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19篇)

工作報告 閱讀(1.99W)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1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19篇)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於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徵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並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於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現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眾迫於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國小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佔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佔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國小生成績較差,4%的國小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佔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願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佔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於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乾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兒童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我村前幾年一男孩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2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17年8月底到2017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裡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裡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裡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裡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裡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3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群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湧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國小校共計28所,農村中國小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為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

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路等渠道聯絡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

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

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絡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

隨著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援。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著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著孩子的教育支出。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衝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為力,認為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裡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群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群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大眾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網際網路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眾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遊戲廳、網咖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絡,共同為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為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路,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著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為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為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援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4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後備力量,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問題,對於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落實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農村人口較多,隨著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湧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只好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照料。為探究我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提出建議:

(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監督,易產生安全教育問題。在與某些兒童的監護人進行訪談時,得知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由於得不到親情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響的都是父母不在家親自監護的女學生,給留守女童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創傷。三是自己行為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一些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殘。此外,由於父母的“缺席”,缺少親情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有發生。

(二)教育問題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於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親戚也是覺得自己的責任主要是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都不能給予幫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也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雖然在學習興趣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區別不大,但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務工,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成績來回報父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變得“自我封閉”。或是有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過於放鬆,對學習產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厭學情緒;二是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學生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隻能維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後,自己的成績變差了”。總體上,不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所下降。

(三)品行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的變化。這些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影,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混混攪在一起,抽菸、酗酒、賭博、搶劫等。有些孩子由於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

(四)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表現最為突出。由於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寄養在親戚家裡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於託管的親戚又外出,出現被二次託管的現象,因此這些孩子因為生活中缺失親情,缺少及時溝通致使他們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為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調查中覺得自己在學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兒童佔20.%。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高,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比其他兒童低,不喜歡上學,同時有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政府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5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

改革戶籍制度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於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絡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國小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國小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援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陣地建設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

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餘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鬆,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髮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絡,並協調各方的關係,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絡。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三)調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群體生活;第二類是社群及巨集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儘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衝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一,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讓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薰陶;

第二,積極組織“志願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援。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6

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並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為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為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為2760人,佔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於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著“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為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於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並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著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於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穫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後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物件,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於管理,流於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為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於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於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於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願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為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並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為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援,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為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願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願者,以“愛心、自願、就近”為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係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路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為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著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願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群、村屯,為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援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絡,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為主導,採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並納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標,為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於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佈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國小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汙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絡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絡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藉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絡;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彙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並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瞭解留守學生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國小、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願者隊伍,開展心理諮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為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開啟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儘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迴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專案資訊、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並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傳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儘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7

由於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關鍵字: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為了更好的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入到人們關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物件,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並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於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並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3、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瞭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資訊,我們採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 ,對農村留守兒童採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 生活狀況

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餘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絡一次,37%的一個月聯絡一次或很少聯絡。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餘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後在去幹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願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國小,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對關注留守兒童給出我們的建議

留守兒童,由於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絡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絡。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後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於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絡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於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援。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後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麼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製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8

xx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物件),全縣5——16週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佔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週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託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佔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佔1%,中上的佔18%,中下的佔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並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麼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採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衝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乾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xx縣韜奮學校於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託管班,建立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可以說,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鑑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xx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裡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絡,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儘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並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強親情溝通。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9

xx市位於湘西南部的雪峰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於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計,xx市目前17個鄉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佈如下:0—5週歲3347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週歲35785人,佔其總數的29.4%;11-16週歲50371人,佔其總數的42.7%。

二、監護方式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現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為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裡,交給其他人進行監護。以xx市的灣頭橋鎮、鄧家鋪鎮兩鎮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週歲、6-10週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護。主要集中在6-10週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護。採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週歲、6-10週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四種方式:自我監護。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自我監護的最好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託。就是把孩子完全託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上面五種監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於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飢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護和寄宿制全託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為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於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範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揹著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為家裡出了什麼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為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願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為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家庭的有效監護,其思想品德、行為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由於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於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於是在金錢上、物質上儘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遊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財當作人生奮鬥目標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農民工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國家對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讀書到頭來還是打工。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到國中畢業證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無形當中便失去了自信心,無論幹什

