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監測方案集合10篇

工作方案 閱讀(3.07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能無誤進行,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複雜的一種。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監測方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監測方案集合10篇

監測方案 篇1

(一)監測目的

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公司汙染治理設施執行情況,為環境管理、環境汙染防治提供依據,確保廢氣、廢水、噪聲等汙染物達標排放。

(二)監測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工業汙染源監測管理辦法(暫行)》、《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汙染控制技術規範》、《進口廢塑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結合公司生產工藝過程及汙染治理設施執行情況和公司環評中環境監測管理要求等內容,制定本監測方案。

(三)監測範圍

定期對公司廢氣、廢水、噪聲等汙染物排放狀況進行監測。

(四)監測要求

1、廢氣監測

監測專案:

(1)有組織:顆粒物;

(2)廠界無組織:非甲烷總烴、顆粒物。

監測頻次:非甲烷總烴至少每季度監測一次,其餘因子監測頻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監測點位:有組織廢氣監測——排氣筒預留取樣口;無組織廢氣監測——廠界四周。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2、廢水監測

監測專案:pH、CODCr、BOD5、色度、SS、NH3-N、磷酸鹽、石油類;監測點位:接管口。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3、噪聲監測

監測專案:對公司廠界晝間、夜間噪聲進行監測。

監測頻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監測點位:四周廠界外一米。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監測方案 篇2

1、工程概況

擬建**魏家莊萬達廣場住宅區位於**市市中區經四路以北,順河街以西,經二路以南,緯一路以東。住宅區劃分為A、B、C、D、E五個組團。

B組團基坑支護採用土釘牆支護形式,坑深7.0~8.5m。

2、監測目的

1)為基坑周圍環境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提供依據。

2)驗證支護結構設計,及時反饋資訊,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

3)將監測結果反饋設計,為其它區的優化設計提供依據。

3、監測專案

1)坡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監測;

2)保留辦公室的沉降觀測;

3)對地下水位進行監測;

4)坡體深層水平位移觀測

5)對施工場地內邊坡、道路、緯一路、經二路及路西、路北建築物進行巡視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邊坡有無塌陷、裂縫及滑移。

②開挖後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③基坑開挖有無超深開挖。

④基坑周圍地面堆載是否有超載情況。

⑤基坑周邊建築物、道路及地表有無裂縫出現。

4、方案編制依據

1)《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xx);

2)《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2-20xx);

3)《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

4)《建築變形測量規範》(JGJ8-20xx);

5)《建築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範》(DBJ14-024-20xx);

6)**魏家莊萬達廣場住宅區B區基坑支護設計施工圖。

5、測點佈置

1)基準點:基準點應設在基坑開挖變形影響範圍以外,通視條件良好並便於儲存的穩定位置。對於本工程,在距基坑邊緣50m外的緯一路及經二路邊設定三個位移觀測基準點,在距基坑邊緣50m外的舊有建築物上設定三個水準觀測基準點。

2)觀測點:基坑坡頂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觀測點沿基坑周邊佈置,考慮到本基坑較大,觀測路線較長,若過多佈置觀測點,則使當天的工作量過大,在定人定儀器的要求下,勢必會影響監測的質量,同時也增大了監測費用。綜合考慮,觀測點間距取30m,水平位移觀測點同時作為垂直唯一的觀測點。觀測點採用鋼釘設定在基坑邊的返坡上。

在保留辦公室的四角設定四個沉降觀測點。

在基坑每側的中心處佈置測斜管,共設四個。測斜管應保持垂直,並使一對測斜管的定向槽與基坑邊線垂直。

觀測點佈置示意圖見圖1。

6、監測方法及觀測精度

1)監測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監測工作的準備工作應在基坑開挖前完成。應在至少連續三次測得的數值基本一致後,才能將其確定為該專案的初始值。

②坡頂垂直位移及保留保留辦公室沉降觀測:觀測儀器採用蘇一光DSZ2水準儀+FS1測微器及銦瓦水準標尺。採用二級水準測量進行觀測,其精度指標為:

觀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0.5mm;

