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實用的試點方案四篇

工作方案 閱讀(9.02K)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紮實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試點方案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試點方案四篇

試點方案 篇1

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完善政策引導機制,遵循市場規律和尊重村集體主體地位,逐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根據方案,20xx年,選擇山東、安徽、湖南、廣東、雲南、陝西6個省份,每個省份選擇2個縣(市、區),每個縣選擇一定數量鄉村開展試點。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鄉村具體補助數額可由各試點省份統籌考慮省級財政支援情況適當調整。對於推進改革試點成效顯著的省份,中央將繼續給予獎補支援,原則上不超過三年。主要改革內容如下:

(一)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機制

1.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完善政策引導機制,遵循市場規律和尊重村集體主體地位,逐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2.利用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法人治理機制、經營執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和權益分配機制,逐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3.積極培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組織,逐步提高農民生產經營規模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組織化。充分利用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完善產權交易制度,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經營的度,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切實尊重農民意願和維護小農戶權益。

(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1.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運轉保障機制,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在農村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2.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增強村民民主決策參與能力。構建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合作組織間的良性互動關係。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歸屬感,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3.加強農村社群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鄉村聯動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健全村內公共事務管理服務功能,落實扶持農村各類便民利民服務的政策措施,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保障農民安居樂業。

(三)構建農民持續增收機制

1.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提升農民生產經營、增收致富和自我發展能力。

2.完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穩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

3.盤活農村資產資源,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依法自願開展公平交易,健全農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機制,不斷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四)建立農村生態文明發展機制

1.健全完善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機制,加強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推行高效生態迴圈的種養模式和生態迴圈農業,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

2.推進建立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的長效機制,開展農村汙水亂排、垃圾亂扔、秸稈亂燒“三亂”治理,培養村民環境保護意識,探索建立政府支援、社會化服務與受益者繳費相匹配的制度,增強農村環境自我治理和長效執行管護能力,推進村容村貌持續改善。

3.加快建設美麗鄉村,依託鄉村資源環境條件,遵循鄉村發展規律,體現鄉村特色風情,傳承鄉村文明,發展新業態,激發新動能,進一步提升美麗鄉村活力魅力,為農民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試點方案 篇2

為深入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最大限度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的發生,切實保障突遇不測、因病因災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戶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時救助,根據國家民政部開展“救急難”試點工作安排,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重要意義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落實好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構築基本民生安全網、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公平正義的任務日益緊迫和艱鉅。開展“救急難”工作,讓突遇不測、因病因災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戶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時救助,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發生,不僅是社會救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災害、就業、流浪乞討等專項救助和應急處置救助制度,大力開展社會互助,並使各項救助有機銜接,積極有效開展“救急難”工作,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幸福渭濱的需要,對於維護我區改革、發展、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職責,社會救助管理部門要以《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為依據,按照法規賦予的職責,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框架內,立足於“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目標,創新機制,探索路徑,積極開展對遭遇各種急難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居民給予救助和幫扶。

(二)部門聯動。民政部門要按照《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賦予的統籌社會救助工作職能,不斷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按照民政統籌、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堅持部門職能作用發揮與高效聯動的有機結合,統籌使用救助資源,推動形成民政部門牽頭統籌、相關部門參與的“大救助”格局,提升社會救助的綜合效益。

(三)社會參與。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和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引導、鼓勵慈善組織、企事業單位、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願者、愛心人士、社會工作者等參與“救急難”工作,多層次、多途徑的開展對困難家庭的救助工作。

三、組織領導

成立由區長擔任組長,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區長擔任副組長,區委宣傳部、區政府辦公室、區民政局、區人社局、區教體局、區衛生局、區計生局、區老齡辦、區殘聯、區慈善協會、區住建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開展“救急難”工作試點領導小組。

四、工作機制

1、我區“救急難”工作實行區、鎮街兩級負責制。按照民政統籌,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要求,建立區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主席由區長擔任,副主席由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區長擔任,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其職責:研究擬訂完善本區的社會救助制度、政策、體制和機制,向區政府提出建議;統籌做好轄區最低生活保障與醫療、教育、住房等其他社會救助政策以及促進就業、扶貧開發政策的協調發展和有效銜接;研究解決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跨部門資訊共享問題;推進全區社會救助工作任務和各項措施的落實和監督,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完成區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聯席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由區民政局局長擔任。辦公室負責社會救助統籌規劃、綜合管理、資訊統計等日常工作。