麼事情,都是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麼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四、幾點探討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籌”發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紮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築起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籌”發展

1、統籌發展城鄉教育。降低城鎮中國小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著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籌發展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籌發展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願交納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物件應儘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籌發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範圍。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為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作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為關係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並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路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路,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節,必須聯成一體,充分發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並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後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築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牆。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建立青少年活動中心,為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0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近段時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xxxx市xxxx鄉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基本情況:

xxxx市xxxx鄉中心國小共有496名學生,其中有32名學生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不願與其他同學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這些孩子大多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的。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安全及教育問題日益突出。

二、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國小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國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國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問題: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突出。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正處於玩耍的黃金時期,寒暑假更是他們放鬆的最佳時間,逃脫了老師嚴格管理,擺脫了家長嚴密監管,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這讓他們的安全處於一種特別危險的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三、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導致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困境,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進而使他們在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

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為嚴防留守兒童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識等相關知識培訓,讓家長及監護人明確應承擔的監管範圍、時間、職責等;結合案例,重點介紹寒暑假期間極易發生的溺水、交通、雷擊、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對預防工作和救護措施進行詳細講解。

二是多關心過問留守兒童,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極自卑、攻擊報復的性格。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課,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放學後組織留守兒童集中寫作業,老師輪流看管、輔導。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談心,幫助他們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

三是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為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學校應該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結對活動,使留守兒童獲得愛心媽媽的關愛,讓愛心媽媽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學習上解惑,讓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通過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資訊檔案,實行假期全程跟蹤監管。

寒暑假前,學校應對每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具體去向及聯絡方式,並登記造冊,形成留守兒童資料庫,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最新動態。寒暑假期間,學校應該開展家訪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管、學習生活、行為習慣、身心健康提出具體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聯絡兩次,做到學校、監護人、父母互相溝通;學校還應該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強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確保留守兒童有個溫馨、快樂的家園,使其既愉悅身心,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找到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之家應該免費為留守兒童開放,不但提供學習場所,而且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把留守兒童之家辦成留守兒童滿意,外出父母放心,社會輿論認可的學習、生活場所。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幫助、支援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向城市打工,這群打工族通常是將子女留在農村,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友看管,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幾年來,xx鎮黨委、政府在對全鎮留守兒童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為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日前,鎮婦聯對我鎮的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較詳盡的調研,報告如下:

我鎮共有留守兒童84人,一半多家庭生活處於貧困之中。由於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學習成績相對較差,有時甚至會出現違法犯罪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使留守兒童能夠與普通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由鎮婦聯為主要牽頭單位,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中,我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室

“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親情,在人格的成長上形成障礙。為了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與人合作

的能力,我鎮在校舍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擠出一個大會議室作為“留守兒童”活動室。讓“留守兒童”在課餘時間有了去處,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訴說在家的感受,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宣洩了心靈的苦痛,彌補了性格的不足。活動室裡有電視、電腦和DVD,學生在活動室裡可以觀看電視節目和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既豐富了他們的課餘生活,又陶冶了他們的心靈。

2、開通“留守兒童”家長熱線

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結構中對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是最為有利的。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的就是親情,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婦聯與學校鼓勵“留守兒童”給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寫信,設立“留守兒童”熱線,增進了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讓父母傾聽子女的心聲,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3、建立“留守兒童”家訪制度

“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父母雙方長年在外打工,平時很少回家,只有過年時才能全家團聚。因此我們要求授課教師在他們的父母回家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當面向他們的父母彙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並做好記錄,這樣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作用,同時又增加了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熱情和關注。

4、評選留守兒童中的“三好學生”

為了宣傳和樹立“留守兒童”中好的典型,以他們的先進事蹟激勵少年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勤奮好學、快樂生活、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生身心健康,我們在留守兒童中優先評選三好學生,並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5、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各項活動,活躍他們的心情

