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教育考試 閱讀(1.99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1

今天晚上聽了一節家庭教育指導課,由康玉潔老師主講,課講得很好,乾貨滿滿。從後來聽眾不斷打賞就能看出來。儘管課間服務老師一再提醒大家不用打賞,專心聽課就好,但大家都是識貨的,真心誠意地表達對老師的喜愛和讚賞。

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家長,自認為自己家孩子教育得還行,但是看到班上一些有問題的孩子,想幫他們,有時候又覺得自己不夠專業,於是,看到公眾號宣傳廣告後就掃碼進了直播間看看。希望能有所收穫,增加一些自己的力量。內心強大還要靠知識來武裝。兩個多小時的課,我聽得很認真,全程做了筆記。有些來不及記的,都手機截圖,等課後補上筆記。打鐵需趁熱,趕緊寫下今天的學習感悟。

康老師今天講了三個問題:

一、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二、我們為什麼缺乏安全感?

三、如何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並且給出了比較有價值的思考和建議。結合筆記總結如下:

一、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結合馬丁·賽裡格曼的習得性無助研究,給出了定義,分析了原因和表現,如: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助感;依賴心增強;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

如何抗挫折,康老師給出兩個建議:

(一)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變得更好。

1、無條件接納和包容,讓孩子有歸屬感我的理解是無論家庭還是班級,要讓學生有歸屬感,意識到我是家庭或班級的一份子,我願意為家或班級貢獻自己的力量,我願意展示自己,為家或集體出份力。比如說“雙減”後,我們學校六年級正在舉行一些學科活動,培養孩子學科素養,無論是英語歌曲合唱比賽,還是課本劇表演或者即將舉行的五子棋比賽,都讓孩子從各個方面參與其中,展示自己。我剛接手的這個六年級畢業班,對學生還不太瞭解,僅從平時的課堂學習和作業中,對學生有個初步印象。但自從舉辦了這些活動,我對學生的瞭解大為改觀。有的學生可能學習成績一般,但街舞跳得很棒,或者很有演唱天賦,有的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但參與活動卻熱情積極,有主人翁意識。有的學生雖然調皮,但值日工作認真負責等等,真的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個好學生。

2、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如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首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寶貴,任何時候都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康老師舉了個案例:“不值得”!其次告訴孩子生命是時間組成的,不要浪費時間。第三,家長要給孩子做事的機會!讓他認為對自己對建設家庭有貢獻,是個有用的人。比如我自己的小兒子,很小,才六歲,我經常帶他去菜鳥驛站,請他幫我拿快遞,每次幫了我的忙,都對他表示感謝,他就很開心。第四,不要交換條件,告訴他(做事情)帶給周圍人的價值。還以我兒子為例,吃過晚飯後,先生想帶兒子出去散步,正好我今天晚上七點半想聽家庭教育學習講座,我就特別希望孩子和先生出去,結果孩子不肯。先生就說,你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我回來還給你買今天上午送你的認字玩具,他這才同意了。(這其實是談條件)兒子和先生散步回來後,我講座也聽得差不多了,就誠懇地和兒子說:“感謝你今天和爸爸出去散步,有你陪,爸爸很開心!媽媽聽課也沒受到打擾,真好,對不對!”兒子點點頭。像這樣經常給孩子合適的誇讚和鼓勵,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會很高。自尊水平越高,孩子越能管好自己。

