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教育考試 閱讀(2.77W)

難忘的社會實踐結束了,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一定積累了不少經驗,就讓我們對對這次實踐活動做一次總結吧。那要怎麼寫好實踐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1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群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湧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國小校共計28所,農村中國小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為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路等渠道聯絡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絡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著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援。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著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著孩子的教育支出。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衝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為力,認為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裡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群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群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大眾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網際網路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眾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遊戲廳、網咖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絡,共同為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為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路,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著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為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為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援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2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是我校與瓦甸國小聯合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已於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為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經過5個月的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代表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內容向各位作一個彙報。

一、課題的提出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是基於共生理論研究成果、針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勞動力流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量進一步擴大,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數量必將進一步擴大,“留守兒童”現象將會也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記憶體在。據有關統計數字表明:城鎮學校“留守兒童”約佔學校總人數30%,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約佔學校總人數的40%。而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僅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就近XX萬人,而且還有增長趨勢。“留守兒童”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和缺位,在成長髮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一些兒童內心產生嚴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為懶散,我行我素;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電子遊戲、賭博;有的甚至拉幫結派,打架鬥毆,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現實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是學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需要。留守兒童身上明視訊記憶體在的監護權缺失、安全無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損、道德教育出現真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達成。關注留守兒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教育部賙濟部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曾指出: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依然嚴峻……從負面看,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它最終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會影響農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長髮展,進而影響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程序。

共生理論是一種有助於促進留守兒童發展的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於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國古老的中醫學說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學說”、“相生相剋”的“共生理論”。共生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開始應用於社會領域,主要是醫學領域、農業領域和經濟領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首先為西方社會學者們所提出。他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裡,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識的人與生產工具的綜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已經結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一種“共生方法”的理論來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與關係。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共生理論”認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是協商與合作,協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象的必然趨勢等。依據“共生”理論來看待和分析學校教育中的發展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影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巨集觀重大關係問題就是一種“共生關係”。如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的。而作為共生體一部分的留守兒童群體完全有可能依據共生體的有效交往資源得以生存、轉化與協調發展。

二、課題概念闡釋

留守兒童是指遠離雙親或單親,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

共生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於生物學,指的是不同種群按某種物質聯絡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從而能夠合作共生。共生現象不僅存在於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於社會與經濟領域之中。“共生理論”認為: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是協商與合作,協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象的必然趨勢等等。該理論強調種群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運用共生現象普遍性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關係,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些關係存在的客觀性,從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斷推進其向優化轉變,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就是學校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現狀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策略,促使“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積極融入學校主流環境,獲得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

三、研究現狀及研究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以共生理論觀照和分析、解決學校教育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尚屬新生領域。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已開始併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一般理論研究方面,而針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實踐研究是不夠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現狀的分析,但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還沒有較完善的方案出臺。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針對性矯治留守兒童問題,但從系統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還鮮有涉及。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借鑑共生理論,針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進一步的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以探索適合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二)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共生理論下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教育的過程就是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境、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1、開拓共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新進展。

2、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境。

3、進一步探索出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4、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適應當前農村現狀的要求,對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基於共生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在學校,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實現教育目標,構建和諧校園。在家裡,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進農村家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構建和諧家庭。在社會,對促進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學校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並探索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二)研究的內容:

a、共生理論下的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研究。

b、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現狀。

c、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

d、探索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三)研究重點:

適合農村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研究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生長”為研究模式,力圖在研究中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長。

1.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學習。廣泛蒐集、學習,把握國內外教育教學關於共生理論、留守兒童研究的先進理論與成功經驗。

2.現狀調查與分析。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

3.探究試驗的實踐研究。在切實把握應然與實然狀態的基礎上,提出試驗方案,開展如問題留守兒童個案研究、留守兒童情感補償的實踐研究、留守兒童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困難矯治研究等。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構農村國小“留守兒童”發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並通過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自強、協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進步、成才”。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準備階段。

建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並落實課題研究人員。組織研究人員深入調查,分析現狀,確立研究內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據研究方案,制定相應的保障制度。規劃研究經費,確保研究順利進行。

第二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實施階段。

1、認真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多種形式全面瞭解學生現狀,不斷髮現新的情況,貼近學生,走近學生。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讓學生留得下,學得好,生活開心,家長放心。

2、根據“留守兒童”現狀,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在活動中受啟發,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處中求愉悅,從個性中找共同點,從共性中找差異。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兒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擬定留守兒童發展方案、提綱,總結規律,分析提高。

第三階段(XX年1月—XX年7月),總結階段。

1、總結經驗,蒐集成果,整理檔案,撰寫研究報告。

2、初步制定《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方案》並付諸實施。

3、申請課題結題。

七、研究預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預期成果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調查報告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智力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共生髮展的研究階段報告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制度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方案制度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共生髮展研究報告研究報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員條件及資源保證:

人員條件是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保證。從參與課題的人員結構看,本課題具備很好的人員條件。課題主持人及核心組成員均從事管理工作已經有多年,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驗,並共同合作參與一項市“十五”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圓滿結題。