為活躍留守兒童的心情,使他們從孤獨中走出來,我鎮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了詩朗誦、聲樂、器樂、繪畫、書法、舞蹈、合唱、課本劇等形式多樣的比賽,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在活動人選上留守兒童優先。由於方法得當、發揮了留守兒童的特長,所以在普蘭店市藝術節比賽中,這些留守兒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活動全體學生都受到了教育,留守兒童也從中體會到在家庭要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獻愛心。

總之,我鎮留守兒童工作得到了鎮黨委、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援,各條戰線上從事這一工作的全體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使留守兒童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1、缺乏共同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還沒有充分形成“全方位啟動、全社會參與”的管理工作格局。

2、監護人與學校溝通不暢,配合上缺少默契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多數是祖輩或親戚,祖輩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他們只能保證讓留守兒童吃飽穿好,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學生的學習,有的留守兒童出現問題了,班主任和學校通知他們到學校協助,有時他們都不願來,有的監護人連小孩在哪個班級都不知道。

3、教師的要對這些“留守兒童”多關愛,給他們愛心,頻進行家訪,增加情感交流。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情感的關懷者。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倡導終身從教的思想,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特別要對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家訪和聯絡,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1、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優勢,利用宣傳櫥窗。

標語畫冊等宣傳載體,精心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教育。緊緊圍繞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積極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尊重兒童、支援兒童”,“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宣傳國家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宣傳留守兒童的先進典型事蹟。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

2、加強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指導培訓。

利用家長學校、座談會等不同形式,組織監護人特別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和能力。

3、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協調組織派出所、工商所等單位,堅持定期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如取締擺攤設點現象,降低學生亂花錢、相攀比的現象,促進養成教育;打擊誘惑、騷擾學生的違法行為,使學生遠離不良環境。使農村“留守兒童” 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使農村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整個社會達到和諧穩定。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2

在城市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壯勞力湧入城市打工,外出務工創業,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缺少一個完整的家的溫暖,很多孩子承擔了本不該那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因此,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不僅牽動著諸多家庭,也關係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近期,市婦聯通過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深入我市農村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xx、xx溝國小;渡口、溫家園寄宿制國小圍繞留守兒童的生存、學習狀態、情感體驗和社會支援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儘管我們在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和關愛行動,但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為習慣上仍存在著較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1、全力構築留守兒童社會關愛網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充滿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項艱鉅的綜合系統工程,婦聯組織應強化與學校、鄉鎮、村等的配合,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內部職能部門關愛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監管制度,並經常組織開展交心、談心和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平臺。同時,可以通過網路等發起《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主動爭取:社會各方支援,營造全社會關愛幫扶留守兒童的大氛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

2、努力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家教水平。

家庭在兒童成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監護引起了留守兒童學業失教、行為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等問題。因此,在提高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家教意識和水平上我們必須下深功夫,要在家長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臺賬,有針對性地開設家教知識培訓班,幫助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注重在與孩子的思想溝通與情感交流中發揮家教作用。同時,抓住節假日及農忙季節留守兒童家長返鄉的時機,集中開展家教知識普及工作;另外,要進一步深化“愛心代理媽媽”結對幫扶機制,讓“愛心代理媽媽”除了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外,還要定期與家長通電話,通報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共同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積極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橋樑。

努力加大宣傳力度,破除家長“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觀念,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鼓勵有條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務工經商地接受義務教育。同時,在學校、鄉鎮、村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絡熱線,通過書信、電話等途徑,使留守兒童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絡,為“留守兒童”能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3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據xx省的一項調查統計,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著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在張家界市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武陵源區,20xx年春季,全區中國小生8327人,“留守兒童”6xx人,佔7%左右。20xx年春季,全區中國小生8301人,“留守兒童”665人,佔8%左右。武陵源區第二中學20xx年春季,學生1413人,“留守兒童”148人,佔22%左右。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佔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其核心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正是這一結構轉型的重要特徵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結構、社會發展、社會制度、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從現實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關係到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監護現狀堪憂

