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家庭教育讀後感6篇

教育考試 閱讀(9.68K)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讀後感6篇

家庭教育讀後感1

上週聽到校長的分享時,其實我的眼眶是溼潤的,我已經不止一次聽人到中年後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孩子的遺憾、自責,都會提到如果怎麼樣、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但是人生沒有如果,幸而我們培養的孩子是優秀的,還能給人以慰藉。對比他們的遺憾、自責、難受我覺得我無比幸運,多麼幸運在我將為人母的時候我接觸到了《聚焦家庭教育》這本書,所以這本書現在不止我在讀,還拿回家把一些觀點和我的老公共享、探討,不僅對於我,對他來說也是及時雨,我們為了孩子在開始不斷接受新的資訊和學習,所以我會讀、而且會反覆的、好好的去讀。

其實把我們組放到這個位置分享壓力很大,數學組沒有音、體、美、英那麼多才多藝,也沒有行政組那麼高的站位和思想,所以最後我們討論決定還是彰顯我們的本色——踏踏實實。我們就踏踏實實的說說讀後的真實感受和反思。

本週我們組承擔的是分享第五章《行動與語言》,提到行動與語言,大家都能想到言行合一,書中的觀點我不再做介紹,大家都能看到。關於行動的闡述我讀懂了,但是關於語言部分的闡述雖然我讀了很多遍,還是有點模糊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把握,所以我需要繼續去讀。不僅在讀第五章,包括在讀前面的內容,讀完後我的腦子裡有很多的想法。今天我就談談一點我粗淺的、還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觀點。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把教育聚焦到家庭,更應該聚焦到學校教育。提到行動,父母的行動關注了孩子,保護了孩子,為孩子提供了親近感、安全感。提到老師,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行動和語言能教學生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好的做法相信大家比我更有經驗。但我認為,作為老師除了教學生知識外,最重要怎樣用行動和言語搭配起來,保證學生在學校也能有像在家一樣的安全感、親近感、只有心裡踏實了才能開展其他學習。週末在家看微博,熱門幾乎都被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刷屏了,本來定檔在6月的這部電影據傳因為題材反映的是校園欺凌,太過真實和敏感推遲到了現在才上映,首映當日票房就已經破億,都說藝術源於現實,雖然我沒有去看,但是我能感受到校園霸凌事件確確實實是存在的。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去年前看到的一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也是因為校園欺凌,生生的毀了一個花季少女,每當想到女主的無助、絕望,我的內心就覺得異常壓抑,施暴者固然是施暴者,冷眼旁觀、甚至置若罔聞的老師和同學又何嘗不是施暴者的推手呢?就連女主的扮演者也因為拍戲四五個月的壓抑差點得抑鬱症,事後兩個月才走出來,更何況是當事人?

學校是防治欺凌最有效地地方、最前沿的陣地。有的老師要問,國小不存在霸凌,沒有那麼嚴重,我們不用重視。我想舉一個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其實國小一二年級那些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我大抵不太記得,但是一個叫史超男的男孩(真的不是惡意詆譭,他就姓史,歷史的史)每次在等班級開門口大家擠著進班時從背後踹我一腳,並警告我如果敢告訴老師或者家長就會怎麼樣報復我等,膽小怕事的我就真的把這件事兒藏在心裡,藏久了我就變得更膽小怕事、不自信,成績也受到影響,一直到現在都不能釋懷,現在回老家遇他心中有說不出的芥蒂。雖然這也稱不上霸凌,但確實很長一段時間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每天都在不安、惶恐中度過,學習也變得沒那麼專注。想想如果我及時告訴了老師、或者老師、父母及時覺察到了我的不對勁,亦或許學校老師比較重視在行動和語言上往積極正面引導我們,可能我們都會比現在更好。總之,我想說,如果在基礎教育最初的六年我們用語言和行動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勇敢、善良、敢於說不的孩子,那麼在他成長為青少年後他就不會成為施暴者、冷眼旁觀者,甚至被施暴時會勇敢的站起來,向他們說NO。對學校和老師有了安全感、傾訴感、親近感,我想再談教學,是不是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達到家長和我們的期待呢!所以在學校、班級這個大家庭的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給學生帶來安全感,用語言的力量去判斷學生的過去,引領學生的未來,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二實小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謝謝大家!

