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城市實習報告範文錦集5篇

工作報告 閱讀(5.68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城市實習報告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城市實習報告範文錦集5篇

城市實習報告 篇1

實習地點: 邵陽學院專家樓25#樓

學生姓名: 向 自 由

學號: 0431X35044號

院(系)、專 業 : 城市建設系04房建班

指導老師: 林 彰 銀

20xx年3月29日

第一章:實習目的

1、通過參觀實際建築,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建築文化、建築知識以及建築施工、建築材料的認識,鞏固和擴大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2、通過參觀在建工程及閱讀施工圖紙,進行現場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識讀工程圖的能力。

3、通過畢業生產實習,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工藝,熟悉房屋構造,瞭解建築材料的特性及應用。

4、通過畢業生產實習,培養學生勞動的觀點,發揚理論聯絡實際的作風,為今後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5、鞏固、深化、拓寬所學過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提高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獨立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鍛鍊自己識圖能力;

6、掌握普通住宅樓的施工程式以及概預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即內部施工的延續性、施工組織的合理性;

7、在熟悉資料的同時鍛鍊自己蒐集有效資料的能力;瞭解我國有關的建設方針和政策,正確使用本專業的有關技術規範和規定,熟悉想應的預算軟體效能及其操作使用方法;

8、熟悉目前建設工程預算定額單位估價表及當地的取費標準,掌握標誌施工組織設計和編制施工圖預算的基本程式基本方法。

9、將學習運用到實際中來,瞭解住房就等於瞭解了當今的經濟,也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速度,以便確定將來怎樣我們的住房條件和品位,為住房發展建立最基本的資訊。為以後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第二章:邵陽學院專家樓25#樓簡介及工程概況

工程概況:邵陽學院專家樓25#樓由湖南現代建築公司承建,全樓佔地面積536.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3678.23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20.21米,全樓工6層,屬於二類多層建築,該樓主體結構實際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築耐火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裂度為六度。

結構型別:磚混結構

設計標高:本集資住宅工程為6層磚混結構建築,建築物佔地面積536.5m2,本工程相對標高±0.000=261.400m。室外標高低於架空層地面0.15米,衛生間樓面低於室內樓地面30mm各層標註均為建築完成標高屋面標高為結構標高。衛生間,陽臺均在內牆下部樓板處澆200高c15素砼,並做15厚聚氨脂塗膜 防水層沒牆反起400高,應進行閉水試驗.

屋面:屋面防水等級為二級,按兩道防水設防進行設計採用保溫隔熱,屋面均採用100pvc白色塑料雨水管有組織排水。

所有預埋件預留孔均須按圖所注部位進行預留,不應後鑿。

第三章:實習內容及心得

一:熟悉工地

本工程25#樓坐落在邵陽學院七裡坪校區,流動人員較多,要保證安全施工與文明施工;工程毗鄰207國道,交通方便。

二:熟悉圖紙

在實習第一天,指導老師林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施工圖紙的基本識圖方法,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的畢業設計就是這棟樓的施工組織設計和預算,再加上我們隨身攜帶03g101-1圖集在手上,因此對施工圖紙並不是很困難,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一個我們不懂的標註:jql-1:表示基礎圈樑1號。

三:現場施工

測量工程

採用水準儀、經緯儀和鋼尺。具體操作:

1)、主控制軸線的測量

根據工程特點,當±0.000以上主體施工時,先將基礎軸線引測至±0.000地面建築物周圍的自然地面,為方

便施工及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擬定建築物橫向五條主控制及縱向兩條主控制線,在主控制線兩端延長線的地面上彈好墨線並用紅色油漆作好標記,在施工階段應對墨線和紅色油漆標記保護完好,發現油漆脫落或墨線不清時應重新彈好並複核。們在14層樓面混凝土澆築完畢後,把下面的標準控制線引上來。具體操作:(1)、沿下兩層控制線吊線上來在樓層兩側各打一點,再連線,面積較小因此縱橫各一條;(2)、以這兩條線為標準,向兩邊放開,橫向軸線離最近樑距離為500。(3)、木工根據軸線裝置模板。發現問題:樑位置偏移問題,在施工中由於測量員的疏忽加上模板安裝上面的配合出現不協調,導致相鄰兩層樓框架柱之間出現偏移的現象在小高層建築以及高層建築中是比較常見的。在青城國際的3#樓實習中就與這個問題,在b部分的8-10樓就發生向外偏出6釐米的情況再到上面有人工調整強扭近來6釐米,然而到15層樓面時候ll1X(2a)號樑的懸挑部分中軸線於發生了4釐米的歪曲。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施工中引起高度重視,現在施工雖然講究效率,那麼質量應該放在首位才對,我們的測量員與模板安裝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圖紙施工,保證工程質量。

