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城市規劃師>

深圳城市規劃的價值與意義

城市規劃師 閱讀(6.03K)

導語:城市規劃是一項系統性、科學性,政策性和區域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併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佈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係,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深圳城市規劃的價值與意義

  一、深圳規劃設計與建設實踐的意義

  1引言

在幾乎所有回顧深圳歷程的文獻中,1980年代都是重點,因為那個剛剛解除閉關鎖國政策的年代意味著突破和開端,可以找到許多“第一”,越往後則興奮度越低,似乎“第一”減少,深圳在全國的領先度就降低。這個問題應當從兩方面理解: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深圳的使命就是探索經驗為全國趟路,領先程度降低是必然現象;另一方面需要超越“數第一”的簡單認識,更深地發掘深圳持續快速發展的脈絡與內在邏輯。就城市規劃建設而言,深圳所做的探討和創新並未止於1980年代,而在其後20多年進展的意義也許更有價值。

  2簡要回顧

1979年深圳設市,次年成為經濟特區。初選羅湖、沙頭角和蛇口三個點各做小片區規劃,均為窄路密網,這三處至今不堵車。1982年提出帶形城市總圖,1985年出臺特區第一版總規,確立“帶狀組團式”格局,具有超強適應性,人口現狀已超當時規劃5倍,但佈局結構未亂並持續發展。

1980年代城市建設分組團展開,在建設機制上有許多突破,土地制度持續創新,土地有償出讓開先河,收益“取之於地,用之於地”,促進了建設。

這個時期建築設計從制度到技術到風格大突破,羅湖小區高層林立,成為特區政策的強烈註解,住宅、工業、倉儲小區建設領風氣之先,深圳的巨大需求和開放市場幾乎成為中國新一代建築師的搖籃。

1992年撤縣改區,1996年覆蓋市域的第二版總規完成,提出“網狀組團式”結構,1999年規劃體系改革,法定圖則將全國通行的控規大大提升,官民各半並擁有規劃批准權的規劃委員會至今領先全國。

1990年代房地產市場領先而快速發展,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槓桿,“三來一補”企業蓬勃發展,村鎮建設大幅度擴張,此後,這兩種型別的建設齊頭並進,各佔半壁,互補、博弈,成為深圳重要特徵。

公共建築形成務實風格,樓盤設計領全國之先,97年前後類似城市美化運動。

2003年近期建設規劃領先全國,實際作用明顯大於總規。可建設用地日漸用盡,劃定全國第一條“生態控制線”,規劃研究成果豐碩,領全國之先。

2000年代產業升級迅速,財政收入大增,城市建設對土地收入的依賴顯著下降,高快速路網、地鐵建設和特區外管網補課成為建設主題。

深圳被聯合國授予“設計之都”,設計行業大幅發展,成為服務全國的重要力量。

2010年代,深圳明顯進入城市更新時代,規劃設計面臨再一次變革,大體量、超高層建築大幅增加。

  3深圳的意義

深圳創立的滾動規劃、適度超前、七通一平、規土合一、土地經營、土地收益在建設系統內運作、開放市場和各階段招投標制度等經驗,在全國城市化發展中功不可沒。全國範圍大規模城市建設約晚於深圳10-15年,深圳的規劃建設體制、城市奇蹟般的膨脹和“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顯然成為令人興奮的模版。許多城市原有的相對謹慎的總體規劃被一次次突破,可以在體制上另起爐灶輕裝上陣的開發區高新區成一時風氣。1997-2002年這個時期我曾頻繁接待來自中央和各地來深視察考察城市規劃建設的領導和團體,也粗略統計到京滬津穗杭5大城市的`土地出讓金之和尚不及當時200億/年的深圳。2000年之後,大部分大城市的土地收益逐步攀升,成為城市擴張的催化劑,有些城市以各種名目推動的土地擴張速度甚至大大超過深圳,也背離了深圳實行的城市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若干城市的年土地收益數以千億計,佔財政收入比重高達50—70%,而深圳多年維持200億上下,佔財政收入比重逐步降到15%以下,在特大城市中唯一擺脫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可以說,深圳是中國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造城運動的起點和重要座標點。而深圳實體經濟、高科技產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城市各項功能的相對均衡而較高水平發展,其背後的做法和原則依然值得繼續探討和發掘,為全國的城鎮化和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更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