家庭教育讀後感2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當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的現象,他指出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兩個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先生主張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對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別強調“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作伴侶”,認為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表現。他認為父子作伴遊戲的好處很多,既可以溝通父子間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又可以利用作伴機會教育孩子,還可以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和思想,及時加以糾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在嬰幼兒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孩;即使進了幼兒園,老師和父母對於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於兒童與父母相親的愛力深,相處時間長,他們對兒童的影響仍然特別大,往往兒童在學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卻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影響。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陳鶴琴家庭教育理論的重要觀點,我覺得這裡的“一致性”應該是一種比較寬泛的概念,不僅指家園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長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對於幼兒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發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老師、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極其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近來讀20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的教育專著——《家庭教育》,頗有感觸。

當前,我們很多的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身上表現出的種種問題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還在於我們作為師長的身上,是我們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指導作用。在深入一點說,是我們做師長的沒有認識到孩子的教育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當孩子呱呱落地、當孩子牙牙學語、當孩子初次嘗試邁出人生的第一部、當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當孩子第一次表現出喜怒哀樂時,我們就應該加以關注並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時候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孩子的種種表現表現出聽之任之漠然的態度。而隨著孩子進入學校,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對於兒童心理學、教育學也知之甚少的話,我們的孩子將會沿著怎樣的軌跡發展呢?我想,這既是很多家長、從教者所困惑的緣由吧。

家庭教育讀後感3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證一個家庭關係穩定、成員幸福和睦的關鍵。在《聚焦家庭教育》一書中,愛自己、愛配偶、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則;既關注孩子本身的狀態,同時又限制孩子對其他人傷害,做一名權威型家長,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於所處的年齡段的緣故,我常常受到情緒的困擾,此書中對於“如何調節情緒”論述令我收益頗多。

不論是父母對孩子的引導,還是家庭成員的相處,處處離不開情緒的調節。有些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巨大的情緒波動,或歡喜或憤怒,人們往往認為這樣的情緒就是感受,本就應該得到表達和釋放。“動力溝通認為,情緒是一種思想,是思想對感受的傾向性評價。”本書認為,情緒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緒漩渦實際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畫地為牢,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最本質的感受已經經過思想的翻譯變成了另外一番樣子。

當讀到這樣的觀點時,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的一個小例子,一個嚴重精神分裂患者,認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別人看不到,外星人偷聽他的思維,並且趴在每個人的耳邊告訴別人,可是當他用那種奇怪的眼神看別人的時候,對方也覺得他奇怪,也會多看他兩眼,他就更加認為別人已經知道他想什麼了,會狂躁,會失常。簡單地聯想一下,也許這名患者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鎖,既然已經認定這個“事實”,後面情緒崩潰就顯得必然了,當然這樣草率的分析無疑是片面而不專業的。

故而把書中讀到的、自己感覺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觀點金句不做刪改,和盤托出,希望曾經帶給我心靈震撼的觀點也能帶給其他人省悟和啟迪。

關於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兩個方法如何去應對孩子,也不是教你怎麼說話讓孩子聽,而是家長與孩子相互學習,認識自己,認識對方,認識世界。然後,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那個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提升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權威型家長。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我們傾盡全力培養、愛護我們的孩子,可是我們的做法是真的離“讓自己的孩子,離開家長後能夠獨立生活,能夠從周圍的人那兒學習,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這個目標更近了嗎?我們真正的在做著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嗎?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家長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關於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讓孩子更自信,那麼就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玩耍的權利,讓他體驗到,真正的自信,在未來,他才能夠自信的去選擇自己的路,自信的堅持所愛的事業。