以武陵源為例,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型別。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物件並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託情況,即小孩被父母託付給親戚後,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託給另一個親戚,幾經託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飢餓”

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由於這些影響潛在,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由於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武陵源區近幾年的國中升高會考試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約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會考後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區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於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4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路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餘甚至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痴迷電遊,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凶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著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一)從社會角度看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裡,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裡讀完國小和中學,大學聯考也是一道坎。現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國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大學聯考,就面臨著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於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餘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髮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於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後於城鎮化、工業化程序,城區國小、國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為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國小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可以說,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淪為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著眼於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於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髮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物件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絡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採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從家庭因素看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04年釋出的資料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佔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國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國小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國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為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後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於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國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1)隔代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祖父母人群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他們一般只能照顧孫子們的生活起居,並且他們往往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為不能及時地糾正,這就導致了孩子對自身的縱容,不能明辨是非。當“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敗時,監護人很少有正確的方法給以他們鼓勵、獎賞或正確引導。農村隔代老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後。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這無疑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某學期開學報名時,班上的很多學生的《暑假作業》有一半沒做,做了也是字跡潦草,錯誤還不少。問原因,老人管不下來。那就讓父母回來管呀。老人說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幾年了,很少給家裡聯絡,連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也不寄回來。他們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紀了,管的來嗎?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農村學校比比皆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嗎?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爸爸、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1歲的讀國小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儘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著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裡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xx小聲地說著。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並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5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絡,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儘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幹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絡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絡,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絡,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儘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絡;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為,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為政府意志,為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群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絡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託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儘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6

為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一步紮實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省婦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與留守兒童、監護人及工作人員面對面調研的方式,對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共回收問卷1300份。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及監護情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

1、農村留守兒童規模

2、農村留守兒童性別、年齡及分佈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佈在黑龍江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3、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

4、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

問卷顯示:父母外出後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週能與父母電話聯絡一次。

(二)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的29,364人,佔68%,其他親屬監護的7628人,佔17.7%,獨自生活的470人,佔1%,寄宿生5633人,佔13%。

1、監護人自然情況

問卷中,監護人有36.3%為男性,63.2%為女性。母親和隔輩人監護居多,分別為20%和54.6%。農民佔43.3%。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77.1%。

2、對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二、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主要做法

(一)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合作

全國及省“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方案下發後,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援,雞西、伊春、綏化、大興安嶺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或領導小組,由市(地)主管領導擔任組長,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明確了相關單位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承擔的職責任務。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紮實有效開展,促進了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據統計:全省成立相關領導機構540個,建立家教指導服務中心、家長學校3190個。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司法局、農委等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在廣場設立留守兒童及農民工權益維護和科學教子培訓指導諮詢臺,接待解答諮詢近千人次。地區婦聯與地區廣播電視局聯合開通了“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專題欄目,邀請心理專家線上解答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家教知識輔導。

沒有成立領導機構的市(地)及相關單位也落實責任,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齊齊哈爾市婦聯為確保“共享藍天”行動取得實效,與市直十三個相關責任單位積極溝通協調,確定了“市直十三個責任單位、責任部辦、責任人名單”,並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確定各自工作內容,實施“共享藍天”支援行動、維權行動、關愛行動、宣傳行動,切實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效解決。富拉爾基區黑龍江陽光教育集團第一中學將學校改革成為寄宿制學校,免費開放圖書館和微機室,還特別選派從教二十餘年、具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教師負責留守兒童的起居及課後輔導,解決了寄居在親屬家的留守兒童生活缺人照顧的問題,留守兒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裡上課,午間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飯菜,晚上還有專門的輔導課,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該區人民醫院還為45名住校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體檢。

(二)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監管、關愛不夠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兒童時期,是人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有效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對孩子性格培養帶來不利影響;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視了孩子行為、學習、生活等良好習慣的養成。祖輩撫養近70%以生活照顧為主,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的任務。