(二)孩子做正確事情的時候,才是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個觀點我早就認同了,大部分家長可能都以為,孩子做錯的時候是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不然,教育的最佳時機是孩子做對的時候。心理學上有個“正強化”,每次孩子做對了,你鼓勵讚美他,他下次還會這樣做。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當然怎麼誇是有藝術和技術含量的,也是需要家長不斷學習的地方。我舉個我班上的例子,我們每週都要健康碼、行程碼打卡上傳,有個女同學總是不能按時上傳,不斷提醒效果也不明顯。我其實感覺到了一點家長對打卡的為難和不配合情緒,家長是做夜店燒烤生意的,屬於晚上通宵工作,白天睡覺補精神。看不到老師的簡訊和電話也能理解,但是問題就沒法解決嗎?我後來找了這個學生了解情況,告訴她,辦法總比困難多。可以請家裡的爺爺或奶奶幫助打卡,老年人不善用智慧手機,你作為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強,也可以幫到家人。並且我還主動請這個學生幫助我準備姓名貼,貼在同學作業本上,並全班表揚了她,當然也對她的一些小缺點提出改進意見。我後來就發現,孩子父母對學校的工作逐漸配合了,態度也好了不少。中午學校吃飯,這個女孩還在和我一起就餐時,主動給我打湯。孩子是有心的,作為老師能感受到那份溫暖。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位家長,從心裡知道,沒有哪位家長願意和老師過不去,讓自己孩子為難的。所以換位思考一下,工作就好做多了。

這裡提醒家長的是,父母給孩子挑的毛病越多,孩子的毛病就會越來越嚴重。另外不要條件反射式的否定孩子的要求。比如,孩子週末跟你提出想玩一下手機,你怎麼應對。如果直接拒絕,恐怕會引起反感,不如和孩子談一談遊戲的益處和影響,以及如何把控遊戲上癮的問題。

二、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

康老師分析了三點:

(一)來自父母的威脅、恐嚇;

(二)帶來終身恐懼的冷暴力(關在門外,毀壞東西……)

(三)那些藏在潛意識裡的童年創傷。

談到上面的第二點時,康老師安排了一個小互動:如果你給孩子打個分,滿分10分,你會打幾分?孩子會給你打幾分?我看到互動螢幕裡不少聽眾在打分,不少人給自己的孩子打的5分、6分、8分、10分的也有,孩子給自己打的分我看到大部分是10分,也有9分、8分,5分的,估計有家長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在思考,從骨子裡,我非常想給自己的孩子打十分,因為我覺得他是那麼天真、可愛,但又覺得好像不太完美,有點誇大了孩子的好,這孩子身上還是有不少缺點的,比如見人不愛打招呼,不太樂意和別人交流等。還有,我有時對孩子也挺凶的,孩子會百分百喜歡我嗎?我正猶豫著,康老師放出了一段採訪視訊,全是親子打分的真實對話視訊,那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對話,讓我們聽眾意識到: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依戀,遠勝過父母對孩子的愛。於是互動群裡的分變了,不少家長給孩子打10分,大概是想到了孩子的諸般好(我暗想,賞識教育無形之中開始了)。

巧得很,樓下傳來兒子的大聲呼喊:“媽媽,我們散步回來啦!我還給你帶來一個禮物!”咚咚咚,兒子很快上樓了。他舉著一朵白色小野花,遞給我:“媽媽,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謝謝!”正在聽講座的我,順勢提出那個問題:“如果滿分是10分,你給媽媽打幾分?”兒子一臉懵,說:“不知道。”我又問了一遍,“想想看?”兒子笑著說:“我打20分,哦,不是,是100分!”我瞬間眼眶溼了。正因為他知道我喜歡花,才會在散步時摘了一朵小野花給我。不要覺得別人對你的愛理所當然,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若無迴響,必有一傷。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如此。

在談到第三點,潛意識裡的童年創傷時,又播放了一段視訊採訪,採訪問題是原生家庭對你造成了哪些傷害?你是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的?我不得不佩服這個講座的專業化。家庭教育的不少方面都涉及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如何走出不利的影響,我的想法是:加強學習,理解溝通,放下過去,握手言和。孩子永遠在等父母的那一句“對不起”,父母永遠在等孩子的那一句“我愛你”!很多時候,父母礙於自己的認知和情面,死活不肯說出“對不起”,孩子也覺得想對父母說“我愛你”不容易。

