別的風俗和禁忌事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荷蘭的風俗和禁忌,希望大家喜歡!

荷蘭的風俗和禁忌是什麼
  荷蘭的傳統風俗與禁忌

荷蘭人的三餐和廚房特色:

"傳統上",吃飯的時間都很準時,大約分別是7-8、12-1、6點,但現代人一般都沒有那麼準時了,時間跟臺灣人沒啥兩樣。

有沒有固定什麼時候吃點心或是宵夜之類的?

荷蘭人一般不吃宵夜的,餐與餐之間偶爾會吃點心(工作的人就會有coffee break),吃的點心-荷文叫做: tussendoortje(意思就是兩餐中間的小零嘴),可以是咖啡/茶+餅乾,優格/vla...等。

一般家家戶戶都會把他們的客廳及廚房弄得很乾淨、整潔,(廚房內)有許多漂亮及古董級的餐具&裝飾(不見得要很貴或很高階)。

【風車 WIND MILLS】

它們並不難尋找。這些忠實的風車仍然在荷蘭的各個角落運轉。它們各個形狀大小不同,用途也不一。磨穀子、鋸木頭或是在海埔新生地控制水流。

數百年前,荷蘭仍有一萬多個風車:但是蒸汽引擎、內燃機引擎和電子控制引擎把這些風車都給淘汰了。現在仍存留數千個風車。有些風車已被當成房舍,而有些風車已改建成風車博物館。你可以到下面2個地方看看它們:

<< 桑斯安斯風車村(Zaanse Schans):

位於阿姆斯特丹近郊。到運轉中的風車內部參觀,仔細瞧瞧古老建築、房舍、商店。看看全世界最大的木鞋,也參觀工匠的手藝。

<< 小孩堤防(Kinderdijk):

小孩提防位於鹿特丹近郊,是桔賞風車最好的地方,19座典雅造型風車爭相吸引您的注意。在七月和 八月的每個星期六,所有19具風車都會一起運轉!

【花FLOWER】

在荷蘭您可以欣賞到的不只是在庭園角落的一小叢花朵,而是一大片一大片五彩繽紛如拼布般的花田。原產於土耳其的鬱金香,卻在荷蘭聞名世界,同時也成為代表荷蘭的象徵。

自1593年,植物學家克魯斯(Carolus Clusius)嘗試將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種植在荷蘭沙質的土地上,而這塊位於萊登和哈倫之間的實驗花田地,後來成為荷蘭著名的觀光景點–庫肯霍夫公園(Keukenhof) 。春天五顏六色的花朵齊放形成花海的景觀,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觀光客來此一睹風采。

似乎每個荷蘭人天生就是個園藝家,幾乎荷蘭每戶人家的窗臺都會種植些花花草草。今天荷蘭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鬱金香與球莖花卉出產國,境內有將近2萬公頃的土地是種植球莖的農地,當然有半數以上是種植鬱金香,其他花卉則包括:百合、風信子、水仙、劍蘭等等。每年荷蘭要出口超過 2 兆顆的球莖到國外,大部分是出口到美國、日本與德國。每天所有出口的花卉及植物都在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Aalsmeer)裡快速地完成交易,並即刻運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拉祜族民間風俗之文學藝術

新中國成立之前,拉祜族沒有書面形式的文學,也沒有過登上藝術殿堂的音樂、舞蹈、繪畫、工藝美術等作品,人民世世代代所創造的一切文學藝術成果,埋沒在山鄉村寨,鮮為外界所知。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大批民間文藝工作者、民族工作者和拉祜族幹部,共同深入到民間去向民間藝人調查採擷,拉祜族民間文化寶庫的大門終於啟開了。一件件凝結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口頭文學作品,先後被蒐集起來,經過翻譯、整理出版,以其獨特的丰姿,逐漸走出山寨、走出雲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拉祜族文學的民間文學,又叫口碑文學,從其內容上大體可以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

