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春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教育考試 閱讀(1.07W)

辛苦的社會實踐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的實踐活動,取得的收穫不是一星半點的,一起好好總結一下這段經歷的收穫和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實踐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春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1

通過在社群裡兩週的社會調查和走訪,我對於崑山春節習俗有了很大的瞭解,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不僅是前人為後人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而每個地區、每個城市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崑山作為擁有中華古鎮並隨著時代不斷髮展的城市,自然擁有許多自古流傳的習俗和新的習俗。

自古就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民間的說法是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在崑山也不例外,每逢春節來臨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把家裡各個角落都要打掃乾淨。但從大年七年級開始,一般人家都是不掃地的,即使掃了地,家裡的生活垃圾包括髒水是無論如何不能倒到外面去的,那會倒掉“財氣”,必須聚集起來,過了大年九年級再倒出去,有的甚至要過了正月半,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農曆正月七年級,我們稱做“大年七年級”。按照傳統這天是新一年的開始,古時稱之為“元日”。元日的早晨叫做“元旦”,乃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一年、一月、一天的早晨結合在一起,這一天可真是非同尋常。既然是一年的開始,也應該是永珍更新的開始,這一天,崑山人有很多“老規矩”,除了不能掃地,大年七年級也是不能動用刀剪的,認為動了刀剪會帶來“血光之災”。還有大年七年級不吉利的話是絕對不能說的。而我媽媽則告訴我七年級不能懶床,真不知道是真的習俗,還是媽媽不想讓我懶床誆我的。這一天小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輩紅包,稱之為“壓歲錢”。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雖然春聯並不是崑山的習俗,但為了增加喜慶氣氛,寄託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大多數人家還是會貼上喜慶的春聯和門神像,還有“福”字,“福”字一定要倒過來貼。為什麼要倒過來貼?因為“倒”和“到”同音,“福倒福倒”,就是說福氣“到”了。

“大年夜”是大年七年級前一天,崑山習俗要“守歲”。“守歲”也有規矩,比如家家戶戶要將蠶豆、黃豆等等放在鍋裡炒,炒得畢咧剝落響,這叫“炒雜腳”,又叫“炒發祿”,意味著新的一年要“發”了,這當然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如今雖然過年越來越簡單,但“守歲”是大多數家庭都會進行的。一過大年夜的半夜子時,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爆竹,因為爆竹有“辟邪驅鬼”的功能。後來時間越來越提前,提前到了子夜零點。雖然春節聯歡晚會一直被吐槽,但我們家還是基本每年都看,零點一到,外面的鞭炮聲是根本不斷,小鞭炮更是噼裡啪啦響個不停,最起碼要持續半個小時,晚會也是看不成了,更別說想睡著了,不想守歲也難。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崑山民間特別是做生意人有“接路頭”(財神又叫路頭神)的習俗。蔡雲《吳歈》詩中寫道:“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就是說初四半夜就要“搶路頭”了,從“接”到“搶”一字之差,“以爭先為利市”,便體現出這急不可耐的心情。所以初四的下半夜起爆竹聲便不絕於耳,震耳欲聾。接來“路頭”,商家要將他供起來,供桌上除了香燭供品之外,樑上還要有一根長線吊一條鮮龍活跳的鯉魚,因為“鯉”諧音“利”,故美其名曰“元寶魚”。祭拜完畢就將鯉魚放生到河浜裡去。因鯉魚放入水中時會跳躍,所以叫做“跳龍門”,視為吉祥之兆。

當然春節作為喜慶的節日當然少不了吃,年前家家戶戶都會置辦年貨,過年期間更有許多就有崑山習俗的特色小菜。如“小雪醃菜,大雪醃肉”是老崑山的傳統習俗,雖然現在自己醃鹹菜吃的人越來越少,傳統工藝醃製的雪裡蕻已成為兒時的回憶。但是,現在的一些老崑山人喜歡自己準備一個醃菜罈子,醃上一罈鹹菜,能吃好長時間。醃臘肉是每年必做的一項工作,雖然現在能買到現成的,

春節在中國是個非常古老的節日,也是在一年的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也有許多的風俗。而在我們的祖國中國地域廣闊,所以春節也會因地域的不同在春節習俗上有著南北的一些差異。每個城市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這一次的調查也讓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瞭解,讓我對自己的家鄉的春節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春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2

這個寒假是我成為志願者以來,第一次的假期扶貧助教實踐活動。幾天下來,我不僅推薦了一些學生,同時陪伴跟隨上期志願者回訪了受資助的孩子,去了xxxx鄉xx國小。在村長的支援下,走訪調查了整個xx村,瞭解家鄉人民的生活以及學生的學習受教情況。