2)、樓層軸線引測

基礎樑及承臺施工完畢後,將控制軸線引測至±0.000地面;待正負零層施工完畢後,可將主控制線軸彈至外框架樑的外側面,並用紅油漆做好醒目標記;上部樓層施工時,可用吊線錘或經緯儀逐層引測並放出主控制線,縱橫主控制線放出後,應用經緯儀在兩條十字交叉的主控制線交點複核其垂直角,若不垂直應檢查或重新引測主控制線;在主控制線校正無誤後,用50/30米鋼尺放出各主要軸線;測量定位時,對主控制線原則上從外框架樑外側引測,但結合本工程具體特點,為方便施工,在各主控制線上埋設若干200×200吊線孔,以方便吊線及數層軸線複核。

3)、構件細部尺寸測量

從各主要軸線用5米鋼尺放出各構件細部尺寸;要求所有構件均應放出20cm控制線,對牆、柱能放出邊線的均應放出邊線,對鋼筋偏位的部位及時通知有關人員予以校正;對樑必須在板上放出軸線或中心線;在放線的同時,還應採用“五線控制法”予以較核,即在每層樑及外框架樑外側彈出中線、兩角20cm控制線對中及兩角予以定位控制。

4)、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採用水準儀配合50/30m鋼尺進行,根據建設方提供的國家水準點及±0.000以下施工時已測定的三個高程點進行標高傳遞。施工至±0.000後,應將標高標註於建築物四角角柱外側,用鋼尺和水準儀將各層標高逐層上翻。澆築樑板混凝土前必須在牆柱豎筋上抄好控制標高,在抄控制標高前,必須引測三個角柱傳遞標高點並取平均值作為樓層控制標高;在架管搭設好樑板支模前必須在樑兩端架管立杆上抄好標高以便樑板底標高控制;同一樓層標高用水準儀引測,在用水準儀引測標高時,要注意前後視的最長距離不超過50米,且前後距差不超過10米,這樣可以減少誤差、提高精度。

模板工程

1、柱模板

矩形柱的模板由四面側板、柱箍、支撐組成。構造作法有兩種:其一是兩面側板為長條板用木檔縱向拼制,另兩面用短板橫向逐塊釘上,兩頭要伸出縱向柱邊,以便拆除,並每隔1 m左右留出洞口,以便從洞口中澆築混凝土。縱向側板一般厚25~50 mm,橫向側板厚25~30mm。在柱模底用小方木釘成方盤,用於固定。其二是柱子四邊側模都採用縱向模板,則模板橫縫較少。

柱頂與樑交接處,要留出缺口、缺口尺寸即為樑的高及寬,並在缺口兩側及口底釘上襯口檔,襯口檔離缺口連線距離即為樑側根及底板的厚度。為了防止在混凝土澆築時模板產生膨脹變形,模板外應設定柱箍,可採用木箍及鋼管箍等,柱箍間距由柱截面大小確定,一般不超過100mm,柱模下部間距應小些,往上可逐漸增大間距,設定柱箍時,橫向側板外面要設豎向木檔。

安裝柱模板時,應先在基礎面或樓面上彈柱軸線及邊線,同一柱列應選彈出兩端柱軸線及邊線,然後拉通彈出中間部分柱的軸件及邊線,按照邊線先把底部分盤固定好,然後再對準邊線安裝柱模板。

構造柱柱模的支撐方法同上。

2、樑模板

樑模板主要由側板、底板、夾木、託木、樑箍、支撐等組成。側板用厚25mm的長條板,底板一般用厚40~50mm長條板,均加木檔拼制或用整塊板。在樑底板下每隔一定間距用頂撐支設,夾木設在樑模兩側板下方將樑 側板與底板夾緊,並釘在支柱頂撐上。支撐樑模的頂撐(又稱支柱),其立柱一般為100×100mm的方木或直徑為φ1X0的原木,帽木用斷面50×50mm方木。為了確保樑模支設的堅實,應在夯實的地面(即支柱底)墊厚度不小於40mm,寬度不小於200mm的通長墊板,用木楔調整柱高。

