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斋>范例>热点>

研究性学习课题组长会议的讲稿

热点 阅读(2.9W)

一、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课题组长会议的讲稿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方案(实验)》中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共占15个学分。是学生中毕业必须获得的必修学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或者说,就是通过“研究”来“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文献、调查、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二)重实用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

(三)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通过研究性学习,每一个学习者教可以体验研究的过程,其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其次,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而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研究自然现象

(二)研究社会生活

(三)研究自身发展

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一)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学会主动探究

(三)拓展生活体验

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图书或网络资料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星体的运动变化等。

(三)实验研究法。在实验情况下,通过控制一些条件,以引发某些预期的现象、证明某种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的研究方法。理化生课中的实验可作参考。

(四)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发现事实,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一)形成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

1、课题来源:

⑴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

⑵自己感兴趣的具有可行性的课题。

2、选题要求:

⑴贴近生活,角度小而新,具有实践意义。

⑵体现正确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⑶有利于教材知识拓展学习。

⑷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3、研究小组:

⑴人数以5-7人为宜。

⑵分工方式之一,按课题的研究内容分。把课题按研究内容中打算解决的几个问题分为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分别就自己的研究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记录、分析,最后汇总到组长处,由组长整合所有资料,拟定研究报告。

⑶分工方式之二,按课题的研究方法分。

①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安排本组的各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好活动记录,收集汇总各成员的学习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②负责文献研究的成员,应利用百度等工具搜索下载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注明各条信息的网址;或利用各种书籍报刊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摘录、提要、综述等,注明每条资料的出处,如书籍的书名、文题、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杂志的年号、期号、文题、作者,报纸的年、月、日、文题、作者。

③负责调查研究的成员,应编写调查问卷或访谈计划,实施调查,并做好调查后的数据分析或访谈笔记。

④负责观察研究的成员,应制定观察计划并实施观察,撰写观察日记或数据分析。

⑤负责实验研究的成员,应制定实验计划并开展实验,做好数据记录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方案如果制定得成功,有时就意味着课题研究成功了一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提出课题的背景或原因;研究要实现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问题);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小组成员如何分工;活动进度安排;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参见课题研究方案表)

(三)实施研究方案

1、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工要均衡,发挥各人的`长处,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

2、安全第一,积极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方法,开展相关活动。

3、重结果,更重过程。要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阅读要做摘录,活动要做记录,访谈要做笔记,有条件的话,还要积累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用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心得感悟也很重要。

(四)整理分析资料。

每个成员应对自己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把它们集中存放在小组的档案袋中,便于其他成员利用,也便于积累。

(五)形成研究成果。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做的研究课题、过程和结果做集中的表述与展示。

研究报告要符合以下要求:

(1)能按研究报告格式逐项填写完整。

(2)引用相关资料不超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并能注明出处。

(3)书写规范、端正、清楚,无错别字。

(4)语言具有科学、准确、严谨的特点。

(5)研究结论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而获得的。

(6)能得出引发思考或建设性建议(意见)的研究结果。

一、编写格式:

二、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前署部分

1、论文封面:结合论文内容自己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具体地概括论文的最主要内容和结论,一般不宜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b.课题组所在班级、课题组组长姓名;

c.导师姓名;

d、论文提交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2、摘要:300字左右,概括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3、关键词:3—5个词作为关键词。

(二)正文部分

⑴引言:说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缘起、目的、范围,扼要概括这一课题目前研究状况,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⑵研究过程:记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详细说明各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

⑶论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和主体。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案: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所选课题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以及系统、原理设计。●实验原理与设计方法:较为详细阐述实验原理、方法、装置、步骤或设计方法,计算程序等。

●实验或调查结果及数据处理:列出全部数据的图表

●结论与讨论:着重阐明本人通过本课题科研工作,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技术、数据处理、工艺方法等某一方面具有创造性或新见解的成果;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出客观的叙述;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