附合閉合差≤±0.3nmm(n為測站點)。

③坡頂水平位移:採用拓撲康GTS-332N全站儀建立座標系統,通過直接觀測點位座標值來確定水平位移。

觀測點座標中誤差不大於±1.0mm。

④地下水位變化:通過水位觀測井用水位計觀測。水位計標尺最小讀數不大於10mm。

⑤坡體深層水平位移:在坡頂外土體中預埋測斜管,觀測前測定管頂水平位移,然後以測斜管上部管口為相對基準點用測斜儀觀測各深度處側向位移。觀測點精度不低於1mm。

2)觀測要求:同一專案每次觀測時,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採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

②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裝置;

③固定觀測人員。

7、監測頻度

1)坡頂水平位移監測:基坑開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內,可每2d觀測一次,基坑開挖至5m以下及基坑開挖完成後一週內,每天觀測一次。基坑開挖至基底後一週後無明顯位移時,可適當延長觀測週期,每5~10d觀測一次。

2)坡頂垂直位移及建築物沉降觀測:在基坑降水時和在基坑土開挖過程中應每天觀測一次。混凝土底板澆完10d以後,可每2~3d觀測一次,直至地下室頂板完工和水位恢復。此後可每週觀測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一步加強監測,縮短監測時間間隔,加密觀測次數,並及時向施工、監理和設計人員報告監測結果:①監測專案的監測值達到報警標準;

②監測專案的監測值變化量較大或速率加快;

③基坑及周圍環境中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線出現洩漏;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加大;

⑤臨近的建築物或地面突然出現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開裂。

4)當有危險事故徵兆時,應連續監測

8、監控報警

基坑及支護結構監控報警值以累計變化量和變化速率兩個值控制,累計變化量的報警指標不應超過設計限制。

本基坑坡頂水平位移報警值設為25mm,水平位移速率報警值設為連續三日大於2mm/d。

周圍建築物報警值以累計變形量、變形速率、差異變形量並結合裂縫觀測確定。

本基坑周圍建築物沉降報警值設為15mm,傾斜報警值設為10mm,傾斜速率報警值設為連續三日大於1mm/d。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立即報警:

周圍建築物砌體部分出現寬度大於1.5mm的變形裂縫;附近地面出現寬度大於10mm的裂縫;

9、資料記錄、處理及監測成果

1)外業觀測值和記事專案,必須在現場直接記錄於觀測記錄表中。記錄表中任何原始記錄不得擦去或塗改,原始記錄不得轉抄。

2)觀測結果超過限差時,應進行重測。

3)對各週期的觀測資料及時處理,選取與實際變形情況接近或一致的參考系進行平差計算和精度評定。

4)對變形的分析應將變形大小和變形速率結合起來,考察其發展的趨勢,並做出預報。

5)提交當日報表及監測報告。報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標題應標明監測內容、測試日期與時間、報告編號等。測試資料和成果應提供測點編號、初始值、本次測試值、較上次測試的增量值、變化速率等。對監測值的發展及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和評述,當接近報警值時應及時通報現場經理、施工人員,提請有關部門關注。

監測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工程概況;

②監測專案;

③各測點佈置圖;

④採用儀器和監測方法;

⑤監測資料處理方法;

⑥監測期間的工況;

⑦監測成果的過程曲線及發展變化情況評述;

⑧監測結果及評價。

監測方案 篇3

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方案

(1)監測點位:2個,分別為1#安居工程和2#教師公寓,具體位置見圖1。

(2)監測專案:CO

(3)監測頻率:連續監測7天,CO監測小時濃度與日平均濃度,小時濃度獲取02、08、14、20時4個小時濃度值,日平均濃度連續取樣不小於18小時。

其它大氣現狀指標利用已有歷史資料進行補充評價分析。

2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方案

(1)現有道路交通噪聲監測:從道路起點開始每隔300米處(共設3個點:1S——3S)在距道路邊緣距離1m處進行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連續監測2天,每天監測2次(晝間和夜間各監測一次)。同時記錄車流量。

(2)選擇距道路起點300米處進行交通噪聲距離衰減監測,監測二天,監測距離現有道路邊緣10、20、40、60、80m處的交通噪聲,同時記錄車流量。

(3)24h連續噪聲監測:在安居工程(最靠近該道路第1排)處進行24h連續噪聲監測。

(4)選擇安居工程進行不同高度的噪聲監測,監測二天,分別監測最臨路第一排建築物一層樓前、樓後處的噪聲,二層、三層、五層處的噪聲。

(5)聲環境敏感點聲環境現狀監測:沿線主要聲環境敏感點(安居工程),每個點連續監測2天,每天監測2次(晝間和夜間各監測一次)。同時記錄車流量,具體位置見圖1。

(6)監測專案:Leq、L90、L50、L103、水環境現狀監測

監測布點:據現場調查,專案所在區域的主要水體有大港河和西港河。擬在大港河的上游及下游約3公里範圍內佈設2個斷面進行現狀監測,西港河現狀利用已有資料進行評價。具體監測斷面見表2。