2、學校教育不利。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於學校,但由於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3、社會關愛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大多沒有兒童娛樂場所,致使留守兒童業餘生活單調無味。即便有娛樂場所的地方也沒能有效管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特別是大眾傳媒中滲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發展不健全的留守兒童極具腐蝕性和誘惑力,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社會宣傳,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作用,圍繞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積極宣傳“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宣傳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的職責任務,宣傳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宣傳留守兒童自立自強的典型事蹟以及各地留守兒童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留守兒童,號召全社會為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二)強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

一是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改善和發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組織機構,有工作經費,有制度保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分工合作,推動工作持續、富有成效開展。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規劃的監測評估體系。

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速工業化、城市化程序,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儘可能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中國小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制定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享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身邊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三)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推動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的落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建立指導服務機構,促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路;擴大社會宣傳,組織關愛行動,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二是充分發揮家庭監護作用。監護人一定要轉變育人觀念,在孩子的道德養成、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生活能力、知識學習等方面進行正面引導。打工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聯絡溝通,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務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相關部門要針對大部分監護人員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婦女之家、留守兒童服務站、家教中心戶、網路等活動陣地和媒介,加大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力度,開展優秀家長教子經驗交流等活動,使他們掌握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法,提高監護能力和水平。

三是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管理。學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絡;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會要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相關部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幫助留守兒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為廣大家長提供兒童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留守兒童之家”、“愛心超市”、“愛心書屋”等,為留守兒童提供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幫助。開展“代理家長”、愛心結對等有益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與留守兒童定期面對面溝通,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對遊戲廳、網咖等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增加兒童文體娛樂設施,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7

全縣共有留守兒童13820人。留守兒童中,男童數7633人,女童數6187人,其中學齡前兒童3599人,國小生7109人,國中人數1925人。父母單方外出人數6488人,雙方外出人數7339人。父母在省內打工人數7462人,在省外打工數6139人。留守兒童監護情況為,是父母單親監護的為5842人,隔代監護的為7262人,其他上輩親戚監護的為558人,同輩監護的為38人,自我監護的為94人。

隨著農村大量勞務人員的外出,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關於留守兒童的涉法涉訴問題也不斷增多。針對這一現狀,XX縣司法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

(一)開展“服務基層、送法下鄉”活動。組織律師、局機關幹部職工、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各鄉鎮(街道),走進農村、走進農村留守兒童家中,解答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宣傳《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知識。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24場次,印發宣傳資料12000餘份,解答法律諮詢523人次。

(二)舉辦農村法律知識“大集”。縣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群矯正科、法宣科、公證處、律師事務所人員組成的法制宣傳團,藉助人員多、普及面廣的特點,聯合11個鄉鎮(街道)司法所舉辦了“情繫千家萬戶 共創法治陸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邊”等一系列法律宣傳活動。通過設立法律宣傳展板、發放普法宣傳材料、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重點宣講《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農民維權法律知識等有關內容,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佈置法律宣傳展板16塊,發放宣傳單、宣傳手冊2萬餘份,發放《農民維權法律知識手冊》1000多本,為人民群眾現場解答法律問題400餘次,惠及人數近3萬餘人,傳送普法簡訊13條,達4萬多人次。

二、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

(一)送法進校園。為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做到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和法制副校長,舉辦以 “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為主題的“送法進學校”活動,通過建一個“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宣傳欄、上一堂“預防和減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形式,激發和培養廣大在校中、國小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全縣中國小配備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164名,開展法治宣講活動78場次。

(二)舉辦中國小校法律知識講座。以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為主體,整合兩所一庭力量,在全縣範圍內的中國小校大力開展與青少年權益保護和健康成長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專題講座。開展法制教育“四個一”活動。先後開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為主題的全縣中國小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國夢·陸良行—道德與法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法制講座、圖片展、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諮詢等進行道德與法制綜合宣講。舉辦了“法治之路平安陸良”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

(三)開展法律服務進校園活動。每名律師掛鉤聯絡1所中學,通過擔任學校法制輔導員,深入學校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參與矛盾糾紛調處,提供法律援助,舉辦法制講座。與留守兒童開展交流談心活動,瞭解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的心理髮展與表現狀況,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和自護技能,養成知法守法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