三、如何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

(一)有條件的愛是控制,不要把愛變成一場交易。我又舉我孩子的例子了,小朋友想要買玩具,我給列了加分表,加到30分才能買一個玩具,加分表上的專案都是一些行為舉止、習慣要求。孩子一開始很配合,後來就質疑我:“媽媽,我很小的時候,你給我買玩具,怎麼沒用加分表呢?”我竟被問住了,情急之下,回答:“因為那時候你還沒有爭分買玩具的能力,媽媽買什麼你就玩什麼,現在你有自己想要玩的玩具了,就必須靠自己努力獲得。”“為什麼我想要的玩具,你就不能不用加分就給我買呢?”我想了一下,我試圖通過玩具控制孩子行為,對孩子的愛與要求其實是有條件的。虧我還讀過《無條件養育》這本書,看來全忘了。又想起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你滿嘴說愛,卻面目猙獰》,就是讀這篇文章,才突然明白有種父母之愛其實是為了控制孩子,只是雙方都沒有意識到而已。

(二)別讓不愛進入認知(奇怪的行為、討好型人格)。這段沒聽懂哈,以後再補課。

(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溫柔而有邊界的愛)。這點可以參考《正面管教》,對孩子的錯誤,溫柔而堅定地指出,讓孩子樂於接受,願意改變。其實夫妻之間相處也是如此,接受對方的不完美。很多夫妻吵架,總覺得自己說贏了對方才顯出自己厲害,家庭地位高,其實不然,有時候恰恰相反,贏了吵架,卻輸了感情。

(四)學習成長型思維,允許失敗和挫折(把注意力放在過程和動機上)。比如,班上最近正在排練課本劇《荊軻刺秦王》,學生排了幾天,我聽了兩遍,感覺很糟糕。我對學生說:“這部劇我看過兩屆學生表演,不容易獲大獎,但我希望你們能有所突破。”什麼意思?這部劇本旁白太多,你們表演發揮的空間不大,所以,你們不要怕失敗,老師有心理準備,但是,要多想辦法,你們可以盡情發揮拼一回。比如多聽聽語文老師的意見,或去抖音上看看人家演的視訊,再把劇本琢磨著改改,勤排練。不管最後的比賽結果如何,這個排練的過程我們是認真的,全力以赴的。孩子們果真很積極,單獨建了表演群,還利用週末時間排練,真是好!這種好既體現了對一件事的上心,有責任感,也體現了自我價值和歸屬感。

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實在是太可怕了。”孩子身上諸多問題源自於什麼?源自於父母沒有提前進行系統學習。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改變1%,相當於孩子改變99%。養孩子是一場修行,讓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2

網路資訊人人共享,網路安全人人有責”。9月19日,第三屆國家網路安全宣傳週天津市活動啟動儀式在天津文化中心銀河廣場舉行。市委網信辦等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各界群眾代表1000餘人參加。啟動儀式上,成立了由本市傳統媒體、新媒體及網路名人代表組成的網路安全宣傳聯盟,將開設網路安全大講堂,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特色品牌活動,在全市營造“網路資訊人人共享、網路安全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儀式上,網路安全宣傳志願者代表向全市市民發出倡議:增強法制意識,遵守網路秩序,規範上網行為,維護網路安全,讓網路空間真正清朗起來。

截至今年,全國已經有近8億的網民,網路的發達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網不離身,機不離手,離開網路生活好像就會變樣。然而,網路的發達也帶來網路的陣痛——越來越多的網路安全、資訊詐騙、資訊洩露事件,讓我們開始變得戰戰兢兢、步步警惕,近期發生的幾件大學生因電信詐騙而輕生的事件,讓人唏噓。網路安全漏洞,就是一種毒液、一種病毒,它會無限擴散,侵蝕我們的國家安定、小家平安。整個社會彷彿陷入信任危機,什麼可信什麼不可信變得難以辨識,甚至連帶影響到了媒體公信力,這是相當有危險的。

維護網路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路安全防線。作為普通網民,我們既是網路安全的受保護者,也應該是網路安全的護衛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加強各種知識的學習和儲備,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科學安全上網,不輕信、不傳播各種來歷不明、偽科學傳言,自覺抵制網路暴力、色情低俗有害資訊,不貪婪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自覺提高防範意識,共同打造安全、清朗的網路環境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3