頂柱的間距要根據樑的斷面大小而言,一般為800~1X00mm。當樑的高度較大時,應在側板外面另加斜撐,斜撐上

端釘在託木上,下端釘在頂撐的帽木上。

樑模板安裝後,要拉中線進行檢查,複核各樑模中心位置是否對正,待平板模板安裝後,檢查並調整標高,將木楔釘牢在墊板上,各頂撐之間要設水平撐或剪刀撐,以保持頂撐的穩固。

城市實習報告 篇2

20xx年12月18日我來到大連xxxxxx有限公司旗下的金馬快軌運營公司進行頂崗實習,大連xxxxxx有限公司是大連市經營規模最大的國有獨資公交企業,成立於20xx年7月,現由大連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委會直接監管。金馬快軌運營公司現擁有兩個車輛段,海灣車輛段和九里車輛段,目前我工作的地方是海灣車輛段。海灣車輛段成立於20xx年,歸屬於大連xxxxxx,我的實習崗位是輕軌車輛的日常維護檢修及運用。

到達公司的第一天,我被分到了定修班的班組,我們定修班班組的工作是要對行駛的列車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具有一定內容的檢修工作。我們定修班班組共有兩個班組:電氣檢修班班組與機械檢修班班組,由於我在學校學的是應用電子技術,對機械部分的知識接觸地很少,所以班長把我分到了電氣檢修班班組,又找了一個師傅帶我。其中,電氣檢修班班組分為兩個部分,有主修電氣的和修理附件的。我被分到了主修電氣班,剛開始的時候還不知道輕軌機車的電氣是什麼?通過師傅的精心指導,我瞭解了大連輕軌3號線列車的電氣部分主要分為四個系統:主牽引系統、輔助供電系統、列車監控系統和其他輔助控制系統,我所檢修的電氣裝置都是大裝置。例如:VVVF主牽引逆變器、濾波電抗器、制動電阻箱、牽引電動機、輔助逆變器、濾波電容器。這其中對列車最為重要的就是VVVF主牽引逆變器。

1、VVVF主牽引逆變器的檢修

師傅告訴我VVVF主牽引逆變器對列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的架空接觸網是1500V的直流電,VVVF主牽引逆變器在列車牽引時,受電弓升弓,電網上的電壓會通過受電弓傳送到VVVF主牽引逆變器上,VVVF主牽引逆變器將直流電電壓逆變為頻率可變、電壓可變的三相交流電,由微機系統控制提供給三相非同步牽引電動機用於列車牽引;在列車制動時優先進行回饋制動,此時三相非同步電動機發出的交流電經過VVVF主牽引逆變器變成直流電,回饋給電網,用於其他列車列車受流,當再生制動電壓高於直流1700V時,列車開始轉入電阻制動,此時三相非同步電動機發出的電壓經過VVVF主牽引逆變器變成直流電後,在經過電阻制動斬波器的控制,消耗在電阻帶上。

我在檢修VVVF主牽引逆變器前一定要先將VVVF主牽引逆變器切除,切除的方法如下:如果是自動復位保護以外的保護操作,TMS(列車監控系統)顯示屏就會指示出來,我可以用手柄回空位操作進行復位,故障消除,並且在TMS(列車監控系統)上的故障指示消失。如果採取了上述操作,故障仍不能復位且指示燈也不熄滅,在這種情況下,我將司機

室中的復位開關進行復位,故障消除並且指示燈熄滅。如果不能完成復位保護動作,我會把VVVF主牽引逆變器切斷:我會在該列車的動車與拖車相連的動車右側的電器櫃內找到HBN及IVN兩個斷路器並將其斷開,檢查TMS(列車監控系統)顯示屏,確認VVVF主牽引逆變器已被切除。需要注意的是在切除VVVF主牽引逆變器後,列車在執行的過程中將沒有電制動,只有空氣制動。

在檢查和維護VVVF主牽引逆變器之前,我斷開高壓電路。先取下司機控制器動車上的鑰匙,放下受電弓並切斷HSCB(高速斷路器)。按下放電開關並檢查紅色的LED燈,此時紅色的LED燈是滅的,綠色的LED燈是亮的,最後斷開蓄電池的閘刀開關;等待5分鐘,讓濾波電容器放電,在濾波電容器沒有完全放電前,不可以觸控裝置。在維護和檢查完VVVF主牽引逆變器之後,安裝蓋板時,檢查每個裝置都應處於正確的位置;在VVVF主牽引逆變器中有些諸如電路板和聯結器等電器元件,為了防止這些電路板和聯結器粘上灰塵,我不能向主牽引逆變器鼓風。當用壓縮空氣吹掃熱管的肋片時,我要關閉檢查蓋板,防止灰塵進入裝置。

