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父母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方法

工作方案 閱讀(1.54W)

  我的孩子將是別人的男神

父母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方法

孩子不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模式,他們無論說活還是做事情都受大人的影響,所以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格外重要,對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時刻要求自己,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1.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品德是良好氣質的靈魂,孩子具有同情、關心他人的品質時,才會在公共汽車上把座位讓給老人,從而表現出謙榮有禮、尊敬老人的氣質。同樣,孩子只有表現出樂群、合作等良好的品德時,他才不會表現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氣質。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訓練孩子的道德行為,使孩子成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這樣孩子自然就會具備良好的外在氣質。

2.鼓勵孩子多學知識

首先,家長要意識到,智慧使人文明。因此要從小鼓勵孩子多學知識,鍛鍊孩子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這些都會使孩子的言談舉止中透出智慧與大方,對培養孩子氣質十分有益。

3.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

在這方面,家長尤其要注意給孩子做出表率。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父母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因此,家長要儘量使家庭中充滿愉快、和諧、文明平等的氣氛,使孩子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並能養成良好的溝通技巧,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4.要注意孩子服飾打扮

服飾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體現,俗話說:“佛是金裝,人是衣裝”,得體的服飾會給孩子的氣質錦上添花,家長在打扮孩子時,應以自然、樸素、大方、美觀為原則,不要過分追求奇裝異服,以防養成孩子追求穿戴,自我欣賞,愛虛榮和任性等不良習慣。此外,有的家長喜歡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這些做法不利於養成孩子優雅,適宜的氣質。

  不要隨便就生氣,孩子的犯錯是有原因的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場所,而對於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沒有經驗可言,要實現他們的夢,就是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因此,當家長的要善於學習、及時總結,掌握家庭教育的智慧。在家庭的智慧中我們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孩子的人生中需要錯誤來洗禮,這樣孩子們才能健康成長。

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幹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裡——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裡淘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

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衝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養花!”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麼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心理健康,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乾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麼要把湯倒在花盆裡啊?”小男孩抽泣著說:“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我想讓花長高高……”

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有多少父母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憤怒:剛換的玻璃窗戶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爛;沒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衛生間的捲筒紙成了孩子身上的“飄帶”,飄得屋子裡哪兒都是;茶几上擺的東西,全被孩子當成玩具一般地蹂躪得不像樣子:菸灰缸、鮮花、報紙、指甲刀、水杯、書……無一倖免。

父母們請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熱湯燙死的花一樣,這些東西已經死了、破了、碎了、毀了,我們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純淨的心靈也搭上吧!如果說孩子有什麼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裡學到的呢?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廳裡等朋友,鄰桌有一個媽媽和她女兒在吃飯,那女孩兒看上去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小傢伙對裝果汁的半圓杯子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停地看過去摸過來,直到“嘭”地一聲,果汁連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傢伙的胳膊上也灑上了不少果汁!“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兒?你就是手癢癢!跟你說沒說過啊?吃飯的時候不要玩,你就是不聽,告訴你啊,你再這樣,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吃飯了!還不快跟我去洗手!”

戲劇性的一幕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這個媽媽起身的時候太急,沒有注意到餐巾還搭在她腿上,她剛一轉身,那塊餐巾就扯著盤子、刀叉、杯子、水瓶“哐當!”一聲全摔在了地上!聲音之大,引來了所有人的張望,媽媽難堪極了,她怒視著六歲的女兒:“都怪你!這下你高興了吧!盤子都摔碎了,還吃什麼吃!”小傢伙原本就撇下的嘴,終於頂不住了,“哇”地大哭起來!

一頓本來開心的晚餐就這樣在孩子哭哭啼啼、媽媽怒氣沖天中變了味道。其實當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時候,她自己也被嚇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後果是連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會那麼做的。可惜的是,這個孩子才五六歲,她還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來指導自己的動作。作為媽媽,這個時候如果是用輕柔的聲音說:沒關係,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來玩,知道了嗎?