聯席會議由總召集人負責召集,每年召開1-2次,必要時可隨時召開。聯席會議辦公室不定期檢查社會救助工作落實情況,瞭解城鄉居民救助需求,及時彙總相關資訊,適時提出整改方案,並向有關部門反饋,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在區城鄉居民低保中心加掛區社會救助中心牌子,統籌負責全區社會救助工作的業務指導與監督、工作協調與政策落實等。成立區城鄉居民家庭經濟財產狀況資訊核對中心,開展跨部門、多層次的城鄉救助物件家庭經濟狀況資訊核對,實現救助物件資訊與救助資源資訊、民政部門救助資訊與相關部門救助資訊、政府救助資訊與社會組織救助資訊的有效對接,保障社會救助工作公平與效率。

3、依託區政務大廳、各鎮街、社群公共服務大廳、設立社會救助諮詢與受理視窗,方便群眾“求助有門”,依託轄區城鄉社群黨組織、群眾性自治組織,駐村(社群)幹部、城鄉社群服務志願者、慈善工作者、基層事務助理、照護、安保人員,及時瞭解、掌握、核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意外事故、家庭成員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主動幫助提出救助申請。在區民政局開通全國統一的“12349”社會救助熱線,暢通困難群眾申請社會救助渠道。區民政局對求助資訊及時進行分類,通過工作轉接、協調其他各職能部門直接受理,確保困難家庭第一時間得到救助,實現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五、工作重點

將臨時救助定位於基本生活救助和社會救助兜底性保障上,突出“救急難、託底線”的特點。進一步整合節日慰問等各類臨時性、季節性補貼,將其整合於臨時救助制度,通過規範的制度安排,讓困難群眾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個穩定的心理預期。

1、完善和修訂區臨時救助辦法。在救助範圍上實現全覆蓋,不論戶籍(非戶籍常住人口)和家境,將遭遇突發性、臨時性困難和其他特殊困難而導致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家庭全部納入救助範圍。讓每一個遭遇困難的家庭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2、進一步提高臨時救助額度。針對“生活類困難、急難性困難、支出性困難”家庭研究和提高救助標準,使救助標準水平和目前的市場物價上漲水平相匹配,在公平與效率基礎上,真正體現出“救”的效果。

3、進一步規範救助申辦程式。按照科學、規範、民主的工作要求,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前提下,完善和建立民主評議、末端公示制度,對急難型貧困家庭的申請,進一步簡化工作流程,縮短審批時間,採取事前審批與事後審批相結合、分級審批與直接審批相結合的辦法,最大程度地幫助困難群眾獲得及時有效救助。

4、不斷豐富救助內容。有效銜接職業勞動技能培訓,制定完善促進救助物件積極就業扶持政策,倡導通過勞動改善生活的社會救助範圍。政府除給予救助物件資金、實物上的幫助外,依託社群服務平臺,將社群養老服務託管中心、社群青春驛站、社群文化工作站、社群婦女工作站、社群計生服務站以及社群志願者隊伍、社群登記註冊的在職黨員隊伍引入臨時救助服務範圍,對遭遇突發性事件家庭,既給予生活上關心照顧,同時通過專業社工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

5、健全社會互助制度。一是重大自然災害社會捐贈制度。大力倡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協作精神,發揚“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動員社會各界捐贈款物,按照捐贈單位和個人的意願發放捐贈款物,並向社會公示捐贈款物使用情況。二是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開展“扶貧濟困一幫一”活動;繼續搞好“定點幫扶”和“結對幫扶”工作,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三是慈善救助制度。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培育發展民間慈善組織,充分發揮慈善機構和紅十字會等民間團體的優勢,倡導並支援慈善組織積極開展特困家庭助醫、助殘、助學、助困等活動;廣泛動員和組織志願者為困難群眾提供各種“義工”服務。

6、繼續擴大區級“一站式”醫療救助服務醫院數量。通過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制度,實現救助物件“隨來隨治,隨走隨結”,醫療費用“同步結算、同時兌現”,提高救助效率,方便群眾就醫。

7、落實相關配套救助和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司法援助和法律救助制度,免費為困難群眾提供優質的法律救助和服務。全面落實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階段各項減免政策,逐步減免高中階段學費;制定優惠政策,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深化愛心助學行動,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緩解困難群眾住房難問題。繼續落實好對低保物件、下崗職工的參保減免和農村特困群眾的參合代繳政策;逐步減免門診費用,落實濟困病床減免。制訂就業援助計劃,積極扶持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努力改變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