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活動

開闢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向留守兒童家庭發放法律服務聯絡卡,對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援助案件,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式,實行隨來隨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2011年以來,為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矛盾糾紛排查活動

充分利用人民調解組織深入基層這一優勢,組織人員定期排查、調處涉及留守兒童的矛盾糾紛,重點排查婚姻家庭、撫養、贍養等糾紛隱患,及時予以調解,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中,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和諧環境。排查調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矛盾糾紛26件。

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許多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情嚴重缺失,心理出現障礙。農村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雙親的撫慰關愛,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傾訴物件,六成的留守兒童孤獨感十分強烈,心理出現障礙。

(二)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不良。

(三)人身安全隱患重重。中國小階段的兒童由於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都較弱,導致生活學習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六、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構建社會化維權工作格局。以源頭化維權、實事化維權、社會化維權為突破口,切實維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二)積極優化維護留守兒童權益的社會輿論環境。大力開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利用宣傳標語、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政策,營造關心留守兒童、愛護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提高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對監護人進行相關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訓,幫助監護人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使其懂得留守學生的心理,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監護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8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農村男富餘勞動力也逐年增多,隨之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留守婦女兒童。為了全面摸清全縣留守婦女兒童現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切實做好關愛工作,為她們解決實際困難。今年5月初,xx縣婦聯抽調專人對全縣留守婦女及兒童進行了調查,形成了如下調查報告。

經調查,全縣共有留守婦女164名(分佈在7個鎮37個村)、留守兒童307名(分佈在7個鎮48個村)。留守婦女中年齡在36-50歲的106名,佔總數的64.6%;20-35歲的54名,佔32.9%;50歲以上的4名,佔2.5%。留守兒童中6歲以下的177名,佔57.7%;7-12歲的81名,佔26.3%;13-16歲的49名,佔16%。父母雙方均外出的188名,佔61%。經調查,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嚴重智障1名、肢體殘疾1名),留守兒童25名(其中單親20名、監護人75歲以上的4名、嚴重智障的1名)。

(一)農村留守婦女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大。我縣屬山區縣也是國列貧困縣,群眾居住分散,交通相對閉塞,農耕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由於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家的婦女一般情況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顧子女,又要贍養老人,還要負責一年四季的農業生產,家裡家外均由一人操勞,沉重的家務及生產任務壓的她們身心疲憊。二是家庭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務工,絕大部分是因為人口多、負擔重、收入單一,家庭困難,外出務工是為了改變貧困面貌。他們普遍沒有一技之長,大多數靠在建築工地務工賺取勞動報酬,收入不高,婦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農業收入微薄,導致家庭仍然在貧困線上掙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婦女與丈夫長年分居兩地,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他們的溝通交流逐漸變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後受燈紅酒綠的影響,對妻子的關心減少,感情逐漸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顯,導致留守婦女情緒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一是感情上缺乏撫慰。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外出的佔61%,她們由於長期不與父母見面,溝通交流少,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偶爾電話或者網路聊天,父母僅僅侷限於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缺乏瞭解,導致孩子缺乏親情撫慰。另外,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善於與同齡人交往,更不願意向其他監護人傾訴。二是學習上缺乏指導。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其祖父母監護,由於監護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對孩子的學習在監管上力不從心,更談不上輔導、批改家庭作業等。他們普遍存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很少與代課老師溝通交流,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是一無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僅限吃飽穿暖,導致家庭教育方面產生缺失。三是行為上缺乏約束。監護人由於隔代監護,對孩子普遍比較溺愛,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不及時糾正甚至聽之任之,常習慣於“物質”鼓勵、用錢財刺激,使孩子在錢物上尋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從事農業生產,農忙時無暇照看孩子,與孩子溝通少,對孩子約束少。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說慌、打架等不良現象,甚至沉迷於看電視、打遊戲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高度重視,建立機制。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社會弱勢群體,倍受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使他們共享美好生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各級黨政組織的重視和支援。因此,要把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由各級黨委牽頭,成立關愛機構,設立專門辦公室,把關愛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構建黨委牽頭、政府落實,教育、衛生、計生、農業、財政、扶貧、人社、民政、