如果是這樣,結果會怎樣?孩子在心裡會感激媽媽沒有罵她,也會更珍惜下一個玻璃杯子;媽媽自己也不會生那麼大的氣,當然也就不會不火急火燎的,那堆盤子和杯子也不會集體犧牲掉了。

等那個媽媽拉著小傢伙從洗手間裡出來,服務生已經給她們換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媽媽和女兒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盤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特意繞到這個媽媽的面前,我笑著說:“別沮喪了,我也和你一樣,經常打碎東西,這沒什麼大不了。”這個媽媽愣愣地看著我,可能在想,這話什麼意思?我補充了一句:“一個杯子、一個盤子,和你們的好心情相比,沒什麼大不了,簡直一文不值!”孩子媽媽這才會心一笑,說了聲謝謝。

有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在這裡也很值得講一下。這是一位在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的發現和突破的科學家。當記者採訪他,問他為什麼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造力,究竟是什麼妙法能使他能夠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他說:“這和我兩歲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裡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沒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我母親看見了,但她並沒有對我大叫大嚷,也沒有懲罰我,她只是說,哇!羅伯特,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那麼在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母親這樣說,簡直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幾分鐘後,母親對我說,羅伯特,你知道,今後,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乾淨,並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那麼你打算怎麼收拾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你想用哪一種呢?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乾淨了。”

科學家說到這裡,連記者都很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可愛的母親。科學家接著說:“這還沒完,等我們打掃完之後,我母親說,羅伯特,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隻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現在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我很快就發現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裡滑掉了!”

“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記者感嘆道。“是啊,從那以後,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科學實驗也是這樣,既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這就是科學家羅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我們是在養孩子,不是養花、養玻璃窗、養盤子、養牛奶瓶……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為那些已經毀損的、無關緊要的物品而遷怒於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習使用膠水,把自己的頭髮粘成了大餅;哪怕你的孩子為了學用剪刀,讓你給他新買的牛仔褲千瘡百孔——請都不要生氣吧。

心理解讀:如果你確實有渾身的勁兒使不出去,那就用來感謝這些曾經被孩子蹂躪過的物品吧,它們曾用“自我犧牲”的悲壯,為孩子的成長之路,鋪設了一小塊兒碎石。

慎防孩子做“啃老族”

現在越來越多的讓你與父母的關係疏離,也因為收入不高或生活開支太大,結果都甚少主動拿錢回家,即使戶有“餘糧”也會用在個人消費上。莫說養兒防老,父母看著孩子長大了仍繼續做“伸手黨”,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養兒難防老

培養孩子自立,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生活,從而建立正確的金錢觀,自己有能力去處理金錢。傳統社會一直期望成年人能具備自立的精神,一個不能自立的人,將會成為父母和社會的負擔。

天下哪有不愛護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為孩子預備一切物質需要就是愛的表現嗎?對孩子呵護備至、過分溺愛,實際上對他們是一種長期的、無形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為父母製造一個永遠揮不去的包袱。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認為可行的一些祕訣:

助孩子克服依賴性:孩子年幼,自然凡事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到了羽翼漸豐之時,孩子就必須學會自立。當然,父母必須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獨立意識,並且為他們提供學習自理的機會,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讓他們親力親為。倘若他們自幼便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到長大後再要糾正就會困難重重。

多贊少罵大幫忙:還記得兒子就讀的學校的校長曾分享她多年教育孩子的八字箴言:“誇大優點,縮小缺點”。奈何不少父母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將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傷害了他們,甚至嚴重打擊其自信心。這八字箴言對於作為父母的成年人,是十分寶貴的提醒——我們或許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不自覺地戴上一副有色眼鏡,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忽略孩子的優點。其實,從心理成長需要的角度來看,正面讚賞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對於培養他們自立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讓孩子跌過痛過:事實上,挫折是成長必經的階段,父母不用過分緊張,只管讓孩子們去面對吧!父母只需要從旁守候、鼓勵並關心,在適當之時給予支援,孩子們最終一定有能力面對困難。還記得我兒子在麥當勞第一次為自己點食物時,起初擔心不已,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過放棄,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和彩排,他最終做到了,自信心和滿足感也油然而生。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新一代父母,或許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意義,作為培養孩子的方向。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歸根究底,這是家庭教育衍生出來的問題。這一代年輕人不少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從小便在溫室中成長。其實,要孩子自小養成正確的金錢觀,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責任,並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些都不是堆金積玉所能帶來的。但現實卻是,一般父母沒有把握機會教導孩子,反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停地供應物質並時時照顧,使孩子們不自覺地變得十分依賴,最終要花上很大的力氣去糾正過來。

