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2017海蔘育苗實習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2.46W)

實習內容:此次實習為海蔘稚參的培育。

2017海蔘育苗實習報告

稚參:五觸手幼體沉落於附著基上不久即從體後端的腹面生出第一個管足,自此幼體發育為稚參。稚參培育期泛指從長出管足到出庫參苗的培育階段。也有人將發育到1釐米以上的變色參苗稱為幼參。

稚參的人工培育

一.附著基的種類

1.聚乙烯波紋板 利用鮑人工育苗採苗板。每片波紋板的規格約為30釐米×40釐米,採用組合式或吊掛式。組合式是將波紋板插入專用的塑料框架上,每個框架插10~20片;吊掛式是將波紋板以間距15釐米左右吊掛成串,根據池水深度,每串6~7片。

2.聚乙烯薄膜 將聚乙烯薄膜裁成附著片,以45~600的傾斜度斜綁於一長方形框架上,一般每10片左右組成一個框架,片間距約5釐米。框架材料可用直徑6毫米的鋼筋塗上環氧樹脂等無毒防鏽層或纏上塑料薄膜,也可用直徑1釐米左右的無毒塑料管通過三通、彎脖等組裝而成。框架大小依培育池深度而定,但不宜過大,以方便操作、不影響水體交換為準。

3.聚乙烯網片 用30~60目篩絹作附著片,固定框架上,方法基本同聚乙烯薄膜。也有的根據培育池濃度,將聚乙烯薄膜或聚乙烯網片裁成條狀,若干條為一組,一端繫上墜石,直接投放到池內。此次實習採用的是聚乙烯波紋板。

二.附著基的投放

1.投放前的處理 投放前應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一般用0.5‰的氫氧化鈉浸泡24小時以上,也可用洗衣粉、高錳酸鉀等浸泡,泡完後要反覆沖洗,徹底清除汙物及藥物殘留。若是舊附著基,上面有機物較多,可用鹽酸處理淨。

2.投放時間 投放時機要適宜,過早,不利於幼體在水中的分佈,還易敗壞水質,影響幼體的'發育和變態;過晚,部分五觸手及稚參已經落到池底,影響附著基上稚參的附著量。一般當20~30%幼體變為樽形幼體時投附著基。在水溫18~22℃時需9~10天的時間。

3.投放數量 根據池中幼體的數量而定,一般每方水體投聚乙烯波紋板80片左右,其它材料的附著基依其每片面積大小參照此數投放。為便於收集池底稚參,可以在池底先鋪上一層塑料薄膜或波紋板。

三. 稚參附著密度

稚參營附著性底棲生活,以周圍附著基上的餌料為食,若附著密度過大,相對攝食空間減少,則不能攝取足夠的餌料,加之隨著其排洩物的堆集,稚參的生活環境日漸惡化,造成發育不良、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附著密度過低,則不利於充分利用附著空間,單位水體出苗量減少。稚參初期的附著密度以0.5個/釐米2左右為好,一般不超過1個/釐米2。近幾年,不少場家為了提前出售稚參(俗稱“小白點”),附苗密度大大增加。但高密度培育持續時間一定不能太長,要及時剝離、疏散,否則的話,很容易造成短時間內大量死亡。

四.日常管理

1.水交換 通過換水和流水的方式實現培育用水的更新。換水量根據水溫、稚參規格、投餌以及水質情況掌握,一般日換水或流水2次,稚參附著初期日換水1/2到1個全量,隨著水溫的升高和稚參的生長換水量逐漸增加。若水質惡化、池內殘餌糞便較多,日換水最多可達2個全量以上。換水過程中,如果附著片上的糞便等汙物較多可將附著架提起並輕輕晃動,使其落入水中,隨水流排出。