綜治、公、檢、法、司、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通過制定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嚴格考評,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使關愛機制規範化、常態化。

2、落實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升基本保障。認真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援改善留守婦女兒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切實有效地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重點解決好留守婦女看病難、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避免“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二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投資的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計劃地進行扶貧異地搬遷,加快鄉村道路、生態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投資建設程序,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大社群,提升服務功能,減少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使她們出行方便、住所寬暢、飲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進家庭和諧穩定。抓住我縣煤田開發的黃金期,鼓勵支援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在服務業上下功夫,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使男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同時帶動貧困婦女就地務工,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的生活困難和家庭負擔,實現“人回家鄉,情投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願望。

3、部門聯動,開展關愛。要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尤其是要發揮好婦聯等群團組織優勢,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專人對轄區內留守婦女兒童進行摸底,並逐人造冊登記,實行動態管理,要將關愛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裝置,發揮網際網路資源優勢,組織留守婦女兒童定期到村社群服務中心,與親屬進行視訊聊天,增進彼此的感情。各涉農部門要針對留守婦女的不同現狀,制定合理的科技培訓計劃,定期深入基層開展科技知識、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她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業技巧。勞動保障部門要支援留守婦女創業再就業,為符合條件的創業婦女發放必要的小額擔保貸款,為她們創業提供資金支援。教育部門要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狀況動態監測機制,加大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力度,減少和消除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現象。要針對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動態管理。定期開展上門走訪,師生一對一結對子,定期開展教育、幫扶等各類關愛活動,進行課外輔導和談心等。民政部門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特別困難的留守婦女兒童家庭給予重點傾斜,納入城鄉低保範疇,做到應保盡保,從而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司法部門要為廣大婦女兒童宣傳法律法規,提供法律諮詢,為權益被侵害的留守婦女兒童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教育留守婦女兒童爭當學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文廣等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開通專欄,通過廣播電視、網路等宣傳手段,傳播正能量,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開展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業餘文化生活。醫療衛生部門要定期免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檢查和諮詢,關愛她們的身心健康;各級婦聯組織要成立“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及“愛心媽媽”小組,定期上門入戶與留守婦女兒童談心交流,瞭解她們的所思所求所盼,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對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婦女兒童得到關愛和尊重。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9

近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在這些進城務工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於經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為較為全面地瞭解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現狀,我們利用開展大調研的實際,對高密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此份報告。

一、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為便於資料的統計和梳理,此次調研中,我們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為確保調研資料和相關分析的準確定,調研過程中,我們隨機選取了高密市不同鎮街的200名留守兒童(男孩109名,女孩91名),並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了解、家庭走訪多種方式,深入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從社會、家庭、個人等層面探究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過程中,我們重點摸清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情況、打工地域、回家頻率,留守兒童撫養、安全保護、學習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了深入客觀的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感到,全市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發展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親情缺失的問題。在作為調查樣本的200名留守兒童中,超過半數的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能和父母同時生活在一起。37%留守兒童的父母同時在外打工,51%的父親單獨在外打工,25%的父母連續外出打工時間在2年以上。15%的留守兒童父母並不是在濰坊本地打工,部分離開濰坊市,前往濟南、青島、煙臺等地,有的甚至在外省打工,由於離家較遠,回家不方便,進一步加劇了親情缺失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父母(父親)每月回家一次或幾次的佔40.8%,幾個月回家一次的15.9%,還有8%左右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家1-2次,農忙時一次,過年時一次,與孩子在一起時間較長的集中的春節期間,因此,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絡的主要方式。父母同時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中,57%的母親基本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其他的有的一週通一次電話,有的一月一次,但也有極少數父母與孩子聯絡比較少,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因長期在外,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父母只好將留守兒童託付給他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照顧。我們發現,調查的200個孩子中,有98人和他們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6人和關係較近的親戚在一起生活,有的白天在自己家,只有晚上和吃飯時去(外)祖父母家。雖然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親屬等能夠盡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仍願意與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什麼問題也希望能夠第一時間講給自己的父母,出現什麼困難希望父母能在身邊。

