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以家鄉為題的作文(經典4篇)

作文 閲讀(2.42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以家鄉為題的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家鄉為題的作文(經典4篇)

以家鄉為題的作文 篇1

羣山環抱,綠水環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造就了這青山綠水,山水之秀孕育了我的家鄉。

翻開塵封已久的時間簡冊,童年時家鄉的景色歷歷在目,像是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還瀰漫着濃郁的古樸氣息。一切美好的過往在腦海中浮現,那股温暖而熟悉的鄉味兒在空氣中微微醖釀,

我踏上那條像是用書簡鋪出的石板路,一切思鄉情緒油然而生。這是一種苦澀而幸福的味道,它從我的心裏一直蔓延到了噪子眼,又爬上了我的眼眶,以淚水的形式奪眶而出,最終作為安撫,它以它的泥土混着青草香味兒的手掌撫幹了我的淚痕。這種味道猶使我懷念。土是普通的黃土,草亦是不知名的野草,然而這土裏浸潤着老一輩人辛勤的汗水,這野草中藏掖着我幼時的歡聲笑語。所以這泥土混着青草的味兒是縈繞我鼻間最能使我感動的鄉味兒。

我走上了那條窄窄的水泥路,這條靜謐的小路是村莊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經過時間的考驗,它似乎已然是一位資深的老者。坐在小路中間企盼着日出,守望着日落,是我幼時極大的樂趣。夏日將盡秋將始的早晨,小村莊都會被蒙上一層白紗,這使我的小村莊顯得更加楚楚動人了。其實這白紗也是有味道的,特別是伴着朝陽灑下的碎片,那是一種微微濕潤的涼與暖。這時需要做的便是合上眼睛面朝太陽讓薄霧籠罩自己,深深的呼息。我想世上再疼痛的傷痕都能被它撫平吧,更何況一個年不更事小小的我呢。我早已被它完完全全的融化了。

好不容易我穿過小樹林,來到了一片秋的聖地。如果説秋姑娘是穿着火紅火紅的新嫁衣嫁到我的小村莊,那麼這片黃燦燦的小野菊就是村莊贈予她髮髻上精美的裝飾吧。那種香簡直不會給人留下任何餘地,那個金黃簡直比金子更璀璨奪目。小野菊的香在和風中發酵,像是一杯香醇的烈酒灌紅了我的臉、幸福了我的心。我曾親自品償過它的味道,以前認為它的味是苦的,但現在我發現我錯了,它是極香極甜的。

冬天總是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冬是什麼味兒的?恐怕只有老黃牛大大的.鼻孔裏從容吐出的白霧最能代表冬天的味道了。老黃牛就像勤勞的村民一樣,春、夏、秋都不得停歇,然而卻從不抱怨,冬天無疑是它最美好的時刻了。老黃牛是農村家庭的依靠,亦是我童年最忠實的伴侶。每當奶奶到河裏浣衣時,我都會坐在河邊大大的鵝卵石上看着老黃年從容的將地裏的乾草慢慢的咀嚼,那個老傢伙從容的把時間都嚼成了碎片,混着乾草嚥下肚。偶爾它也會停下來望望我,一邊朝我噴着白氣,一邊將它貯存在胃裏的幸福倒出來慢慢反芻。老黃牛的鼻孔裏噴出來的是乾草的香味兒,是幸福的味道兒,亦是我家鄉的體味——一種踏實而安詳的味兒。

小村莊最顯著的味兒,恐怕也只有那縷縷炊煙了。每當日薄西山時,西邊的天空被鑲上了一道道金邊,小村莊裏低低的煙囱應着這美好的晚霞吐出瞭如絲般細長細長的白線。這白線時不時地在樹枝上纏繞,戀戀不捨繞上好幾圈才直上雲霄,去親吻天邊的雲彩。這白線裹挾着人間的炭火味兒(亦是村民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飛向了最純潔、最美好的天堂。這是人世間最幸福的味道了。

春的泥土青草,夏的日裹薄霧,秋漫山遍野的小野菊,冬日裏老黃牛從容的鼻息,傍晚直上雲霄的炊煙……這一切都散發出了古樸而幸福的味道,是我的小村莊安詳的味道。

合上時間的簡冊,我的心情仍像老黃牛一樣,將儲存起來的幸福慢慢反芻無法平復。我將永遠珍藏這份珍貴的味道。

以家鄉為題的作文 篇2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每當抬起頭,仰望星空,看到夜空中掛着的那一輪明月,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便會由此油然而生。思念家鄉那清靜的月夜,思念家鄉那淳樸的小夥伴們,思念家鄉那可愛的點點星光……