2.投餌 若附著基上預先已採集上底棲矽藻,稚參附著前幾天以攝食底棲矽藻為主,可不投餌或少投餌,根據底棲矽藻的數量和稚參附著密度情況,變態後3~5天開始人工投餌。若附著基上未附底棲矽藻,投附著基後第二天就應投餌。早期可投鼠尾藻磨碎液、底棲矽藻等,隨著稚參的生長,逐漸加投新鮮海泥、配合餌料等,還可新增適量的螺旋藻粉、海帶粉、酵母、魚粉等。需要注意的是,附著基投放之初幾天,只要水中仍有未變態的浮游幼體,就要繼續投適量的單胞藻餌料。後期新鮮海泥與配合餌料一般混合使用

3.倒池 倒池即將原培育池的參苗移入另一新池繼續培養。第一次倒池一般在投附著基後第15~25天,此後,根據水質、水溫、密度、病害等情況,一般5~10天倒池一次。夏季高溫季節,水質容易敗壞,病害易發生,要縮短倒池間隔時間,有時3~5天就要倒一次池。

4.充氣 充氣的主要目的一是補充氧氣,二是投餌時利於餌料分佈均勻。在整個培育過程中,最好連續微量充氣,尤其是投餌時應充氣,以使餌料在整個培育池內均勻分佈。投完餌料後可停止充氣1小時左右,以使餌料沉澱附著。另外,因附著基的阻隔,池內各處換水量往往不均,易造成區域性缺氧,故充氣石分佈要均勻,並要經常調整氣石位置。

5.附著基的更換 經長時間培養,附著基上堆積了大量殘餌、糞便等汙物,易繁生有害病菌,有的還長出許多玻璃海鞘、線蟲等,所以要及時更換附著基片,改善稚參的棲息環境。一般方法是直接將帶參苗的附著基片在水中衝涮,然後將衝下的參苗收集起來投到新的附著基上。更換次數依具體情況而定,或多或少,不能一概而論。若稚參密度小、水質條件好,換水量大,投餌不多,在稚參培育期間也有的一直不更換附著基。但初次更換附著基的時間不能太早,否則易對稚參造成較大傷害,首次換附著基一般要在稚參長至4~6毫米(附著後約40~50天)後進行,此時管足已達8個以上,活動力和抵抗力明顯增強。

6.稚參密度的調整 在按常規措施管理的情況下,培育池單位水體的負荷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附苗初期密度過大,隨著稚參的生長,應逐漸稀疏,並按大小規格分類培養,以便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培養較整齊的大規格苗種。譬如3~5毫米的稚參,每個波紋板片的附著量以不超過500個為好,最好調整到200~300頭。稀疏方法除了直接在水中衝涮外,若是用波紋板附著基,還可間隔抽出部分附苗密度大的板,間隔插入另一新框架,然後在空檔處再插入新板,數日後稚參又可自行分散附著。運用此法,既較簡便省事、利於參苗附著,又減少了對稚參的機械損傷。密度的調整也可結合更換附著基進行。

7.光照強度的調節 參苗附著後,為了便於附著基上底棲矽藻的繁殖,加快稚參變色,可適當提高室內的光照強度,但仍然不能太強,並且光線要均勻、柔和,如果長時間過強或過弱甚至全黑暗,都易造成刺蔘死亡量明顯增加,一般應控制在2000勒克斯以內。

實習小結

短短的兩個多月結束了,我的實習經歷也隨即結束。這次實習告訴我,在社會這個大學堂裡我還是一個國小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抱著謙虛謹慎的態度,無論大小認真踏實的完成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總結實習的體會收穫良多,理論的確很重要,但是我們一定要在實際當中去運用。只有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時候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而我在實習中,有時候明顯發覺自己理論掌握不夠,對現實把握不準,創新能力也很有限,這隻能說明我各方面都迫切需要改進。因此,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同時我也相信我的人生正在翻開新的一頁!

通過實習,在新的起點上,我將重新審視自己,不斷的給自己充電。我有信心,未來的路我能更好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