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工作方案 閱讀(2.11W)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標是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探究式的科學教育,掌握核心的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和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礎。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所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孩子的終生所需。在科學教學中,我著重關注了對學生下列探究習慣的培養。

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細緻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認識事物方式之源,學生的每一項研究活動都離不開觀察。怎樣能讓學生觀察更細緻呢?筆者認為可在觀察活動前,讓學生制定觀察計劃,這樣能明確觀察任務、促使學生考慮要如何進行觀察、用什麼方法觀察等問題。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訓練學生有目的、有順序、有步驟地進行觀察,這樣觀察前有思考,觀察中有方法,觀察才能變得細緻,細緻的觀察之後,學生才更有可能發現事物各個部分之間的差異,或發現蘊藏其中的相互聯絡,有時甚至能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不尋常的東西。

二、積極的提問習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怎樣能促進學生積極的提問呢?筆者嘗試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啟發學生提問,如做實驗發現問題,玩遊戲激發問題,故事情境中引發問題,討論交流中生成問題,現象觀察中產生問題等,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到困惑或產生認知矛盾時提出問題,此類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三、科學的思維習慣

一個問題提出之後,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研究。完成方案設計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積極的思維過程,首先它要求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腦高速運轉,將儲備在記憶庫中的與目標有關的材料精選出來,再進行與之相似地匹配、相似地整合、相似地聯想和創造,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思路,這樣才能誕生出一個初步的探究設計方案。

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對自己先前設計的方案進行修正,每一次的修正,都是一次再認識的過程,也是思維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觀察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綜合運用的結果,它是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的好方法。

四、如實的記錄習慣

怎樣培養學生如實的記錄習慣呢,一是教師平時堅持強調如實記錄的意義。二是當學生收集記錄的資料不符合常理時,教師不要立刻予以否定,而要對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予以肯定,然後再找時間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的原因。三是讓學生從反面例子中體會不實事求是記錄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避免違犯。

五、互動的交流習慣

培養互動的交流習慣,首先要教會學生有效的表達,在他人發言時認真傾聽,其次是鼓勵學生聽明白後積極作出迴應,達到互動交流的目的。課堂上互動的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兩種。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情況已不復存在,而師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進行得十分普遍,已基本形成了習慣,這裡不再熬述。

如何引發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筆者認為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很重要。當一個學生髮言結束,教師可以用“誰來幫他分析原因”、“對他們的方案你有什麼建議?”、“他說的,你同意嗎?有想法嗎?”、“誰來補充?”等話語引出學生間的對話,產生思維的碰撞,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養成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互動的交流習慣,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六、有效的合作習慣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學生在合作中增進情感和資訊交流,有利於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在培養學生有效的合作習慣上,筆者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進行合理分組,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男女搭配,每4人組成一個小組;然後明確分工,每個合作小組設組長、記錄員、材料員、彙報員各一名,並對組長進行必要的培訓,如教會其如何組織、分工、監督管理等技能,每隔一個月進行一次角色互換;接著制定合作常規,即合作前認真獨立思考,合作中善於傾聽,發言有序、友好交流、勇於承擔各項任務,相互支援、密切配合,有效地合作完成小組學習的任務;最後還要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用科學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有效的合作習慣的養成。

七、自覺的反思習慣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把每節課的最後兩分鐘留給學生,讓他們對獲得知識的過程進行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要求學生每天上床前,反思一下自己當天的感受,並儘量做好簡要的記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強調的就是學習中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不僅僅是為了回顧以往,更重要的是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有積極的指向作用。讓學生能夠經常地、認真地進行自覺的反思,天長日久便能形成習慣,讓學生在自覺的反思中,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使自己的認識水平再上臺階。

《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