表2水環境現狀調查斷面佈設說明(見附表1)

監測專案:溫度、pH、DO、SS、CODcr、BOD5、氨氮、總磷、石油類、LAS等

監測時間和頻率:3月進行1期監測,連續取樣2天,每個斷面每天採1個混合樣。

4.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方案

(1)監測點

周邊居民水井:在評價區域內採集3個居民點的水井。具體監測斷面見表1和圖1。

表1居民水井監測布點(見附表2)

(2)監測週期和頻率

水質監測:pH、高錳酸鹽指數、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氯化物、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大腸菌群數共9項。

取樣點深度:取樣點深度應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內。

水位監測:同步監測地下水水位。

監測頻率:一期一天,一天一次。

監測方案 篇4

近幾年,富陽市經濟正處在迅速發展時期,隨著生產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活動的日益頻繁,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與一般的環境汙染事故相比,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徑,具有意外性和不可預料性,故監控更難、危害更重。為加強對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監測的管理,及時掌握汙染事故情況,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從而制定本方案。

一、 適用範圍

本方案適用於富陽市範圍內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除核汙染事故、電磁輻射汙染事故外)的應急監測管理。具體可分為如下5類:

1、劇毒農藥和有毒有害化學品汙染事故: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因使用、貯存、運輸、排放不當等導致有毒有害物質洩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汙染事故。劇毒農藥包括有機磷、有機氯類農藥等。

2、易燃易爆物洩漏的汙染事件:煤氣、石油液化氣、瓦斯氣體、氯氣、氨氣、苯、甲苯等易揮發的有機溶劑的洩漏事件。

3、油汙染事故:指原油、燃料油等各種油品在生產、運輸、貯存、使用等過程中由於意外造成洩漏所引發的汙染事故。

4、含大量耗氧物質的城市汙水和廠礦廢水、固體廢物和廢氣的非正常排放或處置不當而導致的汙染事故。

5、其它突發性的環境汙染事件:如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及人類健康的環境汙染事件。

二、應急監測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和環境管理途徑,強化預防措施,積極防止汙染事故的發生;對已發生的汙染事故,力爭減輕或消除其危害。做到事前預防,事後監測並作出安全評價。

2、有備無患、反應快速

成立機構,落實人員,配置裝備,儲備技術,明確程式。一旦發生汙染事故,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啟動應急監測處置系統,快速判斷汙染物種類、濃度、汙染範圍及可能造成危害,妥善處理汙染事故。

3、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根據富陽市產業結構、汙染事故的型別,突出重點,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配置相應的儀器裝置,開發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法,逐步形成完整的應急監測系統。

三、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

1、領導小組

應急監測領導小組設組長1名,副組長2名,小組成員由自動監測室、化學分析室、儀器分析室、及綜合室主要負責人組成(具體資訊見附表1)。領導小組主要承擔:

(1)負責組織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監測。領導小組接到監測指令後,啟動應急監測程式,快速組織應急監測小組成員趕赴事故現場,進行應急監測。

(2)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汙染事故的資訊和應急監測狀況,評估汙染事故的汙染程度,提出汙染事故處置建議。

(3)負責本站應急監測人員專業技能、防護措施的培訓,快速測報方法的研究及相應的軟體、硬體設施(應急監測儀器、通訊、防護裝置、交通工具等)的建設。

(4)聽從上級有關部門的指揮與調遣。

2、工作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現場監測組、分析測定組、技術監督組、後勤保障組、4個工作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及應承擔的責任如下:

現場監測組:主要承擔環境汙染事故現場的取樣監測任務。具體人員由自動監測室主任負責指定。

分析測定組:主要負責實驗室內的分析測定。人員由化學分析室和儀器分析室主任負責指定。

技術監督組:主要承擔應急監測的質量控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成員:王侖、徐香琴。