2.蓄電池的更換

最近這幾天我和師傅下車間乾的最多的活就是更換輕軌列車的蓄電池,雖然說更換蓄電池是很輕鬆的小活,但是卻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這項工作需要鉗工班班組與電氣班班組兩個班組合力才能完成,雖然目前我在電氣班班組,但是有關於鉗工的一些小知識我也需要掌握的。

首先,在我們的鐵軌軌道上需要有兩輛兩動兩拖的輕軌機車,我先將要更換蓄電池的那輛輕軌機車的B14和司機駕駛室右手邊電氣櫃中主管蓄電池的鍘刀開關斷開。B14是輕軌列車的制動缸塞門,兩動兩拖的輕軌列車上有4個B14制動缸塞門,我將B14制動缸塞門斷開是為了讓輕軌列車沒有制動力,在用特殊的工具將輕軌列車的空氣彈簧挑開,這兩個步驟是我必須操作的。我們3號線的兩動兩拖大車採用的是軋瓦式剎車,挑彈停的目的是為了讓軋瓦松開,這樣能更好地將列車拖拽出來,因為我們兩動兩拖的大車軋瓦一直是抱死的,如果不挑彈停,在拖拽時會對我們列車的車輪有很大的影響。我在確定列車上所有的軋瓦全部鬆開後,將鐵鞋擺在鐵軌軌道上,鐵鞋要離車輪有一定的間隙,擺鐵鞋的目的是防止另一輛輕軌列車將要被檢修的輕軌列車撞飛。以上的步驟都做完了並且檢查後才可以繼續進行。

然後,另一輛輕軌列車以小於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緩緩駛向另一輛輕軌列車,將兩輛列車的車鉤連掛在一起,將要被檢修的列車拖拽出來。

下面的工作就是電氣班班組的活了,我將5塊蓄電池從列車上拆卸下來,在拆卸過程中我們需要準備好絕緣膠布,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列車上的蓄電池是串聯在一起的,兩邊的正極與負極是車內的電路,在卸下接觸頭時我要用絕緣膠布將正極與負極的兩個觸頭用絕緣膠布纏起來,如果沒有絕緣膠布的話我們會派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定要佩戴絕緣手套才可以,因為在車間工作安全是最主要的。我將新的蓄電池換上後,先將司機室內的蓄電池鍘刀開關合上,然後將列車再拖回到原位後將B14合上,讓列車恢復到初始狀態。

3.機車精調

在我檢修當中的最後一個步驟叫作精調。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精確、調準,只有在我們精調完後的列車才可以交給司機。精調是一項認真而且嚴格的工作。在精調的時候我們分工相當的明確,我的工作分為四步。

首先,我會在兩動兩拖的車下找到主隔離電源開關箱與輔助隔離電源開關箱,將箱子開啟,用彈停杆將兩個主隔離電源開關箱與兩個輔助隔離電源開關箱斷開,車的左右兩邊都必須要斷開,斷開主隔離電源開關箱與輔助隔離電源開關箱後用大連線線將動車與拖車連線在一起,使整列車都處於一個閉合迴路的狀態,連線線的這個步驟非常的重要,我必須要確定連線線確實是連線在一起的。

然後,我回到司機駕駛室,將司機駕駛室右手邊的電器櫃開啟,裡面有很多線路,一定要注意不要碰掉其中任何一根線,因為如果有一根線掉了,哪怕是接觸不良都會引發無數個故障,到時候我再從頭查起的話會很困難。我用兩根短路線將TC1排的18號和22號這兩個端子連線在一起,將28號和29號兩個端子連線在一起,29號端子上有一根連線線將它拔出。

接下來,用萬用表分別測量資料,要注意的是這裡有380V的交流電,有110V和24V的直流電。在使用萬用表時選擇的擋位要看清楚了,兩邊的電氣櫃資料都檢查完畢後,要特別注意的是將剛剛29號端子上那一根端子線接回到原來的位置。

最後,需要進行兩個地方的檢察:一個是:檢查司機室內部的按鈕,看一看列車上的緊急制動檔位、P1檔位、P2檔位、P3檔位、P4檔位、N檔位、B1檔位和B2檔位是否好用;看一看左開門與右開門是否好用;檢查司機駕駛室燈與乘客乘坐室的燈是否好用;檢查雨