韻文類主要是民間詩歌,有創世型傳統詩歌,如《牡帕密帕》、《創世歌》等反映了拉祜族先祖對自然界的認識;遷徙型傳統詩歌,如《根古》、《古根》主要是反映了拉祜族歷代先民,從遙遠的北方艱難跋涉遷到瀾滄江一帶的過程;祭祀型傳統詩歌,如《斯給納斯》、《哈空》、《開山禱詞》等,與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緊密相關。另外還有一些表現年節習俗、農業生產、婚戀禮俗、喪葬禮儀等內容的一些詩歌,內容非常豐富。

散文類的民間文學作品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寓言等,如神話傳說《造天造地》、《猴子婆》、《厄莎造天地》、《人和雪的的傳說》,民間故事《兩個女婿》、《聰明的老人》、《悔恨鳥》、《亞珠西與左雅米》、《札弩與班鳩姑娘》等。這些作品主要記載了拉祜族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程,以及他們的先祖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思想意識。

拉祜族民間文學過去基本在人們的口頭流傳,沒有文字記載。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廣大民族文化工作者,對拉祜族民間文藝進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得到突破性進展。先後整理出版了《拉祜族民間文學整合》、《拉祜族民間詩歌整合》、《拉祜族民間故事》、《拉祜族苦聰人民間文學整合》、《拉祜族民間舞蹈》、《拉祜族諺語俗語語集》(拉祜文、漢文對譯)、《拉祜族文學簡史》(民間文學部分)等數百萬字的民間文學資料和研究專著,為拉祜族文化史的研究積累了珍貴的資料。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編演的《斑鳩撿穀子》、《獵虎》等節目在全國文藝調演中獲文化部和國家民委的獎勵。2005年瀾滄拉祜文化興縣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組織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拉祜情歌——蘆笙戀歌》、《星光大道年度冠軍總決賽》、《半邊天——“女性眼睛看十年”》和雲南電視臺《非常大不同——“探密古茶園”》等節目錄制,精心組織了“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拉祜山鄉行”活動,有力地推廣和宣傳了拉祜族文化。

拉祜族的樂曲旋律悠揚,調子豐富。景谷縣的拉祜族人喜歡聽嗩吶,有《過山調》、《隔娘調》、《採花調》、《出門調》等30多種。鎮沅縣的拉祜族曲調,按形式和樂器分為三絃曲、蘆笙曲、嗩吶曲,還有獨唱曲和對唱曲等。拉祜族的樂器種類也很多,大都是竹製的,可分為吹奏樂器、彈拔樂器和打擊樂器三大類。常見的吹奏樂器有葫蘆笙、列嘎嘟、閉閒等。葫蘆笙是拉祜族主要的傳統吹奏樂器,大小及規格不同,發出的音樂高低也不同。口弦、小三絃、牛腿琴是拉祜族地區常見的彈拔樂器。打擊樂器則主要有木鼓、波羅谷、快列瑪或切、排等。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別是逢年過節,歌舞是他們必備的節目。他們的舞蹈動作往往與生產緊密結合,有蘆笙舞、擺舞、跳歌等。蘆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歡度節日時跳的一種大型的集體舞,據統計有136個民間組合套路,主要分佈在瀾滄、西盟、孟連、勐海、雙江、臨滄、滄源等縣的拉祜族聚居區。擺舞共81個套路,主要是瀾滄和孟連兩縣拉祜族跳的一種舞蹈。從舞蹈內容看,既有反映生產、生活的,也有模擬動物動作的,還有不少是反映祭祀禮儀的,如《祈禱舞》、《掃地出門》、《拜年》、《討福》等。

拉祜族民間的傳統體育專案多種多樣,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槍射擊、打陀螺、盪鞦韆、標杆、爬杆、武術、拳術、拔腰力、拔河、拉豬、雙人三腳跑、仿牛鬥角、搬手、丟包、丟石、穿針、甩標籤、跳蘆笙等,還有一些體育遊戲專案,如老鷹捉雞、老虎抱蛋、騎馬傳物、打馬樁等,這些傳統的體育活動和民間娛樂活動相結合,具有明顯的民族特點。