後勤保障組:主要負責儀器裝置、化學試劑、防護用具等應急用品的採購、保管和定期維護。

四、應急監測程式和響應速度

1、應急監測程式

xxx

2、應急響應速度

應急監測領導小組接到監測指令後,應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以領導小組成員為主的現場監測組和分析測定組。現場監測組應儘快趕赴現場取樣監測;室內分析組在30分鐘內趕到實驗室,進行分析準備工作,並在樣品送達實驗室後,立即進行分析。現場監測組和分析測定組成員在布點取樣和分析測試時,應遵守有關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和相關檔案規定,以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精確性和可靠性。初步監測結果由分析測定組組長稽核,最終結果依我站資料稽核規定進行稽核後,根據監測專案的不同,本著儘快報出的原則,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五、應急監測儀器裝置

1、配備儀器裝置的原則

針對本地危險源(品)的型別和特徵,有重點地添置相關的分析儀器。

2、富陽市主要儀器裝置

六、要求

1、建立值班制度

應建立值班制度(值班安排見附表2),加強值班,接到指令立即聯絡各負責人,及時進行應急監測。

2、建立首問責任制

建立首問責任制,做到無論哪個部門,哪個科室,哪個人,只要接到“應急監測指令”,就有責任有義務指引幫辦。在職責範圍內的,要落實到底,不拖不怠;不在職責範圍內的,要及時報告或移交其他部門、科室和其他人去落實。

3、逐步健全並提高應急監測能力

根據危險源變化情況和裝置使用反饋情況,每年年末制定下年度應急監測裝置、試劑、防護設施和通訊工具的提升計劃,依照計劃購買相應的裝置。

4、搞好應急訓練,加強業務培訓

擬定演習計劃,組織各種演練;加強應急監測人員業務培訓,提高應急監測能力,確保能叫得應,拉得出,打得響,圓滿完成應急監測任務。

5、加強公眾教育

利用電臺、電視臺等資訊媒介的作用,加強群眾團體對環境汙染事故防範常識、汙染事故報警和應急程式的瞭解,才能有效地減少汙染事故的危害。

監測方案 篇5

一、指導思想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進一步強化隊伍建設,明確職責,加強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工作,嚴密防範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提高科學防控能力,堅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危害高發勢頭,促進林業建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

全縣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覆蓋率達100﹪,監測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不超過3‰,無公害防冶率達到90﹪以上。實現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目標。

三、組織落實

為確保我縣20xx年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工作落到實處,決定成立20xx年度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工作領導小組。局長任組長,同志任副組長,成員由同志組成,同志兼任技術負責人。

根據我縣森林資源分佈情況及病蟲害發生規律,全縣各場站配備一名測報員負責本轄區的林業有害生物測報工作(名單見《20xx年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點數量及責任人彙總表》)。各單位測報責任人如有調整需在3月8日前將名單報局災害防治股。縣局災害防治股負責調查期間的技術指導與質量抽查以及全縣資料的彙總上報等工作。

四、測報點設定及監測面積

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測報網路體系建設。結合我縣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特點,全縣共設定各類測報點94個,其中:省級黃脊竹蝗專職測報點1個、市級蕭氏鬆莖象專職測報點1個、縣級測報點92個(具體為松材線蟲病測報點18個,松針褐斑病測報點2個,杉木炭疽病測報點1個,油茶炭疽病測報點4個,油茶軟腐病測報點4個,楊樹病害測報點5個,蕭氏鬆莖象測報點14個,鬆墨天牛測報點18個,松毛蟲測報點12個,黃脊竹蝗測報點4個,楊樹食葉害蟲測報點5個,楊樹蛀幹害蟲測報點5個)。

全縣實際監測面積726.9256萬畝·次(其中:松材線蟲病2×79.7976萬畝,松針褐斑病2×0.9782萬畝,杉木炭疽病2×1.6881萬畝,油茶炭疽病2×3.2403萬畝,油茶軟腐病2×3.2403萬畝,楊樹病害2×0.1906萬畝、蕭氏鬆莖象2×69.6569萬畝,鬆墨天牛2×82.1923萬畝、馬尾松毛蟲監測3×78.5952萬畝、黃脊竹蝗監測2×4.20xx萬畝,楊樹蛀幹害蟲2×0.1906萬畝,楊樹食葉害蟲2×0.1906萬畝)(具體詳見附表)。