那些站在臺前意氣風發的人,那些帶著團隊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後,會不會像洩了氣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陳詞,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成功學套路的背後,踩著多少被夢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們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應該就是這樣:

-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夠欣賞別人的好,也能夠欣賞自己不那麼的好

-自己可以選擇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種從容的態度,在比賽前會緊張,贏的時候會開心,輸的時候會難過,在大部分的時候都能讓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遠無法找到自己,關注到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也會受到情緒無法宣洩的困擾。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壘,拋棄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別人,找回那顆嬰兒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進現實,走進自己,走進他人。

向孩子學習

孩子的心靈是開放而靈動的,他們時時處處在學習著,只要有安全穩定的環境,他們都會按著自己的節奏茁壯成長。

家長卻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孩子和外在環境與自己的思想地圖不一樣而產生焦慮、恐懼,所以隨時準備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學習是我們要向孩子學習的。

家庭教育讀後感4

“小孩子實在難養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難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而父母面對“生來好動”的小孩子往往也很頭疼。《家庭教育》這本書中,陳先生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讀完這本書以後,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書中多用了一鳴的例子,讀來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這本書既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書中對於怎樣教育小孩講述的詳細入微,淋漓盡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處事,都清楚地指導,家長應該怎樣去做。

閱讀過程中,我們與作者體會著各種育兒的心得,感悟為人父母的苦與樂。“怎樣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學問。家庭教育素為我國所重。陳老先生在書中寫道:“做父母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這樁事情忽略了,太把這樁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養的很好,有養蜂的學識技能。也可以把蠶養的很好,有過硬的養蠶技能。甚至養牛,養馬,養羊,養魚,養鳥都可以總結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獨養育自己的兒女反而不如養雞,養貓,養狗來的用心,看得重要。這種情形在我國現階段,仍然司空見慣,非常普遍。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家庭教育》這本書人更加值得學習,值得深思並用於實踐當中去。

書中有兩大塊內容所佔篇幅較大。一是衛生上的習慣,二是遊戲。陳老先生用了兩個章節共25條原則,詳細提供了關於小孩子衛生習慣的養成,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對小孩的身體健康的重視,即使放到現在,“體”也是放在首位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強健的身體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體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終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無窮的痛苦。衛生的習慣與身體的健全是有密切關係的。有許多做父母的對於種種衛生的習慣不但沒有顧到,還有許多誤會。所以在這本書中陳老先生也詳細的把主要的習慣一一列舉出來,引起做父母的注意,並已解除許多無謂的誤會。比如陳先生列舉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歲大,還給他餵飯,穿衣服,收拾東西等狀況,提出父母包辦代替,其弊端有三“。剝奪孩子肌肉發展的機會。養成孩子懶惰性格。養成孩子不識時務,不知勞苦的性格。”

同時也指導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小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最好用誘導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舉了一鳴在兩歲兩個月時,早晨穿衣服,他的母親就給他一本圖畫書看,或者一同唱歌講講故事,這樣就可以讓他忘記穿衣服這一回事,安安穩穩的,讓他母親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個孩子的父母強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罵孩子。因為陳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歡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應當誘導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誘”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認為,穿衣服是一件開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塊詳述了孩子的遊戲,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課程形式,同樣在家庭教育中,遊戲也相當重要。陳老先生首先提出遊戲的條件:有適合的伴侶,有遊戲的機會,有舒適的衣服,同時也教育孩子學會收拾玩具,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作為父母也要提供適合的遊戲玩具,要注意衛生安全。他認為做父母親的,不要以愛子女之心太切,而對於玩物之優劣毫不加考慮。凡小孩子看見喜歡的就買給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壞的,好的玩物固能激發思想,啟迪知識,強健身體,培養美感,但壞的玩物是要發生危險而束縛思想的。所以做父母親的購買文物的時候應該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陳先生認為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動的。倘若沒有適當的東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鬧哭鬧的,做父母的也會很心痛,心煩。那父母就可以讓小孩子自己獨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畫圖、看圖、剪紙、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別喜歡玩。一方面可以獲得很好的經驗,一方面也不至於纏繞別人,於小孩子於父母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且讀且思,且思且悟。陳老先生對兒童的喜愛,對兒童教育事業的熱愛,對中國兒童發展的期盼,感動著我,震撼著我。在這種熱愛與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愛子女的家長。所以這本書也希望家長們能夠好好的看一看,仔細閱讀。