這又令我想起近年來熱議的話題——“怪獸家長”(即那些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張羅一切,甚至為孩子向老師提出種種無理要求的父母)。我有不少做老師的朋友,他們深感應付過度活躍的家長帶來的壓力遠比照顧學生來得吃力,令他們心力交瘁。家長不分青紅皁白,為孩子“強出頭”的例子時有耳聞。最近聽過一個經典例子,有家長為快要從海外大學畢業的孩子成功地安排了工作,怎料孩子考試失手,未能如期畢業,結果這位家長心急如焚,不斷致電學校的香港辦事處要求處理,甚至找來親友一同施加壓力,批准孩子如期畢業。我們經常慨嘆社會上有很多“笨小孩”,但這與“怪獸家長”有沒有關係呢?這實在值得家長反思一下。

由此看來,忽視親子理財教育的惡果未必會立刻顯現,但卻影響深遠。我認識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多年來一直咬緊牙關供孩子上學,深盼有朝一日孩子能有出息,能減輕家庭負擔,讓自己可安享晚年。但事與願違,孩子工作以後,父母每次都要明示或暗示家庭需要,孩子才會略有響應,父母難免失望。另一方面,孩子則自覺收入不高,既要生活又要償還學費貸款,捉襟見肘,打算遲些待有餘錢時再奉上家用。因為這些溝通問題,雙方關係差點因財破裂。也許今後孩子擁有自己的家庭以後,便會明白父母的想法。這些爭執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常常建議家長朋友儘早向孩子傳授生活上的理財之道。

向孩子說“不”的藝術

今天的孩子生活環境大多不差,要培養自控能力非一朝一夕可行,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言談舉止更有著權威性的影響。只要父母能把握機會,從小訓練孩子控制消費的慾望,將會大大增強他們日後的理財能力。

社會普遍認為現在孩子對責任感完全提不起興趣,總會找藉口逃避。公平點說,孩子的自制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對責任心的看法往往是父母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他們的。這話何解?相信每位父母都曾夢想自己的孩子能有責任心,希望這簡單地如同收拾玩具,孩子們還能自覺地溫習,甚至控制物慾追求也是如此。夢想是有的,然而,現代父母卻不大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遇上困難時,他們總會如影隨形地急急幫孩子解決,看似是愛的表現,讓孩子能多些時間溫習和休息,其實這正阻礙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

我接送兒子上下學的途中,經常碰上幾位十餘歲的中學生,書包和樂器仍由家傭代提,自己則輕鬆上路。當然這可能是出於父母的吩咐,也可能是他們自己的要求。綜觀如此,孩子若自幼不願承擔責任,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他們長大後便難成大器。

父母最需要給予孩子的並不是金錢,而是教導他們學會如何承擔責任,讓他們正確地生活。即使父母給他們再多的財富金錢,倘若他們沒有責任心,只顧坐享其成,最終也會彈盡糧絕。

有些父母則主張無為而治,讓孩子自由發展。他們認為在孩子身上強加規則,只會造成反抗,破壞親子關係。其實,責任感是成為好孩子的先決條件,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他的道德水平和價值觀也不會太過偏差。而設立界限,正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第一步,特別是在孩子年幼時,為他們劃定界線,父母是責無旁貸的。

共同定立規則學自律

談到理財的層面,要培養良好的自控能力,父母應提前與孩子一同訂立一些消費規則,鼓勵他們持之以恆地遵守。例如,告訴孩子說明某些物品是不能購買的,哪些可以讓他們自由地使用零用錢,這無疑能有效地訓練他們的自制能力,也是在間接地培養他們自律。經驗告訴我們,用一些共同制定的規則來管教孩子,效果遠勝於父母不斷地囉囉嗦嗦。

曾聽過不少家長和孩子為遊戲機而爭吵,影響親子關係,其實正反雙方都有大量的論點支援,如遊戲機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容易使孩子沉迷其中,不能專注於學業。另一方面,遊戲機也是這一代孩子的共同話題,他們需要藉此融入社交圈子,建立自我認同感等。

暫且不討論擁有遊戲機的利弊,有位家長提出一個頗為聰明的處理方法,值得借鑑。他深知以高壓政策否決孩子的要求,孩子心裡也不服氣,甚至會破壞雙方關係。那位家長決定資助孩子購買遊戲機(即孩子自己也要出一份錢),然後大家一同訂立條款,猶如成人世界裡做生意籤合同,其中包括每日只能玩十五分鐘、要完成功課才能玩、一旦吵架立刻沒收等等。結果當然是大團圓結局,孩子認真地遵守條款。

軟硬兼施

有趣的是,這股熱情維持了三個月。其後,孩子對玩遊戲機已不大熱衷,那家長也慶幸當初沒有以高壓政策破壞雙方關係。這件事啟發了我,在處理有關孩子用錢的問題時,必須有耐心,不能墨守成規,而創意往往只會在父母情緒穩定時才會湧現。因此家長切忌在情緒不穩時與孩子討論金錢使用的問題,以免適得其反。