刷、頭燈以及紅標誌燈是否好用。在檢查上述這些時我的眼睛要盯著TMS(列車監控系統)的顯示屏,如果有問題的話TMS(列車監控系統)顯示屏會提示你;另一個是將車下的VVVF主牽引逆變器箱和SIV輔助逆變器箱開啟,上述的一系列動作會用LED指示燈的形式會顯示在VVVF主牽引逆變器箱和SIV輔助逆變器箱上,這樣檢查是為了更好的不遺漏任何故障,確保列車的安全。

通過在公司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各種簡單的電氣裝置我都能維修了,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獨立的工作了,為此,我也很高興,既然我找了這份工作,我就要兢兢業業的做下去,就算再苦再累我都會堅持,為了自己,同時也為了乘坐輕軌的乘客安全,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城市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絡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麼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裡的燈好看。這麼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裡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瞭解並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牆角,路邊都長著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後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裡面還看到三隻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裡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裡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裡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裡好,因為這裡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裡以前是一個遊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麼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裡的老奶奶說這裡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裡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後來新增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瞭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後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麼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晒,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裡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裡雖說很晒,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裡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裡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兒童區和老年人健身區,

區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或公園裡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新增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裡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裡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溼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

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裡。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裡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隻適用於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項。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裡呢?

  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幹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幹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於杜仲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鹼,卻不喜溼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幹某一區段樹皮進行全部環剝,只要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後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幹。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

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後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鹼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於設計者不瞭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矗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於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WilliamRobinson)。應用鄉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於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裡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展變化的世界中。鄉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土植物並不需要優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並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牆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於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鑑於以上所說的鄉土植物的優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一。

最後,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裡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穫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願望與生態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佈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城市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時間地點

我們鄭州**學院03級城市規劃專業7月6日——7月13日在蘇州市和上海市進行城市認識實習。

二、實習內容、目的

根據實習要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本次實習選擇江南水鄉之都蘇州市和

國際都市上海市內進行,此次調查的主要內容有:

1、蘇州園林為代表的江南私家園林在建築形式、造園佈局、植物材料應用上的地方特點,其主要功能、主要服務內容及對全城人口的活動影響。

2、蘇州市以及上海市城市規劃展覽館的規模、位置和主要服務半徑,從中瞭解各市整體的規劃歷程。並瞭解蘇州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處理新城開發與舊城保護時所採取的成功手法。

3、蘇州工業園區的區位選址、開發建設和規劃佈局,園區內建築的規模、形式、風格,以及、與舊城的關係。

目的:對蘇州和上海的城市建設與規劃產生一個初步的印象與框架,並對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

三、實習意義: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們瞭解了蘇州傳統造園中假山佈置“瘦、透、露、皺”的四字精髓,同時體會了中國古典園林中所蘊涵的濃濃的文人情思(園林文學)以及古建中的牌匾、對聯中詩文、書法對環境氛圍的烘托、點睛的作用(如蘇州拙政園“與誰同坐軒”的意境體會);也使我們瞭解了走在中國前沿的上海市的城市建設和規劃。

四、實習結果及報告

1、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xx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在199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將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緻優雅。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

走進蘇州園林,你就走進了一幅畫卷,不論在哪個角度,哪個方位,你的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可謂是沒有一處不用心,沒有一處不盡美。下面我就重點講下我們所去的拙政園。

城市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時間:20xx年6月30日——20xx年7月5日

二、實習地點:北京

三、實習目的:

瞭解首都的規劃特點、風貌特徵、各種建築群體和不同建築型別的功能、空間、結構、形式特徵、環境處理的異同。

四、實習人員:桂林理工大學城市規劃10-2班全體學生

五、主要實習參觀點:

天安門廣場、故宮的參觀:瞭解北京市傳統南北中軸線和沿長安街東西中軸線對稱分佈的現代都市總體規劃;體會故宮的建築特色;對中國古建築的親身體驗,對古建築群的尺度的瞭解,結合《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學習以單純的藝術審美角度和建築結構專業角度去觀賞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參觀:對城市歷史文化大致瞭解,和北京規劃的特點

南鑼鼓巷、鐘樓、簋街:瞭解當地民俗文化、古街古巷對今天城市發展的必要,置身感受當地的街巷文化,以及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的思考。

後海、頤和園:中國園林的參觀,對中國古園林的藝術賞析,風格形式的借鑑。

王府井、西單、三里屯:對城市商業佈局以及商業建築形體的把握,借鑑如何營造商業氛圍,對商業定位、商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的思考。

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絡、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後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築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整個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巨集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