  拉祜族的主要傳統節日風俗

拉祜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中秋節,其中春節最隆重。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有的地方的拉祜族,碰上閏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則只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春節,拉祜語稱為“擴尼哈尼”。拉祜族人過年分為大年、小年,拉祜族稱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從正月七年級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從初七至初九共三天。臘月三十,人們洗過澡換新衣服,晚上各家都在火塘邊吃團圓飯,飯後放火槍火炮,慶祝節日。大年七年級凌晨雞叫頭遍,各戶便奔向水井搶接“新水”。據說誰家先搶到新水,誰家的穀子就先熟,誰家就有福氣。吃過早飯後,人們彙集在舞場上唱歌、跳蘆笙舞,直至深夜。八年級起人們互相拜年祝福。初九日至十一日過小年,喝酒、唱歌、跳蘆笙舞。年十二是滿年,這天晚上全寨要跳蘆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圓了,年也過完了,從第二天起重新進入緊張的勞動生產了。

清明節,拉祜語稱為“靈擺固”,在農曆的二月過,是一個掃墓的節日。這天,各家老小都要到墓地清除墳墓上的雜草,加高墳墓,帶上雞、米、酒、煙、茶以及死者生前喜歡的東西,祭祀死者,悼念亡魂,最後全家人在墳墓旁進行野餐。

端午節,是拉祜人民種樹種花的節日。傳說這天是撒在田地裡的種子脫離穀殼的日子。這天不能砍伐任何植物,而是種樹、種芭蕉、種竹子最好的日子。傳說這天把棒頭(木杵)插在地裡都會生根發芽。

火把節,拉祜語稱為“啊根杜”,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天天黑時,各家各戶都要在房前屋後或園圃地裡插一對火把,火把是用松明紮成,有的還在寨子中間的廣場上插一對大火把。火把點燃後,全家團聚共餐,有的還互邀至親好友來家作客,飯後青年男女則聚集在廣場上跳蘆笙舞,直至天亮。“火把節”的習俗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只過一個晚上,有的地方則過三天。

新米節,又叫“嘗新節”,拉祜語稱為“扎四俄扎”。拉祜族的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子,約在每年農曆的七、八月間,誰家的新谷先熟,誰家就先過新米節。用新谷做成新米飯,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共餐,慶祝節日。開飯前要先盛一碗新米飯敬獻給厄莎(創世神)和祖先神靈,然後給狗單獨吃一份。等家中的老人端碗後,其他晚輩才能跟著吃。

中秋節,又叫“月亮節”,拉祜語稱為“哈巴節”。農曆八月十五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選最好的拿來獻月亮,因為月亮為人們分明耕種的節令。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各家把選來的南瓜、黃瓜、包穀、穀穗、水果等擺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後面祭山神的地方獻月亮。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象徵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開始了。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圍著篾桌跳蘆笙,慶祝豐收。

葫蘆節,拉祜語為“阿朋阿龍尼”,是一個新型節日。1992年8月7日,瀾滄縣人大常委會第九屆第十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瀾滄縣人民政府提請的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日為拉祜族“阿朋阿龍尼”(即葫蘆節)的報告。2006年2月17日經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決定將拉祜族“阿朋阿龍尼”

葫蘆節)時間由原來每年農曆10月15、16、17日調整為每年公曆的4月8、9、10日。每年4月7日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縣慶,把“葫蘆節”和縣慶合在一起。

其他傳統節日還有農曆二月八、農曆七月的祭祖節等。此外,拉祜族傳統地域性的節日,還有卡臘節(新平)、婆娘節(鎮源)、洗澡節(勐臘)等,信仰基督教的信徒過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