8、做好相關保障制度的銜接。一是通過醫療救助制度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二是進一步加強資訊化建設,實現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醫療單位間人員資訊、就醫資訊和醫療費用資訊的共享。三是通過部門合作,加大對醫療服務機構的監管力度,切實增強醫療收費透明度,規範基本藥物目錄和診療目錄,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六、保障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205傳黨和政府在推進社會救助工作上作出的積極努力。目前,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等矛盾以及社會問題凸顯,部分人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生活遇到困難,部分人因身患重病而導致生活貧困。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黨和政府積極開展社會救助工作,充分發揮兜底保障作用,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要深入宣傳各級黨委政府在重視民生保障工作、落實目標責任、加大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出臺民生保障方面的政策和背景,把黨和政府的“愛民之情、親民之意、為民之舉”傳遞給老百姓,營造社會救助工作的和諧氛圍,積極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2、抓好資金配套和監管。要嚴格按照省、市關於社會救助有關要求配套和保障救助資金。要進一步規範健全社會救助資金管理制度,嚴格實行專帳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挪用和扣撥、扣發社會救助資金以及配套工作經費。積極編制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及臨時救助等專案的年度預算,協同審計等部門定期對社會救助資金使用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安全使用。

3、強化監督檢查。保證各項救助制度規定的救助範圍、標準、程式、結果等資訊真實,並及時公開,廣泛接受社會監督。監察、審計等部門建立社會救助資金管理審計檢查制度,確保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試點方案 篇3

城市執行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溫室氣體已佔到全球總量的75%,製造出全球80%的汙染。全球性氣候變暖以及連帶造成的氣候變化與碳排放密切相關,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當前從建築設計上看,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建築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築納入與環境相通的迴圈體系,從而更經濟有效地使用資源,使建築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儘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的破壞。第二種是將自然引入建築,運用高科技知識,促進生態建築化,人工環境自然化。如馬來西亞楊經文先生設計的綠色摩天大樓,它在現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運用生態技術,將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引入建築物內部,使自然成為建築的一部分。實際上可持續發展涵蓋的範圍更為廣泛,涉及到文化、自然和居住環境等眾多因素。世博生態城就是將建築融入自然的一個經典代表,區域內的森林和綠化面積將從原有68%的水平提高到75%,對園內品種單一的人工次生林實施科學改造後,可以提高城市綠色質量,為春城人民提供開放式的公園。

1 社群存在問題

目前世博生態城的交通出行主要以步行、公交和私家車為主,在低碳社群建設的過程中,將逐漸加強自行車交通網路,把自行車作為短途交通工具,而長途出行時,乘坐公交和地鐵為首選。通過完善的自行車設施和網路,解決公交到住宅區和商業區“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提高道路資源的利用率

垃圾進行單一填埋或焚燒永遠跟不上垃圾增長的速度,垃圾源頭減量化才是首要任務,也是緩解垃圾圍城、解決末端土地緊缺難題的根本。當前居民對低碳生活的意識較差,產生的廢棄物較多,同時垃圾分類設施較不齊全,根據實際調查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並不高,完全知曉垃圾分類的居民少,垃圾資源化率較低。

公共配套設施方面比較完善。在便利服務設施方面,在低碳中心商業區已經配套建設了面向大眾的食堂和咖啡廳,但針對住宅區還缺少社群公共食堂的配套建設,規劃建設配餐服務中心可以極大方便社群居民的飲食需求,確保向居民提供營養健康的綠色食品。

缺少數字化碳排放監測系統。低碳社群應統籌建立社群碳排放資訊管理系統,實現對社群內重點單位、重點建築和重點用能設施的全覆蓋,對社群水、電、氣、熱等資源能源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需要加快建設社群能源管控中心,安裝智慧化的自動控制設施,加強社群公共設施碳排放的智慧管控,並面向家庭、樓宇、社群公共場所,推廣智慧化能效分析系統。居民低碳意識不強,低碳行為參與度較低。

2 低碳社群建設目標

2.1 規劃佈局

將低碳理念貫穿到社群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已建區域改造與新區開發的關係,合理配置居住、產業、公共服務和生態等各類用地,科學佈局基礎設施,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推行社群“15分鐘生活圈”,強化社群不同功能空間的聯通性和共享性。