此外,適當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是必要的。不論家境如何,對孩子的物質供應也要有節制,不宜隨意多給,否則會令孩子無所適從。有求必應的教導方法,對孩子的成長不一定是好。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設法讓孩子知道,凡事不是唾手可得的,通過一些錯誤方法,如發脾氣或欺騙,更是不會得逞,從而希望孩子養成凡事不向錢看的態度。

拒絕孩子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必須要堅定果斷,不能拖泥帶水,切忌讓孩子以為還有爭取空間,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被拒絕的背後緣由。不少父母的通病是隻會對孩子的要求嚴厲地說“不”(有時甚至帶著一些情緒),而沒有任何解釋或理由。最後,孩子會將之解讀為父母的自私行為,只懂得濫用權威去欺壓他們,令親子關係惡化,結果出現雙輸的局面。

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

我們常說這一代孩子多在溫室中長大,不但對如何使用金錢缺乏認知,甚至連日常生活的基本開支,如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完全沒有概念。我則認為,若父母不坦白告之,孩子當然不瞭解家庭的收支情況,日後在面對家庭的財務問題時,他們自然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處理。

你可曾想過向懂事的孩子分享家庭的財政狀況,甚至讓他們暫時當家,學習家庭開支是如何量入為出的呢?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沒有類似的經驗,甚至質疑這個提議的成效。他們普遍認為孩子還小,根本不懂事;即使懂事,父母也不想孩子為家事操心。

然而,我認為家長是否將家庭經濟問題只看作兩夫婦之間的事,還得視乎情況而定。譬如說,這一代的孩子比較早熟,不少已非常懂事。倘若他們對家庭的經濟狀況一無所知,日後對父母限制他們消費用錢,又怎會樂意接受呢?

培養承擔 增歸屬感

父母選擇對家庭經濟狀況保密,一般是擔心孩子“大嘴巴”,有意無意間向外人公開隱私,惹來一些不必要的尷尬。其實,父母只要教孩子尊重隱私,學習守口如瓶,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況且,孩子也不用知道家庭收支的每一個細節,父母只需與他們分享一些與他們有關的家庭經濟決策,既可加強理財教育,又可提高他們對家庭的歸屬感。

我曾經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在孩子面前,我並沒有刻意找藉口掩飾或編造故事,只是按照他們的理解能力去解釋。

當時六歲的兒子知道爸爸暫停工作後,他竟然主動提出少參加一些興趣班來節省開支(或許爸爸已是一個不錯的玩伴吧)。但最令我意外的是,最近從兒子老師的口中得知,原來他一直在為我的工作禱告,後來還特別與老師分享爸爸重返工作崗位的喜悅。

兒子讓我更明白,父母千萬不能輕視或忽視孩子對家庭的感受和擔當,因為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就是這樣從日常生活中累積起來的。

誠然,每個家庭都有一本獨一無二的賬簿,家庭收入和開支習慣都不盡相同。家長如能在適當的時候,讓懂事的孩子慢慢接觸並實踐家庭理財之道,效果遠較單單與他們講道理為佳,也可藉此令家庭更團結和諧。

一同繳費,瞭解固定支出

我相信,大部分懂事的孩子都不知道家庭每月均有固定開支,如每日使用的水、電、煤,以及管理費和日常的雜項開支等,更不用說他們會知曉實際數額。如果家長讓孩子自小對家庭財務狀況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又如何能期望他們長大後一同分擔呢?

要知道,如今不少青年學成工作後,也是吃住在家,既沒有特別留意家庭支出,也沒有共同分擔的意願。日後他們正式成家立業,要自行負責所有的家庭開支,更是困難重重了。

至於在實際操作上,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紀和其他實際情況來劃分不同的實踐階段,讓他們逐步參與。我建議首先可讓孩子認識和參與家庭理財,方法之一便是父母事先預備付款支票和服務供貨商的賬單,帶著孩子一同前去繳費,使他們實際參與整個繳費過程,從中瞭解一些家庭的固定支出,也可讓孩子從國小習消費的概念。

家庭會議 共同商討用錢方向

要是孩子到了十歲左右,父母就可以考慮定期召開家庭財務會議,讓孩子一同參加,商討有關家庭用錢的方向,以及分享父母在處理收支問題上可能遇到的難處。這樣一來,既可提高家庭財務的透明度,也可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難處,就不會經常提出無理的物質要求了。