僅僅幾天的時間,卻在我的心裡留下太多回憶,孩子們稚嫩的臉旁,老奶奶慈祥的面容,村民憨厚的背影??一幕幕場景都深深的刻在腦海裡,在每次想起的時候一次次的閃現。

這次寒假的工作重點是在xx縣xx鄉。聽上期的志願者說,以前有的工作時候,天氣很不好,路很難走。但這一次工作的這幾天陽光明媚,和風微微。在一同去的上期志願者的陪同和指導下,我回訪了受資助的幾個學生。看到我們的到來,他們很是激動,熱情的面容讓我這個新一期的志願者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即開心又緊張。正好有一天村裡有村民辦婚禮,午飯時間,村民們很熱情的招待了我們。

但回訪工作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xx同學的家。去之前,志願者於婷就給我介紹了她,她母親患病癱瘓在床,父親也身體不好,xx還有個弟弟。以前每次去都可以看見躺在床上的母親向我們微笑地說:“來啦??”我們沿著小路走到村裡面,越過山坡,到了xx家裡,卻發現他的母親不久前已經離開了人世。當xx的弟弟抱著我們帶給他的小書包時,他瞬間哭著叫著他的媽媽。看著他們,我心裡難過極了。意識到我們的志願者活動也許在物質上給予他們的幫助不夠多,但的確在精神上給了他們很多支柱。

我主要的工作是推薦更多的家庭學習上貧困的孩子。這些孩子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xx的是我心裡最同情的孩子。

xx家裡只有她的爺爺和奶奶,我是在路上碰見她的奶奶,當她的奶奶把我帶到家裡給我講述的時候,和藹的奶奶即刻流下眼淚哭了起來。爸爸媽媽離婚後,各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重新建立了家庭。樂樂是爺爺和奶奶撫養長大的。如今爺爺奶奶年事已高且身體患有重病根本無勞動能力。可是乖巧的樂樂小小年紀就成熟懂事,學習之餘照顧著爺爺奶奶照顧著家。我多麼希望我這次的推薦工作可以給與樂樂幫助,即使只是一份小小的力量,那也將會是鼓勵她堅持學習,快樂成長的精神支柱。

我還去了xx國小,校長既和藹又談吐大方幽默。在與校長的交流中,我瞭解了該校的建成和發展,這所學校就是整個xx村家長和孩子的希望。學校的每個角落都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這裡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一樣的天真浪漫,一樣的可愛。多麼希望“xx”可以幫助到這裡,讓更多xx村的孩子在這裡快樂成長,快樂地在知識的天空中飛翔,實現夢想!

最後,我們見了xx村的'村長。那也是一次體會深刻的交流。村長是剛在縣裡開會結束就匆匆趕來見我們。在村長的心裡,大到每一座山,小到每個村民家裡養的雞,都是清清楚楚。聽村長講述了xx村的發展,我們都很是欣慰和幸福,在國家的領導下,生活總是前進的,xx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整個工作下來,我們幾乎走遍了xx村,村民們都深深的記住了我們,記住了“xx”。對了,還有一件意外事件,是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xx村,xx村名的一件感動的事兒。

那次工作結束後,我們坐車回家,司機是xx村民。當我們下車快回到家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手機丟了,當時都急壞了,真不知道丟到哪裡了。就在這個時候,另一位志願者的手機響了,是那位司機打來的,司機說當他回家的時候發現車上有個手機,想著會是我們當中誰的手機。這位xx村司機,找到其他村名要到另一位志願者的手機號,就打來了電話。後來他親自把手機送了過來。

各種心情,在這幾天的工作中一一體會,我永遠都會慶幸加入“xx”志願者活動,且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認真快樂工作,為這個計劃,這個希望奉獻自己。

  春節社會實踐活動報告3

在中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中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的回族和維吾爾族的人們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在這裡以這兩個少數民族為例,介紹我所瞭解到的他們的春節習俗。

回族人正月七年級吃麵條和燉肉,八年級方食餃子;白斬雞、釀豆腐、粽子、油堆等則是壯族人的春節食品。在春節期間,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群眾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維吾爾族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星現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諾魯孜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更開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著民族盛裝舉行各種節日活動。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樂。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裡,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在年前,我們也有許多的傳統的準備活動老迎接新年。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還有祭灶!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在送灶時,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春聯亦名“門對”、“春帖”、“對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最後簡化為在直接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是傳說在以前,有一個叫“歲”的妖怪,來吃小孩,人們發紅包趕走“歲”。就這樣,發紅包的習俗在民間傳開了。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拜名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時要用左手包住右手,右手握拳。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不好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當然,由於我國封建歷史很長,在過年的習俗上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殘餘存在,這需要大家注意。一些地區晚輩則要給老輩的人磕頭致以拜年。

千百年來,我們慢慢積攢了許多的春節習俗,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也慢慢將這些習俗簡化,特別是這幾年,我越來越覺得年味越來越少,人們開始慢慢傾向於旅遊過年。我更希望現在的我們能迴歸初心,找回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