家庭教育讀後感5

自從進入幼兒園工作,就對家庭教育情有獨鍾,從《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正面管教》、《孩子,你慢慢來》等等,都會從書中學到一些好的理念和方式方法。5月共讀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第二版)》真是收穫很多,本書是近今中國出版教育專書中最有價值之著作。全書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則101條。前兩章述兒童心理及普通教導法;後10章都是拿具體的事實來解釋各項建議之涵義。在這書裡,小孩子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撒,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的種種問題,都得了很充分的討論。這些討論對於負家庭教育責任的,都有很具體的指導。

書中指出小孩子是好遊戲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野外的,是喜歡合群的,是喜歡稱讚的,這些對於我們幼兒園教學來說,對此並不陌生,但是很多家長是不瞭解的,所以在讀這本書時,我所思考的是如何把書中的知識傳遞給家長們。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則,一方面還要替他選擇環境以支配他的模仿。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指揮他們的小孩子。做父母的不應當對小孩子多說:“不!不!”事屬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別人做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以辭色來表示讚許或不讚許的意思給小孩子聽,給小孩子看。我們應當按照小孩子的年齡知識而予以適當的做事動機。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嚴厲。不要驟然命令小孩子停止遊戲或停止工作。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子做伴侶,採用遊戲式的教育法。

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

隨著自主遊戲的推進,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應有畫圖的機會,有看圖畫的機會,有剪圖的機會,有剪紙的機會,有著色的機會,有穿珠的機會,有錘擊的機會,有澆花的機會,有塑泥的機會,有玩沙的機會……有各種各樣的遊戲機會,有他們自主選擇的材料、場所和玩伴,才能更好的自我發展。

無論是哪種家庭教育,歸根到底都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家長的“言傳”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父母對孩子諄諄教導,其影響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在心理諮詢門診,人們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有三分之二和父母的行為有直接聯絡,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為人處世、行為規範的折射。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孩子的行為過程有著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首先是通過感覺,也就是直觀表象來認識外界事物。孩子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模仿,他們所模仿的第一個物件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說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第一個榜樣。許多子女的行為舉止之所以像父母,與其說是遺傳不如說是早期模仿的結果。道德是一種價值判斷,是一種行為規範,家長的言行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個性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家長對美醜、善惡、是非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孩子。如果家長為人誠懇,言行有禮貌、講文明,孩子看得見、學得到,天長日久就會起薰陶和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長對別人的態度粗暴,行為失態,缺乏教養,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大可能的。

其中,對於小孩子學習待人接物這一方面,無論在幼兒園中還是家庭教育中。都應該引起重視,教小孩子要從小教起的,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顧慮別人的安寧,家裡有人生病的時候,非有特別的關係,做父母的應當使小孩子得著與病人表同情的機會,應使小孩子養成收藏玩物的好習慣,教小孩子對待長者有禮貌,小孩子在家裡應當幫助他的父母做點事情,教育小孩子愛人。

最後,做父母的應當利用兒童的好問心,以作教育兒童的一種良好動機,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例如遊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和閱讀的環境等等,用環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家庭教育全面發展。