其他人員多為學校各年級的班主任、有教學經驗的學科教師,長期在中國小一線工作,他們構成了課題研究具體實施隊伍。從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和已有經驗看,這支隊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確立本課題之前,我們查閱了許多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資料,對一些學生及其家長作了科學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調查分析,瞭解到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問題。在農村中國小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確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實用價值。

3、課題研究的條件保障:

領導支援:兩所學校領導都大力支援課題的研究,曾專門召開會議,鼓勵課題組開展工作。

資料與裝置保障:學校為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論類書籍。學校還為課題組配備了多臺微機,便於上網查閱資料。

經費保障:學校計劃提供5000元作為課題啟動資金,能充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

時間保障:學校還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課務作出適當調整,以便課題組成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開展“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對我們兩校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堅信隨著課題的啟動與發展,依靠全體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鍥而不捨的科研熱情、求真的工作作風及創新精神,一定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報告3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青壯年勞動力不斷由農村湧入城市,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將孩子留給農村家中的老人或親戚帶養,農村“留守兒童”隊伍越來越大。針對這個特殊群體,xx區婦聯聯合相關部門於採取問卷、座談、走訪等形式就全區的“留守兒童”相關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

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xx區是省扶貧困區,也是勞務輸出大區,全區總人口43萬,總戶數113158戶,兒童總數57670人,其中留守兒童數達31000人,父母雙親外出留守兒童數9300人,單親外出留守兒童數21700人。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監護的2790人,由親戚監護的372人。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2、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留守兒童成績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3、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原因分析:

1、監護不周。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朋友監管的,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

2、學校教育失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於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並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3、社會保護缺失。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三、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經驗和做法

近年來,我區各級政府、部分十分關注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顧問、區長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教育、公安、婦聯等20多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針對這一特殊群體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1、傾情關愛。我區調動區關工委、教育局、民政局、婦聯、團委等部門的力量,在全區招募了200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實施社會關愛行動。在全區21個鄉鎮開展“讓夢想更閃亮--愛心陪護營”大型公益活動,由3至5名志願者組建志願團隊幫扶一名留守學生,利用週末和假期為陪護物件提供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志願服務。廣泛開展與農村留守物件的“手拉手”活動。讓城市孩子與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子,通過互贈文具及學習用品、寫信、打電話、走訪等形式,讓他們成為好朋友,共同健康成長。

2、濟困扶助。大力實施濟困扶助行動,對留守兒童提供幫扶援助。一年來,區婦聯為33名在校特困生髮放慰問金13000元,聯合區婦幼保健院對300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健康體檢;團區委向200名農民工子女捐贈學習日常用品2000多件,金額2萬餘元;區人口計生委和區計生協會聯合開展愛心助學和幫扶活動,為158名留守困難學生髮放“愛心助學”金43200元。

3、淨化環境。大力整頓遊戲廳、網咖等娛樂場所的經營秩序,區綜治辦組織開展23次學校周邊治安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關閉黑網咖14家,查處容留青少年網咖16家次。區關工委成立了網咖義務監督隊伍。開展校車集中專項整治行動,全區107輛接送學生(幼兒)車都已辦好校車證,辦證率達100%。同時,嚴厲打擊針對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1、政府層面

留守兒童問題在本質上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內地和沿海、農村和城市、中西部和東部等等地域性的不平衡造成的勞動力流動帶來的問題。要減少留守兒童,首先是需要發展我區經濟,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在家門口就業。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2、學校層面。在學校的常規管理方面,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時瞭解學生父母的相關情況,與監護人保持緊密聯絡,及時更新檔案。加強寄宿制管理,解決學校經費和生活老師配置不足的問題。在心理教育和諮詢方面採取一些積極措施。學校可通過設立心理諮詢信箱,指導老師定期開展專題講座,發放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問卷以及指導老師的“心理熱線”等方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訴說氛圍。可以採用“家長學校(或監護人學校)”的方式,提高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意識和認識;依託家訪和家長會等形式,加強和家長(監護人)的聯絡和溝通,儘量彌閤家校之間的隔閡。由在校老師、優秀學生和留守兒童結成幫扶物件,責任分配到人。

3、社會層面。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在部分困難留守兒童的資助方面,需要加大社會支援力度。號召全社會為留守兒童集資獻愛心,幫助他們能夠在學校正常地生活和學習。要重視社會力量,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和民間力量的社會支援作用,加深社會力量幫助與參與程度。鼓勵各類社會工作人員深入農村,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同時引導社群熱心人員、志願者、退休教師等社會力量,共同為留守兒童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服務。

4、家庭層面。家庭是留守兒童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和監護人都應該對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傾注關懷,經常和孩子保持心靈溝通,及時化解孩子的各種問題,滿足孩子的親情需要;和學校要保持經常聯絡,監護人和外出的父母之間也同樣需要保持經常聯絡,及時瞭解孩子的各項表現,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