當然,會中討論的全是家庭機密,父母也可藉此機會講講隱私的重要性,鼓勵所有參加者必須守口如瓶。

同訂消費理財底線

前些日子,荃灣發生了一宗駭人聽聞的倫常慘案。一名父母及街坊眼中的“乖乖仔”,突然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狂性大發,用菜刀砍死睡夢中的母親和年僅十二歲的胞妹,實在令人震驚和惋惜。據報道,疑凶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父親對兒子的內心感受實在瞭解不多。這或多或少反映了現今父母與步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所面對的窘境——彼此在價值觀和溝通上存在差異。

許多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經常產生摩擦,導火線之一往往是與金錢消費有關。最令父母困擾的是,子女唯一願意溝通的時刻就是向家人要錢消費的時候。

子女踏入國中後,一般會開始爭取使用金錢的主導權,往往自信有能力安排消費模式,不用凡事向父母交代。再者,朋友間相互影響,追逐名牌的心態令不少年輕人掉入消費陷阱而不自知。若父母未能及時察覺,老是嚴詞拒絕或嚴格監管,只會弄巧成拙,除了會導致家庭不和睦之外,還會迫使部分孩子想盡方法自行賺錢,以滿足慾望。

面對叛逆期孩子所帶來的消費問題,家長並非完全被動與無助,以下是我的一點愚見,與大家一同分享:為人父母的,普遍都是“愛之深責之切”,看見孩子有偏差行為就會嚴詞責備,這種激烈反應往往是直接破壞親子關係的“元凶”。我認為父母首先要明白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成年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曾反叛過,過分焦慮或反應過激只會破壞彼此間的互信基礎。

一同訂立底線

對於一些涉及金錢消費的爭論,我建議父母不妨在消費前與孩子一同訂立一些指導原則和消費底線。例如,不少孩子都有經常換手機的習慣,目的可能只是為了趕時髦,或經受不住朋友間的壓力。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協議好,例如每更換一款手機便必須用滿一年或以上,又或要求年長的孩子承擔部分手機費用和資費支出,這都有助於他們降低換手機的頻率。父母要保持平常心,要講道理,切勿以高壓手段對待孩子。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他們有時會有意無意地挑戰父母的權威,甚至刻意和父母對著幹;無論如何,父母必須放棄“硬碰硬”,同時控制情緒,並尊重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當然,有時父母也要堅守原則,學會拖延滿足甚至拒絕孩子的要求,特別是涉及一些物質享受的要求。

誠然,不少家長的通病是在向孩子說“不”的同時,並沒有給予任何理由和原因。日積月累,當孩子一旦遇上生活難題或財政困難時,他們便會感覺與父母溝通是非常沒趣及沒有建設性的,因為父母不會聆聽他們說話,最終答案也只有一個“不”字,結果他們逐漸傾向自行解決問題,有時用錯方法也不一定。

收放自如,抓大放小

孩子的成長需要在實踐中積累失敗的經驗,父母不宜過度干預,在一些小事上更應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孩子自行做出決定,即使孩子會犯錯或失敗,也應該讓他們自行承擔後果。當然,在一些重要的大事上,父母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提醒。至於在金錢消費這一重要議題上,父母更不能逃避,應主動與子女溝通,並適當地放手讓他們去選擇合適的消費模式。

倘若你的孩子還沒進入青春期,你仍有時間去做一些準備工作,還有時間來塑造孩子的性情。經驗告訴我們,一些自幼受到正確價值觀薰陶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所引發的問題也相對較少。

“夾心父母”五大理財原則

這一代有不少雙職工父母,需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長期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精神壓力。其中有不少更是“夾心父母”,即所謂“上有高堂、下有妻兒”的一群,不少夫婦同時要照顧兩個家庭的四位長者,再加上自己孩子。除了要付出無比的愛心和耐心外,也要面對沉重的經濟負擔,不僅要供樓交租,養家餬口,還要應付生活的不同開支,若父母年老多病,則壓力更大。

還記得當年牧師在婚前輔導時跟我說:“婚姻並非只是兩個人組織一個家庭而已,婚姻同時也把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聯絡在一起。”因此夫婦自訂下盟約起,所承擔的就不只是自己所組成的家庭,而是要兼顧三個家庭;所承擔的也不僅是噓寒問暖,還要肩負起照顧家庭的經濟負擔。