家庭教育讀後感6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本身就是我們所有家長為之暗暗努力之目標。在當今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能為孩子操勞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的圓滿,更關鍵的是要輔助孩子練就一身可以萬夫不當的本領。因此,如何做家長、做“好 ” 家長成為了我們為人父母后最大的課題,乃至是一生的追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及眾家之所長,運用詳實的事例、深入淺出的剖析;摘錄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的總結、警句給我們以振奮和警醒;內容豐富、概括全面,從全視角為我們的家庭教育指明瞭方向。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為內容的豐富與多彩而愛不釋手。再讀,為書中觀點、建議的現實指導意義而自我審視。書籍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聽了朋友的諄諄諍言,該行動起來的是我們。

作為一名家長,我們的責任和使命無從挑選,無從逃避,既然選擇了就要微笑著、享受著勇敢地擔起這份重擔。社會在不斷地進步,我們在時代的大潮中躑躅前行,家庭教育也越來越真切地提到了最為關鍵的位置。沒有一個人是主觀不想做好,而是客觀現實中太多的誤區。

作為一名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最深的感觸是,好家長是做出來的,更是學出來的。從兒子上國小開始,雖然我刻意地學習了很多關於如何指導孩子的方法,可是實踐中能用上的,能正確使用的,能持之以恆的太少太少。為什麼?當然,我們得承認的是,我們自身的成長環境不同,我們的認知能力不同,甚至是我們的閱歷也不同,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方法都與書本上的有很大的差別。

那麼, 我想我要做的是:在我自身現有的能力基礎上,融會貫通,把這些先進的理念 、 好的方法,融合到我和兒子真實的生活狀態中,既要遵循又要創新。

說到“講道理”、論到“讀書”,我想我和更多的家長一樣,非常認真而努力,但不是說我們努力了就可以了,我認為這是一種“偽”努力、“偽”認真,家庭教育的物件是孩子,我們更需要解決的是我們的“物件”是否接受、感知我們給予他們的這種教育。我想怎樣和孩子共同認知,共同努力、共同進步,則更為重要和關鍵。

這本書另一個特點“全” 。 所謂全,涵蓋非常廣,一遍一遍讀過來,往往是後脊樑冒冷汗,我之前的太多做法簡直就是罪大惡極呀!

現在對孩子的影響要是扭轉不過來怎麼辦?以前的錯誤怎樣彌補與糾正?我改還來得及嗎?等等糾結。

人往往在糾結後感悟才最真切,這一段時間以來,我感覺自己的聲調低了,在掌控不了自己脾氣的時候,我選擇去侍弄花草,以至於我家裡現在是花草為患。但欣喜的是,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改變,我也悄悄觀察兒子的變化,在我平靜了一個星期後,在我溫柔了一個禮拜後,他也不那麼急躁了,有時還會和我認真 地 說上幾句“大人話”。例如:這周老公出差4天,每天早飯時,他依然在挑剔,但好在看在我盡心盡力的份上給了我及格的分數。週四早上,我做的麵條,可圈可點吧!(自認為),他吃著飯,忽然說了一句“媽媽,您以後能對我和爸爸不那麼講原則,行嗎?”聽後,我一愣,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說:“能先吃飯嗎?這個問題晚上討論不輸在家庭教育上讀後感七年級作文。”他嘆了口氣,繼續吃飯。諸如此類的語言集錦還非常多,我知道很多時候 , 我選擇了逃避,但這終究不是辦法!

如何低下身來,何時低,怎樣低, 低多少?這可真得理論聯絡實際,要講科學,要有技巧。 既要保有一顆童心還要給孩子能認可的指導,真的挺難的。再難也要做,還要認真做,開心做,摸索著、探究著,同時又興奮著、驕傲著、快樂著 ――

這本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 , 對於我而言恰如甘霖,給予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地指導。這裡既有兒童心理分析,又有問題解決之法;既有詳實的案例解析,又有觀點剖析。集眾家之言,集眾家之長,讀後感覺既有現實指導意義又不乏先進理念的灌輸。

再次,暗暗篤定,做個好媽媽,做個合格的家長,絕不輸在家庭教育上!

在此,感謝笑笑老師的真誠推薦!感念笑笑老師貼心的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