2.2 綠色建築

所有專案從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階段全面落實綠色建築要求,充分考慮昆明當地氣候條件,因地制宜採用被動式設計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昆明天然的採光通風,合理選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嚴格做好綠色施工過程節能降耗及環境保護,社群綠色建築達標率達到70%。

2.3 低碳交通

統籌考慮社群及周邊公共交通站點設定,建設以人為本的慢行交通系統,提高公交車、地鐵、自行車等不同交通方式換乘便利化程度,構建緊湊高效的社群公交和慢行交通網路。同步規劃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開展電動汽車接駁服務,社群內購物班車和物流配送採用新能源汽車。

2.4 可再生能源

建設太陽能光電、太陽能光熱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設施,建築屋頂太陽能光電、光熱利用覆蓋率達到50%以上,同時道路照明區域性採用太陽能路燈,整個社群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比例至少達到2%。

2.5 水資源利用

統籌社群內、外水資源,優先接駁市政給排水體系,同步規劃建設供水、排放和非傳統水源利用一體化設施,全部實行雨汙分流。汙水社群化分類處理和回用,從單體建築、小區、社群三個層面統籌建設中水回用系統。採用低影響開發理念,建設雨水收集、利用及控制系統,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容量達到7680m3。

2.6 固體廢棄物處理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就地化”的處理原則,採用社群化處理方式,建立節約、高效、低碳、環保的社群垃圾處理系統。合理佈局廢棄物便捷回收設施,社群內設立舊物交換站,商場、超市等設立以舊換新服務點。建設廚餘、園林等廢棄物社群化處理設施,促進社群內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0%。有效銜接市政固廢處理系統,配備標準化的分類收集箱和封閉式運輸車等設施。

2.7 社群生態環境

社群開發建設過程中,優先保護自然林地、溼地等自然生態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社群景觀綠化優先選用栽植本地植物,強化喬、灌、草相結合,維護社群生態系統平衡,促進社群景觀綠化與自然生態系統有機協調,每個鄰里的綠地率至少達到30%。

2.8 低碳管理

建立覆蓋社群內各類主體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制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確各主體責任和義務,建立社群重點排放單位目標責任制。社群內新建建築建立數字化碳排放監測系統,對社群內重點建築和重點用能設施實行全覆蓋,對社群所有新建建築的水、電、氣、熱等資源能源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

2.9 低碳生活

規劃建設配餐服務中心、公共食堂、家政服務點等便民生活配套設施,合理佈局社群物流配送服務網點,打造社群商業低碳供應鏈。制定併發布綠色低碳裝修指南,引導裝修企業從設計、施工、選材等方面進行低碳裝修。在社群建成投運後,面向社群居民和單位發放低碳生活、低碳辦公指南,貼上低碳相關標識和說明,指引入住單位和社群居民科學利用社群內的公共設施,培養低碳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

3 低碳社群建設方案

3.1 低碳規劃原則

世博生態社群以低碳理念統領社群建設全過程,通過環境整治和相應的開發來找到景觀中原有的平衡,通過完善該區域的城市功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世博園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價值。設計採用“分水嶺”的規劃方法來決定哪裡是最適宜開發的地方,同時健康有效地整治森林的問題也左右著設計概念的形成。森林整治的想法包含著一些生態概念如:高質量的呼吸空氣、高質量的飲用水、野生動物棲息地及與植被相聯絡的多種物種。把恢復森林作為最基礎的設計概念。

3.2 低碳文化生活

建立社群食堂,增加配餐服務中心,生態蔬菜配送等生活服務。業主通過社群商城即可實現微信點餐和微支付;也可通過到店掃描二維碼點餐和支付。每天在訂閱號實時更新發布每日選單、新品推介、優惠活動等,通過網際網路+不僅為業主提供了生活便利,同時也提升了物業公司服務品質。

積極引導居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以低碳生活為榮的社會風尚和共建和諧低碳家園的社群文化。通過微信平臺、論壇、宣傳欄等方式,積極向業主傳播倡導低碳生活理念、引導低碳生活方式、宣傳低碳生活典型。開展豐富多彩的社群活動,增進與業主之間的感情。倡導清潔爐灶、低碳烹飪、健康飲食,減少食品浪費。設立方便居民舊物交換和回收利用的“社群低碳小站”,商場、超市等設立以舊換新服務點。