五、工作要求

(一)抓好資訊的採集。今年測報工作以林業工作站、林場(廠)的測報員為主,林主、護林員為輔,各自負責轄區內的林業有害生物預警工作。要堅持點面結合和專群結合,做到測報資訊真、早、準。各單位要結合營林生產和森林管護,擴大森林病蟲情的監測面。要大力宣傳普及森防知識,調動林主和廣大林農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測報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抓好資訊的上報。各場站測報員要根據各類森林病蟲害上報要求,按照“20xx年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資料上報時間安排表”(見附件)時間以“測報資料”形式上報縣局災害防治股,資料上報要規範、迅速準確、全面完整、實事求是。嚴禁遲報、缺報、瞞報,弄虛作假等行為的發生。對病蟲情監測工作不及時,使病蟲情蔓延成災,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和個人要進行通報批評,扣除森防測報補助費,並將上報資料列入年度績效考核。

重大、突發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要及時做到一事一報,其報告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發生面積、發生程度、擴散的區域和蔓延趨勢。

(三)抓好測報工作的檔案管理。建立森林病蟲情資訊資料建檔儲存制度,縣、鄉(場)兩級對測報資訊進行存檔管理,分類儲存。各單位設資料櫃,保留本轄區內各年度採集的原始森防測報資訊,並設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管理,保證資訊檔案的完整和長期儲存。

(四)抓好測報質量檢查。按照“質量為先”的要求,強化森防測報質量檢查驗收。嚴格執行森防測報檢查驗收制度,把森防測報質量管理貫穿於整個森防測報的全過程,縣局將按照有關測報規定加強對各單位測報員的測報工作進行不定期檢查,確保基層監測資料的及時性準確性。

六、經費保障

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屬野外作業,任務重、時間緊、作業環境高度流動分散,為確保監測預報工作順利開展,縣局將按照人社部、財政部有關林業調查規劃事業單位職工野外工作津貼標準(人社部發〔20xx〕60號)優先保障工作經費。

監測方案 篇6

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實施條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規定(試行)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和《市XX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季行動方案》渝食安委

按照衛生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制定的XX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衛辦監督〔XX〕3號)等相關檔案規定。

結合我縣實際,發〔XX〕164號)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從而瞭解和分析我縣食品汙染水平。獲得XX年 自治縣食品中化學汙染物及有害因素以及食源性致病菌的監測資料。

(二)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確定危害因素的分佈和可能來源。進行風險預警,降低我縣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三)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二、監測內容及責任單位

(一)其中:檢測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完成以餐用具消毒效果監測及食品監測。樣品來源採取購買的形式採集(見附表1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疾控中心)配合單位:縣

食藥監局、工商局、商務局、衛生監督所。

(二)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食品可能危害身體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微生物及毒素、易被濫用的食品新增劑、食品中農獸藥殘留等風險因素進行監測(見附表2責任單位:縣質監

局。

(三)食品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見附表3責任單位:縣工商局。

(四)餐飲服務食品、餐飲具、工用具等進行監測(見附表4責任單位:縣食藥監局。

(五)生豬、肉牛、山羊飼養場等畜禽養殖和預混料進行檢測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和菜克多巴胺及動物疫病等進行監測。責任單位:縣畜牧獸醫局。

(六)蔬菜、水果等農藥殘留開展監測。責任單位:縣農委。

(七)食源性疾病監測

1.監測單位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監測

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

②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

對食品安全事故現場進行衛生學處理,縣疾控中心協助質監、工商、食藥監局等部門開展食品抽樣檢測。開展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報告。

2.監測內容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監測、報告。

②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報告。

三、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標準進行質量控制。

四、保障措施

同時每年要安排一定經費用於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裝置投入,縣財政將各成員單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順利開展。

五、資訊通報

及時上報縣食安辦,監測責任單位發現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或特定食物中汙染水平異常增高時。由縣食安辦立即通報各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採取措施加強監管

監測方案 篇7

一、監測目的

1、監測新生兒醫院感染髮病率;

2、發現醫院感染流行和暴發;

3、評價控制效果。

二、監測物件

監測物件為住在新生兒

三、監測指標

監測總體入住新生兒醫院感染率。

四、監測方法

1、前期準備工作 監測開始前對微生物室及新生兒室、病房的主任說明該專案的意義和方法,取得支援和配合。

2、 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對參與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科室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掌握器械相關感染的診斷標準。

