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大學生的調研報告範文3篇

工作報告 閱讀(2.08W)

大學生調研報告範文一

大學生的調研報告範文3篇

根據**諮詢2008年6月推出的網民連續使用者行為研究系統的資料顯示,在交友社群類網站中,校內網以16。34%的網民到達率位居首位,月度覆蓋人數達到2707萬人。本次調查旨在瞭解大學生群體在校內網上的交友狀況,從而分析校內網對於大學生交友的影響。

本次調查選取了**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範大學、**交通大學和甘肅政法大學5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為樣本,採取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辦法,發放問卷實施調查,並且進行了個案訪談。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的有效樣本為493份,其中男性260人,女性233人。

一、大學生校內網上交友的特點

1。校內網交往範圍的普遍現實化

調查顯示,80。9%的使用者是通過周圍朋友知道並且開始使用校內網的。81。1%的校內網使用者的好友人數在200人以內。使用者的好友中原本就認識的人數在一半以上的,佔調查總數的67。6%,原本就認識的人數佔80%以上的,佔調查總數的36。9%。校內網使用者新增好友的途徑主要有站內搜尋、他人申請和通過好友連結,分別佔59。1%、58。9%、55。6%。(見表1)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校內網的發展擴散方式主要是通過朋友熟人的介紹,使用者的交往範圍主要是原本認識的朋友和具有某一相同特點(比如相同的興趣愛好、家鄉等)的人群,使用者大多無意於過多尋求虛擬世界的朋友。因此,校內網是現實人際交往的補充和網路上的延伸。

2。地緣群體、業緣群體、趣緣群體的易於接受性

新增好友時的依據,由重要到不重要的順序選擇三項排序,結果顯示如表1,我們對第一、二、三位進行賦值,分別為3分、2分和1分,經計算得出,選擇好友的依據比較重要的三項是學校和專業、家鄉所在城市和興趣愛好,而對於相貌、性別和年齡等個人本質特點,則相對來講不構成大多數人選擇好友的依據。②

按照社會學的概念,即地緣性、業緣性和趣緣性成為大多數人在校內網上選擇好友的主要標準。

3。交往動機的去功利性

在使用校內網經常做的事情的調查中,按照選擇人數百分比由多到少進行排列,位於前三名的是檢視好友的空間、狀態,看帖並且回覆、更新自己的空間,檢視留言並回復和搜尋尋找熟人(同學、同事、朋友),分別佔總數的59。1%、55。6%、50。0%,均超過半數。還有44。4%的人選擇和好友聊天。

在使用校內網的過程中,大學生使用者經常做的事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交流溝通,包括檢視校內空間(主要是好友空間和自己空間以及新的到訪者空間)和校內溝通(主要是檢視留言、站內資訊或者回復);二是尋找熟人。85。7%的使用者表示不經常瀏覽陌生人的空間,只有9。3%的使用者會經常和陌生人打招呼。

由此說明,大學生使用者使用校內網的功利性不強,一般只是單純的交流溝通和尋找熟人。絕大多數使用者對於檢視陌生人的空間動態、和陌生人聊天並不積極,也就不存在帶有結識對自己發展有益的人的目的去交往一些特定人。校內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累人脈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否會發揮實質性的影響,有待更深入的調查。

4。遵循線上線下交往兩分法則

線上線下交往兩分法則,主要是指朋友之間的交往習慣,一部分朋友之間的交往僅限於在網路上進行,一部分交往則是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比如日常見面、發簡訊、打電話等)並且輔以網路交往。在本次調查中,具體是指,一部分朋友,只是在校內網上保持聯絡,而在實際生活中基本沒有聯絡,而有些朋友則是在現實生活中和校內網上都保持著聯絡。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校內網的使用中,在其他網路交往中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二、校內網對大學生現實世界交友的影響並不大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校內網對於大學生現實世界交友的影響並不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使用者使用校內網前後的人際關係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調查中,有76。1%的人認為,使用校內網後跟生活中原來朋友的關係沒有什麼變化。認為校內網使原有朋友關係更加親密的使用者僅佔23。6%,這部分使用者主要通過校內網尋找到失去聯絡的老朋友、老同學,從而重新建立現實聯絡。

很多被調查者紛紛表示,自己的朋友關係與校內網的使用關聯不大。通常的情況是,原本現實世界就經常聯絡的朋友不僅在校內網上經常互相訪問檢視,而且在現實中仍舊保持原有關係;而對於另外一些平常就疏於聯絡的朋友、同學,通過校內網找到後,也僅僅只限於在校內網上保持著非經常性的聯絡,現實世界中的聯絡仍舊幾乎沒有。

