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三國吳國官吏張溫生平簡介

愛好 閱讀(2.39W)

張溫,字惠恕,少修節操,容貌奇偉。孫權召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吳國官吏張溫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三國吳國官吏張溫生平簡介
  張溫的生平簡介

名聞州郡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縣人。他的父親張允,因輕視錢財重視賢士,聲名顯揚州郡,任孫權的東曹掾,隨後去世。張溫從小就修養節操,容貌奇異偉岸。孫權聽說,就詢問朝中大臣說:“張溫能與當今何人相比?”大司農劉基說:“可與全琮同等。”太常顧雍說:“劉基未詳細瞭解到張溫為人。張溫當今無人可比。”孫權說:“如果是這樣,則張允就算沒有死!”於是徵召張溫請與之相見。

張溫談吐文雅對答如流,旁觀者傾慕,孫權為之改容加禮。召對完畢出宮,張昭握著張溫的手說:“老夫把心意託付你,你應該明白。”於是孫權任命張溫為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重視。

出使蜀漢

黃武三年(224年),張溫三十二歲時,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國。孫權對他說:“您本不宜遠出,只是擔心諸葛亮不瞭解我所以與曹操往來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如果山越禍患全部消除,我們便會對曹丕大舉進攻。作使者的道理,即接受命令但不接受言辭。”張溫回答說:“我在國內沒有作過親信大臣的謀劃,出行外交沒有獨自應對的才能,恐怕沒有張孟播揚國家聲譽的能力,又無子產闡述事理的功效。然而諸葛亮見識深徹,精於謀劃,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慮和屈伸權宜之計,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測諸葛亮之心,一定不會有什麼猜疑。”張溫到蜀國後,前往宮廷呈上表章說:“古代商高宗守喪卻使殷商國祚再次復興昌盛,周成王年幼卻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們功勳普蓋天下,聲威振徹四海。如今陛下以聰明的資質,與古代聖賢等同,賢良大臣輔佐執掌政務,滿朝精英有如群星璀燦,遠近人們仰望您的風采,無不歡欣前來依賴。吳國勤勉軍旅國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與有道之君一起統一天下,傾心協力同規共謀,有如河水絕無反顧。只因戰事頻頻猛烈,我們可供役使的軍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強加的恥辱。現特派下臣張溫疏通情況表達友情。陛下推崇禮義,不應以此為恥而忽視我的請求。臣自遙遠的邊境,直到貴國首都之郊,頻頻蒙受貴國殊禮接待,恩詔不斷傳至,我受此榮耀感到惶懼,又感到意外的驚奇和不安。謹此奉獻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蜀漢頗為看重張溫的才幹。

孫權忌恨

回國不久,被派進豫章郡的部隊出征作戰,但他對軍功沒有追求。孫權既暗恨張溫讚賞蜀漢政治,又嫌忌他的聲名過於顯赫,百姓都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擔心他最終不能為自己所用,就考慮用什麼方式來中傷

他,正碰上暨豔事件發生,於是藉此機會找出張溫的岔子。

張溫向來與暨豔、徐彪意見相合,常有書信來往,互相來往問候,於是又判張溫有罪。孫權將他軟禁在有關官署。當時無人敢為其說話,只有駱統認為張溫獲罪,其因在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完全是小人讒言譭譽、君王缺乏明察的結果。他認為暨豔被錄用,主要責任不在張溫。就算推薦有誤,張溫也不是第一個推薦暨的人。說張溫與暨豔朋黨作奸,無憑無據,僅以舉才不當推定,實在說不過去。關於貽誤軍令,駱統也進行客觀解釋。認為張溫一直奉公執行命令,軍馬沒有減少,戰場上沒有退卻,軍期也沒有延誤,完全盡心為國,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對孫權指責張溫出使蜀國有辱本國,駱統認為,為國出使,盛讚他國的美好,只要自己沒有屈節,就不能說是有辱本國,而是正常的使節之行。蜀派鄧芝回訪,這是國與國之間友好的往來。