家鄉的月夜是一首輕柔的樂曲。那零零碎碎的晚風吹樹葉的聲音,猶如小提琴手拉響的悠揚而迷人的旋律。那輕快的流水聲,仿若鋼琴家彈奏的輕盈而婉轉的音樂。聽,草叢中還沒睡覺的蛐蛐兒躲在寂靜的平台上輕輕地歌唱,歡快極了!這時家鄉的月夜是一個音樂家。

家鄉的月夜是一幅幽靜的山水畫。一望無際的田野,在這月夜的籠罩下,好似大地被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銀紗。美,美得無以言表。我想看見過的人還會以為是從天上的`銀河掉落在人間呢!月光靜靜地瀉在樹葉上,葉子彷彿也被披上了一層銀紗。這時家鄉的月夜是一位藝術家。

而最讓我想念的是家鄉的點點星光。當夜幕降臨,天空中掛起了一輪明月,這時,"他們"也來了,靜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周圍。噓,小聲點,"他們"提着一盞盞閃着熒光的小燈籠漸漸接近我們,這時我們會悄悄地捕捉"他們",把"他們"一個一個的放在小袋子裏面,好像要把天上的星星偷偷地摘下來藏起來呢!這就是我的小夥伴們,"他們"有個動聽的名字——螢火蟲。你聽到了嗎?在寂靜無聲的月夜中,耳邊似乎還盪漾着我們追逐打鬧的聲音呢!

在這月色溶溶的夜晚,我陶醉在家鄉月夜的美景中,陶醉在家鄉的歡笑聲中,陶醉在家鄉月夜的情懷中,我愛我的家鄉,我更愛家鄉的月夜。

以家鄉為題的作文 篇3

今年夏天,不知怎麼的,我們餘姚一連幾十天一滴雨也不落。氣温居高不下,每天都是40度左右,35度以下都很少有。

連續的高温使整個華東電網電力不足,隔天的斷電使空調成了裝飾品。晚上10點多鐘,還沒來電,雖然我家有一隻小型家用發電機,但只能拉起兩隻電扇和一盞電燈。這麼熱的天再加上發電機發出的噪音,怎能讓人睡得着。於是,我們全家就圍着桌子打起了老k。

忽然,隱隱的雷聲從遠方傳來,接着是一陣噼裏啪啦的聲音,下雨了!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怕自己聽錯了,又仔細聽了一遍,沒錯,是下雨了!我激動地對大家説:“快聽,下雨了!”爸爸媽媽有點不相信,問我:“是真的嗎?”我大聲回答:“真的!”全家人的視線立刻從手中的老k轉移到了窗外。

只見窗外下着瓢潑似的大雨,黃豆粒兒般的大雨點不停地落下來,打在玻璃上,噼裏啪啦!我真擔心玻璃會被打碎。小樹在風中搖擺着,一會兒被風壓彎了腰,一會兒又挺起來,好像在與狂風反覆地較量着。雨點落在房頂上,濺起珠子,漸漸地連成一條線。地上的水越來越多,匯成一條條小溪。天空黑沉沉、陰森森的。閃電像一把閃着寒光的利劍,在天空中飛舞,一個接着一個閃亮,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般。震耳欲聾的雷聲不斷地在我的耳邊響起。天地白茫茫的一片,推開窗户,空氣格外清新,全身頓時感到舒暢、涼爽。

春雨貴如油,夏雨又何嘗不是呢?這場雨的價值甚至遠超過了油!爸爸高興地説:“這可真是下金子啊!”