我認識不少年輕人,早在開始工作之時已養成每月給父母家用的習慣。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後,日常開支逐漸增加,給父母的家用無可避免地會相應縮減。不少長者明白子女所承受的壓力,一般不是不得已也不會主動提出需要,他們會節衣縮食,減少開支消費。

“夾心父母”肩負照顧三代的重擔,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理財態度將會影響三代人的生活,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夾心一族”五大理財原則

面對財政壓力,這群“夾心一族”應如何自處?我認為首先要儘早做好準備。讀者可參考以下建議:

1、正向思維與感恩

正面的態度是面對逆境的良方,特別是感到無助之時。已經發生的事大都不能改變,即使不停地自責、埋怨或後悔也無濟於事。我一向少談“早知如此”,因為拘泥於一些不能改變的過去,只會影響心情,對現況毫無幫助。同時,負面情緒會快速向身邊的人傳染,後果可能更嚴重。反過來說,我們應將目光放於未來,把握機會儲存多些“正能量”備用。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快樂的”,為擁有的一切感恩,遠較為失去的憂傷來得重要,戴一副怎樣的眼鏡看待事物直接影響你的處事態度和方向。只要將眼光放遠些,不難發現除金錢外,擁有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朋友的親情等都值得我們感恩,只是看我們如何排放生命的優先次序。

2、檢視家庭收支的實際現況

相信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家庭的每月收支狀況,到底是入不敷出還是月有盈餘呢?試問若對自己家庭的財政狀況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有效地處理不同的財務需要呢?我認為,若家庭持續地每月入不敷出,僅依靠“老本”維持生計或借貸度日,財務問題的警鈴便會響起。

一般家庭每月收入來源應較為穩定。若要分析,也可留意當中是否有些非經常性收入,如投資股票的股息回報或年終“花紅”等。此外,家庭的開支狀況也值得深入探討,若家庭有記賬習慣便有助做出全面準確的消費分析。刪除一些經常性的基本開支(如供樓交租、水電煤費用、交通費、食物日用品、日常娛樂等)並剔除一些非經常性或一次性的開支(如交稅、旅遊等)後,看看家庭收支是否平衡,也可從會考慮是否有需要減少一些非必要的開支。

3、為消費設限

當知道家庭收支的實際情況後,便可開始制定短期的理財目標。舉例來說,倘若目前家庭每月收支平衡,沒有太多積蓄,看似沒有任何短期財務壓力,但我建議可考慮訂出差不多六至十二個月的生活費作為家庭應急儲備金,以備不時之需。當然,若要每月有餘額儲蓄和投資,首先便要有效地控制支出,嘗試鼓勵家人過節約簡樸的生活,切勿超越自己原先所定出的消費界限。

一般人普遍有兩種理財模式:其一是每月拿到工資後先消費,然後再把剩下的錢存起來,因此,每月的儲蓄金額往往會有較大的波動;另一種模式則先把每月計劃儲蓄的金額扣除,餘下的再拿去消費,不夠用時便節省開支。顯而易見,後者更容易存下錢來。

另一方面,我反對任何人為追求個人慾望而肆意借貸,一旦背上債務的包袱後,便會長期受到高昂利息開支的折磨,嚴重影響家庭和個人的生活。倘若“夾心家庭”長期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或許需要增加收入來源,重新調節家庭開支的安排,如延長供樓的還款年期,或暫時減少一些非必要的家庭開支等。

4、瞭解長者的真正需要

不少“夾心一族”的父母已是退休人士,他們大多有退休金或積蓄安享晚年。上一輩普遍過著刻己的生活,不太注重物質享受,因此日常生活開支普遍不高。然而,隨著他們年齡漸長,醫療費用將會成為生活支出的主要部分,而且不能減少,因此必須及早部署,如提早為他們購買醫療保險,以及安排定期的身體檢查等。

雖然作為子女理應盡孝並在經濟上反哺親恩,但長者最需要的不過是家人的真摯關懷,平日一點噓寒問暖,一頓點心茶聚,已足以令他們感到開心。值得留意的是,我們這一代對父母的態度和表現,正是下一代的身教典範,正如聖經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5、儘早培養正確金錢觀

今天的社會經常出現“比較”的風氣,家庭環境和物質供應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要抵抗這股洪流,父母應儘早開始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明白快樂和財富並沒有必然關係,追求財富也不應是人生的全部,重要的東西還有親情、友情和健康等,不宜把金錢看得過重,避免自幼養成一個扭曲的價值觀。