鄧芝的回拜,實際上是諸葛亮派鄧芝送張溫回國,是對吳國的尊重,不是張溫的私交行為。此外,對於其它的罪名,駱統也一一抗辯。為使孫權納諫,表明自己的無私和剛正,駱統最後表態:“我和張溫已多年沒有聯絡。張溫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對張溫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不過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細加辨析、核實,什麼嫌疑都能解開。今天我為張溫陳情抗辯,我也並不對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張溫已受坐獲罪,獨行在前;我也願受恥,罷官革職在後。”孫權最終還是沒有采納駱統的意見。

六年後,張溫因病去世。

  張溫怎麼死的

在東漢末年以及之後的三國時期,這短短百年裡,有兩個張溫都很出名,而且都可以算是一方重臣,一個是東漢末年為朝廷效力,一個是三國時期為東吳效力,不過兩人最後都說不上善終。

東漢末年的張溫,曾經討伐過北宮伯玉、韓遂、邊章等人的涼州叛亂。張溫最高官拜太尉,為三公之一,而且封互鄉侯。當時董卓、孫堅、陶謙等這些後來的一方諸侯都還只是他的下屬。可是,等到董卓把持了朝政,因為張溫沒有臣服於他甚至沒有和他結交,最後被他殺害。當時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起兵反對董卓,而董卓對張溫心懷怨恨,於是就誣陷他和袁術勾結私通。據說張溫後來在街上被人活活打死。不過小說《三國演義》裡對張溫的結局描述與此不同,他真正與袁術私通,而書信被呂布截獲交給了董卓,所以在董卓的一次宴會上,被他讓呂布拖出去斬首了。

三國時期的張溫,做過太子的老師,曾經出使蜀國,為東吳與蜀漢重歸舊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最後他這個功臣回國後遭到了孫權的忌恨而降罪,不僅遭到了軟禁,還被送還家鄉,六年後不過38歲的他因病逝世。孫權忌恨張溫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在出使蜀國時稱頌了蜀漢的君臣,這讓孫權不爽,第二是因為他名望太盛,孫權擔心不能為自己所用。於是孫權就把張溫與他曾經舉薦過的現在違法自殺的大臣聯絡在一起,反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董卓為什麼殺張溫

張溫是東漢末年的大臣,奉命討伐過叛賊,做過司空、司隸校尉、太尉等職位,可謂官居高位,但是等到董卓掌控朝中大權,不久張溫就被他以與袁術勾結為由殺害。

張溫很早就因為曹騰的賞識而受到提拔,後來官至大司農和司空。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西涼的羌胡族首領北宮伯玉也響應地發動叛亂,還招攬了韓遂、邊章等人入夥。第二年,他們甚至率領著數萬騎兵侵犯中原,逼近了京城長安。

於是,張溫接受旨意去討伐北宮伯玉等人。他被封為車騎將軍,而當時董卓為破虜將軍,是他的部下。張溫率領著十幾萬軍隊,被韓遂等人戰敗,反而是董卓等人進攻大破了敵軍。之後,張溫派董卓率領三萬人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董卓被對方包圍,他先是假裝捕魚來填補糧食的空缺,再暗中撤退,等到羌人發現時他已經把堤壩挖開,成功阻止了敵方的追擊。

之後,張溫奉旨徵召董卓,董卓拖拖拉拉,態度好不尊重。當時張溫的部下之一的孫堅勸其誅殺董卓,可他一直不忍心下手。之後他改立獻帝成功掌握大權。只要是不滿他的官員,董卓都會毫不留情地將其剷除,其中就有張溫。當時他又已經為官,但不與董卓結交所以收他怨恨,董卓誣陷他與袁術勾結,因此張溫被人在街上活活拷打而死。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張溫是被董卓在宴會上讓呂布拖出去斬首的,原因是呂布截獲了他與袁術私通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