過了一會兒,媽媽去睡覺了,可我和爸爸卻沒有一絲睡意,站在窗前欣賞雨景。

過了30多分鐘,雨漸漸小了,雨簾也斜了。我焦急地對爸爸説:“爸爸,你看看,那邊還有沒有烏雲?”爸爸藉着閃電的光亮,看了看遠方,遺憾地説:“沒多少嘍。”我非常着急,哪怕再下1個小時也行啊!回過頭,只見姥姥手中拿着香,站在觀音菩薩面前,口中唸唸有詞,然後跪下磕9個響頭,再站起來行3個禮。我問“姥姥,你在幹什麼?”姥姥説“我在感謝觀音菩薩給我們下了雨,並請求觀音菩薩讓雨再多下一會兒。”

可到了後來,傾盆大雨變成毛毛細雨。我歎了口氣,説:“唉!姥姥的.9個響頭是白磕了,觀音菩薩也不靈呀!”但我還不放棄一線希望,仍然站在窗前,等待着下場雨的到來。

過了一會兒,一陣雨聲又傳入我的耳朵。爸爸高興地説:“第二撥雨又來了。”果真,雨又大了起來。

透過朦朧的雨簾,我彷彿看見了農民伯伯那高興的神態,彷彿看見小苗痛快地吮吸着雨水,彷彿看見建築物、樹木被雨水沖刷得一塵不染……

到了深夜,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説:“睡覺去吧!”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窗前。

回到我的房間裏,我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睡,窗外沙沙的雨聲使我興奮地爬起來,在燈光下寫下了這篇作文。

以家鄉為題的作文 篇4

家鄉很看重吃,大概與過去生活貧困總填不飽肚子有關,見面時一句“吃了沒有”,是很傳統,很地道的問候。

過去,尤其是在鄉下,做飯“燒地鍋”(土灶),會看到雲霧似的炊煙和樹的枝葉糾纏在一起。做中飯後,母親就到院子外拉長聲調喊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飯,這親切而樸質的聲音如同小米粥的香味一樣雋永悠長。

小時候在農村,還興生產隊,按工分分糧食。分到的小麥有限,整天吃的是黑饃和糊塗(玉米糝粥),家裏條件好的能吃到“包皮饃”(白麪加雜和麪蒸成)。至於蔬菜,夏秋季吃茄子冬瓜白菜蘿蔔等,冬春季無菜則蘸辣醬或醬豆吃,家鄉有“黑饃就醬,越吃越胖”的説法,實在是對窮困生活的自我調侃。沒有蔬菜時,人們還食用自醃的鹹菜和剜野菜蒸熟而食。

吃飯的時候,往往是一手拿饃蘸上醬一手端碗稀飯,圪蹴到家門前的.路旁,一會兒就圍上一圈人,邊吃飯邊嘮嗑,説些農事或家長裏短,其樂融融。那時的飯食極其單調,早晚都吃稀飯,中午多吃湯麪條。對於幹農活的農民來説,饃成了主食,那些好收成的地塊就叫“吃饃地”。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給寡淡的腸胃添些油水。過年了,一年都捨不得吃肉的人家也要割幾斤肉包餃子吃。麥罷後走親戚要炸麻糖(油條)、糖糕、菜角、焦油、麻花兒等,無論大人小孩,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吃過油貨的手還要在頭上抹抹,説是能讓頭髮更黑更亮。

那些年,紅薯特別多,燒紅薯、蒸紅薯、紅薯糊塗,還有炒紅薯面,吃着噎得哄。紅薯葉也捨不得丟掉,炒炒當菜吃。在現在,偶爾吃塊紅薯,甜絲絲的,可是那個年月吃紅薯真是覺得苦澀。紅薯吃多嘍,屁就多,所以在村裏頭總是能聞到夾雜着紅薯味的臭氣。

那是一個辛酸的日子,一個需要勒緊褲腰帶的日子。今天,大魚大肉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也不再稀罕,各類新鮮蔬菜無論春夏秋冬都會滿足百姓們的口味。而黑麪窩窩、野菜被當作時尚佳餚來享用,人們的生活真是吃甘蔗蘸糖——甜上加甜了。

現在的鄉村,都開有飯館,來了客人,一般都到那裏去吃。在縣城,大飯店、小飯館幾乎臉對着臉,肩挨着肩,空氣中氤氲着飯菜的醇香。漫步街道,最多的是羊肉燴麪館。原陽燴麪一如原陽人的樸直,麪條筋道,碗中只放羊肉、香菜(或韭菜),再拌上紅紅的炸辣椒,那滋味真叫地道。不似鄭州、新鄉的所謂滋補燴麪,粉條、海帶、鵪鶉蛋亂放,麪條則軟不拉唧。家鄉的涼粉也很有名,鄭州、新鄉的市民以食之為快。