2。對於通過校內網新結識的朋友,未能實現線上交往線下化

這裡通過校內網新結識的朋友指的是加為我的好友的人,不包括瀏覽的陌生人。調查中,用 [] 戶的好友中原本就認識的人數在一半以上的,佔調查總數的67。6%,也就是說通過校內網新結識的朋友佔少數。同時,對於校內網上結交的新朋友,線上下經常聯絡的僅佔調查總數的9。1%,也就是說,大多數校內網使用者對於校內網上結交的新朋友基本不會線上下往來,即未能實現線上交往線下化。

校內網對於大學生現實世界交友的影響不大,原因有兩個:

其一,校內網是基於現實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網路平臺。這種基於現實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網路平臺,可以說是現實人際交往的補充方式和現實人際交往在網路世界的延伸。

其二,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其接觸網路媒介的素質相對其他人群較高,心態比較冷靜、理智、成熟。調查顯示,他們無意於尋求虛擬世界的朋友,無意於浪費太多時間在尋求自我肯定和認同的網聊空間,當然也就更不會把網路上的朋友帶到現實世界中來。

大學生調研報告範文二

隨著我國進一步的教材改革,各個學科都突出強調要求學生自學、合作、探究,因此,有些內容刪去了,或是輕描淡寫一筆,而具體的內容,則要求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樣一來,給那些基礎較好,學習主動的學生留下了很大的學習空間,而對那些基礎較差而且學習較被動的學生來說,卻是很不利的。例如:《資訊科技》課程中的一節《網上自我防護與網路駭客》,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內容來講,大概只需15分鐘就可以講完,但相信大部分學生仍然對駭客不是很瞭解,甚至連作為老師的我,也只不過略知一二:駭客有哪些危害?它都是用些什麼技術黑人的呢?

資訊科技這一學科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不同與其它學科的是,這門課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實踐、練習,基本上每節課講授2025分鐘,其餘的就是師生互動和學生練習的時間,也就是學生做練習,然後老師根據學生在聯絡中出現的問題統一分析、講解。而在這2025分鐘的練習時間裡,不給學生定一個主題或一個目標,他們的練習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用20分鐘的時間確定題目,再用10分鐘的時間查詢素材,然而,這種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與其讓他們每節課那樣漫無目的地去練習,倒不如把一些學生們很感興趣但書上輕描淡寫的主題拿出來讓他們自己去講,即這樣一個過程:確定主題從internet上搜索資料做成自己的講課課件同學們自己講(大家一起講)。

按照這一方式,我把駭客這一課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用5次課的時間做出自己的課件,然後在第六節課上大家一起講,一起學習,共同探討,成功地解決了powerpoint的練習和駭客的學習這一問題。

經過這次成功的嘗試之後,我發現這種方式的講課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它充實了學生的課堂練習,使學生有目的地去實踐,更加直接地去接觸核心問題(每節課的重點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範圍,使學生不再侷限於書本上的膚淺的知識,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儘可能從internet這個大海一般無窮的寶庫裡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適合於學生的縱向發展。

第三,通過學生自己講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電腦室裡,用多媒體裝置加傳統講課方法,充分地體現出多媒體網路教學的優越性,又不失傳統教育的精髓,而通過學生自己講課,不僅可以提高他們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對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是一個鍛鍊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此次成功的嘗試,筆者認為這種講課方式是可行的:

首先,有充分的時間保證,根據我們資訊科技課的特點,教師講課時間和學生實際操作時間之比大約在1:1或者5:4,即:學生要有大部分的時間去自己實際操作,因為計算機學科是一門注重操作的學科,所以說,每節課學生都有2025分鐘的時間去獨立操作,老師的每個課題都可以給學生45節課的時間去準備。

其次,有豐富的資料來源。電腦室裡的每臺計算機(學生用機)都是和internet相連的,每個學生都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時候(上課時)通過internet來查詢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訊等等,而不再需要翻閱大量的書籍、報刊、光碟等那樣煩瑣了。

最後,有絕對的知識技術保證。根據我們新教材的安排,學生在入學初期就學習了word文字編輯技術,internet操作,熟練掌握了網上搜索技術,隨後緊接著學習powerpoint。因此,學生做起來已經是輕車熟路了,要做的只是把資料從網上搜索並下載下來,利用自己的創造思維,把資料合理的搭配起來,最後再講述出來,即便個別學生有什麼問題,我們老師都可以隨時指導解決。

除了以駭客為主題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其它的如關於日軍侵華的歷史事件、關於地球上的生物演變過程、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等等,都可以拿來讓學生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做成課件來講授,既達到了練習的目的,又實現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資訊科技課程的基礎上,利用internet的龐大資源庫,發展第二產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練習效率,又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範圍,是一種很好的課堂練習方式。

大學生調研報告範文三

一、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裡?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體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著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著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二、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裡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裡,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三、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著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著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 [] 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資訊,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資訊。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資訊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資訊,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

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說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

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

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

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說,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麵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傳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說,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脫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