父母可考慮在適當時候,與孩子分享家庭的經濟現狀和難處,既增加透明度,也讓他們參與家庭理財的安排。要知道,不少親子關係破裂,就是始於雙方溝通不足,進而引起嫌隙。

家庭是一個實踐愛的地方,只要大家彼此互勉,坦誠相向,任何問題都有解決方法,因為正如宣傳片所說——方法總比問題多。

只有親身經歷過了,你才會成長

生活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幫助,在孤獨傷感的時候需求安慰。但我們一直要記得,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只有與自己感同身受,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來承擔。鞋子接觸過的地面,才是自己走過的路。

朋友從外地來我所在的城市發展,我知道訊息的時候,她已經坐在了一家小飯館裡等我。我責怪她不早告訴我,好讓我去接站幫她拿東西,她笑著說不想給我添麻煩。我問她:“還沒住的地方吧?等會兒我陪你去找房子。”

“不用了,來之前我已經在網上查了這附近的一些資訊,吃完飯我自己去就行,這樣我也能在找房子的過程中熟悉一下環境。再說你這麼忙,能趕來陪我吃頓飯就已經很感激了。”

吃完飯,她從桌子底下拿出一個很大的旅行袋放在大旅行箱上,然後又挎上沉甸甸的包,有些蹣跚地向外走去。我過去幫忙,她拒絕了,看見我滿臉的不解,她解釋道:“別誤會,不是不希望你幫忙,而是你能幫我一時,卻幫不了我一世。你若是幫我暫時減輕了負擔,我心裡就容易產生依賴,但沒有人能夠一直幫我,要是形成依賴別人的習慣,我就很難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一切。”

她的話我無理反駁,可是看她這個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還在猶豫時,她給我留下一個燦爛的笑容,然後揮揮手,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接下來的`場景,我久久無法忘記——纖細瘦弱的她吃力地拉著旅行箱緩緩地向前走著,兩件行李加起來的高度幾乎要和她的身高一樣,挎著的包還沉甸甸地將她一側的肩膀向下壓著。

驕陽似火的七月,即使什麼也不拿,也熱得受不了,何況她這樣。我很想去幫她,但想起她堅決的態度,我知道這個獨立、堅強、自尊心強的女孩絕對不會讓我幫忙。節儉慣了的她不捨得花錢寄存托執行李,也不願意給我添麻煩,不敢想象她這樣步履蹣跚的一個女孩子在這偌大的城市裡,頂著炎炎烈日找房子要承受怎樣的艱辛。

然而沒想到的是,這只是她所經受的艱辛的開始。後來,她給我打過幾次電話,聲音一次比一次疲憊,不過每次都告訴我好訊息,比如她找到房子了、有了工作、又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等等。

後來才得知,剛開始和她一起合租的小夫妻刻薄陰險,沒少給她氣受,因為沒錢換不了房子,她只好忍著;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累得在地鐵裡站著都能睡著,身體虛弱得和紙片一樣單薄;過節一個人蹲在房間裡吃泡麵……可即使這樣,她也沒有抱怨和“麻煩”過我。

過了大半年,她約我吃飯。這時候的她已經在這個城市裡站穩了腳跟,換了更好的住處,跳槽後的工作也幹得風生水起,重新有了人脈圈子。

聊起曾經的種種,她紅著眼圈對我說:“最難的時候我真想找你,你是我在這個城市裡最信任的朋友。可是我知道這點困難都要依賴朋友的幫助和保護,那麼以後永遠都會縮在別人身後,得不到成長!你鞋子接觸過的地面,才是你真正走過的路,你踏出的每一步,以及邁出這一步之後所經歷的艱難和生活給你的感觸,都是屬於你自己的。這一步步雖然走得艱辛,但走得踏實,也一定會走得更遠。”

那一刻,望著貌似嬌小柔弱的她,我敬佩不已,她看似瘦弱的身軀裡有著怎樣一顆強大的心靈啊!

我們都曾怯懦過,我們都曾膽小過,我們都希望有人替我們遮風擋雨解決所有難題。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一旦我們鼓起勇氣不依賴任何人,不管前途多麼艱難都無所畏懼地走下去,那麼我們必將得到成長,並且收穫到生活的饋贈與生命的美好。

  別因逗小孩毀了他一生!

1.“給阿姨唱首歌,給你糖吃。”在小區裡玩或是家裡來客人時,有些大人總喜歡這樣逗孩子。孩子展示才藝,應該是他們內心自發的想法,不應該培養孩子為了點“好處”,就屈服別人,大人更不能以此強迫孩子表演,這種做法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可以對孩子說:“我們都很喜歡聽你唱歌、看你跳舞,你能為大家表演一下嗎?”