3.3 低碳運營管理

管理體系健全,節水政策落實到位。制定節水管理制度、檢漏保修制度、用水巡迴檢查制度,設有節水管理部門及專職管理人員,出現問題能及時解決。水計量不存在水費“包費制”。公共用水管理做到節水設施到位,無浪費水資源的現象。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戶表普及率達到100%。

加強智慧社群建設,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手段,實現社群運營管理高效低碳化。通過網際網路思維、物聯網思維方式以使用者為中心整合社群商業、物業服務和其他配套資源建立以物業為主導的社群智慧服務平臺,為業主提供一對一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應用現代資訊科技,開發社群智慧交通服務系統,建設覆蓋試點社群主要道路、公交場站、居民小區、公共場所的智慧交通出行引導設施,建立交通資料實時採集釋出共享和運營排程平臺,提供道路交通實時路況、接駁車即時呼叫、智慧停車引導、公共交通訊息等服務,打造智慧交通出行服務體系。

加強垃圾分類管理,提高垃圾資源化率和社群化處理率。完善社群節能減碳監督管理和獎懲制度,鼓勵社群居民、社會組織參與低碳社群建設和管理。通過努力,使試點社群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10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

在建築及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同步設計安裝電、熱、氣等能源計量器具,倡導建設能源利用線上監測系統,實現能源利用的'分類、分項、分戶計量。開展家庭碳排放統計調查,建立新建社群水電氣熱等資源能源資料資訊自動採集和社群溫室氣體排放資訊系統並整合到新建社群智慧平臺統一管理和執行維護。定期開展碳排放評估工作,並定期向社群居民和有關單位公示反映社群低碳發展水平的指標資訊。

3.4 節能建築和綠色建築

建築佈局、設計充分考慮昆明當地氣候條件,最大化利用自然採光和自然通風。儘量採用當地建築材料和低碳建築材料,選用低碳技術和低碳裝置,大力推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築應用,做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與建築一體化同步設計。

嚴格落實綠色施工,優先選擇國家和地方推薦和認證的節能低碳建築材料、裝置和技術,利用本地材料和可迴圈利用材料。施工單位參照《建築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嚴格做好綠色施工過程中的節能降耗及環境保護工作。

對社群內規劃的新建建築,要全部按綠色建築設計標準設計建設。新建保障性住房將全部達到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新建商品房將全部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及以上標準,確保世博生態城新建建築達到《雲南省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DBJ53/T-39和《綠色建築評價標準》GB/T50378的相關要求。

3.5 建設高效低碳的基礎設施

推行網格式道路佈局,實現社群與周邊路網有效銜接,做好社群微路網建設,優化社群出行道路與城市主幹道的接駁設計。合理配置社群內商業、休閒、公共服務等設施,提升社群總體服務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改善社群交通微迴圈,合理配置社群內公共自行車專用車道,增設方便居民出行的自行車自助點,每個生活鄰里小區至少配置1個自行車租賃站點,使得居住者可以更容易便捷地往返於各建築物之間。每騎自行車替代機動車行駛1英里,就能減少近1磅(450克)的CO2排放量,同時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

儘管交通並不是溫室氣體的最大製造者,但是世博生態城將建設一個更加有利於市民健康的交通體系。一、二期工程將共同配建1個電動車公共充電站,三期則單獨配建1個電動車充電站,併為這類新能源汽車提供免費停車優惠。酒店、商業等公共機構優先配備新能源汽車,支援社群內購物班車和物流配送採用新能源汽車。同時合理設定公共自行車租賃、拼車搭乘和計程車停靠設施,優先建設立體停車、地下停車設施。

建設社群垃圾分類收集、分選回收、預處理和處理系統。世博生態城將逐步完善垃圾綜合管理體系,以減量控制為主,資源回收再利用為輔,剩餘垃圾進行焚燒和填埋。通過加強垃圾分類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的資源化率和社群化處理率。採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與天地、生物防治植被病蟲害相結合,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在社群內各單元門口設定廢舊電池回收箱,對環境有害物集中收集處理;在社群內建立“寵物公廁”及“寵物便紙箱”,為社群養寵物業主良好習慣養成提供先決條件。

