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財會職務>統計師>

經濟統計學的現狀和出路2017

統計師 閱讀(2.15W)

改革開放前及之後一段時間,經濟統計學在高校統計學專業一直是一門“大課”。其原因是我國的統計學一直沿襲和模仿了前蘇聯的統計學科建設,統計學就是社會經濟統計學。令人感嘆的是,隨著統計學的改革與發展,統計學一級學科地位的確立,“大統計”思想的逐步普及,經濟統計學卻一直沒能建立起系統的、符合邏輯、符合新的統計思想的知識體系,在高校教學中逐步淹沒在其他課程中,變成了一門不倫不類的雜課。這在國內高校統計學專業中經濟統計學“出身”的教師仍佔有大多數的今天,實屬怪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盲目追隨數學,忽視本來的“看家本事”卻是不爭的事實。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經濟統計學的現狀和出路的知識,歡迎閱讀。

經濟統計學的現狀和出路2017

  一、經濟統計學的發展與回顧

一門成熟的學科必然具有廣泛認可的、符合邏輯的知識體系。經濟學如此,數理統計學如此,原來的經濟統計學也是如此。

改革開放前,統計學就是社會經濟統計學。其實,其中“社會”的內容基本沒有,全是“經濟”。又分為巨集觀經濟統計和微觀經濟統計兩個分野,前者又稱為國民經濟統計學,後者分解為工業統計、農業統計、建築業統計等。這些學科均把政府統計制度中的統計指標解釋列為主要內容,學生需要熟記的就是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項指標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和什麼有什麼聯絡和區別。這也是被有些專家垢病為“不科學”之處。

改革開放後,統計學界通過關於“一門”、“兩門”的爭鳴和討論,多數研究者逐步接受了“大統計”思想,認識到將統計學看作是一門方法論性質的科學具有重要意義。1992年,經過社會各界多方面努力,統計學由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獨立出來,成為一級學科。這對於統計學學科的繁榮、統計理論體系的建設、統計實踐的發展都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統計學一級學科的分類與程式碼中經濟統計學和統計學史、數理統計學、科技統計學、社會統計學、人口統計學等並列為二級學科,下設有巨集觀經濟統計學、微觀經濟統計學和經濟統計學其他學科3個三級學科。當時正值我國政府統計核算體系改革,巨集觀經濟統計學迅速向SNA靠攏,財經院校講授巨集觀經濟統計學就是在講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如表1中全國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主持編寫的國民經濟統計教材,基本上就是套用了國民經濟核算的知識體系。當時其他教材大致也是這樣的“模式”。

新世紀初,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再次對學科分類與程式碼進行了系統修訂(2009年公佈)。在新的統計學學科分類與程式碼中,又調整了經濟統計學內容。一是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設定為經濟統計學下的三級學科。二是把巨集觀經濟統計學和微觀經濟統計學合併為經濟統計分析。三是將計量經濟學作為三級學科列在經濟統計學之中。這樣,經濟統計學就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經濟統計分析和計量經濟學3個三級學科組成。

  二、目前經濟統計學科存在的問題

經濟統計學的上述發展變化,使得經濟統計學知識體系的構建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一是經濟統計分析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關係。有些人認為經濟統計分析就是依據國民經濟核算的架構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還有些人認為國民經濟核算就是在進行經濟統計分析,既然有了國民經濟核算,就不需要再講經濟統計分析了。

二是經濟統計分析的知識體系。多數院校基於由國民經濟統計學到巨集觀經濟統計學再到經濟統計分析的變化,在參考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依據授課者自身的偏好和熟悉的研究領域來安排經濟統計分析內容,如研究國際競爭力的就在這門課程中加入大量有關競爭力分析和評價的內容,研究社會核算矩陣的就利用這個課時講授社會矩陣的知識,研究綜合評價的就講授有關綜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環境經濟核算的就講授環境保護統計分析,研究計量的就講授計量經濟學。

三是對於經濟統計指標的認識。認為經濟統計指標的介紹和解釋,即前面提到的.“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不應成為經濟統計分析的主要內容。既然是“分析”,既然統計學是方法科學,就應以“計量模型”為主體。有些院校的經濟統計分析塞進了大量經濟分析或計量經濟學的內容。

基於上述這些問題,經濟統計學,也就是現在的經濟統計分析這門課程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即使是許多財經院校的統計學專業也放棄了這門課程,當然,仍然有一些院校還在講授當年的經濟統計學。

  三、關於經濟統計學的再認識

  1、經濟統計學的主體

如果說原來的國民經濟統計學、巨集觀經濟統計學是經濟統計學的主體不會有人質疑,那麼,由此演變而來的經濟統計分析也應是經濟統計學的主體。

從經濟學分別與國民經濟核算、計量經濟學、經濟統計分析之間的關係看,後者都是前者的分析工具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從這三種分析工具的學術淵源看,國民經濟核算實際上來源於會計學,只是因為它被政府統計機構當作巨集觀經濟核算的工具才進入統計學人的視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實際上來源於統計學中的相關回歸分析和假設檢驗。從這三種分析工具在現實中對經濟現象研究的針對性和全面性看,雖然各有所長,但相比較,經濟統計分析的內涵和外延明顯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如,對於經濟學中的巨集觀經濟執行和景氣迴圈、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發展質量、創新驅動發展、失業率、貧富差距等經濟領域至關重要問題的分析等,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內容並不能涉及,經濟統計分析有著更好的適用性和用武之地。