2.“寶寶不怕,打針一點都不疼。”小朋友都有去社群打疫苗或是去醫院驗血扎手指的經歷,家長總是習慣性地安慰孩子說:“寶貝,打針不疼,不要怕”。這種說法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實際卻是在對孩子撒謊,因為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打針肯定是疼的。更重要的是,父母這樣安慰孩子,恰恰忽略了給孩子提前做心理預設,當孩子發現被扎一針很疼時,就可能會嚎啕大哭。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打針會有一點點疼,但為了身體不被病毒“欺負”,一定要忍住,寶寶最堅強了。”

3.當孩子很專注地玩或做事情時,對他說“寶貝,快看媽媽手裡拿的是什麼”。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這其實是剝奪孩子注意力的一種行為。中途打斷孩子,偶爾一兩次沒關係,經常這麼做既打斷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是逐漸提高的,如果注意力經常被打斷,對孩子成長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4.“你在玩什麼?給阿姨玩一會兒吧!”如果孩子不給,會逗孩子說“這麼小氣啊,不給阿姨玩”;孩子給了,會說“謝謝,阿姨不玩了,你自己玩吧”。這樣的言語在大人的世界裡是句玩笑,但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卻會當真。孩子給了大人玩具,大人言語的拒絕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傷害”,他會覺得是在拒絕他的真誠。

5.“你媽媽不在,阿姨給你好吃的。”有的人看別人家孩子可愛,會未經家長同意,忍不住拿零食給他吃,本是好意,但由於不瞭解孩子的體質或飲食習慣,可能會給他帶來一場溼疹或是過敏。作為成年人應該首先有這個意識,在給對方孩子零食之前,先諮詢對方家長孩子能不能吃,是否過敏等。

6.“寶貝,媽媽幫你做。”媽媽總是想幫孩子做好每件事。大人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權利。有的孩子對做一件事剛產生好奇心,就被大人的“幫忙”澆滅了。所以,在孩子沒有求助之前,請不要打斷他的探索。

7.“這個籃球是用來拍的,不是用來踢的”“這個玩具應該這樣玩,不是你那樣……” 大人的思維常常是定式思維,而孩子的思維則常常是天馬行空,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事情,只要不傷害別人或自己,就應讓孩子盡情發揮,不要剝奪了他們最可貴的想象力。

8.“寶貝長得最漂亮/最帥。”有的孩子確實相貌優於常人,家人或親戚朋友會忍不住經常誇獎。事實上,大人的這種言語很可能會讓孩子學會以貌取人,而忽略後天努力。人的容貌是與生俱來的,這不應成為孩子獲得肯定的理由。他們應該因自己的努力或行為而獲得讚揚,比如心地善良,對同學很友好,對長輩很孝順,能幫大人分擔家務,能照顧弟弟妹妹,學習上要求上進等,只有誇獎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強大。

心理解讀:寶貝的成長需要父母之間的陪伴,父母很多時候要跟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對他們的問題給予具有別具一格的“回饋”。更多的時候你需要引導孩子去正面看待事情,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心智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人生不會太圓滿,再苦也要笑一笑

現在,有很多人活得很累,過得很不快樂。其實,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煩惱。抑鬱、痛苦或是快樂,取決於你的內心。人不是戰勝痛苦的強者,便是向痛苦屈服的弱者。再重的擔子,笑著也是,哭著也是挑。再不順的生活,微笑著撐過去了,就是勝利。

有很多煩惱和痛苦是很容易解決的,有些事只要你肯換種角度、換個心態,你就會有另外一番光景。所以,當我們遇到苦難挫折時,不妨把暫時的困難當作黎明前的黑暗。

只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觀察、去思考,就會發現,事實遠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糟糕。換個角度去觀察,世界會更美!

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你的態度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認為自己貧窮,並且無可救藥,那麼你的一生將會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你認為貧窮是可以改變的,你將會積極、主動地面對貧困。心態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面對人生的煩惱與挫折,最重要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積極面對一切。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笑一笑,你的人生會更美好!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悅;沒有滄桑,我們不會有同情心。因此,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滿,生活的四季不可能只有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經歷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歷挫折與失意。

因此,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生活如果都是兩點一線般的順利,就會如同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只有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悲喜哀痛七情六慾全部經歷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心理解讀:所以,你要從現在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給了你太多的磨難,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當你走過世間的繁華與喧囂,閱盡世事,你會幡然明白:人生不會太圓滿,再苦也要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