完善無障礙設施和道路指示牌,擬增設太陽能路燈系統,太陽能路燈爭取達到總路燈數的30%。

3.6 優美宜居的社群環境

遵從自然規律,社群綠化儘量採用原生植物,建設適合本地氣候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加強社群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充分利用綠化帶隔聲減噪,建設滿足居民休閒需要的公共綠地和步行綠道。建築推行立體式綠化,充分利用建築屋頂和牆面、道路兩側、過街天橋等公共空間,開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樹圍綠化、護坡綠化、高架綠化等立體綠化,最大限度提高社群綠化率。

加強社群用水節約、回用及迴圈利用,儘量採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加強社群公園、廣場、文體娛樂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

4 結語

世博生態城的建設實現了可持續綠色生態社群規劃、建設理念,以低碳理念統領了社群建設的全過程。設計和建築的思維緊緊圍繞綠色低碳的要求,符合國家“提高社群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延長建築使用壽命,避免大拆大建,增強社群適應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能力”的要求。並始終堅持推廣節能建築和綠色建築,建設高效低碳的基礎設施,積極培育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和推行低碳化運營管理模式,營造優美宜居的社群環境。

參考文獻

[1] 邵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社群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 20xx.

試點方案 篇4

電網公司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實施方案 class="">為貫徹落實《合肥市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工作意見》(合知〔20xx〕84號)檔案精神,切實加強公司智慧財產權管理,現結合公司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開展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工作,是為了推進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公司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司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水平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量,提升競爭力,努力使公司成為合肥市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單位。

二、主要內容

(一)成立組織。公司成立由總經理江峰任組長,副總經理張俊生、何鳴任副組長的智慧財產權管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事機構辦公室,總經理工作部主任李光宇為辦公室主任,配備專兼職人員辦公,落實辦公經費。

(二)健全制度。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包括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智慧財產權利益分配和獎勵制度、智慧財產權權益維護制度、智慧財產權資訊利用制度和技術資料檔案管理制度等。

(三)教育培訓。通過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教育培訓,提高公司決策層的智慧財產權意識,增強專業技術人員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能力和水平,增強經營管理人員把知識產權制度融入到生產經營各個環節中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教育培訓,使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在員工中的普及率達到50,在決策層、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中的普及率達到80;培訓1名能有效管理和妥善處理智慧財產權事務的專兼職人員。

(四)文獻資料收集。開展智慧財產權資訊特別是專利文獻資訊的收集和利用,建立公司主導產品或主要研發方向中外專利資料庫,以建立專利資料庫為基礎,開展主導產品或主要研發方向的專利資訊分析與利用、智慧財產權或專利戰略研究制定工作,為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打下基礎。要通過專利資訊分析,在瞭解同類產品或技術的國內外發展態勢、市場狀況,尤其是競爭對手的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動態的基礎上,從專利申請、專利實施(包括專利轉讓和許可等)、專利保護等各個環節出發,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總體推進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的專利戰略。公司要以專利戰略的研究制定為主要內容,研究制定包括商標、計算機軟體、積體電路布圖設計等智慧財產權種類的智慧財產權戰略。

(五)專利申請和實施。要以創新成果的專利申請和實施為主要內容,抓好註冊商標、積體電路布圖設計、計算機軟體等的申請(登記)和實施工作,提升擁有和實施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量和質量。通過開展試點示範,公司的專利申請量增幅要達到20以上,專利實施率達到50以上。

三、工作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1月至2月):成立以公司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試點示範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制定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

第二階段(3月至5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及其執行機制,做到制度、機構、人員和經費“四落實”;組織智慧財產權培訓班。

第三階段(6月至7月):建成主導產品或主要研發方向專利文獻資料庫,開展專利資訊的分析與利用、專利(智慧財產權)戰略研究制定工作。

第四階段(8月至9月10日):試點示範工作方案得到全面落實,試點示範的各項工作全面完成。

四、幾點要求

(一)提高認識,強化組織領導。開展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工作是公司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公司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切實把各項工作部署認真落到實處。

(二)加大投入,提供財力支援。為了抓好試點示範工作,公司將提供專項資金支援,專項資金用於在試點示範期間內的智慧財產權申請(登記)、專利文獻資料庫的建立、專利(智慧財產權)戰略研究和制定、智慧財產權教育培訓等有關費用的支出。

(三)邀請專家,指導工作開展。在試點示範工作中,公司將邀請省市科技廳局的有關專家指導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及其執行機制,適時制定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示範文字,幫助開展智慧財產權教育培訓,協助建立和更新專利文獻資料庫,指導開展專利(智慧財產權)戰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安徽**電網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xx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