3、各級人員職責與任務 為了能保證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調查工作順利進行,資料準確、詳盡,需要各級人員積極配合,各級人員職責與任務如下。

(1)質控醫生每日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按要求正確採集標本並及時送檢。標本應在採集後1小時內送往實驗室(厭氧培養要在10分鐘內送檢)。通知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

(2)質控護士:每日觀察並登記新生兒生命體徵及病情變化,填寫“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表”。

(3)微生物室工作人:接收標本時應初步確認送檢標本是否合格。在檢測標本時應確認標本合格後才進行相應檢測,嚴格遵守檢驗操作規程。

五、彙總分析

感控專職人員對資料進行整理每季度反饋,定期與科室進行交流,提出合理建議及整改措施。

監測方案 篇8

一、監測目標任務

1、例行監測

20xx年我市例行監測任務量為,快速檢測法監測蔬菜樣品23076個(其中市本級每月監測104個、縣區級每個監測單位每月監測107個)、色譜檢測法監測650個樣品(其中市本級檢測中心監測600個、全州縣檢測站監測50個)。

2、鄉鎮監測

我市每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每年監測樣品總數500個(每月監測不少於40個,月平均41.67個)。135個鄉鎮共計監測67500個,詳見附件1。

3、農貿市場檢測

全年農貿市場檢測室檢測蔬菜樣品1053100個,詳見附件2。

二、工作要求

1、明確責任,切實抓好工作落實。各縣(區)各檢測單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對檢測任務計劃要認真研究,落實專門人員和工作經費,明確責任,做好工作安排,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確保我市檢測工作按時按質完成。

2、制定實施方案。根據“自治區農業廳辦公室關於印發20xx年全區農產品(種植業)質量安全監測實施方案的通知(桂農業辦發〔20xx〕5號)”,各縣(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縣(區)的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實施方案,於20xx年6月30日前報我局安監科和檢測中心,電子文件傳送到。

3、加強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資料整理。各縣(區)各檢測單位要注意收集、儲存反映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影像資料,做好蔬菜質量安全檢測樣品資料的原始記錄並妥善歸檔儲存。

4、及時反饋檢測結果,嚴格報送程式。桂農業辦發〔20xx〕5號要求,承擔例行檢測任務的市、縣(區)各檢測機構要及時將監測結果反饋給受檢單位。發現有違規用藥問題的,應在8小時內反饋結受檢單位,並通知當地農業行政執法部門進行查處,同時在10個工作日內將查處情況書面報告自治區農業廳(書面報告格式見桂農業辦發〔20xx〕5號附件5)。鄉鎮監管服務站要將監測結果及時反饋至縣級農業部門。

5、及時報送監測結果。各單位要按照“桂農業辦發〔20xx〕5號”檔案中時間接點的要求,一是及時將例行監測檢測資料上傳至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二是每個季度最後一個月的18日前,將本季度例行監測報告(含附件3表格),以正式檔案和電子文件形式報送我局安監科和檢測中心,以免影響全市檢測資料彙總上報工作;三是農貿市場檢測室檢測資料,當日從網上上傳,4月、7月、10月、元月5日前報上季度彙總資料(附件4)至;

6、加強督促檢查。各縣(區)農業局領導要加強對所屬檢測單位工作的督促和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局在20xx年將進一步加強對各縣(區)例行監測單位和農貿市場檢測室工作情況的檢查,對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先進個人予以表彰。

監測方案 篇9

中心各室:

為了進一步規範公務用車,提高車輛使用率,節約行政用車費的支出,確保節能監察工作需要,制定本辦法:

 一、車輛使用管理和排程原則

1、綜合管理室負責中心機動車輛的排程、安全、維修、油料的管理等工作。

2、綜合管理室統一保管中心日常用車的鑰匙。各室需要用車,應提前一天(特殊情況除外)通過電話向綜管室報請。綜管室以工作重要性、路程情況統一調配。用車完畢後,及時歸還車鑰匙。如不能及時歸還,須向綜管室說明情況。

3、公車原則上不出借給個人私用。因特殊情況或遇有突發事情等確需私人用車時,可填寫《車輛使用申報單》向綜管室進行申請,在保證公務用車的情況下,由綜管室向中心主任報批後方可使用。