今天下午我有幸與全校學生及家長聽取了張會長的有關庭教育的專題報告講座,主要內容是教育孩子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聽完講座後對於我來說受益匪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重要。

“家庭教育” 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育方法的採用與家長的文化素養有密切關係。讓孩子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是很重要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尊重孩子,不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孩子,學會溝通,幫助孩子來開發最大的潛能,要接納孩子的錯誤,學會保護好孩子的情緒,要以朋友式的關係來欣賞自己的孩子,培養孩子學會自我成長的能力。

在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中,離不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三個方面。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肩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在孩子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因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品德,知識,生活經驗常常影響著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會跟著學習,我們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教育孩子對待每一件事都要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養成此好習慣對他的一生都會受益匪淺,基礎一定要打好,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要給孩子樹立自信心,在重視學習的同

時,不給孩子施加任何的壓力,並適當的給與挫折考驗,從小建立起過硬的心理素質,孩子有的時候考試沒有考好,家長不能去一味責怪孩子,那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而應該以平和的態度去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和孩子去探討好的學習經驗和方法,經常鼓勵孩子,讓孩子有自信心,哪怕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家長都應該去誇獎孩子。

另外,在報告中,張會長也舉出了很多的反面例子,如李天一等等,這些孩子原本也是祖國美好的花朵,只是因為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才導致他們釀成大禍,走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觸目驚心,發人深省,使人不得不對家庭教育投入更多關注的目光。

通過對本次報告的學習,使我對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作為一名教師,我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多加學習,積累有關教育的知識和經驗,並做好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絡,在日常工作中多跟學生家長接觸,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與家長同心協力,共同做好對孩子們的教育工作。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4

聆聽武校長的家庭教育講座,我頗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個事例,尤其令我感觸深刻。

武校長講到,電力工程隊在深山中架設電纜時,由於溝深壑險,把電纜線從一座山樑扯到對面的山樑上去,極為不便。聰明的施工人員是這樣操作的:首先放飛風箏,讓風箏落在對面山樑上。然後,把“風箏線”逐漸變得粗起來。當“風箏線”粗到足以承受電纜的重量時,最後順利地把電纜牽引過去。

這個聰明辦法令人拍案稱奇,其過程更是耐人尋味。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細細的風箏線能成功地牽引電纜嗎?地球人都知道,當然不能!可是,在教育孩子,特別是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不少教師、家長恰恰忽略了那個讓“‘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結果自然是事與願違。

由這件我聯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初接班這個時,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一多半男生長期不交作業……我從每天早晨組織學生搞接力賽跑做起,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意識。這種意識,遷移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班風班貌漸漸好轉。鑑於學生不愛學習,我就從讀故事書抓起,讓學生愛上讀書,愛上學習……

總之,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前提嘛,是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5

10月28日下午,實驗國小明德樓能容納三四百人的大會議室裡座無虛席。家長們有幸受學校邀請,聆聽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培訓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張志剛老師的“做真正會愛孩子的家長”家庭教育講座,各位家長專注聆聽、積極互動、認真筆記,獲益頗豐。

講座中,張老師以幽默風趣、接地氣的語言、親子溝通的真實案例,向各位家長傳遞家庭教育的經驗。在兩個小時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讓我有以下感悟:

1、家長的成長比孩子的學習更重要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所以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關注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正因為過度的關注造成了很多意識不到的問題,而我們的用心良苦,往往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聽了張老師的講座,我茅塞頓開,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優秀,我們是忽視了自己的成長和學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焦慮。

2、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受挫能力更重要

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樹立良好的家風和榜樣。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做一做。善於學習,懂得孩子發展的規律,滲透正向的能量。家庭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愛自己、愛家人,在孩子面前維護配偶的正面形象,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獲得安全感、幸福感。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杜絕過度溺愛,教會孩子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不傷害他人。讓孩子知道出現錯誤就要接受懲罰。