(二)學業缺教的問題。調查中發現,27%左右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於中下游水平,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足20%,還有一少部分成績較差,經常墊底。在問卷和座談中發現,“學習無用論”在極少部分留守兒童身上有所抬頭,他們的學習目的並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片面的認為學習讀書沒什麼用處,不如向父母在外邊掙錢那樣實惠,加之學習成績較差,發生厭惡學習的情況,做作業以抄襲為主,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常與其他同學打鬧,是老師比較頭疼的“刺頭”。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一方面,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必要的學業輔導、學業監督和興趣引導;同時,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久而久之,學習成績相較其他同學已產生差距,成績不斷下降;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只有8%的孩子會向家人(臨時監護人)求助,這在求助物件中的比例是最低的,我們在分析中感到,這往往由於臨時監護人,特別是(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孩子的作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視生活照顧,輕視學習上的督導,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甚至由於“隔代親”的原因,不少(外)祖父母對孩子一味的溺愛和袒護,即使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也是放任自流,疏於管教。

(三)安全缺護的問題。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大約有14%左右的留守兒童在個人感冒、身體不適時並沒有選擇看醫生或者買藥,說明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強。一方面,留守兒童與臨時監護人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父母親密、隨意,一般的身體不適,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告訴監護人,以至增加他們的麻煩和負擔;另一方面,監護人對孩子的關注,往往也不及父母持續、細緻,存在著疏忽大意。我們認為,這是留守兒童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同時,我們也發現,有74%以上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並採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28%的人只是在暑假、寒假等兒童意外傷害高發期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自己本身很忙,對孩子有些顧不過來,很少注意孩子是不是會發生意外傷害。一些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特別是寒假、暑假或“五一”、“十一”等假期,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往往處於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特別是暑假期間,留守兒童往往因天氣較熱,與其他孩子結伴去水庫、池塘游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部分留守兒童由於家庭原因,要做一些力所能及農活,承擔部分家務。如高密市李家營中學的陳小貝同學,由於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的一切家務、農活等都得由她承擔,雖然造就了她堅強和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其在幹農活、做家務時的安全隱患仍不容忽視。

(四)心理性格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少年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調查中,有46%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更多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工作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農民只得將孩子留在農村。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收入較低,很大一部分進城務工農民無力承擔因子女在城市求學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直接推動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從我們訪問的部分留守兒童父母的情況來看,他們更多傾向於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認為和孩子分開只是暫時的,但恰恰是這種認識往往導致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四)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團市委緊緊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堅持從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積極構建以各級團隊組織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關愛幫扶體系,強化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團幹部懇談日等工作機制,創新實施“希望樂園”專案,持續推進社群青少年“啟航驛站”建設,依託“心願直通車”少年兒童關愛行動,開展社會化幫扶聯動,先後籌集款物60餘萬元,幫助少年兒童13000人次,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起良好平臺、營造了濃厚的關愛氛圍。但我們同時也感到,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涉及政府、社會各個領域,僅憑共青團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立足自身發揮好各級團隊組織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有效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落實。

一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留守兒童問題,不單純是教育和家庭問題,其實質是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在農民問題上深層次的反映。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將留守兒童問題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全市城鎮化建設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各相關部門一項常規工作予以佈置與落實,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來保護留守兒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齊配強必要的師資力量,推動學校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對少年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二是加強留守兒童服務機構的建設。進一步發揮團市委留守兒童“希望樂園”、“啟航驛站”作用,強化社會資源整合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希望樂園”和“啟航驛站”建設,加強留守兒童的社群教育和服務工作,為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由共青團牽頭,婦聯、工會、街道、教管辦、村委、學校等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住宿便利,讓他們在社會、老師、同學中成長,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是不斷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加強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大力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表揚自強不息的優秀留守兒童,宣傳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好經驗和好辦法。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qq群等新媒體,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注。利用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際,召開家長會,向其介紹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情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加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