4、車輛呼叫按室用車服從中心領導(辦公)用車和辦案工作用車;一般工作用車服從重要突發性工作用車;外單位借車服從本單位工作用車的要求進行安排。

5、法定工作日期間,正常工作用車的調派由綜管室按本規定負責調配。法定節假日和工作時間以外用車必須經中心主任同意方可使用。否則,要追究有關人員責任,造成損失的由責任人全部負擔。

二、車輛保養和維修

1、中心明確車輛管理人員,該同志要保養好車輛,做到每日上下班時對車輛進行一次檢查,使車輛始終處於完好狀態,並保持車容整潔。車輛的日常維護保養、調整、清潔、小修由管理員負責,修車和結算按委辦公室規定辦理。

2、按照“合理支出,節約費用”的原則機動車維修實行申報制,車輛管理員在維修前應如實填寫《車輛修理報告單》,交綜管室主任稽核並經中心主任同意後,報委辦公室後,到定點廠維修。維修後管理員應試車驗收,合格後方可給修理廠簽字,並及時將本次修理費金額告知綜合管理室。未經批准擅自修理車輛所發生的一切費用自負。

3、車輛出廠維修中,如需增加修理專案,提高修理級別,必須先請示,經綜管室主任報中心主任批准並商委辦公室後,方可調整修理方案。

4、未經批准,不得私自購買車輛配件、裝飾、配套等用品。

5、對車輛修理費用結算的審批,按中心主任和委主管主任簽字後再由委主要領導會籤的程式辦理。

6、公車加油,必須使用加油卡加油,遇特殊情況需現金加油,必須事先用電話(或面請)向綜合室報請。

三、車輛保管與停放

1、車輛必須按指定地點停放,任何人不得私自將車輛開回家過夜,如發生車輛因私自開回家過夜而發生被盜、火災、損失等事故或被上級機關通報,後果由當事人自負。

2.確因工作需要,車輛需開回家過夜的,必須事先徵得中心主任同意,並確保安全不出差錯。

四、其他

1、不得無證和酒後駕駛車輛,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自負。

2、未經批准,擅自駕駛車輛,造成經濟損失的自負。

3、要文明駕駛車輛,對人為的損壞車輛要追究經濟責任。

4、本規定解釋權歸綜合管理室,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監測方案 篇10

根據xx政辦xxx30號《關於加強農村飲用水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每年開展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工作。

一、目標

(一)掌握農村飲水工程水質衛生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提供科學資料。

(二)瞭解農村飲水工程的水處理工藝、消毒裝置使用情況、覆蓋人口、新建改建擴建等基礎資訊。

二、範圍

全縣行政區域內各行政村的農村飲用水工程。

三、內容和方法

(一) 監測點設定

按照磐政辦(20xx)30號《關於加強農村飲用水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對全縣12個集鎮供水、253個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成品水進行檢測。(詳見監測點分佈表)

(二)監測方法

水樣的採集、檢驗和評價要求:對12個集鎮供水成品水每月檢測一次,對253個村集中式供水分別在每年的枯水期和豐水期抽取成品水各檢測1次;水樣採集、儲存、運輸、分析按《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5750-20xx)規定執行。水質評價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xx)相關規定要求執行。

(四)監測指標

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ph、鋁、鐵、錳、銅、鋅、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耗氧量、揮發性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氨氮。

毒理學指標:砷、鎘、鉻、鉛、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鹽、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微生物學指標: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

與消毒有關的指標:根據飲用水消毒劑所用情況確定相應的指標,如遊離餘氯、二氧化氯等;如用二氧化氯消毒時檢測亞氯酸鹽,使用複合二氧化氯消毒時檢測氯酸鹽。

四、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開展監測工作。為保證監測資料的可靠性,須採取從現場檢查、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的質量保證措施;如按規定做現場空白、運輸空白、現場平行樣、現場加標樣等。建立監測資料的稽核檢查制度,監測實施中應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資料審查。

五、監測管理及職責分工

縣衛生計生局負責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水質監測的行政管理。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制定工作方案、水質檢測、人員培訓、質量控制、資料稽核、資料分析,撰寫技術報告,將監測結果及時報送縣衛生局及有關部門,並告知縣水務局。

各鄉鎮衛生院負責轄區內的水質取樣工作,縣疾控中心負責到各鄉鎮衛生院收集水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