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什麼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愛好 閱讀(1.2W)

大家都瞭解過淡水湖麼,淡水相信都瞭解過,但中國的淡水湖有了解麼,今天本站的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下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怎麼樣的

什麼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面積3960平方公里,湖的西北是避暑勝地廬山。

鄱陽湖旅遊景區,主要指湖區內的景點及自然保護區整體。湖區有41個島嶼和七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世界上現有白鶴大約為4000多隻。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鄱陽湖是白鶴的世界,水鳥的天堂。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重要棲息地和種質資源庫,江豚數量穩定,種群結構合理,屬於長江江豚的優質種群。截止2016年,鄱陽湖現有江豚數量為450頭左右,是洞庭湖擁有江豚數量的5倍,佔全中國一半。

  鄱陽湖的形成演變

鄱陽湖地區在上更新世也因普遍陸升而呈現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地

貌景觀。在沉積物上僅形成下蜀黃土沉積與河流泛溢層,沒有大面積連續性的湖相沉積層發現。全新世以來,湖區地貌形態繼承上更新世河網平原景觀的特點,因此為湖區的生產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

在西漢後期,九江水系已“皆東合為大江”,原先九江水系所瀦匯的江北彭蠡澤已和九江主泓道分離,面積日漸萎縮,蓄洪能力顯著下降,長江洪水過程隨之增大的結果,湖口斷陷的古贛江即在這種水文條件下逐步擴充套件成較大水城。其時《禹貢》彭蠡澤當已面目全非、無可認指,所以在《漢書·地理志》裡,班固遂認指豫章郡彭澤縣西的湖口斷陷水域為“禹貢彭蠡澤”。

六朝隋唐時代鄱陽湖的範圍仍然侷限在鄱陽北湖地區,今日鄱陽南湖在當時尚未形成。當時這個彭蠡澤的水文特徵,應當是洪、枯水位變率大,屬洪水一大片,枯水一條線的吞吐型湖泊。

據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先生研究,隋唐五代至北宋時期,中國氣候變得和暖。這時長江中下游的湖泊都有顯著的發展擴大地處長江中下游之間的鄱陽湖地區,在隋唐以後湖泊迅速擴充套件。

在高溫多雨的隋唐北宋時期,長江徑流量相應增大,尤其是洪水季節。但是原先可以充分調蓄洪水的江漢平原地區的雲夢澤,在隋唐時代已經基本消失,江北的彭蠡古澤,也早被陂池大小的雷池所取代,長江流域蓄洪能力顯著下降的結果,長江干流徑流量急增,水位上升,除了部分分洪洞庭之外,大部分傾瀉東下。

它在湖口一帶又造成兩種結果:一是分洪倒灌入彭蠡澤;二是頂託彭蠡澤出水。這兩種結果的結合,也是造成彭蠡澤擴充套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彭蠡澤空前迅速的越過嬰子口向東南方的梟陽平原擴充套件,大體上奠定了今天鄱陽湖的範圍和形態。

當時湖面遠比今日為廣,湖水南抵南昌樵舍附近。以致贛江下游平原上的'梟陽、海昏兩縣分別於公元420年、425年淪入湖中,而其近鄰地勢較高的吳城卻取而代之逐漸繁華起來,故民間有“沉海昏,起吳城”之說。

根據《太平寰宇記》並參照《輿地紀勝》的記載,宋代鄱陽南湖的範圍大致如下:鄱陽山即今波陽縣西北鄱陽湖中的長山(又名強山),宋代已處在湖中的事實證明,當時鄱陽南湖的北界與今大體相同。

鄱陽湖的東界,在今蓮荷山與波陽縣城之間,宋代鄱陽南湖的西端在鬆門山,從它“北臨彭蠡湖”的形勢分析,山南一帶平原在當時尚未淪湖。因此,湖區西南界當在鬆門山東端至瑞洪鎮一線上。明清時期,鄱陽湖演變的最大特點是:汊湖的形成和擴充套件,特別是鄱陽湖的南部地區,尤為顯著。

在進賢縣北境,宋時僅有族亭湖和日月湖兩個湖泊見於記載。後經元明兩代,隨著鄱陽湖地區的繼續沉降,族亭湖被鄱陽湖吞併,進賢北境的北山成為鄱陽湖的最南端。與此同時,日月湖洩入鄱陽湖的水道也擴充套件成鄱陽湖南部條帶狀的汊湖-軍山湖,遂使軍山、日月兩湖成為進賢境內最大的湖泊。至明末清初,原來流經進賢西北的清溪、南陽、洞陽三水的中下游地帶,也因沉溺而擴充套件成僅次軍山湖的大汊湖—青嵐湖(或稱清南湖、洞陽湖),最終逐漸演化為今日的湖泊水域。

20世紀八十年代前的不斷圍墾,,使湖岸逐漸向湖心發展 , 湖泊內主航道時衝時淤,,變化頻繁。鄱陽湖及五河尾閭水位逐年抬高趨勢明顯,調蓄能力減小 , 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在 1998年大洪水後, 湖區開展了大範圍的 “雙退” 和 “單退” 工程, 使湖區在汛期的蓄水面積擴大到接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