  2、經濟統計分析的主要內容

經濟統計分析既不應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雷同,也不必佔據其他學科的空間。既然統計學的功能是運用統計方法對客觀現象進行描述和推斷,這是由國民經濟統計學、巨集觀經濟統計學沿續下來的基本功能。而用統計指標對巨集觀經濟進行描述和刻畫應該是經濟統計分析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在此,筆者旗幟鮮明地指出,老一套的“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固然不可取,但建立新的“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卻是當務之急。

  首先,對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地消化吸收再創新應是其重要內容。

近年來,偏好模型、偏好計量,忽視甚至恥於談論統計指標是經濟統計學出身的學者盲目自卑的表現。其實,討論統計指標正應是經濟統計分析的核心內容。

統計指標是統計活動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統計認識活動的重要論據,現實統計活動就是通過統計指標之間的推理完成的。“概念”從來都是理性認識活動的開始,因而正確使用統計指標才是正確開展統計分析的基礎,瞭解和熟悉經濟統計指標才是正確開展統計分析的前提。將與實際統計活動密切聯絡的統計指標視為“變數”或“隨機變數”,教會學生使用軟體,搭建模型只是統計學習的初步,不會用統計指標來客觀合理地描述把握研究物件,就不可能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如果在研究中不知道反映資本投入各種指標的特徵和之間的差別,不知道多種價格指數反映通貨膨脹的特點和侷限,不知道科技投入的構成及其與其他投入之間的關聯,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指標來反映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不可能有“接地氣”的經濟統計分析。

國外雖然少有經濟統計學,可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統計專家們卻在經濟統計分析領域領先我們一大步。近20多年,以統計標準或測算手冊的形式,對反映經濟社會領域重要特徵的統計指標及形成這些統計指標的方法,加以精細化討論的出版物大量湧現,如:《資本服務量手冊》、《生產率測算手冊》、《研究與試驗發展調查實施標準手冊》、《科技人力資源手冊》、《創新資料的採集和解釋指南》、《技術國際收支手冊》、《專利科技指標手冊》等等,已成為國內統計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我們的經濟統計學者應該對這些手冊和指南進行消化和吸收,這是重建新型經濟統計學,建立起新的“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的重要一環。

  其次,與國情相聯絡,深入研討如何合理有效地刻畫和反映中國經濟執行中的關鍵性問題也應是經濟統計學的重要內容。

在經濟統計學中,過去那種完全以政府統計工作為依據的學習方式應該摒棄,而要注重和強調怎樣通過對統計指標的設計從而完成對研究物件的成功刻畫。如學者都知道GDP和GNI之間在功能上的差別,對於中國這樣地域遼闊的國家,區域分析中只有地區GDP是不夠的,如何仿照GNI設計出反映區域國民(居民)收入規模的指標呢?又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或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問題,而我們應該設計出怎樣的指標來合理地測量和反映呢?其實,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在諸如經濟總量、經濟發展水平與增長,投入與產出,供給與需求,結構和比例,就業與失業,價格與通漲,金融與貨幣,消費與投資,進口與出口,效率與公平,區域與佈局,市場與調控,制度與機制,資源與環境等,都存在許多等待統計學者深入發掘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單純依靠國民經濟核算和計量經濟學的定式顯然是難以給出滿意答卷的。

我們都知道,統計與所反映的事物之間是存在偏差的,而且在統計上經常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如對於經濟學中常說的物質資本,我們可以用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新增固定資產等多個指標進行反映;對於技術經濟學中常說的科技活動投入,有R&D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技術獲取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財政科技支出等進行反映;對於經濟學中常說的通貨膨脹,可以用各種價格指數進行反映。這些指標各有哪些特點,在特定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個指標,這些指標各自又有哪些侷限性?諸多問題都為經濟統計分析提供了廣闊的研究討論空間。

  第三,巨集觀經濟中複雜問題的特殊研究方法也應該是經濟統計學的研究內容。

在統計學一般知識的學習中,可以學習到許許多多統計方法,它們都是一些通用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個領域,也可能應用到那個領域。學習這些通用方法,並深化研究這些通用方法,是理論統計學者做的事情,而如果一個經濟統計學者認為這樣就足夠了,顯然有侷限。針對經濟問題,廣泛存在一些人們長期從事巨集觀經濟分析而建立形成的方法,如指數法、投入產出法、平衡表法、資產負債分析法、綜合評價法、景氣分析方法等。這些方法的合理應用也應是體現經濟統計分析特色的內容。

況且,對於經濟分析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統計上僅用統計指標從數量方面進行反映和刻畫是有難度的,比如創新能力問題、區域差異問題、國民幸福問題等,那麼我們是否有可能採取一些其他的方法,甚至更為複雜的統計方法對其進行描述呢?其實前面提到的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一些研究報告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第四,筆者認為針對目前經濟統計學的現狀亟待研究的問題,其實也是重構經濟統計分析最為重要的核心問題,即如何搭建這門學科的理論、邏輯的框架。是基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框架,是基於現代經濟學的框架或者原來的政治經濟學的框架,還是兼收幷蓄,博採眾長,是應引起國內眾多經濟統計教學工作者重視並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對此,依靠個別學者或專家的一己之力顯然是不夠的,好在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一支巨集大的經濟統計學者隊伍,通過群策群力一定能構建起既與國際規則銜接,又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新型經濟統計分析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