3、學會真正的愛孩子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我們的方式是否正確?要做到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和孩子做同一件事,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改變自己的觀念,改掉焦躁的習慣,改變語言模式,努力培養擁有有趣的靈魂、健康的身體、會探索的孩子,而不是聽話的孩子。

短短兩個小時的講座,家長們聽的津津有味,許多經驗之談讓我如醍醐灌頂,感慨良多。借用張志剛老師的話“讓自己快樂是一種美德,讓別人快樂是一種功德!”讓我們從愛自己、快樂自己開始,做一名願意學習、願意成長的家長,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改善家庭環境、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中國小家庭教育心得體會6

隨著實驗國小大會議室裡一陣陣掌聲的響起,我知道這次的講座讓到場的家長們都受益匪淺。當然我也覺得收穫頗多,我很榮幸作為五三班家長參加張老師的講座,很早就知道張老師在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親身經歷才知道果然名不虛傳。接來下我從下面幾點談下心得吧!

在“該不該打孩子”方面,家長們都給出了不同的見解,有些認為犯錯誤就該打,有些人為不該打,在張老師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序漸進的分析下,我明白了可以打孩子也是有前提的:第一,在不生氣的時候打;第二,必須讓周圍的環境保持統一;第三打完後要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誤是要承擔後果的。我深深的知道以前在管教孩子方面自己做的是多麼的不好,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我是家長,孩子要無條件的聽話,最後是孩子害怕了,而不是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我也知道了,孩子的話要積極的迴應,迴應代表了對孩子的關注,而不是想理就理他,不感興趣就不迴應那,那樣會傷害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夙願,都想把自認為最好的愛給與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愛成了偏激的愛,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枷鎖。孩子不愛吃青菜的時候我就會吼孩子,“你要補充維生素啊,吃青菜面板變白啊”通過張老師的講解我知道0~6歲孩子要多吃些粗纖維的食物,孩子通過咀嚼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對於偏食不必太放心上。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孝順”,張老師告訴我們“孝道”更是我們在孩子身上應該灌輸的思想,他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說明了什麼是“孝”,“孝”的本質是讓父母不能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接受,要想盡辦法讓父母放心!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現在的孩子普遍學習壓力大,任務重,家長們也是想盡一切辦法督促孩子學習,孩子寫作業家長在一邊看著,表面上是重視孩子學習,豈不知道孩子對家長的這種行為很牴觸的,我們只用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即可。孩子的心裡是純潔美好的,我們儘可能在孩子面前多說些美好和善的東西,不能把自己心中的負面資訊帶給孩子,在家庭成員中,我們要把家裡每人對孩子的愛傳遞給孩子,在老師那裡,我們要把老師對孩子的喜愛和無私傳遞給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是我們帶孩子出去玩了一天,自己在扣手機孩子在玩就是陪伴,不是父母躺在病床上,自己在跟前坐了片刻,有事了就走就是陪伴,真正的陪伴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做同一件事”,我們要懂得孩子的需求,要理解孩子的心聲,才能把最合適的愛帶給他。

“改變就在一瞬間,成功就在一眨眼”回想起以往的自己覺得愧對孩子的太多,孩子不聽話時總是拿攻擊性的語言批評他,今天才知道那不是批評,而是傷害,攻擊性的語言帶給孩子的不是滿滿的能量,積極性的爆發,而是負面的毀滅打擊。比如“這道題不是練好幾遍,你笨哦”,何嘗不顛倒下順序換成“你不笨,是這道題得練好幾遍”“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何嘗不換成“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同樣的一群數字帶給孩子的一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最棒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去學習去生活。

“把受傷的權利還給孩子”未來的社會升學就業壓力更大,不是孩子掌握了一技之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系統,要給孩子一顆受挫的心,要讓孩子在困難環境中知道如何去挑戰自己,迎難而上,如何用一顆積極陽光的心態在社會上立足。

讓自己快樂是一種美德,讓別人快樂是一種功德,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很多,唯願我們都做一個正能量的家長,在家長成長之路上,我們永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